香港回归后深港经济合作的前景分析_深港论文

香港回归后深港经济合作的前景分析_深港论文

香港回归后深港经济合作前景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合作论文,深港论文,香港回归论文,前景分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香港回归后香港经济的发展前景

香港目前正面临着经济过渡,即从新兴工业区向经济成熟区过渡,从制造业为主向服务业为主的经济结构过渡。展望香港经济的未来,困难与机遇同在。

一、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将在竞争中发展。香港金融中心在今后发展中将面临两大问题:首先是中国内地因素的影响;其次是竞争对手东京和新加坡的挑战。

中国内地因素的影响。稳定的政治、社会环境是金融中心发展的重要条件。首先,“九七”后《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实施,将为香港金融中心顺利发展提供良好的政治环境。其次,中国改革开放政策不会改变,而且会继续深入和扩大。随着内地的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仅从经济方面看,内地利用香港引进外资和技术的需求将越来越大;通过香港进口贸易的增长,将使香港银行的业务量日益增加,香港企业家到内地投资、设厂会不断增多,各种金融业务也会随之发展更快。香港作为中国的离岸金融中心将获得更大的发挥,从而能够吸引更多的国际资本和外地银行前来投资,进一步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

东京和新加坡的挑战。作为地区性金融中心的香港,无法与伦敦、纽约两大国际金融中心相提并论,但在亚洲,只有新加坡和东京堪称香港的竞争对手。尽管新加坡金融业的发展具有较大的规模,在债券市场和期货市场方面领先于香港,但要完全替代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仍有不少困难。首先香港的特殊地理位置新加坡无法替代;其次是新加坡金融管理较香港为多,税务也不及香港优惠;最后新加坡主要发展亚洲美元市场,而香港主要发展“银团贷款中心”。

日本拥有雄厚的经济力量,还有巨额的外汇盈余,东京金融中心在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和作用将日益重要。但是,东京较之香港又有其逊色之处:一是日本对金融市场实行较严格的管制,金融自由化程度比不上香港;二是日本对东京市场采取境内业务与境外业务严格分离的原则,金融国际化程度不及香港;三是香港的区域性金融中心主要服务于东南亚地区及祖国大陆,与大陆在经济交流方面具有在语言、文化、人员等方面的优势,而东京市场主要服务于东北亚地区,同时,它又缺乏香港使用英语和汉语的优势;四是从金融品种上看,东京主要集中于外汇交易,而香港则是一个综合性金融交易中心;五是东京地理条件比不上香港,亚太地区许多商家历史上就同香港有十分密切的金融联系,它们在香港可以得到最方便、有效的服务,特别是中国大陆对香港的支持,更是东京所缺乏的。这决定了东京难于替代香港的金融中心地位。

二、国际贸易中心地位在困境中得到加强。

进入90年代以后,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是香港对外贸易碰到的大难题。保护贸易从理论到实践都同香港式的自由贸易相对立。1988年8月, 美国国会两院通过综合贸易法案,以“公平贸易”代替自由贸易,使美国可随意把某些国家和地区的贸易行为定为“不公平贸易”,采取限制措施。1989年1月起, 美国取消了亚洲“四小龙”的“普惠制”优惠待遇。此外,欧洲共同市场、奥地利、加拿大、芬兰、挪威、瑞典等国,也先后对香港采取一些限制性措施。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潮流的发展,再加上香港出口导向型的制造业又面临日本和其它“三小龙”的激烈竞争,这就使香港经济常常处于不安的阴影之下。

