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鸡西市鸡东县人民医院 158100
摘要:目的 探讨并分析超声引导下锁骨下血管旁臂丛阻滞和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阻滞两种不同方法在上肢手术中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2年5月~2013年2月我院120例ASA分级Ⅰ~Ⅱ级的上肢手术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行超声引导下锁骨下血管旁臂丛阻滞;对照组行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阻滞。对比两组麻醉操作时间、麻醉起效时间、麻醉成功率、麻醉效果、麻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实验组麻醉操作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麻醉起效时间、成功率、效果、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行锁骨下动脉旁臂丛阻滞方法,因为有锁骨下动脉的指引使其定位迅速、准确,是一种安全、快速、简便、阻滞更完全的入路方法,值得在临床应用中大力推广。
关键词:超声引导;锁骨下血管旁间隙;臂丛神经;肌间沟法;上肢手术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and analyze the anesthetic effect and safety of two different methods of ultrasound-guided brachial plexus block and ultrasound-guided brachial plexus block in upper extremity surgery.The object of this research method is to select the May 2012 to February 2013 in our hospital 120 cases of ASA grade I-II upper extremity surgery,retrospective analysis,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experimental group underwent ultrasound-guided subclavian perivascular brachial plexus block;control group ultrasound guided interscalene brachial plexus block.The operation time of anesthesia,the onset time of anesthesia,the success rate of anesthesia,the anesthetic effect and the rate of complication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Results the operation time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shor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P<0.05).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onset time,success rate,effect and complication rate between the two groups(P>0.05).Conclusion ultrasound guided subclavian artery near the brachial plexus block method,because of the subclavian artery to the guidance of fast and accurate location,is a safe,fast and simple,more complete block approach,it is worth popularizing in clinical application.
Key words:ultrasound guided;subclavian space;brachial plexus;intermuscular sulcus;upper extremity surgery
超声技术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项新介入超声技术,作为超声应用的新领域正逐渐被临床所重视[1]。与传统盲穿方法比较,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具有直观性,且有利于观察神经周围结构和动态局麻药扩散情况,因此可大大缩短麻醉操作时间,提高麻醉成功率,延长阻滞持续时间,减少麻醉药用量,减少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是一种更为安全、有效的临床实用技术[2]。本院于上肢手术中行超声引导下锁骨下动脉旁臂丛阻滞方法取得良好麻醉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5月~2013年2月间收治的120例ASA分级Ⅰ-Ⅱ级的上肢手术患者为受试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60例。实验组行超声引导下锁骨下血管旁臂丛阻滞麻醉;对照组行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阻滞麻醉。实验组男33例,女27例,年龄16~58岁,平均(38.4±4.3)岁;对照组男25例,女35例,年龄18~64岁,平均(35.6±2.4)岁。两组研究对象的基本资料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所有患者入选前均行筛查,确定无神经系统疾病、肝肾功能不全、凝血功能障碍、局麻过敏史、进针部位无破损及感染病灶。
