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人本管理与发展优势问题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本论文,图书馆论文,优势论文,高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2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630(2010)03-0033-03
在以信息和知识为主导的网络时代,高校图书馆作为社会重要的信息资源基地,正在跨入发展的飞跃期,馆舍面积不断扩大,用户知识信息需求增加,因特网促使电子图书和网络信息资源查阅快捷、便利,传播迅速等特点,使图书馆的职能日益延伸和扩张。图书馆由“保存”图书走向“服务”用户,从“书”本位向“人”本位转变。由此,高校图书馆人本管理研究受到普遍关注,而实践中贯彻人本理念,将对高校图书馆管理起到积极作用。
一、图书馆的人本管理研究溯源
早期的人本思想,起源于15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是西方新兴的资产阶级为了反抗教会神权和封建王权的绝对统治地位而提出的主要指向“人文主义”或“人道主义”的思想,并在批判宗教神学和唯心主义哲学时建立起了人本主义思想体系。人本主义在西方哲学中是指从“人”的本身出发来研究人的本质、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的理论。20世纪以来,西方哲学中关于人的地位、作用、价值、发展等问题的研究更加突出,人本思想发展成为一种管理哲学。随着西方哲学思潮影响的深入,早期的图书馆学者接受这一思想并将其适用于图书馆管理,阮冈纳赞的图书馆“五定律”、杜定友的图书馆“三要素说”、巴特勒的图书馆“专业说”等观点①,体现了以“用户”为中心的图书馆管理思想。
尽管近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存在局限性,它忽视社会性这一人的本质特性,突出强调人的非理性因素的主导性,但其合理性在于反对西方社会对人的异化,强调人的创造性作用的发挥。因此,从90年代开始,图书馆的人本管理研究在我国受到一定程度的重视。1991年蒋永福在《图书馆学也是一种人学》[1]一文中,与科学管理图书馆学概念相对应,提出了“人文图书馆学”概念。1992年卢泰宏在《图书馆的人文传统与情报科学的技术传统》[2]一文中,认为传统具有排他性,技术因素与人文因素相对立,而要全面解决人类的信息管理问题,技术因素和人文因素必须结合起来。1993年蒋永福在《图书馆学理论重心的演变及其走向》[3]一文中,强调构建以用户为核心的图书馆学。之后他发表《人文图书馆论纲》[4]等一系列文章,阐述了图书馆人文精神及人本管理思想。可见,图书馆人本理念是图书馆科学管理与人文主义思想结合的产物,图书馆管理中的人本主义,就是“以人为本”的管理,即把图书馆用户和馆员当作考虑问题的根本,其核心为尊重人、理解人、爱护人;满足人的合理需求,激发人的工作热情,挖掘人的创新潜能;获得最佳绩效并最终实现人的价值。人不但是管理的客体,也是管理的主体,以人为本的内涵之一是充分尊重人的个性和基本权利,为每个人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环境和条件,让所有人能各尽所能、各得其所;以人为本还应指根据人的心理规律,提高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和控制的有效性,创造条件以寻求人的潜能的最大限度发挥。以人为本的管理,是把人力资源由潜能转变为资本,把组织的意志转变为人的自觉行为,从而实现组织的管理目标和领导艺术的创新。
二、有关的人本管理研究重要观点综述
马恒通在《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核心——人力资源管理》[5]一文中指出,所谓“馆员第一”,就是要“以人为本”对图书馆人力资源进行管理,从“读者第一”到“图书馆员第一”的新思想,在图书馆管理的角度强调了“馆员第一”的重要性。“馆员第一”符合图书馆知识管理“以人为本”的理念。图书馆知识管理是“以人为本”的管理。图书馆管理中,无论是信息资源管理,还是其他资源客体的管理,离不开对人的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是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核心。
王子舟在《面向知识的图书馆学发展新趋势》[6]一文中指出,图书馆作为知识服务机构,知识管理理论与方法的应用主要有两个领域,一个是图书馆人力资源的管理,一个是知识提供过程中的增值服务。图书馆学转向“知识域”将成为今后的发展趋势。
张碧莹在《浅析高校图书馆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对策》[7]一文中指出,加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必须树立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念,建立有序、高效的人才管理机制。对于图书馆而言,知识型人才已经成为了图书馆服务核心竞争力的主要体现,开展知识信息服务是体现图书馆知识资本优势的重要途径。图书馆实施人力资源管理是发挥人才作用的保证,也是图书馆其他资源得到合理利用的保障。
杨霞、王雪燕在《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构建》[8]一文中指出,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要素由人力资源、先进技术、科学管理体系、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和创新的理念构成。核心竞争力增强了图书馆在信息服务中的关键能力。具体而言,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应定位于知识管理,核心竞争力的延展性和动态性特征正是知识管理者所追求的创造性的外在表现,创新图书馆管理模式、优化和重组业务流程、改进服务方式和服务手段、实现图书馆目标,会为图书馆的生存和发展赢得竞争优势。