对外贸易是带动香港经济起飞并将其推向繁荣的关键。而“中国因素”使香港对外贸易再注活力。从历史上看,香港曾是单纯的转口港,后来随着工业化的发展,香港本地产品的出口额渐渐超过转口额。而从80年代开始,香港与内地的经贸关系不断加强,香港转口贸易全面复苏并发展迅速,年平均增长率一直在30%以上,相比之下,港产品出口增幅却大为逊色。究其原因,中国内地改革开放、经济高速增长、进出口总量迅速扩大以及香港制造业大量内迁等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因此,尽管这一时期西方经济复苏缓慢,保护主义抬头,但香港与内地的贸易却始终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中国内地从1985年起取代美国成为香港第一大贸易伙伴,占香港进口来源的第一位、转口贸易第一位和港产品出口市场的第二位。除了作为内地的最主要的出口市场之外,香港对中国内地发展全球贸易也起着重要作用:(1)香港市场是内地最重要、 最稳定的现汇收入来源。(2 )香港又是中国发展全球贸易和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管理的重要基地。(3)近年来香港还是内地开展对台贸易、 发展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之一。香港成为中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它联结内地和海外的地位和作用更加明显。

三、制造业在调整中寻求升级。香港的“加工贸易型”制造业在50年代崛起,经过30多年的持续发展,已成为香港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柱。香港制造业有10多种轻工业产品的出口值或出口量居世界前位。但从80年代开始,香港制造业开始落后于其他主要产业。进入90年代以来,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同发展高峰期的70年代比较,制造业在香港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下降,制造业生产与港产品出口的增长都明显放缓。

香港制造业的出路何在?一般认为,全面发展高科技不可能,但旧的结构不升级、不改造也不行。香港制造业可沿着“双轨制”的途径发展:一方面,继续维持原有的工业结构,并尽可能运用世界先进的科技成果,改造和提高现有的传统工业,逐步向相对技术密集的方向调整;另一方面,开辟新的工业领域,发展一些适合香港条件和技术水平的高科技产品,如电子、电脑等工业。

近两年来,越来越多的经济学者已建议港府给技术密集型工业初次投资减免税项和低息贷款,提供廉价土地及降低租金,以鼓励长线投资;同时还要创造更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外国高新科技公司前来投资设厂。

有些经济学者认为,香港信息灵通,引进西方科技不受限制。自己没有条件开发的新技术,可以较快地利用别人的研究成果。同时,香港还可以同内地加强科技方面的合作,用内地科技研究成果,加快香港制造业向技术密集型转型的过程。近几年来,香港制造业通过在内地设厂加工,缓和了香港劳动力不足的矛盾,降低了生产成本,获得了较大的比较利益。这对香港制造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也是内地和香港合作的重要内容。

随着中国内地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内地和香港经济协作生产的规模将会越来越大,协作的形式向更高的层次转变,协作区域也将从广东沿海向其他地区延伸。这种经济合作形式对双方都有利,内地的协作区域通过香港参与了国际分工体系,加速了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在香港制造业方面,除了缓解劳动力不足问题和降低生产成本之外,还有利于促进香港产业结构调整,加速向科技密集方向转型。香港舆论认为,双方都很有必要再接再厉,全力把现有的互补互利关系推向更高层次,从互补性到结构性,从经贸到科技等等,形成多元化的更广更深的合作关系,以共同应付21世纪的挑战。

深港经济的互补性和合作的特点

香港回归祖国后,进一步开展和加强深港经济合作,是保持香港繁荣稳定的客观需要,也是深圳实现第二次创业的必然选择,是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有效途径。就深港经济合作前景而言,两者互有优势和差距,但更主要表现为合作和互补。

首先,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规律看,深港两地都实行市场经济,并成为我国一个发挥特殊作用的经济区域。优化资源配置、合理产业布局,是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这种以市场经济机制为核心的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要求区域内的各地区,必须从区域整体利益出发,优化重组现有资源,调整现有产业格局,使区域内的各地区都得到最大的发展利益。当今世界掀起区域经济一体化和集团化浪潮,就是区域经济发展内在规律作用的结果。因此,经济合作是深港两地同处一个经济地理条件下的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其次,从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利益看,区域内的各地区发展,不仅仅是本地区受益,更多的利益被区域中的其他地区获得,区域内地区间的合作和协调发展所得利益, 必然比各自孤立发展所得利益大。 比如80年代以来,由于深圳先行开放和对外资进入的优惠政策,使得大量香港资本转移到深圳,这种资本在区域之间的流动,提高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但更多的利益为香港带走。共同的经济利益分享决定了深港之间的主体必须是合作而不是竞争。

