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学术期刊编辑工作的挑战与创新_学术期刊论文

网络环境下学术期刊编辑工作的挑战与创新_学术期刊论文

网络环境下学术期刊编辑的挑战与创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术期刊论文,编辑论文,环境论文,网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网络环境下学术期刊传播的特点

1.由大众传播转变为订阅式传播

传统期刊的制作和发行是一种大众传播的模式,面向所有受众的内容是一致的,无法顾及具体受众的单一性或者特殊性需求。在网络环境下,RSS阅读软件的运用和普及,致使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习惯,同时订阅不同的期刊,甚至某一期刊的某一栏目内容。在网络成几何级增长的信息量中,这种有效的搜索和个性化订阅信息的方式,将成为网络阅读的一种主流方式。因此,网络环境下的期刊内容传播,面临越来越小众化的阅读需求和内容传播,要改变过去一本期刊面向所有受众的办刊思维,走分众化的发展道路,通过数字化的手段,将一份期刊根据受众需求的不同,“衍变”成不同的版本,每个版本有所侧重,更具有针对性。

2.文字传播转变为数字化传播

在传统期刊中,文字是主要的传播载体,它的优势在于保存时间长,可以反复阅读。但是,随着时代发展和信息需求的不断增长,纸质期刊信息传播速度慢、版面空间有限、内容表现形式单一等,都成为制约学术期刊发展的不利因素。在网络环境下,期刊与网络的结合,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网络是一种融语义信息、听觉信息、视觉信息、行为信息、符号信息于一体的多媒体组合,与传统媒体相比较,可谓集万千宠爱于一身。[1]期刊信息由传统的单一文字信息向图、文、声、画并重的多媒体信息发展,读者可以获得视、听、读等多感官的享受。期刊载体也由纸质载体发展为电子载体,存储信息的容量理论上可以达到无限量。在传播速度上,电子期刊在编辑完成后,可以向全球亿万用户同时发送,瞬间完成,这个受众数量和影响力也是目前传统学术期刊所望尘莫及的。随着网络期刊、数字图书馆的盛行以及个人阅读的电子化网络化,网络环境下的学术期刊,逐步由文字传播转向数字传播,将成为今后发展的主流趋势。

3.信息由封闭式转向开放式传播

传统学术期刊传播方式的单一性和封闭性,纸质平面媒体的无法共享性,致使信息的流通速度慢、传播范围窄,影响力小;而通过网络,以声音、文字、图像等多种数字化形式呈现的学术期刊信息,让读者能够超越时间、空间距离,对各种信息进行共享式阅读。这也致使小众化的学术期刊信息通过网络这种渠道,影响力和传播范围无形中放大了几十倍,甚至千百倍。学术期刊库、数字图书馆、学术期刊网站等多个网络信息平台,让读者可以与千百万人共同阅读、无数次下载,实现学术信息的开放式传播。

二 网络环境下学术期刊和编辑面临的挑战

1.学术期刊面临的挑战

(1)网络环境下学术小众化与大众化影响之间的平衡

由于研究对象的专业化、理论化、抽象性,致使能从事学术研究的多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专业精英分子。学术内容的专业性和过于深奥,又将大部分受众群体排斥在外,某一领域的学术期刊,也只有该领域具有相当专业知识的读者才能真正阅读和参与。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学术期刊是一种小众化的传播活动;而中国的学术期刊大多依赖于拨款办刊,许多学术期刊的发行量只有几百份甚至更少,在市场经济下举步维艰。

然而,在以网络构建的全球化信息社会中,来自国际学术期刊和市场的挑战,又促使学术期刊不得不走下“学术神坛”,走向市场,走向大众化。比如《科学美国人》,其北美版和国际版每期的发行量最高达600万册,此外还有意大利、法、德、西班牙、日、阿拉伯、中文等多种版本,总发行量达900万册。[2]这些国际学术期刊大鳄,在国家贸易保护逐渐取消,网络信息全球化背景下,将挤占中国的学术期刊本身就脆弱不堪的市场。

(2)导向性与需求性之间的平衡

学术期刊不单纯是一种出版物,它同时具有学术、期刊传媒的双重属性,肩负着舆论导向和学术导向的职能。作为科研创新成果的载体,学术期刊要承担及时、准确反映学术水平和科研实力的重任,这就要求期刊的编辑要有较为全面的专业知识结构和对稿件的专业鉴别力。

