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思维与历史意识——兼论培养中学生历史意识的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历史论文,意识论文,中学生论文,思维论文,意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随着教育教学研究的深入,历史教育界不断进行自我反思,理性地思考历史教育的社会意义以及历史教学的内容、方法等等,对中学生的历史思维、历史意识培养问题日益关注。教育部2000年制订的全日制普通高中《历史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提出:“通过历史教学,使学生进一步运用唯物史观对社会历史进行观察与思考,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然而,历史教育界对“历史思维”“历史意识”的理解并不全面、准确,这不利于中学生历史意识的培养和历史教育功能的发挥。
一、历史思维与历史意识的内涵
意识是指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一种反映。意识是人的综合性的认识活动,它通常由感觉、知觉、思维这三种认识活动构成,以思维为主,没有思维,就不能有意识。思维是社会的产物,并且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存在和发展。思维就是人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通过对感性材料进行分析和综合,通过概括、判断、推理,达到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进而认识客观事物的目的的智力活动。思维是人所特有的认识能力,是人的意识掌握客观事物的高级形式。
了解心理学或哲学意义上的“意识”和“思维”的概念,有助于我们理解“历史思维”和“历史意识”的含义。但“历史思维”和“历史意识”的深刻内涵,还需要从历史学和历史哲学角度来理解。
1.历史思维。什么是“历史思维”?研究者对这一概念的理解不尽一致,较多研究者主张从历史学科特殊的思维角度去理解。于友西等认为:“历史思维是一种全方位考察社会历史问题的思维,它是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的整体思维。”苏联学者莱纳认为:历史思维“是运用已成为个人认识方法和历史观核心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去分析和解释社会现象的一种素养。历史思维不完全是针对过去历史的。它还用历史的观点反映现代生活、现代生活的矛盾和现代生活的各种具体表现,并从特定联系的体系中考察它们的发生和发展。”白月桥认为:“历史思维概念的本质就是依据历史资料,生动、完整、具体地再现逝去的历史……它是看待社会历史的态度,是认识历史的方法。”朱尔澄认为:“历史思维”就其内涵来说,是以历史知识为材料的思维;就其外延(或表现)来说,指善于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鉴古知今、预见未来,并能从历史的角度进行审美的能力。任之初也认为:“历史思维是人们认识过去、现在并预见未来的智力活动。”
的确,具有丰富历史修养的人,善于从历史中总结经验,善于用历史眼光观察事物,观察现实,预见未来。例如,审视千年世界各地强国的兴亡史,就不会用死眼光看待近现代的中国,就会相信中国国力的落后是暂时的,走向富强是必然的;考察唐、宋、元、明、清各朝开放的或闭关政策的影响,可知今天对外开放的意义……。
显然,历史思维不同于一般的思维能力,它首先是一种思维方法,一种历史主义的思维方法。历史主义思维方法产生于近代西方,历史哲学家维科(G·B·Vico 1668~1744)、赫尔德(G·Herder 1744~1803)、黑格尔(G·W·F·Hegel 1770~1831)等运用历史思维研究哲学,研究社会,形成了思维的历史主义方法。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了近代历史主义方法,提出了科学的历史主义方法,即历史唯物主义。(注:历史哲学(philosophy history)试图从哲学或理性的高度认识历史,研究历史发展规律。作为科学方法论的历史主义(historicism)是指从历史的联系和变化发展中考察对象的原则和方法。一般认为,历史哲学的兴起意味着历史主义思维方法的产生。尽管马克思、恩格斯不把历史唯物主义归为一种历史哲学,但许多学者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既是一种历史哲学,也是一种历史主义思维方法。)《资本论》就是独特的历史思维方法与严谨的逻辑思维相结合的典范。刘建能等也把历史主义思维方法当作一种科学思维方法加以研究(注:刘建能、王伟光、钱俊生:《科学方法论新探》,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5年,第369~383页。)。
历史唯物主义思维方法以唯物辩证法为理论基础,它要求:
