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出版业十大变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十大论文,出版业论文,中国论文,改革开放以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出版业由复苏走向繁荣,目前已跻身世界十大出版国行列,我想把这一过程归纳为出版业的十大变化,这里勾画出一个粗线条,供读者了解参考。
一、从调整地方出版社方针起步,推动了整个出版业的发展
1978年以前,除了北京、上海两个出版基地外,各地方(指各省、市、自治区)出版社一直执行“地方化、通俗化、群众化”的方针,主要出版本省需要的课本和政治读物以及其他通俗性的工农业生产和文艺读物。1979年12月国家出版行政机关在长沙开会,针对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同意将地方出版社出书方针改为“立足本地,面向全国”,拓宽了出书范围,使地方出版力量大大增强。地方出版社的建制由一个综合性的出版社逐步分成社科、文艺、科技、教育、少儿、美术等各类出版社,形成了专业优势。1978年,地方出版社只有52家,1995年底发展到344家。目前各地方出版社出书品种已占全国的66%。地方出版社的迅速崛起,形成了竞争的强势,促进和带动了全国出版业的发展。随着出版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有些省又在试验组建出版集团,以利于集约化经营。
二、出版社规模、数量有了迅速发展
1978年,中国只有105家图书出版社(其中中央53家,地方52家),到1996年7月已增加到564家(其中中央220家,地方344家)。目前30个省、市、自治区都有出版社,已初步建成门类比较齐全、分布比较合理的出版体系。出版从业人员有30余万人,出版社职工有5万多人,其中专业编辑3万人。目前共有204家音像出版社。配书出版音像制品的图书出版社97家。
三、出版物数量成倍增加
1978年,全国出书14987种(其中初版11888种),1995年出书103630种(其中初版书60575种)。
1978年,全年总印数为37.74亿册,1995年达到62.6亿册。
1978年,全国有期刊930种,1995年达到7543种。
1978年,全国有报纸186种,1995年达到2056种。
1978年,录音录像制品还是空白,1995年出版录音制品7056种,录像制品4643种。电子出版业正在迅速发展,这是高新技术进入出版业的一个标志,其发展前景十分可观。
四、印刷生产力有质的变化
80年代以前,我国印刷生产设备十分落后,基本上是铅印印刷,手工排字,80年代中期开始,对印刷技术设备进行大规模改造,生产能力有了质的变化。目前照相排字已占50%,胶印已占总印量的64%。书刊印刷周期缩短至平均100天以内。
1995年国家和省级定点书刊印刷厂的排字能力达265亿字,印刷能力达3910万令。
五、图书发行网点遍布全国城乡
现有各种经济成分的图书发行网点86000多处。其中国有书店网点10700处,供销社售书点32000处,集体和个体书店30000处,其他售书点13000处。
六、一大批优秀图书出版,形成新中国成立以来最突出的出版高峰
经过十多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编撰,在80年代开始策划和实施了一系列国家重点出版工程,使一大批优秀图书陆续出版。如建国以来最大的出版工程——74卷的《中国大百科全书》,集中了2万多名专家学者编撰,自1978年开始,到1993年出齐,历时16年,使中国出版业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1979年以来新出和重印各类辞书4000多种,新编的《汉语大词典》(13卷)、《汉语大字典》(8卷)在汉语辞书的出版上规模空前。《辞海》、《辞源》都出版了修订本、《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50卷和中国自己编辑的新版《列宁全集》60卷也于1990年全部出齐。这表明中国对马克思列宁主义著作的出版达到了新的水平。全面介绍世界经典学术著作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5辑230种)陆续出版。中外文学名著和中国古籍得到系统的整理出版。在此期间,还出版了一批优秀的科学技术图书,如《杂交水稻育种栽培学》、《中国岩石圈动力学》、《工程控制论》等,受到国际学术界的关注和欢迎。
七、出版教育和出版科研形成规模
出版印刷科研机构有22个,全国已建立出版、印刷、发行专业院校18所。
有12所高等院校开设了图书发行专业本科或代培班。18个省级新华书店成立了图书发行中专学校、技工学校或职业高中,还有17所印刷中专、技术学校。
从1982年5月开始,建立了全国印刷工业科技情报网。它的任务是收集、分析、传播、提供国内外印刷科技信息,为印刷全行业的技术改造、科研及经营管理服务。
八、出版外贸有新的拓展
1949年12月就成立的中国国际书店,专门经营书刊进出口工作,1981年更名为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
1973年,成立了中国图书进出口公司,1981年该公司增加出口业务,更名为中国图书进出口总公司。
1980年成立了中国出版对外贸易总公司。
此外,国家教委有一家教育图书进出口总公司。经营图书进出口业务的还有一些,但主要是这几家。
从80年代末开始,每年出口中文书大约2万种。
对外和对台出版交流,这几年有较大发展。1978年开始对外合作出版,第一本书是人民美术出版社与日本讲谈社合作出版的《中国之旅》。十多年来,已同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几百家出版机构签订了几千项合作出版协议,已出版图书2000余种。近年来,对台合作和交流有较大开展。
九、版权保护工作逐步加强
我们对版权保护工作一向比较重视。这是维护著译者和出版社专有出版权合法权益的一项重要工作,同时也是加强国际交流的需要。
1979年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成立了版权研究小组,为起草版权法开始作准备工作。
1984年6月,颁布了《图书期刊版权保护办法》。
1991年6月1日,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
1992年7月和11月,先后加入伯尔尼公约、世界版权公约和录音制品公约。
十、出版和发行体制改革取得成果
我国的出版体制和发行体制是在实行高度计划管理体制条件下建立起来的,已远远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两个文明建设的需要。改革出版、发行体制,是发展和繁荣出版事业的根本出路。出版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又符合出版自身发展规律的出版体制。发行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和发展开放式的高效率的充满活力的发行体制,要形成以国有书店为主体的、多种流通渠道、多种经济成分、多种购销形式、少流通环节的新格局,以达到书畅其流,多发好书的目的。
在出版、发行单位建立和完善严格的责任制,制定和执行严格的规章制度,是出版体制和发行体制改革的一项基本内容。转变管理机构职能,精兵简政,下放权力,调动基层单位和广大职工的积极性,是体制改革的又一项重要内容。
本着这些改革的目标和基本思路,从1979年以来,采取了许多措施,出台了相应的政策,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果。通过十多年的出版、发行体制改革,出版事业有了迅猛发展,实现了繁荣的目标。从总体上看,当前出版工作继续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态度,出版事业正朝着进一步繁荣的局面发展。
出版事业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主要是:
(1)出版物的整体质量不够高,精品书不够多,低水平重复出版、编校质量低劣的问题还不少;
(2)新闻出版法制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3)新闻出版队伍的整体素质还不适应工作的要求。
这些问题已经引起出版管理部门的注意,正在采取各种措施逐步予以解决。
质量和效益的竞争,是关系到中国出版业进一步繁荣和能否占有国际市场的关键。出版产业在国际、国内面临的挑战,促使我们考虑要加快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为此,新闻出版署已经制定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如制定出版事业“九五”计划及2010年长远发展规划、建立出版工作向优质高效转移的目标体系、制定培育和规范图书市场的法规、制定国家“九五”图书出版重点选题规划、建立图书质量保障体系等等。同时,坚持不懈地进行“扫黄”和打击非法出版活动,深入进行全国图书质量大检查,并使之制度化,进一步扩大同国际和台港澳出版界的合作与交流。这些措施正在全面实施,有的已取得良好的效果,我们对出版事业的进一步繁荣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