目前,学术期刊同质化竞争严重,资源分散,出版力量单薄,一些期刊甚至靠出增刊和收取版面费来维持生存,期刊专业性水平降低,对稿件的要求不断降低。与此同时,据统计,目前互联网上大约拥有600多个大型的联网图书馆、400多个联网的学术文献库、2000多种网上杂志、900多种新闻媒体的网络版、50多万个Web网页,总计100多万信息源供人们交流和共享,有400万学者在网上进行学术交流和合作开发研究。[3]截至2008年,中文期刊网络出版文献量更是达到2500万篇。一方面是市场需求的增长导致日益庞大的网络出版量,另一方面却是学术期刊专业水准的下滑、学术造假抄袭的不断出现,学术信任危机突显。因此,在网络环境下,如何保障学术的导向性和市场需求之间的平衡,成为学术期刊面临的又一新的挑战。

2.期刊编辑面临的冲击与挑战

(1)对编辑业务的挑战

在传统的编辑业务中,作者往往将稿件通过邮递方式寄到编辑部,而编辑也通过信函方式与作者、审稿专家进行联系和修改稿件。此外,在组稿上,多采用上门组稿、书信组稿、电话组稿、集体组稿等形式进行,约稿周期长,作者范围窄;在稿件的编排上,更是传统的排版和纸版校稿,需要反复数次,效率低,错误率高。

然而,在现代网络技术时代,这种传统的学术编辑和出版,已经被新技术完全颠覆。无论是选题策划、组稿、审校稿,还是图片、表格、版式的处理与设计,甚至资料的查询和作者的投稿,都可以在网络和电脑上一站式搞定。先进网络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编辑的理念和模式,也对编辑的业务能力提出了挑战。期刊编辑要改变过去传统的编辑理念,积极学习和应用先进的编排技术,利用网络提高编辑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2)对交流方式的挑战

传统的学术期刊与作者和受众的交流方式往往停留在一种简单的书信探讨、意见反馈形式,一些期刊单位也会每年组织一两次的读者、作者见面会、研讨会。这些传统的传播和交流方式,在平面媒体时代是一种较好或者说唯一有效的沟通交流方式,对学术期刊的编辑工作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但是,随着网络技术、新媒体的出现和广泛应用,这种交流方式变得多样化、双向性,也极大地激发了受众的主动参与性。通过网络、多视频的电视电话系统,编辑可以就某一个热点问题,召开一个虚拟的“学术研讨会”。虽然组织者、参与讨论的学者都分布在全国甚至全球各地,但是通过网络平台和虚拟主持人,就能够有效地开展各种学术讨论。这种双向的、多样化的交流方式,能够将学术期刊与作者、受众的距离迅速拉近,更好地培养自己的受众群体,也更好地定位和发展学术期刊。

(3)对办刊方式的挑战

传统学术期刊的办刊模式,往往是闭门办刊,编辑与作者、审稿专家三五个人,就决定了稿件的取舍和修订,期刊内容的好坏取决于编辑与专家的眼光和视野。这种办刊模式,在传统的期刊编辑中,属于典型和主流的方式。但是,在网络环境下,这种传统的办刊模式将受到极大的冲击。由于编辑的专业水平、视野以及学术观点的不同,在稿件的选择、修改以及期刊的栏目安排等诸多方面,必然存在着局限性和不足之处,人情稿、一稿多投、学术造假抄袭等种种现象时有发生。

在网络环境下,由于编辑、作者交流方式的改变,期刊传播单一性的突破,致使办刊的各个流程和环节不再是一种编辑孤立的办刊行为。读者将能够充分利用网络,参与到期刊办刊的选稿、审稿、版面设计、发行管理等各个环节中。编辑也能够利用网络追踪学术前沿,提升选题策划质量,通过网络召集到优秀作者,优化稿源,甚至通过网络核查,对递交的论文进行作者名检索、内容和关键词检索,来防范一稿多投、学术造假和抄袭等行为,从而保障期刊论文的质量。

三 网络环境下学术期刊编辑的探索与创新

1.建立网上编辑新平台

在网络环境下,学术期刊编辑应该掌握和利用网络的各种有利条件,充分利用先进的编辑软件,高效地处理各种稿件,建立一个网上编辑新平台。通过这个网络编辑平台,可以对来稿登记、稿件审理、稿件修改、排版校对、版面设计等多个流程进行智能化管理和双向式互动。

通过平台,建立网络化的电子稿件处理系统,使期刊编辑、作者、审稿专家可以随时随地登录到稿件处理系统中查看、收取、评审或处理稿件,三方实时互动和交流,无需通过书信和长时间的周折传递,稿件修改及时高效。此外,通过平台,可以向全球网民征求论文和稿件,并在稿件审理、排版校对、版面设计等多个环节中,让读者充分参与进来,进行点评和建议。

