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故事教学的意义和方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小学英语论文,意义论文,方法论文,故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故事教学的意义
在小学英语教学尤其是小学高年级的英语教学中采用故事进行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小学阶段英语教学的目标首先是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并在此基础上在语音、听力、口语等方面打下一定的基础。那么,为什么提倡在小学阶段采用故事教学呢?
1,故事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有语境的语言素材。使用有意义的、有语境的语言素材学外语,便于学生理解语言的意义和语言运用的具体情况。对小学生来说,如果脱离语境,即使是学习一句话或一个单词,也很难理解单词和句子的意义。即便记住了词或句子的意思,他们也不知道这些词和句子该在什么情况下使用。采用故事教学至少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言的意义以及语言的具体使用情况。
2.故事是小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材料。因为故事有情节。现在很多小学英语教材里面都有故事,虽然这些故事比较简单,但内容有趣、语言丰富,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故事学习英语,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3.中国学生学外语的自然学习环境还不是特别理想,需要大量地接触各种各样的语言素材。接触英语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阅读。所以在小学阶段,即便是小学低段,也可以安排一些小故事,让学生阅读、表演。通过学习故事、表演故事,学生可以获得更多语言输入。
基于以上几个原因,小学阶段可在不同的教学环节采用故事教学。有的教师可能会担心:小学生接触英语时间短,能不能读懂故事、能不能讲故事、能不能表演故事呢?实际上,小学生是可以做到这些的。需要指出的是,我们说的故事并不一定是非常完整的、语言复杂的故事。有些对话可能就是一个故事。故事也可能是一段完整的叙述性文字。另外,不同年龄段、不同年级的故事会有不同形式和不同难度。所以这里说的故事是一个广义的概念。
对于让学生读故事、讲故事和表演故事的要求,教师要注意灵活把握。我们倡导在低年级就有讲故事的环节。这里所说的讲故事,并不是指教师把故事完完整整地讲给学生听,而是教师和学生一起根据图片的提示、根据教材提供的音像材料来描述故事中的人、物、环境和事件。表演故事听起来好像难度很高,其实也很简单。表演几个动作也是故事表演,把一个故事的几个环节用一些手势、表情表演出来也是一种故事表演。如果再加上语言表演,故事表演就更完整了。
二、故事教学的实际操作
目前的小学英语教材在呈现故事时,主要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将故事呈现在各单元的开始部分,用图文结合的形式,以小故事来呈现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单元后面所有的学习内容和活动都围绕着故事来开展。第二种是将一篇有趣的故事放在单元结束的部分,作为这一单元的巩固和补充,帮助学生内化新知识点,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兴趣和初步的阅读能力。我们暂且把第一种方式称为“基于故事的教学”,把第二种方式称为“故事阅读教学”。对于第二种方式,大家比较熟悉。这里,我们着重讨论“基于故事的教学”。采用基于故事的教学途径,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1.故事应该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故事要有情节。只有几幅插图,只有那么两三句对话,这样就还不能称为故事。因为它没有情节,也没有真实的语境,所以这不属于我们说的基于故事的教学。如果教学内容由一系列图片 (连环画)构成了一连串的事件,有故事情节、有人物对话,就是故事。
第二,故事要有语境。语境实际上是故事最重要的部分。需要指出的是,很多教材从本身的设计来看,有插图,插图里有对话,但是对话本身并不是故事的唯一,也并不是故事的主要部分,故事的大部分内容和它的语境是通过画面来呈现的。所以故事一定要有语境,而且这个语境要相对真实、完整。
第三,故事要富有趣味性。过去一些教材里的故事只是简单的一个环节,比如小朋友早上起床后去上学等,这也可以称为故事。但是这一类故事缺乏趣味性,孩子们不一定喜欢阅读。所以,基于故事的教学主张采用富有趣味性的故事。比如故事的发生过程或是结局有一些意外的情节,或者故事中有一些插曲,等等。
第四,故事要涵盖学习重点,即通常说的语言点。其实“语言点”这个词不是很合适,它传递的信息似乎只是一个单元要学习的词汇和语法。实际上单元重点包括词汇、语法、日常用语,还有一些其他的语言方面的知识。
2.故事在单元学习中的作用
外语教学强调输入和输出,这是两个重要的概念。先有输入,再有输出。对小学生来讲,输入主要应该来自于阅读的故事和对话,或者听到的故事和对话。所以,在每一个单元前面安排故事就是为了提供语言输入。作为真实的语言素材,故事有利于学生理解我们试图让学生学习或者掌握的语言现象。过去教师开始教学时,会单独地拿出一些单词,有的也给出一些图片或句型,然后就反复地学习单词、操练句型。事实上这些不是特别适合小学生。小学生学外语首先要理解语言发生的背景。这样不仅能理解语言的意义,还能理解语言使用的具体情况。所以,在单元教学中先给学生一个故事,然后再围绕故事学习其中重要的语言现象,训练重要的语言技能,就会提高学习效率。可以说,故事在单元学习中的主要作用是提供语言输入和基本的语言素材。
3.故事教学要把握好度
在调研过程中,很多教师经常问我们这样的问题:每个单元的第一课时是故事,学生对故事要掌握到什么程度?对故事中的词汇、语法要掌握到什么程度?对故事本身要熟悉到什么程度?要不要让学生背诵故事、讲故事、表演故事?