(1)相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都是一定的历史条件的产物,尊重历史实际,注重研究事件发生的社会历史背景,既要看到偶然性也要看到必然性。
(2)承认历史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注意社会历史发展的连续性,既承认突变又关注渐变,既讲变革又讲继承。
(3)正确运用矛盾分析方法,即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对矛盾的运动变化角度分析社会历史现象,揭示社会历史发展的本质。
(4)重视经济(物质)因素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5)正确运用阶级分析方法,准确把握历史潮流、阶级利益、阶级地位,将历史人物放到他所处的历史环境中并且同他所属的阶级联系起来进行评价,重视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
白月桥说:“历史思维是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指导下的,由形式思维和辩证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理论思维结合的,以时间和地点为主线的,通过史料中介逐步认识历史客体发展规律、不断揭示历史本质、朝着认识终极目标永无休止前进的特种思维。”(注:白月桥:历史教学问题探讨》,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88页。)历史思维必须建立在丰富的历史知识和对复杂的历史现象和丰富的历史材料的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的基础上,因而也是一种高层次的思维能力。从这个广义角度讲,“历史思维”与“历史思维能力”并没有本质区别,只是前者更强调思维的观念和方法,后者更强调“思维能力”,即思维的操作或技术过程。许多历史教育研究者所谈的“历史思维能力”,是指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比较历史事物异同、概括历史过程、归纳论证某些历史观点等方面的思维能力。这是根据历史学科学习中特有的思维过程特点概括出来的,属于狭义的“历史思维能力”。这种“狭义的历史思维能力”,实际只不过是历史学科学习的思维能力。历史思维指的应是以历史现象和历史材料为依据,运用一定的世界观和历史观,从历史的角度分析问题的思维活动,主要指思维的观念和方法。历史思维能力应该包括历史学科学习的思维能力,也包括从历史角度分析问题的思维观念和方法。正确的、科学的历史思维必须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之上。
历史教育研究领域常常出现“历史思维”与“历史思维能力”概念混用现象。由于历史思维是历史思维能力的核心和高级形式,有的研究者把“历史思维”当作“历史思维能力”的简称使用,其内涵包括历史思维的方法,以及历史学科学习的思维操作方法与能力,这是可以接受的。但有的研究者只关注学生历史思维的操作过程的训练而忽视作为思维观念、原则、方法的历史思维,将“历史思维能力”仅仅理解为是分析、概括、比较、评价、归纳、论证等历史学科学习的思维能力,这是不恰当的。笔者主张在专指用历史的眼光、历史的观念和方法认识历史、观察问题的思维活跃时,才使用“历史思维”这一概念。
2.历史意识。学术界对“历史意识”概念的论述比较少。胡昌智称:“历史意识是将过去、现在以及将来之企望结合在一起的一种心灵活动。”(注:胡昌智:《历史知识与社会变迁》,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8年,第25页。)国外有的学者则从历史学本身的定义出发,把历史意识限定为“交织着解释过去、理解现在、预测未来的网”(注:德国博德·冯·博里斯:《重视历史与道德评判,解释过去理解现在之关系》,台湾《清华历史教学》1996年8月号。转引自白月桥:《历史教学问题探讨》,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422页。)。霍林东说:“所谓历史意识,从一般意义上说,它是人类在文明发展过程中产生出来的对自身历史的记忆和描述,并在求真求实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汲取智慧,进而把它用于现实生活的一种观念和要求。”(注:瞿林东:《历史·现实·人生——史学的沉思》,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6页。)丁怀超认为,历史意识有三重含义:“一是要尊重历史传统,总结历史经验,汲取历史智慧,使我们在社会实践中减少盲目性,争取不重犯历史的错误;二是把历史趋势与现实的前途结合起来考虑,使我们对未来既有谨慎的乐观,又有深沉的忧患;三是通过历史学的社会教育,可以明是非,别善恶,促进社会道德风尚和个人道德境界的提高。”(注:丁怀超:《历史意识与史学功能》,《安徽史学》,1996年第2期,第88页。)