胡沈秋在《高校图书馆组织中的技术对组织结构的影响——组织理论的视角》[9]一文中指出,信息技术与图书馆组织的技术特点对图书馆的组织结构有着巨大的影响。网络时代图书馆业务流程发生变化,组织发生分化,学科馆员和专项小组出现,图书馆的组织结构必然要经历重大的变革,职能部门化的组织结构已不能够服务于图书馆的长期发展目标。高校图书馆应依据学科划分部门的组织结构,将组织变革为扁平化组织结构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
三、高校图书馆人本管理研究的主要内容
1.对高校图书馆人本管理重要性的认识。高校图书馆长期以来实行传统的封闭式管理,偏重于对馆藏资源的保护,对文献信息资源利用和“人”的管理研究较少重视。数字技术环境下,应当把人力资源管理的新理念、新方法应用于图书馆的管理活动,加强对图书馆人力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2.对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方式的探讨。认为人才是图书馆能否提供优质服务,使知识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因素。高校图书馆不应只重视人力资源管理思想的学习,而应该将先进管理思想转化为适合本馆特点的、可操作的制度和措施,为用户提供优质服务。
3.对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结构的研究。认为高校图书馆拥有能够开展高层次、高质量的知识信息服务的人员,但是总体配置上存在结构性短缺的状况,因而应建立科学合理的用人机制、育人机制、留人机制。未来馆员结构会逐渐形成以信息研究和信息技术人员为主,传统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为辅的人力资源结构。
4.对一些高校图书馆实施人力资源管理的个案研究。
四、高校图书馆实施人本管理和发展的优势
1.文献信息资源的建设发生了变化。由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及网络技术的深入发展,文献信息载体由传统的纸质印刷型向磁、光介质大量应用的多类型、多载体的电子、数字资源方向发展。电子资源极大地丰富了图书馆的馆藏,图书馆的馆藏已不是指该馆所拥有的纸质馆藏文献,而是指其所能提供的所有文献信息资源。在当前信息资源多元化、用户需求多样化和充满激烈竞争的信息环境中,图书馆不能固守传统的馆藏建设模式,忽视信息资源结构的变化,而应扩展和延伸其馆藏建设的内容和范围。图书馆仍需要全面地收集和保存传统文献,拥有自己有特色的实体馆藏;同时要重视馆藏功能的延伸,将网络信息资源和其他各种新型资源纳入到馆藏资源建设中去,形成传统文献和网络信息资源有机结合、实体馆藏和虚拟馆藏相互依存互补的复合型馆藏资源体系。
2.信息服务网络化成为高校图书馆服务的基本特征。借助数字技术手段,馆藏信息资源可经由网络利用,并实现远程信息获取和资源共享。甘肃各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网络化程度参差不齐,但这种服务转变的大趋势不可逆转。目前各高校都组建了图书馆局域网,并与校园网或校外网相连,为用户提供更加丰富的跨地域的信息资源。
3.高校图书馆正处在管理模式转变的时期。高校图书馆在由传统图书馆向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相结合的复合型图书馆转型的时期,管理模式必然会有很大的转变。传统图书馆主要收藏纸质载体的文献资料,它的服务必然围绕着纸质文献和图书馆馆舍展开。图书馆的藏书以保存为主,形成“重藏轻用”、“重管轻用”的办馆思想,图书馆建设是为了更好地保存、管理藏书。数字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在进行馆藏建设的同时,所建成的图书馆网络平台、自动化管理平台、数字资源平台和特色文献信息检索平台,需要的是知识、技能密集型劳动,所能提供的是开放型服务系统、多样化服务方式。因此高校图书馆正处在管理模式转变的时期。
4.图书馆馆员是图书馆管理活动的主体,对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起主导性作用。列宁认为“图书馆员是图书馆的灵魂”。图书馆员在文献信息资源采编、整理、收藏、传递等的服务活动中,既是信息资源库的建设者和维护者,又是知识的承载者,还是用户利用信息资源的桥梁和纽带。图书馆只有将个人与组织发展作为共同的管理目标,以馆员为本,使馆员在工作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真正“确立人的核心地位”。在图书馆管理中,将个人发展列为管理目标,既遵循了人本管理的原则,也是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在数字环境下,虚拟馆藏的建设需要高层次、高素质的图书馆专业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而目前一些高校图书馆普遍缺乏这些人员,且流失现象时有发生。人力资源建设的不良状况,暴露出高校图书馆发展进程中存在的一些不确定因素和弊端。高校图书馆在重视业务开发管理的同时,应重视科学性、战略性更强的图书馆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
注释:
①1931年,印度图书馆学家阮冈纳赞在《图书馆学五定律》中提出:书是为了用的;每个读者有其书;每本书有其读者;节省读者的时间;图书馆是一个发展着的有机体。1932年,我国图书馆学家杜定友发表《图书馆管理方法新观点》一文,提出著名的“书、人、法”三要素说。1933年,美国图书馆学家巴特勒在《图书馆学导论》中,极力强调图书馆学的人文性质,认为图书馆作为和其他任何一个专业一样的“专业”,有技术、科学、人文学这三个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