教师的确要注意把握故事教学的度。如前所述,呈现故事的目的是给学生提供语言素材,使学生在语境中理解重要语言现象的意义和用法。所以,教师进行故事教学的时候,要注意把握教学要求。
首先,学生要理解故事。理解故事包括理解故事中的人、物、环境以及人所做的事,故事前后的逻辑关系以及人说话的意义。但并不是要求学生百分之百地理解,只要基本理解即可,当然完全理解是更好的。
其次,学生要知道故事中重点出现的语言现象(比如词汇和句型)使用的环境。如,倘若故事中有“Hello,how are you”这么一句问候的话,即使教师不讲解也没有关系。因为学生通过看图片就能知道这是谁和谁见面时说的第一句话,这就明白了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再次,学生要能够独立地阅读故事。教师要指导学生观察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情境,让学生学会独立阅读故事、理解故事。
最后,学生要会表演故事。这是比较高的要求,不可能要求所有的学生都能表演故事。表演的时候也并不是原原本本地按照教材中故事发生的情况和所使用的语言去表演,可以做一些改变,如视情况简化故事情节、语言现象等。学生一人拿一本书,你念一句我念一句,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表演故事,而是朗读故事。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灵活的创造,鼓励学生在表演故事时尽量用自己的、真实的语言表达,而不是原原本本、一字不漏地复述故事。有些教师可能会担心一节课中学生好像都没掌握多少词汇或句型,其实没有必要。故事的学习就是给学生提供相对真实、完整、有意义的语言素材,为后面的学习做准备,为后面的学习作铺垫。
4.故事教学的语言准备
过去很多教师是把课文、故事作为知识的载体来使用的。他们总是一边讲故事,一边讲解故事中的词汇或者句型,就有可能破坏故事的整体性。而现在很多教师为了保证故事的整体性就用整体教学方法呈现故事,不打乱故事的情节,所以在讲故事之前就得先用一点时间处理词汇。那么,在讲故事前处理词汇,该选择哪些词来处理?应要求学生掌握到什么程度?我们听课的时候经常发现有的教师在这个环节上做得太多。许多教师就有困惑:如果不帮助学生扫清词汇障碍,学生怎么能理解故事呢?
选择重点词汇或者句型有两个标准。第一就是可能会影响学生理解故事内容的词和概念,或者一些文化背景知识。这些词或背景知识教师要进行一些处理。另一个需要处理的就是本单元的重点语言现象。教师要让学生知道本单元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
对于容易成为学生理解障碍的词或者句型,处理程度就以理解为准,学生明白词的意思就可以了。而对于本单元的重点句型、重点词,第一要理解,第二要稍微体验一下这些词的使用语境。有的教师担心学生没有完全掌握单词就无法理解故事,甚至在这个环节要求学生能够听、说、读、写,设计过多的活动。他们习惯一呈现一个新词后马上问学生“How to spell”,就让学生练习拼写。这时拼写实际上很困难。一会增加这个环节任务的难度,二会使后面的故事教学的时间没有保障。且词汇处理过多,学生理解故事时便觉得没有挑战性了。所以不必在学习故事的时候要求学生完全掌握这些词。教师不可以过高要求,要适可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