1.2 麻醉方法
1.2.1 实验组 实验组患者行超声引导下锁骨下血管旁臂丛阻滞方法[3]。患者取仰卧位,头部偏离术侧,充分暴露手术穿刺部位,常规消毒铺巾,并将超声仪器探头部分作无菌包裹处理。取术侧锁骨上凹为超声扫描点,将超声探头紧靠锁骨,用超声定位仪准确定位锁骨下动脉及动脉下方的第一肋骨位置。标记位置后,穿刺针在超声引导下缓慢推进,刺入动脉血管周围鞘内,到达位置后停止进针。固定针头,回抽无血或液体后将局麻药(局麻药为0.375%罗哌卡因)一次性缓慢注入锁骨下血管周围鞘内[4]。注射完毕后穿刺位局部按揉,促使药液扩散。
1.2.2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行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方法。取肌间沟和环状软骨水平线交叉点为超声扫描点,肌间沟连续扫面显示臂丛神经上、中、下三干,分别测量三干直径及距皮肤距离,找到呈低回声目标神经干[5]。穿刺针从超声探头侧外方垂直皮肤进针,超声引导下调整进针角度及深度直至穿刺针尖基本接触目标神经,缓缓注入局麻药(局麻药为0.375%罗哌卡因)。根据超声图像显示稍微改变针尖方向,行相同方法将周围明显神经根阻滞,使药物尽量围绕神经干周围[6]。
1.3 观察指标
记录观察两组麻醉操作时间,麻醉起效时间,麻醉5 min、10 min、15 min时阻滞情况,麻醉并发症。
1.4 评价标准
1.4.1 阻滞效果评价标准 阻滞效果根据麻醉效果评价表参照进行。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完全阻滞:穿刺疼痛感消失,穿刺过程中患者无躲避;部分阻滞:穿刺疼痛感明显减退,穿刺过程中患者躲避反应迟缓,肢体动作幅度较小;未阻滞:穿刺疼痛感明显,穿刺过程中患者立即躲避且肢体动作幅度大,无法继续手术。
1.4.2 术中麻醉效果评价标准 优:患者术中意识清醒,手术过程安静,仅需术前镇静药物即能完成整个手术;良:患者术中意识清醒,有轻度疼痛感,除术前镇静药物外还需要镇痛药物才能完成整个手术过程;差:患者术中意识出现模糊,疼痛难忍无法继续手术,需改全身麻醉才能继续手术[7]。
1.5 统计学处理
本院本次实验组与对照组数据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并用我院专制图表进行表示,资料收集完毕后,由专业研究人员进行统一编码,用常规计数工具Excel建立数据库,录入完毕后进行简单数据分析及逻辑对比。全部数据资料均运用χ2检验进行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麻醉操作情况
因本次研究两组均行超声引导,因此两组寻找目标神经时间无明显差异,两组数据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寻找目标神经时间(1.9±0.6)min,对照组寻找目标神经(2.1±0.7)min。实验组因为有锁骨下动脉指引,使其定位迅速准确,所以麻醉操作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数据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麻醉操作时间(3.5±0.9)min,对照组麻醉操作时间(7.6±2.1)min,两组间对比有明显差异(P<0.01)。
2.2 感觉神经阻滞情况
两组患者在注药15 min后,所有患者4支神经均被完全阻滞,两组患者感觉神经阻滞优良率为100%,感觉神经5 min后完全阻滞率为77.50%与10 min后完全阻滞率为99.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41,*P<0.01),但Ⅰ组和Ⅱ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麻醉效果及并发症
实验组麻醉起效时间与对照组相比稍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麻醉持续时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麻醉中毒、气胸及术后神经损伤等并发症。
2.4 两组麻醉效果比较、麻醉并发症比较
实验组麻醉效果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麻醉并发症比较无明显差异。
3 讨论
超声波具有直线方向传播、穿透能力强、获得集中声能方便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医疗事业中[8]。超声波发射进入人体,遇界面时声波发生反射或折射,并在人体组织中逐渐被吸收而减弱,医生只需通过平面图形的方式来观察人体内组织情况,就能全面掌握肉眼不能探视内容[9,10]。操作过程直观性强、重复性好,且能提供前后对比,被广泛应用于妇产科、泌尿科。本手术采取超声波探测锁骨下动脉血管周围鞘,相对于传统异感定位方法具有目标明确性、操作准确性等优点[11]。
国外研究学者Winnie等根据臂丛鞘解剖原理得出,从臂丛神经根部至大神经都是由臂丛鞘包围[12]。传统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是通过第一肋上方三角腔最窄位置入路,触碰神经束后缓缓注入局麻药物。但是在操作过程中稍微的触碰都会使穿刺针脱出而导致麻醉失败,虽然目前大部分手术都由超声引导,但整个操作过程还需麻醉师具备丰富临床经验,保持整个注射过程平稳,对麻醉师要求十分高,一旦麻醉出现问题对后续手术实施会造成极大影响[13,14]。本院本次研究超声引导下锁骨下血管旁臂丛阻滞是一种新颖的阻滞方法,主要原理根据臂丛鞘解剖原理而来。因动脉血管超声平面图像更容易寻找区分,参照动脉血管位置,其周围鞘显得十分明朗。
经本研究表明,本法具有以下优势:①定位明确。因有动脉血管作参照,麻醉对象位置更加具体[15];实验组寻找目标神经时间(1.9±0.6)min,对照组(2.1±0.7)min。②麻醉操作时间短[16]。本法麻醉根据臂丛鞘解剖原理,将局麻药一次性注入,整个麻醉操作时间短,且省却后期维持麻醉持续注药步骤与过程;实验组整个麻醉操作时间为(3.5±0.9)min,对照组整个麻醉操作时间(7.6±2.1)min;③麻醉效果稳定[17]。局麻药物一次性注入臂丛鞘,能够全面包围臂丛鞘内神经组织,整个麻醉过程效果稳定,运动阻滞时间长,能提高手术成功率;实验组麻醉持续时间为(551.45±150.34)min,对照组麻醉持续时间(503.60±164.55)min;实验组运动阻滞时间为(192.66±77.38)min,对照组运动阻滞时间(187.45±81.07)min;④并发症少。传统麻醉需手术过程中根据患者运动阻滞情况决定是否需要再次注局麻药,因本法术前麻醉注药量充足,术中不用再次对患者进行麻醉,降低患者感染、并发症发生几率[18-20]。