到底“历史意识”是什么?历史意识是一种跨越时空审视历史的思维观念和方法,它以丰富的历史知识和对复杂历史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能力的基础上,把一切事物看成是过去、现在、未来的历史长河中的一部分,根据历史启示和历史的发展规律来理解历史、观察现实、展望未来。被西方称为“当代最伟大的历史学家”的汤因比(A·J·Toynbee,1889~1975)的历史意识令人佩服,他的名著《历史研究》就是通过鸟瞰世界21个文明的历史来审视当代西方文明和中国文明的;保罗·肯尼迪(Paul Kennedy)的以其特强的历史意识审视五百年经济变化和军事冲突的历史,才著就《大国的兴衰》;拿破仑·波拿巴(Napo-lun Bonaba 1769~1821)将中国喻为“沉睡的狮子”,靠的也是其敏锐的历史意识。
历史意识仅仅是一种思维观念与方法吗?答案是否定的。
于友西等人认为,“历史意识”的内涵包括民族自豪感、历史责任感等历史情感。孙中山从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发展中,看到了统一的大趋势。1922年8月孙中山在《统一宣言》中指出:“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这一点已牢牢地印在我国的历史意识中,正是这种意识使我们能作为一个国家而被保存下来,尽管它过去遇到了许多破坏的力量。”“使中国成为一个统一、完整的国家”,是“历史的使命”,“我们正在尽力完成赋予我们的这一艰巨的历史使命。”显然,孙中山所谈的“历史意识”包含着对我们民族、国家的历史及其发展的认同感和责任感。文学艺术界和其他领域的学人,也强调历史意识。当代诗人雨田说:“我认为‘历史意识’就是历史感、使命感;只有具有历史意识、艺术地和真实地反映现实的诗作才会经得起历史的考验,中国诗人太需要历史意识了。”可见,历史意识的内涵还包括历史情感这一重要内容。
历史意识以什么世界观为基础?又是一种怎样的历史情感?李登辉自诩为摩西,是从他要当梦想中的“台湾国”的国父的历史意识出发的。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的历史意识,关键在于历史教育。历史教育必须体现国家意志,反映本国的政治理念、立国精神、文化价值观,维护民族和国家的利益。“历史教育在本质上,就是一种思想教育,是有关社会认识和历史认识观念的教育”(注:赵亚夫:《个性·创造性:新世纪中学历史教育的核心(续三)》,《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9年第12期,第9页。)。我们一定要让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的历史意识,否则,我们的历史教育就会失去真正的社会价值。于友西等认为,“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和掌握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认清和把握世界发展的进程和潮流,认同并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和传统美德,继承革命传统,使学生具有为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国家和为世界和平发展与人类进步事业做贡献的历史责任感,这些都是旨在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科学的历史意识。”正确的、科学的历史意识,应该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它所包含的历史情感,主要指对自己民族、国家、优秀传统文化及其历史发展的认同感、自豪感和责任感。
可见,历史意识有着丰富的内涵。作为一种根据历史的经验和发展规律来理解历史、观察现实、展望未来的思维观念和方法,历史意识与历史思维、历史眼光是一致的。有的研究者将历史意识概括为“是人们对历史事实、观点、理论的再现能力”,这是不恰当的。历史思维和历史思维能力都是历史意识的基础,而历史意识还有更深一层的含义,即包括了历史情感。历史意识与历史思维或历史思维能力都是历史学科的重要素养,历史思维强调历史主义的思维方法与能力,历史意识则强调历史情感。相比之下,历史意识的内涵更加全面、更加重要。因此,历史意识的培养是我们的历史教育的落脚点。
二、培养中学生历史意识的意义
中学历史教育的培养目标,实际涉及历史教育的价值这一命题。历史教育的价值取向,是由历史或历史学的意义决定的。
