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外科老年患者术后睡眠护理论文_卫婷 杨秀玲【通讯作者】

心脏外科老年患者术后睡眠护理论文_卫婷 杨秀玲【通讯作者】

【摘要】 目的 探讨提高心脏外科老年患者术后睡眠质量的护理方法。 方法 通过对心脏术后老年患者每晚习惯就寝时间及方式、一天中小睡次数、睡眠前习惯及夜间醒来次数等收集资料进行调查研究。对影响心脏外科体外循环老年患者术后睡眠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并采用相应的护理对策。 结果 经采用相应护理对策后能显著提高病人的睡眠质量。 结论 心脏外科老年患者术后睡眠主要与环境、角色的改变、各种疼痛、心理因素等有关,睡眠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疾病的康复。

【关键词】心脏手术 ;老年患者 ;睡眠护理

睡眠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最自然的休息方式。任何人都需要一定量的睡眠,通过睡眠可以是人体日间所遭受的损伤、消耗和过劳等情况得到修复和补充,使其恢复自然的平衡状况。睡眠质量的好坏对心脏外科大手术后的病人尤为重要。

⒈ 临床资料

①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100例,男59例,女41例;年龄:50~

78岁,其中60岁以上占62℅,体重:96~160kg,瓣膜手术48例,房、室缺手术26例,搭桥及大血管手术14例,其它12例。均经全麻体外循环手术,体外循环时间50~270min,ICU加强监护22~168小时,住院时间7~25天,用药:多巴胺、肾上腺素、爱倍、利多卡因、硝普钠、尼卡地平、异丙肾上腺素、可达龙等。

②其它资料 患者入睡困难11例,间断睡眠36例,易醒、早醒40例,睡眠倒置10例,以上睡眠时间4~6h/24h, 其中出现精神萎靡、疲乏无力、焦虑等66例,没有睡眠要求但精力充沛着0例,出现幻觉1例,头晕者34例。

⒉睡眠护理

病人住院以后由于院里的环境、医院规则、住院时所接触的陌生人群等与原有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不同,短时间难以适应这种变化。由于疾病的原因,会给病人带来许多痛苦与不适,往往产生不安、焦虑而导致失眠。

2.1睡眠评估

对于患者应了解其睡眠的基本资料,并对其睡眠状况加以评估。这些资料包括:

2.1.1 每晚习惯睡多少小时

2.1.2通常什么时间就寝

2.1.3一天中通常小睡几次,都在什么时间

2.1.4睡觉前的习惯,如吃些点心或饮料;洗漱活动;阅读或看电视;放松活动的形式;是否使用安眠药;睡眠时有无陪伴;床的种类;用的枕头高、低及被褥的厚、薄情况;是否需要留灯或熄灯;声响情况

2.1.5入睡需要多长时间

2.1.6睡着后是否容易被惊醒,是否会打鼾

2.1.7夜间醒来的次数和原因

2.1.8睡眠过程中有无异常情况:如失眠、梦游、说梦话等

2.1.9晨起后是否觉得睡眠很好

⒉2合理安排住宿环境

随着年龄的增长,睡眠时间从中年开始逐渐减少老年人浅睡眠逐渐增多,夜间觉醒的次数和早醒增加,睡眠效率降低。睡眠要适量,同时觉不可少睡,最近美国心理学家教授詹姆斯.马斯博士指出:一个人晚上睡眠6-7个小时是不够的。他对睡眠研究的结果表明,只有8小时睡眠才能够使人体功能达到高峰。

⒉3 满足病人的睡眠习惯,做好就寝前的准备工作

护理人员应该尽可能的满足病人在就寝前的一切习惯。有人喜欢睡前沐浴或洗漱;有人喜欢阅读、听广播、做几节健身操;有人吃少量食物或热饮料等,这些发面满足有利于促进病人的睡眠。如协助病人洗漱,排便,整理床单位,更衣等,尤其是检查身体各部位引流管是否固定牢固、是否引流通畅、管子有无扭曲打折、伤口敷料有无渗血必要时更换敷料。

2.4合理安排护理措施

执行护理措施时尽量减少对病人睡眠的干扰。常规的护理措施都应当安排在白天,在执行护理措施时,护理人员应做到走路轻、关门轻。中老年患者易惊醒,执行护理操作时,应尽量给予解释,并将噪音减少到最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5加强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要通过观察了解、关心和体贴病人,多与病人交谈,达到思想沟通,建好良好的信任关系。

