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珺
(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武警甘肃总队医院质控科 甘肃 兰州 730050)
【摘要】 目的:探究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发心律失常护理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医院86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根据护理方式的差异将其分为循证组和常规组各43例,常规组患者接受传统护理,循证组在常规组基础上实施循证护理。结果:两组护理后在心律失常发生率比较P<0.05;两组住院时间、费用与卧床时间比较,P<0.01,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循证护理明显能降低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发生率。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循证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27-0300-02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发生在冠状动脉堵塞后冠脉血供中断或减少,导致的心肌细胞急性缺氧血,最终出现心肌坏死症状。属于内科临床中的常见危机症状,增加了心血管病致死率。若临床治疗不当或不及时,对病人健康和性命安全都有严重威胁。循证护理作为一种新型护理模式,良好结合了护理理论和实践,包括提出循证问题、寻找循证依据、实施循证方案、评价实施效果共四个阶段[1]。我院对AMI后心律失常患者实施循证护理方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医院86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根据护理方式的差异将其分为循证组和常规组各43例,常规组中男女患者分别26例、17例,年龄20~65岁,平均(45.7±3.7)岁。循证组中男女患者分别25例、18例,年龄22~60岁,平均(46.1±4.1)岁。两组在上述资料比较无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
常规组患者接受传统护理,主要包括药物护理、饮食干预、心理护理并嘱患者休息等内容。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循证组在传统护理基础上接受循证护理:①以护士长作为管理核心,选择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护理人员成立循证护理小组,并对相关护理工作者进行培训;②提出循证问题:针对患者病情和需要,结合相关既往资料和医院实际情况,对提高患者依从性、强化康复锻炼和饮食护理等内容提出问题;③寻找循证依据:将AMI、心律失常和护理等作为关键词,在相关数据资料库中检索寻找依据,并以找到的循证资料为依托制定有效、科学、全面的护理方案;④实施循证方案:a.密切观察病情,尤其在AMI发病的1-2周内是心律失常的高发时间短,以凌晨5点至中午12点最为常见。责任护士需在这段时间内加强巡视,定时(约隔30min)观察1次并做好护理记录,一旦发现患者异常需及时告知医生,采取有效处理措施;b.心理护理:做好患者心理健康和情绪状况的护理,多数患者在AMI发生后继发心律失常时,常常出现恐惧、濒死感,因此护士应保持心情平稳、语气温柔、亲切的态度与患者沟通,积极回应病人需求,做好家属心理疏导,促使病人配合治疗护理;c.康复锻炼:在医务人员监护指导下对病人进行锻炼,锻炼期间若出现气短、胸闷、心率超过110次/min等异常情况时需要停止活动,并嘱患者卧床休息。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卧床时间、住院时间、治疗费用以及心律失常发生率。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中数据的收集与处理均由笔者完成,保证数据真实性与科学性。将已收集数据初步录入2010版EXCEL校正。使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 ”形式将数据录入,计数资料则用“%”形式录入)。结果使用t/χ?检验,检验结果以P<a(α=0.05)时,表示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卧床时间上,循证组为(2.8±0.4)d,常规组为(5.2±0.3)d;住院时间上,循证组为(11.2±1.4)d,常规组为(16.3±2.0)d;治疗费用上,循证组为(5348.8±622.5)元,常规组为(6822.9±640.6)元。上述指标相比,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2 两组患者心律失常再发生率比较
循证组经护理后心律失常发生4例,比例为9.3%;常规组11例,比例25.6%。经统计学分析χ?=3.9108,P=0.0480。
3.结论
AMI是由于心肌长期缺血后细胞坏死,多伴有心律失常等症。目前,临床广泛采取溶栓法治疗,但仍存在较高的心律失常发生率。相关研究认为[2],心律失常治疗后可显著缓解,但具有较高复发率。因此,采用科学、全面、规范的护理措施明显能减少复发,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循证护理作为现代新兴衍生的一种临床护理方式,通过将病人需求、临床经验以及既往临床依据作为护理基础,不断提高护理实践科学性并推动护理科研发展。本研究显示,在经过护理后,循证组患者的心律失常发生率为9.3%(4/43),常规组为25.6%(11/43),两组在心律失常发生率上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循证护理明显能降低心律失常发生率,有利于促进患者康复。循证护理的实施根据实际遇到的问题,寻找既往临床资料和相关研究进展,并不断针对相关研究结果予以评价,后找出最佳指导依据。该方式与传统护理模式相比,摒弃了以护士直觉和经验作为护理根据的习惯,更为注重提供人性化、个性化的护理服务,明显提升了护理质量[3]。本研究还发现两组在住院时间和费用、卧床时间相比,P<0.01有统计学意义。总之,在AMI并发心律失常患者中应用循证护理明显能减少心律失常发生率,值得在今后临床中应用。
【参考文献】
[1] 胡静,胡晓娟.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2,09(13):148-149,152.
[2] 高艳红.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25):160-161.
[3] 丁大瑞.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伤残医学,2015,(10):180-181.
论文作者:王莉珺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第27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4
标签:心律失常论文; 患者论文; 心肌梗死论文; 两组论文; 统计学论文; 常规论文; 发生率论文; 《医药前沿》2015年第27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