历史学的意义何在?历史的重要特点是过去性,不能重复,我们所知道的历史,实际上是历史学家对历史的认识,即历史学家对人类过去的回忆和思考。“一切历史和人们对历史的体验(历史学)都要由历史学家的人文价值的理想加以统一”(注:何兆武:《对历史学的若干反思》,《史学理论研究》,1996年第2期,第42~43页。)。历史学家在描述、分析历史时,难免受到自身思想理论、道德观念、阅历、社会环境甚至利益等因素的影响,即使标榜是“最彻底的客观主义”者的近代实证主义历史学家也如此。因此,学者研究历史或学生学习历史,不是直接认识历史本身,而是通过史书、史料去研究或学习历史。可见,历史学具有主观性的特点,它不可能把自己的价值定位在追求描述历史的真实性上。难怪有的学者对历史学有没有必要独存于其他社会科学之外提出疑问(注:鲁宾逊:《新史学》,齐思和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但是,即使高喊“遗忘历史是创造意志必不可少的条件”的著名哲学家尼采(F·W·Niebzsche 1844~1900),也承认历史的重要性。他断言:“历史和自然科学——整个以往时代遗赠给我们的奇异财富,预示着我们未来的瑰宝,独立构成了我们可以在其上面建立冥想塔楼的基础。”历史学与其他社会科学一样长盛不衰,不断发展,一定有其存在的价值。
历史学的意义到底是什么?英国思想家培根(F·Bacon 1561~1626)说:“读史使人明智。”一方面,历史中凝聚了史学家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和智慧,另一方面,一幅幅历史画卷,一个个生动的历史人物,都在揭示历史规律、社会的法则、为人处世的道理。历史中包含的不仅仅是过去的事情,还包含着极富理性的人类活动的经验与教训,这种过去的垂训,不但有助于理解今天的现实,还可以指导我们的未来行动。古往今来,人们学习、研究历史的目的,都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汲取历史教训,把握历史发展的方向,为现实服务。历史学的意义,决定了我们学习历史、研究历史的真正意义。学习、研究历史的真正意义不在于过去,也不在于现在,而是将来——为未来的行动寻找智慧与准则。这种从历史中获得而又指向未来的思维观念与方法,正是历史意识。获得历史意识,才是学习历史、研究历史的真正意义所在。有了历史意识,才能理解历史的演进,懂得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了解历史演进的法则,明白历史演进中的人——包括自己——应当如何做,才能正确面对现实、思考未来。
首先,历史意识体现着历史思维的能力。历史意识首先是一种历史思维的能力,一种跨越时空审视历史的思维观念和方法。它把一切事物看成是过去、现在、未来的长河中的一部分,根据历史启示和历史的发展规律来理解历史、观察现实、展望未来。有了历史意识,可以无比深邃的历史眼光评判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可以对当前的事情大彻大悟。有了历史意识,能够鸟瞰历史,可以看到英国“圈地运动”和美国“西进运动”的历史必然性和进步性,可以把资本主义发展和社会主义运动看成是人类社会现代化的一个过程,可以理解邓小平为什么主张不要去争论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可以明白为什么中国要搞市场经济,加入世贸组织……。
历史意识是一种高层次的思维能力,它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通过对丰富的历史材料和复杂的历史现象进行辩证思维和逻辑思维,解释历史,解决现实问题。有了它,可以把晚清中国看成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低谷而不一味苛求责骂李鸿章,可以理解康有为为什么作《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而不骂他是“最大的骗子”,可以看到蒋介石的历史功绩而不仅仅看到其反动性,可以理解为什么“文革”期间周总理总手持红宝书……。只有具备历史意识的人,知识结构才全面,才会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才会更客观地评述历史、评价历史人物。
其次,历史意识体现着历史的借鉴和启迪意义。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也。”史学家白寿彝说:“我们研究过去是为了了解过去。了解过去是为了解释现在。解释现在是为了观察将来。总之,研究历史不是引导人们向后看,而是引导人们向前看。”台湾学者王仲孚先生也说:“理解历史的目的,不只是要了解过去,而是为了现在和将来。”历史纵贯古今,横联中外,中囊百科,包含着丰富的人类文明成果,有治国方略、战略战术、处世才智、思想文化等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能够为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历史经验。要让学生达到“鉴古”能“观今”的境界,就必须形成历史意识。历史教育的重要目的是让学生形成历史意识,让学生借鉴前人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正确的理解现实和思考未来。中学历史教育决不能走进一味搞知识点的记忆、拼凑训练的应试教育的死胡同。
