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积善之家,一定有于青--用齐家治国的智慧“成群结队的治书”_群书治要论文

在积善之家,一定有于青--用齐家治国的智慧“成群结队的治书”_群书治要论文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群书治要》里的齐家治国智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齐家治国论文,之家论文,必有论文,智慧论文,余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教育可不能求立竿见影

      《礼记·学记》里讲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教”的古字是,左边上下两个叉,下面一个孩子,右边一个手,拿着树枝。左边代表孩子看着长辈画第一个叉,便模仿着画第二个叉,意为“上行下效”,代表身教。右边一只手拿着树枝,代表教育孩子要不厌其烦,耳提面命。

      假如今天我们教育孩子,觉得教不会、教不好,不要怪他们笨。要首先反思自己的心态、方法是不是不对。在反思的过程中,要注意第一,身教。家长常常会讲一句话,“我都讲了多少次了,这孩子就是不听。”其实我们要反思,教育重点还固守在言传,忽略了身教。要求孩子孝顺,自己孝顺了吗?希望孩子恭敬一切人,自己恭敬了吗?假如自己没有做到,要孩子做,孩子心里就不服,“爸,你叫我孝顺,你还和爷爷这么大声的说话!”人之初、性本善,只要家长把德行做出来,孩子的本善就会被唤醒。第二,耐心。做到身教之后,还要等待,自然水到渠成。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可不能求立竿见影。

      《礼记·学记》里讲到“育者,养子,使作善也。”“使作善”代表每一个人都有本善,一定教得好。“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爱敬的处世态度是从对父母建立起来。一两岁的孩子,当他远远看到爸爸妈妈的表情与我们成年人一推开家门那句“妈,我回来了”差很多。

      人性本善,而百善又是孝为先。在《孝经·开宗明义》当中有一句经典的教义,“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是德行的大根大本,教育就要从这里开始。教育的另一个目的,就是把“父子有亲”的亲爱,延伸到爱兄弟姐妹,爱家族,爱邻里乡党,爱社会大众,爱不同的种族、不同的宗教。这就是延伸到了“凡是人,皆须爱”的境界。

      “法能杀不孝者,而不能使人为孔、曾之行”

      ——服刑人员跪求献血赈灾

      海南省司法厅副厅长张发看到许多服刑人员“二进宫”“三进宫”时很不忍心。他在中华文化里找到了方法,将服刑人员当兄弟看待。我曾经跟着张厅长到监狱去,那些服刑人员看到他就像看到自己的至亲一样高兴。几个月的教育后,服刑人员在父母探监的时候给父母磕头。有一个服刑的儿子在电话中问:“妈,你最近身体还好吧?爸爸的身体怎么样?”他妈妈马上反应道:“对不起,你打错了。”儿子每一次打电话来就是要钱,怎么可能问候她?狱警马上把电话接过来:“老奶奶,这真的是您儿子啊。”

      服刑人员的本善与孝心并没有减少。这与我们“犯罪的人最难教”的意识是不同的。很多服刑人员出狱的时候都说,我要出来建一个文化教育中心弘扬传统文化。2008年汶川大地震时,服刑人员跪在警官面前:“你可不可以把我们的血赶快送到汶川,救那些需要的人。”

      “不知礼义不可以行法。法能杀不孝者,而不能使人为孔、曾之行;法能刑窃盗者,而不能使人为伯夷之廉。孔子弟子七十,养徒三千人,皆入孝出悌,言为文章,行为仪表,教之所成也。”不能用刑罚解决问题,它只是一个症状,一定要用教育来启发一个人的本善。人民不懂得礼义,国家有了法律也施行不了,为什么呢?阳奉阴违,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钻法律的漏洞。所以法律能够杀不孝者,却不能让他们有像孔子、曾子一样高尚的情操;法律能够处罚窃盗的人,却不能让他们像伯夷、叔齐那么样廉洁。

      “知足常乐,为善最乐”

      ——经典,指引我们的人生方向

      每一部经典、每一句话都是人生重要的思想价值观。《大学》开篇讲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在明明德”,就是指人这一生能够透过教育,透过自己的修身,把自己的欲望、习气去掉,自己的明德本善、智慧德行透出来,这是自爱,这是人一生最大的价值。

      现今人类难道活得不努力吗?活得不辛苦吗?为什么努力了却笑不出来?努力的方向不对。人生的幸福应该是知足常乐,为善最乐,怎么会是拼了命去拥有那些物质的东西呢?假如去追求物质,真正拥有之后,却发现没有预想的那样幸福。施比受更有福。我们到安徽的西递、宏村去参观传统建筑,一所老宅门口的墙壁刻着一个“善”字,提醒人出门就要行善,那是人生的意义。墙壁上都刻着梅兰竹菊,代表出门就要亲近善友,就要增长自己的德行和智慧,这是人生最宝贵的东西。