第三,从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关系上看,区域内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及其特殊性,使各地区有着不同的需求和发展路向,创造了区域内经济互补性发展的条件,优势互补发展的利益必然会促进区域内地区间的合作。深港虽同处于一个经济地理环境内,但两地经济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这种优势互补的前景,使潜在的个别竞争处于很次要的地位。

最后,从两地经济的合作效果看,深港经济合作不仅使深圳得到了迅速发展,也促进了香港的繁荣和稳定。据统计,1979年至1995年间,港商在深圳实际投资61.4亿美元,占外商在深圳实际投资总额的65%,港商在深圳设立“三资”企业近万家和“三来一补”企业1.2万家。 深圳的外贸86%是通过香港转口的。1995年深圳对香港的出口总额188.7亿美元,从香港的进口133.7亿美元, 分别占深圳全年出口和进口总额的90.7%和77.1%。1980年至1995年间,深圳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其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35.5%,工业总值年均增长56.3%,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年均增长50%,进出口贸易年均增长52%。深圳正是依托毗邻香港的区位优势,在工业、农业、商贸旅游业、信息及基础设施等领域积极开展深港密切合作,使深圳特区从一个边陲小镇迅速发展成为综合经济实力位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的现代化城市。从香港情况看,在促进深圳迅速发展过程中,港商不仅从中获取了巨额利润,同时又保持和扩大了香港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的份额,并使香港制造业的发展空间扩大了,巩固了香港的金融、贸易、航运、信息国际中心地位。

香港回归后,深港两地将会由过去民间的、分散的、短期的和由市场机制自发推动的合作,向以政府间协调为助力、市场机制为基础、产业界为主体的长期全面合作转变。概括起来,深港经济合作有如下特点:

其一是两地产业、生态环境和人口相互衔接,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在产业方面,双方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实现产业升级作为今后经济发展的重点,深港今后产业合作的重点是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将通过香港的国际市场优势和深圳背靠内地优势的充分结合,产生连接两地的高新技术产业群带,成为中国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和生产的最重要基地,成为参与国际高新技术产品市场竞争的中国“硅谷”;在生态环境方面,将通过建立深港两地生态环境平衡和监控体系,提高环境净化标准,使深港两地的生存环境跨进国际先进行列,成为国际旅游胜地;在人口素质方面,通过两地建立人才培训、交流、合作的协调机构及培训网和基地,实行人才交流,综合培养出高素质的劳工队伍。

其二是两地城市功能将从衔接到融合。香港回归后,合理利用深圳的土地空间来弥补香港发展空间的不足,拓宽并增加深港两地过境运输通道和加强深圳海空港建设,以促进深圳经济发展并巩固香港运输中心地位将更加凸显。按照国际惯例制定好两地人员、资金、物资、信息双向交流的政策与措施,使环节更少,手续更简化,渠道更畅顺,效应更为突出。

其三是两地经济按优势互补的发展原则进一步培育市场。香港回归后,深圳企业对港的投资活动将进一步扩大,通过参股、兼并、收购等形式,深圳企业将进一步直接参与香港经济活动,更好地利用香港优势发展自己。两地企业大规模相互投资的结果,必将推动两地经济按照优势互补发展原则进一步趋于融合。深港高新技术产业群带的崛起,使深港合作生产的高新技术产品形成若干拳头,跻身于世界高新技术产品市场竞争;深港市场一体化的结果,将优化深圳市场结构,扩大香港市场空间,衔接国际市场主体,增强深港两地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综合能力;深港两地证券市场的衔接,有可能造就以深港两地为母公司基地的若干个排列在世界前500家最大的跨国公司行列的企业; 深港两地资源实现互补融合利用,将大大优化两地企业的外部发展条件,降低企业的经营、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的综合质量水平和经济效益,增强深港品牌的国际效应。