再次,历史意识是历史认同的基础,体现着民族精神和国家意志。历史记载是保存人类文化和民族传统的主要方式之一。历史学家不可能不把自己民族和文化的价值观反映到历史著作中去。鲁迅说:“历史上写着中国的灵魂,指示着将来的命运。”(注:转引自李辉:《碑石——关于吴晗的随感》,《新华文摘》,1996年第5期,第130页。)历史学在强化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和培养爱国精神与民族凝聚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人类的文化靠着历史学得以保存而延续,民族的传统靠着历史学得以传承。所以,龚自珍才说:“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章太炎才有“不读史书,则无从爱其国家”的高论。国学大师钱穆先生说:“若一民族对其以往历史了无所知,此必为无文化之民族,此民族中之分子对其民族必无甚深之爱,必不能为其民族有奋斗而牺牲,此民族终将无争存于世之力量。”“故欲知其国民对国家有深厚之爱情,必先使其国民对国家以往历史有深厚的认识。”(注:钱穆:《国史大纲·引论》,台湾商务印书馆,第2~3页。)
历史意识可以把一个人短暂的一生溶入到民族历史的无限进程中去。对历史和传统了解越深的人,就越能从跨越时空的历史意识出发,理智地观察、分析问题,越能生出“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历史情感,越能产生诸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使命感。我们的年青一代有了历史意识,才会产生对自己民族、国家、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和责任感,历史意识体现着民族精神和国家意识。要培养公民的民族精神、爱国精神,就不能忽视历史教育,而历史教育则不能忽视自己的核心目标——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从这个角度看,培养中学生的历史意识,也是实现中学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的需要。
其四,历史意识是世界许多国家历史教育的共同价值取向。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客观的历史意识,是目前学校历史教育研究中的一个世界性的热点问题。日本、美国等许多国家都将历史意识的培养列入历史课程标准中。美国1996年颁布的《历史课程全国标准》提到:“没有历史,一个社会就不会对自己的历史起点、它的核心价值观、以及过去的决定对当前的影响有一个共同的记忆;没有历史,就不能对社会中政治的、社会的或道德的问题进行任何合理的探究,人们就不可能成为见多识广、有鉴别能力的公民。”“通过一部平衡的、范围广泛的世界历史,学生们可以了解世界的多种文化以及所有文化中共有的人类情感和存在的共同问题。学生们会由此养成通过别人的眼光评价事物的习惯,并且逐渐认识到,通过研究其他国家,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尤其重要的是,对世界多种文化的理解有助于培育彼此宽容、相互尊重的涵养和文明的精神。日益多元化的美国社会和日益彼此依存的世界要求我们具备这种品质。”(注:转引自陈其《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进展与思考》,《课程·教材·教法》,2000年第9期,第1页。)历史意识是世界许多国家历史教育的共同价值取向。
历史思维与历史意识既有相同点,亦有不同点。历史思维和历史意识都是根据历史的经验和发展规律来理解历史、观察现实、展望未来的思维观念和方法;历史思维和历史意识都必须建立在丰富的历史知识和良好的历史学科学习的思维能力基础之上,都离不开对复杂的历史现象和丰富的历史材料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的思维过程。历史意识不同于或者说高于历史思维的,是它还包含丰富的历史情感内涵,即对自身民族、国家、文化的历史及其发展的认同感、自豪感和责任感。历史意识的丰富内涵要求我们必须重视中学生历史意识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应是中学历史教育的核心目标。
历史学的真正意义不在于过去,而在于未来。学习历史和研究历史的意义,是要总结历史经验,汲取历史教训,把握历史发展方向,为现实服务。历史学的意义决定着历史教育的社会意义,它要求我们重新审视历史教育的社会价值取向,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重视培养中学生的历史意识。
与其他研究课题相比,探讨历史意识的内涵和研究中学生历史意识培养途径的文章寥寥无几,说明历史教育领域对培养中学生历史意识还不够重视。希望笔者的探索,能让更多历史教师关注中学生历史意识的培养问题。
标签:思维品质论文; 科学思维论文; 炎黄文化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中学生论文; 问题意识论文; 社会观念论文; 社会经验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读书论文; 科学论文; 历史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