      为什么现在的家庭冲突、社会问题这么多?看起来很复杂,若从根本上、从人心上看,一点都不复杂。《大学》中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教恩义、情义、道义,教出来的是君子,读书不用担心,经营事业、经营家庭不用担心,因为他有道义,他要报父母恩,他怎么可以懈怠呢。可是假如从小就教孩子竞争、教孩子要谋私利,教出来的是小人喻于利。小人不是犯法的人,小人是念念只想自己的人,假如一个人自私自利,他怎么可能不跟家人冲突,不跟他人冲突。所以大家想,以前的人重道义,在家孝顺父母,恭敬兄弟;到学校,对老师像父亲一样尊重,对同学是兄弟的情感。一个人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出去之后跟人不可能会有冲突。我们的中华文明就是伦理的无限延伸,所有人都是家人,都是一份道义在相处。所有的身心问题、家庭问题、社会问题,乃至国与国的问题,就是人心的问题。大家的考虑是利欲,只要把这个利欲转成道义,所有的问题都能化解。而要让人心转成道义,除了教育,没有其他的方法。

      《礼记·学记》中说,“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第一大事,教育成人,让人心善良,人心有道义,有责任感。现在我们不能怪这些孩子,年轻人被习气控制住了,你不能生他气,还要怜悯他,他本来可以做“天地人”三才,是我们把他教错了,家庭、学校把他引导错了。我们看着现在的年轻人没有责任感,不找工作,在家打游戏。父母通过很多的关系,好不容易帮他找到工作了,孩子说:“好吧,看你面子,我就去上一下班。”上了一个礼拜,回来了,“我把老板炒鱿鱼了”。你拿他没办法。谁的责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老祖宗讲得非常有道理。我们每个人的一言一行,都在让这个社会不是升就是降,我们有时候看到社会不好,就开骂,其实那是不对的。只有我们自己做对了,才有资格去论别人的是非对错,自己都还没有做对,没有资格评论别人。

      “举善而教不能”

      ——孔子的教诲可扭转社会风气

      《群书治要·魏志下》有言:“显贤表德,圣王所重;举善而教,仲尼所美。”古圣先王表扬有道德的人,使天下的人都向他们学习。东汉的黄香“冬则温,夏则清,晨则省,昏则定”,皇帝知道他的孝心,马上封给他八个字,“江夏黄香,举世无双”,天下人都以他为榜样,这就是显贤表德。

      古时旱灾没有粮食,盗贼抓住了赵礼,要把他煮来吃。哥哥赵孝找了过来,赶紧对盗贼说:“我弟弟瘦,身体又不好,我的身体比较胖,你们吃我,不能吃我弟弟。”赵礼马上说:“被你们抓是我的命,绝对不能伤害我哥哥,我让你们吃就好了。”兄弟在那里争着要死,抱头痛哭,当下盗贼被感动了。其实盗贼也有良心,他只是没有受到好的教育,再加上环境的情况,才走向歧途,其实他还是愿意做好事。盗贼都能感化,还有谁不能感化呢?当时皇帝知道了,马上授予赵孝、赵礼官职,天下的人都效法孝悌精神。

      “举善而教,仲尼所美。”推举善人,使大家见贤思齐,是孔子非常赞赏的。这可以让一个国家的社会风气很快变得良善,所以“半部《论语》治天下”绝非虚言。《论语》中,季康子问孔子,怎么样让老百姓恭敬、效忠,并互相劝善改过?孔子回答:“临之以庄则敬”,你面对老百姓,尊重他们,用庄重的态度跟他们互动,老百姓自然看到你就肃然起敬。所以欲自敬而后人敬,自重而后人重。“孝慈则忠”,你自己都不爱老百姓,不慈爱,老百姓怎么会对你效忠呢?“举善而教不能”,把道德模范举出来的同时去照顾那些不幸的、能力较差的人,领导者用爱心去照顾他们,关怀他们,这种仁慈的表现会带动老百姓来效法管理者的爱心,好的社会风气就会形成。

      “公门好修行”

