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体育的产业化经营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体育论文,产业化经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309(2002)1-0046-09
长期以来,中国作为一个体育大国,几乎所有的运动设施建设和运动员的培养都是由国家财政支付的,居民健身设施也是由国家无偿提供的。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体育产业”、“体育产业化经营”的概念开始见诸报端。1999年,全国人大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积极引导居民增加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和旅游消费,拓宽服务性消费领域”。这是中国政府首次确认体育健身也是一种消费产品。2001年的人大《政府工作报告》又一次提到要把体育健身消费作为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手段。这表明,体育的经济特性和功能已经被肯定。
发达国家体育的产业化运作已经进行了多年,积累了一套成功的经营模式和动作方式,体育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也是非常大的。20世纪80年代,美国体育产业的产值大约占GDP的1%,在各大行业产值位居第22位,到90年代后期,体育产业的产值已占GDP的2%,排名升到第11位。在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发达国家,体育产业的产值,也大体占GDP的1-1.5%之间。1999年底,一位从事多年体育赞助事业的瑞士人阿兰简专门出版了一本名为《瑞士体育经济》的书,书中介绍,在瑞士体育每年带来的产值超过220亿瑞士法郎(约150亿美金),创造就业机会4万多个。在英国,大学里甚至设有足球经济专业!
目前,中国还没有专门的体育产业的统计数据,统计部门把教育、文化、体育、娱乐服务的消费合在一起统计,1998年,城镇(不含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499元,全国共支出3000亿元(1999中国统计年鉴)。这一方面可以看到体育消费的不足,另外一方面也说明体育产业的发展潜力是很大的。因此,认真探索和研究体育产业化运作的实践和规律,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对此经济学界的讨论还不多。本文拟就这一课题作些初步探讨。
一、中国体育的产业化与经济发展
体育的产业化经营是与经济的发展关系密不可分的,发展体育产业可以拉动经济增长,但是从根本上讲,体育产业的发展是依靠经济增长来拉动的,没有GDP的持续增长和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体育产业的发展和体育市场的繁荣就是不可能的。所以,二者之间是双向拉动的关系,但是前者是基础、是前提。研究中国的体育产业化经营必须与经济发展结合起来。
1、体育消费在中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地位与作用
我们可以把社会生活中的经济物品分成三类:第一类是公共物品,不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每个人都需要公共物品;第二类是私人物品,既有竞争性又有排它性;第三类是混合物品,就是既有公共物品的特性,也有一定的私人物品特性。由此分析,消费也可以分为三大类形式:公共消费、私人消费、混合消费。
大多数的体育消费应该属于混合物品。全国健康就是公共物品,但个人参与一般的体育运动消费又属于私人用品。由此可见,体育消费不仅国家、政府有这方面的需求,居民自身方面也有需求。
从表1《消费、投资和净出口对GDP的贡献率》中可以看出,消费是对中国GDP增长的主要动力,消费对GDP的贡献也就最大。从数据中也可以发现,1992年之前的国内消费对GDP的贡献率都在60%以上,但从1992年之后,消费贡献率连续6年低于60%,这6年的平均贡献率比前几十年的年平均贡献率低6个百分点左右。这一突出变化表明,需求不足是影响GDP回落的最主要因素。这些数据也正好反映了为什么朱总理连续两年在全国人代会上提出积极扩大内需、增加消费,特别是把体育消费与教育、文化、旅游消费放到了同样重要的位置。
表1 消费、投资和净出口对GDP的贡献率
注:所有的表中数据都来源于历年的《中国统计年鉴》,由于GDP的计算方法之间有一定的误差,消费、投资和净出口的贡献率之和不一定等于100%。
近几年中国经济出现的所谓“需求全面不足”现象,其实只是工业制造品和私人物品由“全面短缺”时代转向“需求全面不足”,而公共物品始终存在着比较严重的“短缺”现象。其中,部分与长期经济发展有密切关系的公共物品如铁路、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经过政府近几年持续加大投资力度以后,短缺程度有所降低,但是,关系到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公共物品,如教育、文化、体育健身、环保、水利、市政公用事业和社会保障设施,短缺现象仍然很严重。总之,物质产品相对过剩,而服务产品(包括精神产品)供给不足。
