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凉山州脱贫攻坚的任务还十分艰巨,如何实现该地区早日整体摘帽是一个难题。由于在凉山州发展过程中,农村地区一直是一块“硬骨头”,本文将结合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实际情况,就以城镇化发展为抓手推动凉山彝族自治州经济发展提出几点思考。
一、凉山州城镇化发展取得的经验
(一)行政区域划分带动模式
在凉山州等地区,政府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远大于市场在其中所能起到的作用。凉山州更多的采用政府主导的方式,在政府的统一规划部署下,通过撤乡并镇、设立新的行政中心等方式,重新划分出新的人口聚集地、产业园区、商业区等。在行政区域划分作用下,带动新城镇的形成和已有城镇的整合发展。2011年至2016年的五年间,凉山州新增城镇建成区15平方公里。2017年4月20日,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凉山州计划将老碾乡、锦川乡、铁炉乡、书古乡等19个乡撤乡设镇。行政区域的重新整合将有利于各种政策和建设的进入,为这些地区的发展打下了较好的地域基础。
(二)“扶贫开发”帮扶模式
凉山州共有17个市县,其中便有11个是国家级贫困县,贫困人口占全州的53.8%。凉山州脱贫攻坚的任务十分艰巨。在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指导下,在四川省委“生态扶贫,实施生态坏境休养和修复工程”和“开展生态脆弱敏感地区移民搬迁,加快脱贫奔康进程”的要求下,凉山州政府通过绿色扶贫和智力扶贫,将居住在大山深处且生态环境脆弱的偏远地区人民搬迁到已有城镇地区,或建设新城镇新址,为转移人口提供就业、教育、医疗卫生、住房保障和社会保障,从单一简单扶贫转为可持续开发扶贫,并在这个政府主导的“扶贫开发”帮扶模式下,直接实现农业人口城镇化,加强了城镇之间的联动配合,完善了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改善了生活环境,同时也保护了生态环境。2011年至2016年间,凉山州建成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改房6.96万套,发放住房租赁补贴7.1万户,建成新村新寨2570个,改造农村危房15万户。
(三)非常规“灾后重建”模式
凉山州地震活动频繁,再加上境内河流众多,流域面积广,且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境内泥石流、山洪、冰雹、洪灾和地震灾害频发。如2008年“8•30”会理地震造成会理县14人死亡,188人受伤,凉山州3座水库开裂,3座网络通讯基站受损,1000余间房屋坍塌。2012年“8•31”喜德特大洪灾造成喜德县17个乡镇受灾,受灾群众达10.15万人,直接经济损失大31亿元。灾害之后的恢复重建工作,又是一次推进城镇化建设的过程。灾后重建的新城镇将抛弃原有城镇格局,统一安排受灾人口迁移安置,科学合理地选址和布局,完善各项基础设施,进行产业配套培育和引进,为灾后迁移人口提供就业岗位或创业机会,带动人口的进一步集聚和新城镇的进一步发展,属于一种非常规的城镇化建设模式。
二、凉山州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凉山州发展迅速,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16年地区生产总值增加到1403.9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29549元。西昌进入全国综合实力、最具投资潜力百强县行列。凉山州有8个县市经济总量超过五十亿,有4个县市超过百亿元大关,各县市经济发展良好。
基础设施建设、民生福祉建设、社会建设也在同步进行。州到县三级以上公路全面畅通,建制村道路通达率到99.9%。县市城区、重点乡镇和高速公路实现4G全覆盖。2011年至2016年五年间累计减少贫困人口70.98万人,城镇新增就业10.03万人,十五年免费教育全面实施,公立医院药品加成全面取消。同时积极促进民族团结,推进依法治州,着力于建设平安凉山,实施网格化服务管理模式,不断提高社会治理水平。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在经济、社会、基建、教育等多方的共同发展下,凉山州的城镇化步伐也大步迈进,到2016年实现33.04%,横向比较取得较好进步。但与四川省其他州市相比,差距依然十分大。就2016年的数据来看在四川省21个州市的排名中,凉山州居第20位,纵向比较差距大。