      ——让人家不离婚,也是建十座桥的功德

      《群书治要·中论》有言:“位也者,立德之机也;势也者,行义之杼也。圣人蹈机握杼,织成天地之化,使万物顺焉,人伦正焉。”官位、职位好比是建立仁德的纺织机。权势,就好比是施行道义的梭子,纺织机有梭子,就可以织出漂亮、庄严的衣服。用这个来比喻,就是圣人行教化,官员行教化,就好像蹈机握杼,其实就是心存仁义道德,在他的位置上去教化百姓,就织成天地之化,在他身上看到天地负载万物、生养万物这份圣德。所以这样的官员所在的地方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是“万物顺焉,人伦正焉”。这个“人伦正焉”就是老百姓都懂得做人,家和人乐。“公门好修行”,一个为官者,他重用一个有道德的人,教化了这一方的百姓,甚至这一方又成为其他地方的榜样,这个功在国家民族,甚至会功在千秋。所以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一个人秉承祖先之德才能富贵,富贵之后自然也要造福后代。有官位者,也应不负国家信任,去造福人民。

      唐山一位官员,把传统文化经典介绍给一对闹离婚的夫妻。后来这对夫妻反思了,认知到自己的问题,勇敢地向另一半道歉。俗话说,宁拆十座桥,不破一桩婚。不夸张地说,让人家不离婚,也是建十座桥的功德。台湾有一个高官,晚年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当他最有权力去治理台湾的时候,他忽略了教育,只看到经济,可是二三十年之后,青少年犯罪率这么高,他的心在淌血,他觉得要扭转这样的社会几乎不可能。假如二三十年前他把教育摆在第一位,台湾社会就不是这样了。

      新加坡有一个校长退休以后,接触到《弟子规》,接触到传统文化,从此尽心竭力弘扬传统文化,不怕苦,不怕累。当校长三十年左右,非常认真,常常晚下班。他教出来的学生非常多,成绩都非常好,他心里觉得对得起学生。可是十年过去了,二十年过去了,他的学生踏入了社会,很多当了高官,却贪污、犯法。这时他才发现原来忽略了道德的教育,所以当他接触到中华文化后,相见恨晚。现在看到自己的学生有犯错、犯罪的,他有锥心之痛,但是他已经不是校长了,无法弥补缺憾了。所以人要珍惜这一生这一份职位,感谢祖先,感谢国家的信任,感谢下属,感谢老百姓的信任,要好好造福一方的人民。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学习圣贤教育,贵在立志,首先要有气概

      学贵立志,要用正确的态度来学习,态度决定成功,而不是成功以后才来改变自己的态度。传统文化学习的态度关键在于诚敬二字,真诚恭敬来学。清代康熙曰:临民以主敬为本。诚与敬,千古相传之学,不越乎此。承传古圣先贤的道统,就在诚敬二字。若对古圣先贤之教诲毫无诚敬,纵遍览群籍,亦难获真实的利益。

      学习圣教,贵在立志,首先要有气概。“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不让古人是谓有志气。春秋时代礼崩乐坏,事实上承传文化难度非常大,而夫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还是无怨无悔去做,甚至于晚年还经历了陈蔡绝粮,七天没有饭吃,他老人家在把“难行能行,难忍能忍”践行给世人看。所以一个人学儒就要学孔子,起个念头,要问自己,孔子会怎么想?自己要效仿他。讲一句话,孔子会怎么讲?孔子是温良恭俭让,言语温良善和,不会讲一句话就让人难受。《中庸》讲,“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夫子一言一行包含他的起心动念都给社会、给天下做好榜样。我们若是做一件事情都能想孔子会怎么做,有这样的态度,最后也能成为圣人。

      近两三代人忽略了传统文化的学习,所以承传确实是有相当的难度。但是没有难不难做的事,只有该不该做的事,该做的虽九死一生也要义无反顾去做。林则徐先生说他,“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其实只要有一颗好学的心,每天都可以从接触到的人身上得到非常大的启示。有一位女校长教初中,她的学校里上千个学生,没有一个辍学的。最开始她带着学校老师,去电玩厅把学生带回来,回到学校后,孩子不喜欢读教科书,就给他事做,或者教他技能,就是不要让他去那些地方再堕落。这位校长很有爱心,她说社会越乱,我们越应该要站出来,没有难不难做的事,只有该不该做的事。这两句话对我的人生启示非常大,其实人生短短数十寒暑,不能自来一趟,要过什么样的日子,孔子就是我们最好的榜样,岂能因路程艰难而退却。

      原文标题为: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孔子是我们最好的榜样——《群书治要》里的齐家治国智慧

标签:;  ;  ;  ;  

在积善之家,一定有于青--用齐家治国的智慧“成群结队的治书”_群书治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