从本质上讲,体育消费属于满足人们享受和发展需要的消费。从现在至21世纪中叶,中国社会将实现由第二步发展战略向第三步发展战略的转变,即由小康社会向中等发达国家过渡。按照经济学理论,这一时期正是社会消费结构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总的趋势是人们对物质消费品需求的增势将会减弱,而对服务消费品,尤其是与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提高直接相关的服务消费品的需求将会迅速上升。体育产业是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产业,体育消费是能给人们带来健康、欢愉、享受的消费。由于人们对健康的需求和对生活质量提高的需求是无限制的,因此,人们对体育的消费需求也是无限制的。从理论上讲,只要体育需求是无限制的消费需求,那么,体育产业就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性。近年来,体育消费品(包括物质产品和服务产品)在中国大中城市和部分富裕农村地区相继成为新的消费热点,正是社会消费结构合乎规律的变化给体育产业发展提供越来越大的推动力的体现。据国家信息中心的统计,1992-1997的五年间,我国城镇居民在运动娱乐方面的人均消费支出已从84元增加到211元,年平均增长20.2%。居民的体育消费明显快于收入增长。1994-1998年,中国城市人口体育边际消费倾向是15,即城市人口收入每增加1%,它的体育消费就增加1.5%。这些都说明了体育市场发展的潜力。总之,需求结构的变化会带动消费结构的变化,体育消费是顺应我国社会消费结构变化规律的、有增长潜力的服务性消费,它在未来社会的持续发展是必然的、不可逆转的。
2、“标准结构”和中国体育消费的潜力
“标准结构”是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和霍利斯·钱纳里等人在研究经济结构问题时,揭示了消费率与人均收入水平之间的联系。运用这个成果来分析居民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消费行为特征,对研究中国居民体育消费的能力是有借鉴帮助作用的。
这个“标准结构”反映人均GNP从100美元以下上升到1000美元以上(均按1964年美元统计,下同)的过程中,经济结构所发生的规律性变化。
——在人均GNP1000美元以下的时候,随着人均收入的增长,储蓄率上升,消费率下降。
——在人均GNP增长到1000美元以上后,储蓄率、总消费率就大体稳定下来。
——消费率在下降过程中(也就是储蓄率在上升过程中)也呈现出阶段性变化。即在较低收入阶段,消费率下降得较快(储蓄率上升得较快);在较高收入阶段,消费率的下降开始放慢(储蓄率的上升开始放慢)。在人均GNP200美元后,储蓄率上升和消费率下降的速度比人均GNP200美元之前变慢了。
中国居民消费率较之“标准结构”显示出很大的差异,这突出地表现在以下两点上。
第一,在同样的人均收入水平上,中国居民消费率远低于“标准结构”中的居民消费率。中国居民消费率低于“标准结构”29.1、19.6、20.4个百分点;中国人均GNP250美元(1994年)与“标准结构”的300美元相比,中国总消费率、居民消费率分别低于“标准结构”21.6和21个百分点。中国总消费率低(这意味着储蓄率、投资率高),不是因为储蓄挤掉了政府消费,而是因为挤掉了居民消费。
第二,“标准结构”中的居民消费率在各收入基准点上平缓下降,没有反复;而中国的居民消费率则有较大的波动、如在人均GNP42.5美元(1964年)、70美元、100美元、200美元的收入水平上,中国居民消费率呈现出一高一低、高低交替的现象。
通过分析和比较,可以看出中国居民的消费水平会随着GDP的增长而提高,这对未来中国体育消费市场和体育产业发展的前景是大有帮助的。只要能够推出受居民欢迎的体育消费项目,体育产业在中国未来发展的潜力是巨大的,至少在消费能力上是可能的。
3、起飞理论与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的时机
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提出的经济成长理论(也称“起飞”理论)是一个被许多国家广泛采用、比较成熟和自成体系的理论。该理论把人类社会发展分为六个阶段:即传统社会、为“起飞”创造前提阶段、起飞阶段、成熟阶段、高额群众消费阶段、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根据这一理论,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的水平和人均收入水平,对照国外发达国家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从整体上看中国经济目前应该尚处在“为起飞创造条件阶段”向“起飞阶段”过渡的阶段,但在局部地区如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甚至已经达到起飞阶段向成熟阶段过渡。这是由当地的GDP产值所决定的。如上海地区在1999年人均GDP突破了3000美元。
按照罗氏理论,体育产业真正的大发展,只有等到一国经济在整体上进入“追求生活质量”阶段之后,才可能实现。发达国家体育产业发展历程也证明了这一点。譬如,美国是20世纪20年代进入“高额群体消费阶段”,70年代进入“追求生活质量阶段”;西欧和日本是50年代进入“高额群众消费阶段”,70年代进入“追求生活质量”阶段,这一时间表,与50-60年代体育产业在美国的大发展以及60-70年代体育产业在西欧和日本的大发展是吻合(鲍晓明,2000)。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也在迅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也在不断得到提高,到1998年全国居民人均存款余额4278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425元,分别比1978年增长了194倍和16倍(1999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体育产业也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得到发展,尽管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比较大,但由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地域差所造成的发展不平衡状况,恰恰给体育产业发展带来了契机,如在沿海发达地区已经有相当多的一部分人开始率先进入“追求生活质量”阶段,东部有些地区人均GDP已经超过3000美元(上海,1999年)。他们具有高出平均水平许多的货币支付能力和巨大消费力是拉动中国体育产业起飞的重要力量。因此,在发达地区,体育产业的发展有良好的经济基础。