扩大深港经济合作的思路

“九七”香港回归对深圳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是明显的,但是,这个机遇并非深圳所独有。为此,我们必须加强对香港经济的研究,从深圳实际出发,积极探索深港两地经济合作的新思路。

一、积极探索宽领域、多形式利用港资的途径

1.动用国际通行的间接吸收外资的方式、途径,重点做好通过香港证券市场发行股票、债券,争取引入基金投资、信托投资、BOT方式, 使吸引港资方式从“三资企业”向更高层次发展。祖国内地在香港筹资的方式,除组织银团贷款、转贷款、担保贷款、组织中港金融企业共同投资等各种银行融资方式外,以债券、股票和商业票据为形式在香港的集资比重将会大幅增加。其中, 在香港兴起的中国基金极具潜力。 如1995年成立的新中港集团,由港资结合在港中资、祖国大陆企业,以及新加坡、印尼、泰国、 台湾等地华资、 美资等国际资本构成一个包括54个投资者的大型创业投资基金,准备参与祖国大陆地区基础建设、房地产、通讯及制造业等的投资。为此,深圳应采取主动,研究进行合作的可能。

2.鼓励港商投资企业与深圳国有企业联合组成公司或股份制公司。国有大中型企业有现成的厂房、设备及生产、生活设施,只要更新部分关键设备即可投入生产,建设周期短,见效快,比较容易吸引港商投资,又能加快企业的技术改造步伐和技术进步。

3.鼓励有条件的国有工业企业,向港商出让股权或收购、兼并。通过联合、优势互补或形成规模效益,通过兼并,盘活存量资产,促进困难企业的转化。

4.多层次发展赴港投资。可参与香港科技的合作研究开发及科技园开发计划;通过合并或收购,参与香港大中企业分工体系,利用深圳人力、自然资源及土地,发展深圳在港企业。于香港设立发货仓库,储备原料及加工品,供深圳中下游企业所需。以香港子公司作为转投资其他地区的据点,通过境外子公司名义赴港寻求与港资企业或银行合资开设银行,以对境外中资提供融资、开发、信用、进出口押汇的服务。

二、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加速经营机制转换

1.加速外贸体制从传统计划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由于两地贸易体制不对称,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两地贸易。为此,应探讨贸易自由化的政策及范围,以适应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需要。

2.深港合资经营外贸企业的尝试,使港商投资深圳更有选择性,也能促进深圳更好地打入国际市场。

3.以国际市场为导向,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扶持和发展“拳头”产品生产基地,拓展行销渠道。

4.以香港市场为依托开拓多元化国际市场,在巩固和发展香港市场的同时,注意目标市场的开拓,重点是东南亚、澳洲、非洲和中南美洲,增加对这些市场的出口量。建立健全海外促销网络和服务体系。

三、利用香港产业结构调整,扩大两地制造业的合作

1.发挥比较优势,促进深圳制造业的发展。香港制造业的结构和经营模式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以轻纺工业为主的原料和市场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型”制造业;二是以劳动密集的企业为主,其产品以款式新颖、价廉物美取胜。但进入90年代后,面临台湾、韩国以及泰国、马来西亚等周边地区和国家的严峻挑战。前两者技术先进,后者劳动力、土地等价格便宜得多。深圳工业有较好的基础,加上香港的资金、技术、信息和市场的优势,两地制造业应会有较好的合作发前景。

2.香港制造业升级,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需要有强大的科研基础做支持,而香港是个商业城市,发展科学技术的能力有限。深圳应用技术有一定实力,又依托内地强大的科研力量,有一些基础研究成果,尚未能付诸商业用途,而香港在技术的应用和开发方面占有优势。加强两地科技合作,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和商品,两地工业均将受益。

标签:;  ;  ;  ;  ;  ;  ;  ;  

香港回归后深港经济合作的前景分析_深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