网络编辑新平台一方面成为学术期刊编辑运用多种新技术和软件编辑学术论文的技术平台,也将成为编辑、作者、审稿专家、读者四方共同参与、共同协作完成期刊编辑的新交流平台。

2.建立“名编辑”制度

编辑工作是期刊,特别是学术期刊工作中的关键因素,编辑的整体素质影响到学术期刊的质量。编辑由于身处幕后,往往不为人识,常常是为作者做“嫁衣”。但是,编辑的作用无法忽视。一个好的编辑往往能够慧眼识珠,从大量的稿件中挑选出质量上乘的思想性、学术性价值大的稿件;一个好的编辑,能够伯乐识马,从众多的投稿作者中甄选出具有非常潜力的作者,并精心培养,在成就作者的同时,也成就刊物;一个好的编辑,更能够高屋建瓴,对所在领域有较强的宏观把握,能够审时度势,组织专家学者通过期刊进行学术前沿讨论,引领学术发展浪潮。因此,在网络环境下,学术期刊编辑的探索和创新最关键在于建立起“名编辑”制度。期刊通过自身的网站和网络宣传,要打造出一批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熟练掌握网络技术和编辑业务的“知名的学者化编辑”。通过网络这个强大的媒体传播,建立名编辑博客,依托期刊这个大平台,以名编辑为核心,紧密联系作者、读者群,形成聚能效应,让名编辑成为期刊社的一张张“活名片”,成为学术期刊的品牌。

3.建立网络期刊网站,打造全媒体化的学术期刊新品牌

从目前来看,信息网络化已经成为各学术期刊的共识,各种学术信息纷纷上网,并被广泛查询应用。越来越多的人通过这些收录机构或网站,方便快捷地从中获取所需的信息。但是,这种信息上网,还仅仅停留在将纸质期刊原封不动地搬上网络,各学术期刊并没有建立起独立期刊网站。

建立学术期刊网站有诸多的好处。一方面,可以将期刊的编辑平台、质量评价体系等植入到网站中,将网站打造成为期刊发展的复合型平台;另一方面可以打造学术期刊的新品牌。在纸质期刊发展中,由于发行渠道和受众面窄,学术期刊只能凭借多年的积累和人际传播方式形成学术品牌。但是,随着网络的发展,在信息化浪潮和全球化的趋势下,无论是有着数十年发展的老期刊,还是新锐期刊,在信息以倍增系数递增的网络时代,如果不能在网络中率先占有市场,构建独立的网站宣传平台,扩大在网民受众中的影响力,将会被湮没在信息的海洋中,也难以与国外知名学术期刊抗衡。另外,全媒体化的学术期刊能够充分发挥声音、文字、视频等多种传媒介质的优势。一些理论性强、适合文字表述的文章可以通过文字形式展现,而一些研究文章或者理论如果通过图片、三维数字化效果,则有可能更好地体现它的独创性和学术价值。此外,期刊单位经常组织的各种学术研讨会在传统期刊中往往只能以概要的文字形式简要介绍,而在全媒体化的期刊网站中,则可以以音视频的形式全程录制下来,由受众点击观看,甚至在具备条件的前提下,在网站上直播学术讨论会议,网民可以通过在线方式直接参与学术会议的讨论。

4.建立网上学术期刊评价体系,充分发挥网民的参与性

传统的学术期刊评价由于时间、交流互动的滞后性以及参与面较窄,往往不能得到及时的修正和更广泛的意见,而在网络化的期刊评价体系中,建立一种旨在实现实时交流互动、读者全民参与的机制,既显得必要,又完全具有可操作性和现实性。

通过网络评价体系,期刊编辑可以在期刊的各个阶段进行全方位的评价。其一,在稿件的选稿阶段,可以加入读者评选环节。期刊将收到的各类稿件放在网上,由读者进行阅读、评价,并进行打分,评选出最有学术价值的稿件,这个评选环节与专家审稿环节相结合,能够充分发挥读者的主动参与性,选出许多特稿、优稿。其二,通过读者参与选稿,能够尽可能地防止一稿多投和论文学术造假、抄袭等。很多论文抄袭事件均系读者在网上查阅对比后披露出来。因此,发动读者参与选稿,能够将学术论文抄袭造假尽可能地消灭在选稿阶段。其三,通过网络评价体系,可以让读者及时反馈期刊内容编辑、版面设计、办刊思路、发行管理等各个环节的问题,促进期刊的良性和可持续发展。

标签:;  

网络环境下学术期刊编辑工作的挑战与创新_学术期刊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