2.6合理使用药物

苯巴比妥、地西泮毒性小,安全范围大,副作用较小,吗啡、氟哌啶醇、口服水合氯醛、马来酸米达唑仑片等,镇静、催眠药物使用原则是当所有促进睡眠的方法都无效时才可使用安眠药,并且用药时间越短越好。

2.7饮食

心脏外科术后病人应该以清淡、易消化饮食为主,少量多餐等胃肠功能逐渐增加量。我科室为病人专设营养灶、设微波炉随时为病人着想。食疗对于失眠来说是最好的治疗方法,优于安眠药,无副作用。

3.统计与结果

3.1统计 研究患者促进睡眠护理前后HAQ-S评分变化,用 ±SD记录,采用t检验,对两组的HAQ-S评分变化进行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2结果2组心脏术后患者睡眠护理HAQ-S评分结果比较

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检验P=<0.05 ,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通过上述护理措施,本组病人在3-6周以后患者入睡困难6例,间断睡眠25例,易醒、早醒30例,睡眠颠倒3例,以上睡眠时间4-6h/24h,其中出现精神萎靡、疲乏无力、焦虑等23例,没有睡眠要求但精神充沛者0例,出现幻觉1例,头晕者11例。

4.讨论

通过对100例我科心脏术后老年患者睡眠的护理,使我们认识到病人睡眠的特点 影响因素,并根据其进行合理有效的护理,就能提高老年患者的睡眠质量,促进病人早日康复。

4.1 心脏手术后老年患者睡眠的特点

老年患者本来睡眠少而且不规律,长期睡眠减少,常感到身体疲劳、机体活动不协调、心理状况不佳严重者发生神经官能症及精神障碍。

心脏术后患者治疗项目繁多、琐碎、病人睡眠很容易被中断,从而不能保证睡眠的连续性。

4.1.1 昼夜性节律去同步化(desynchronization)要维持机体处于最佳的功能状态,必须将休息与活动时间的安排与其昼夜性节律相同步,或称为“昼夜性节律同步化”。

4.1.2 睡眠丧失(sleep deprivation)正常的睡眠应是在24小时内的一定时间里,有一段不被打扰的时间来重复各个阶段的睡眠周期。住院病人的睡眠多数是较短、较频繁的睡眠的总时间往往比在家所习惯的睡眠时数少,在新的环境内睡眠,由于周围物理环境的改变,会使入睡时间增加且总的睡眠时数减少,导致异相睡眠的减少。

4.1.3 睡眠中断(sleep fragmentation)由于治疗项目繁多、琐碎,病人的睡眠很容易被中断,从而不能保证睡眠的连续性,无法完成90min的睡眠周期,这样会导致慢波睡眠第Ⅰ时相和第Ⅱ时相占了睡眠的大部分时间,而丧失了慢波睡眠的第Ⅲ、Ⅳ时相的睡眠,进一步也丧失了异相睡眠。

4.2 影响睡眠的因素

4.2.1 年龄因素 人到45岁时真正熟睡时间只有一刻钟美国芝加哥大学的专家研究发现,人在从青年进入中年时,熟睡时间就减少,一个健康的中年人,每晚从8小时的睡眠中,一般有100分钟时间;而到了45岁时,却减少至只有一刻钟,甚至仅仅5-10分钟。如果仅从熟睡时间的标准来衡量,到45岁时已经十分衰老了。

4.2.2 环境因素 病人住院后来到一个新的环境,所用的床及床上用品与原来的不同,病室内光线、音响、气味、医护工作的干扰等,造成入睡时间的延长和觉醒次数的增加。

4.2.3 内分泌变化 妇女在月经七普遍感到疲劳,希望能够增加睡眠以补充体力,绝经期妇女睡眠不好激素补充疗法可改善睡眠状况。

5.结论

我们通过对实验组老年患者术后睡眠的护理,为患者治疗、术后身心的恢复等各个方面得到指导,确保患者的治疗效果,从而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李建民,陈长香,李淑杏,等.影响老年人睡眠质量的相关因素研究,2006,6(4):112-120.

[2] 杨雅娟,费才莲,张军红.护理干预对老年失眠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解放军护理杂志,2006,10(3):86-101.

论文作者:卫婷 杨秀玲【通讯作者】

论文发表刊物:《中西医结合护理》2019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13

标签:;  ;  ;  ;  ;  ;  ;  ;  

心脏外科老年患者术后睡眠护理论文_卫婷 杨秀玲【通讯作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