综上所述,超声引导下行锁骨下血管旁臂丛阻滞,因为有锁骨下动脉的指引使其定位迅速、准确,所以麻醉操作时间明显缩短,而麻醉起效时间、麻醉成功率及麻醉并发症的发生率等与对照组均无显著差异。因此超声引导下锁骨下动脉旁臂丛阻滞方法是一种安全、快速、简便、阻滞更完全的入路方法,值得在临床应用中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 林建群,胡仕其,赵利,等.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连续肌间沟臂丛阻滞用于肩部手术术后镇痛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2,50(5):71-73.
[2] 赵琛.颈臂丛联合阻滞麻醉用于锁骨骨折手术的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9):112,120.
[3] 刘志强.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用于臂丛阻滞的效果[J].中国现代医生,2009,47(27):112-113.
[4] 李大明,王珊.痛点阻滞与臂丛神经阻滞联合应用治疗肩周炎的体会[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22):97,112.
[5] 韩传钢,江云,王力甚,等.超声定位在肥胖患者臂丛神经阻滞中的应用[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2,28(3):258-259.
[6] 陈开文,李建华,张传汉,等.成人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运动反应终点的研究[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8,24(12):1031-1033.
[7] 靖梅芳.改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临床疗效探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35):3948-3949.
[8] 张毅,罗义骏,裘剑波,等.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临床观察[J].临床军医杂志,2012,40(3):551.
[9] 朱莉莉,蒋秀红.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0,14(5):104-105.
[10] 潘百强.改良法锁骨下血管旁臂丛神经阻滞临床观察[J].华夏医学,2009,22(2):216-217.
[11] 苏国友.锁骨下血管旁臂丛神经阻滞80例观察[J].卫生职业教育,2010,28(13):152.
[12] 邢月琴,杨斌.臂丛锁骨下血管旁神经阻滞100例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下半月版),2007,36(11):905.
[13] 李学锋,余恒锡,谷涌泉,等.颈总动脉-锁骨下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锁骨下动脉闭塞[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8,17(6):539-541.
[14] 浦鹏飞,谢玉波.连续臂丛麻醉用于上肢手术及其术后镇痛临床对比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2,9(21):39-40,43.
[15] 陈月桂,崔楚莹,梁色明,等.臂丛麻醉加留置镇痛泵下行肘关节僵硬松动术的护理[J].中国医药导报,2012,9(16):149-150.
[16] 赵东辉,魏学兰,唐庆祥,等.罗哌卡因、布比卡因和利多卡因用于肌间沟臂丛麻醉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08,5(35):148,151.
[17] 李中华,李奇志,张涛,等.神经刺激器定位下胫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1,8(4):53-54.
[18] Albright GA.Cardiac arrest following regional anesthesia with etidocalne or hepivacaine[J].Anesthesiology,1979,51:285-287.
[19] BAI Hong-min,WANG Wei-min,LI Tian-dong,et al.Three core techniques in surgery of neuroepithelial tumors in eloquent areas:awake anaesthesia,intraoperative direct electrical stimulation and ultrasonography[J].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2011,125(19):3035-3041.
[20] YU Wei,ZENG Xiao-ping,HAMID GholamHosseini,et al.Diagnosis of Vocal Cord Paralysis in Anaesthesia[J].东华大学学报(英文版),2011,28(1):5-9.
论文作者:董鹏飞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7年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5/4
标签:超声论文; 实验组论文; 锁骨论文; 神经论文; 局麻论文; 动脉论文; 患者论文; 《健康世界》2017年第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