同时凉山州内部各县域之间的差异分化也很严重,就2015年来看,全州17个县市中有5个县市的城镇化率低于20%,其中美姑县仅为8.94%。从中可以看出凉山州各县市之间城镇化发展步调极为不一致,存在巨大的差异。这些内部差距为整体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阻碍。
三、新型城镇化助推凉山经济发展
(一)城镇化进程中注重农村经济发展
凉山州拥有丰富多样的农业资源。凉山州地处川滇交界高原,土地面积广,多种气候类型立体分布,极具特色,是四川省三大牧区和三大林区之一,享有“川南粮仓”等美誉,盛产烟草、茧丝、马铃薯、苹果、脐橙等,有一大批全国知名的农业绿色特色品牌。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凉山州地形多样,农业发展具有多样性。就凉山州本地所独有的自然环境优势,可集中发展本地区的特色农产品,迎合市场需要。大力发展现代化的特色农业、畜牧业和林业。归集零散土地,大规模统一种植,形成规模效应,在市场上占据更加有力的份额,使该地区特色农产品和拳头农产品成为该农村该地区的名片,树立品牌形象,带动农业经济发展。产业经营方式的转变将助力该农村地区向城镇化方向转型,助推凉山州农机经济发展,早日脱贫摘帽。
(二)得天独厚的优质资源转化为发展动力
由于优越的地理位置,处于著名的攀西裂谷成矿带,凉山州境内矿产资源富集,被誉为“中国的乌拉尔”,会理、会东县蕴藏有大量的铅锌矿,冕宁县有丰富的稀土矿,西昌有大量的钒钛磁铁矿,木里藏族自治县有丰富的金矿,雷波县有大量磷矿。同时也因为地理环境复杂,起伏大,凉山州的水能资源十分丰富。又由于凉山州为少数民族聚居地,内居住有14个少数民族,民族文化资源极具独特魅力。旅游、农业、矿产、水能、民族文化资源等的开发,和相关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配套发展,可以成为凉山州城镇化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发展了经济,优化了城镇总体布局,加速了基础设施的构建,解决了“农转非”人口的就业难题,并在经济利益的驱动和政府的引导下,促进人口的流动和集聚,最后形成多层次、多主体的现代化资源型城市。
(三)大力促进旅游业发展,培育城镇化建设新的增长级
凉山州的旅游资源极为丰富且具独特性。凉山州有极为丰富的旅游资源、农业资源、矿产资源、水能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凉山州拥有许多全国著名的风景区,有代表性的景区、景点160多个。景点风格多样,有邛海泸山、泸沽湖等自然风光、少数民族生活习俗等人文景观、“会理会议”和“彝海结盟”等红色遗址、“中国航天城”科技展览等。旅游资源独树一帜,绚丽多彩。
旅游业的发展,有利于在农业、工业驱动之外,培育城镇化建设新的增长级。政府要重视这一资源,加大州内旅游景区的宣传,提高知名度,注重旅游业人员培训和行业管理。在配合旅游景点的打造和开发过程中,景点周围的交通、水利、电力、城镇等基础设施建设也随之跟进。以旅游景区为依托,在政府的积极引导和旅游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一些就近的村庄将利用距离优势,兴开大量宾馆、农家乐、饭店、特产商品购物店、游乐设施场所等,大量县城内外的商业资本和服务人员也将聚齐在景区,从事旅游业的相关事务。景区内游客的大量消费需求,也将带动当地特色农产品的销售和相关加工业的发展。其次,为发展旅游业,会有部分农民的土地被征收,这部分离开土地的农民也就转变了身份,实现“农转非”,政策性的提高了当地非农人口数量。连绵不断的游客集聚在景区周围,他们也可视为长期定居城镇的庞大团体,对凉山州各县域的城镇化发展也能起到有力地推动作用。在旅游业的带动下,农牧业、商贸业、旅游业等行业将实现共同发展,在原有城镇基础上,景区还将培育出大量新生城镇,并与城镇相互融合,共同有机发展,促进经济发展。
作者简介:
杨浈浈(1995-)女,汉族,四川成都,硕士研究生,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方向:中共党史
论文作者:杨浈浈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7
标签:凉山州论文; 城镇化论文; 城镇论文; 地区论文; 会理论文; 农业论文; 资源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2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