二、中国体育产业化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在政府、社会、企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逐步形成了体育产业的各项门类,包括了体育物质消费和体育服务消费两大门类,国家又在1995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标志着中国体育运动和体育产业开始走向法制化轨道。
1、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的现状
第一,以本体市场为主题的体育市场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市场体系的基本框架已趋清晰。这个框架就是健身娱乐市场,竞赛表演市场,技术培训与咨询市场,体育无形资产市场,体育旅游市场,形成了一个体育产业的主体市场。
——竞赛表演市场。随着广大群众消费观念的更新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奠定了竞赛市场的基础,同时体育竞赛制度的改革,主客场赛制和俱乐部的实行推动了竞赛表演市场的发展。精彩激烈的比赛,主场的荣誉感吸引了众多的观众,已经形成了相当规模、相当稳定的观众和球迷群体,竞赛表演市场在逐步扩大。足球是中国最早步入市场的项目,目前球市火爆。1998年足球甲A联赛平均每场观众人数为2.13万,门票总收入1亿多元。甲B联赛达到137万元,整个甲级联赛总计五百八十多万观场观众。(中国体育信息网:www.sport.gov.cn/paper/tyb/990825/b303.htm)
——体育健身娱乐市场是体育市场中的主体市场。根据国家统计局调查统计,1992年到1997年,全国居民的文化体育消费体年平均增长率达到5.11%,城乡居民每人平均参加活动3.45项。从最近《中国体育报》报道的有关体育场馆的资料调查看,体育场馆90%的消费者一次花费平均50元到100元左右。在开展全民健身比较好的上海市,43.7%的市民每月的体育消费(包括健身娱乐,购买体育服装和体育市场)支出达到100元以上。随着群众健身娱乐消费的扩张,激励了社会、私人、企业投资举办体育场所的积极性。
——体育用品市场。体育用品的消费市场是以体育的各类人群对体育消费为前提,同时体育用品生产的标准、规格和实用功能,又是以体育项目的要求作为绩点的。因此体育用品市场是体育市场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资料,1997年全国居民用于体育用品的支出占重要消费支出的第六位,第一位是子女的教育,第二位家用电器,第三位住房,第四位书报,第五位高档服装,之后就是体育用品消费。
——体育彩票市场,发展体育彩票市场是政府给予体育的一项优惠政策,目前批准发行的彩产只有两家,一个是体育彩票,一个是福利彩票。目前彩票市场越做越大,彩票的收益也日渐显著。据国家体育总局公布的数据,从1994年全国实行“三统一”(统一发行、统一印刷、统一管理)以来,到1999底,全国体育彩票已经发行了100个亿,收入达到30多个亿。这个公益金全部用于全民健身计划和奥运争光计划的有关开支。目前体育彩票已经发展成为体育产业的重要支柱之一。(中国体育信息网)
第二,体育产业开发的领域不断拓宽,体育产业的质量和产业效益逐步提高。许多体育资产和资源显示了巨大的开发潜力和潜在的市场优势。一是有形资产的经营。体育部门和体育事业单位在保证行政事务和正常工作前提下,按照国家政策和法规将闲置的土地、房屋、设施和设备的行政性资产等非经营性使用体育资产转为经营性使用,并获得一定利益和收益。二是无形资产的开发和利用,体育无形资产指不具备实物形式但能为体育部门和体育组织及主办者具有使用价值并带来经济效益的无形资源和资产。近几年来,体育无形资产的开发和经营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1)体育比赛、活动和体育组织冠名权的经营;(2)体育组织比赛的标志、专利以及使用权的开发;(3)体育赛事转播权的电视权的转让;(4)体育组织运动员名誉和肖像权的投资经营的广告活动,等等。
第三,社会投资办产业的形式发展很快,涌现了一大批符合现代体育制度的体育俱乐部、体育企业或企业集团。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体育消费需求迅速拓展。许多健身娱乐性很受大众欢迎的体育项目,成为社会投资的热点。更多的是中小型企业把投资的热点投向群众参与性的市场,如健身,健美,保龄球,台球,羽毛球,网球,乒乓球,武术等。特别是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中小企业如雨后春笋兴起。根据上海市体委提供的资料,1996年前后不到的一年时间,海内外各界仅保龄球一个项目的经营投资就达10亿元,室内溜冰场的投资达到2亿元,1997年广东省全省在工商部门注册专门性体育经营企业达到1700多家。1998年北京体育经营场所达到5000家,年营业额6亿多元,上交税款7800多万元(李敦厚,2000)。1996年中国第一家带有体育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北方五环股份有限公司在昌平成立。十月深圳交易所股票上市发行,当时被称为体育概念第一股。
第四,确立和形成保证体育事业发展的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产业化筹资机制。从国家体育总局提供的资料,每年全国体育经费仅占国家财政收入的0.4%,还不到1%,1998全国体育经费拨款38.5亿元,非财政性收入为19.1亿元,非财政补助收入相当于财政性收入的49.6%。从原国家体委资料1993-1998年6年间所增加体育事业单位非财政性收入达到13.65亿,体育事业单位产业性创收收入以每年42.77%的增幅增加,而同期全国财政收入增幅为12.13%。这是体育事业大力推行社会化、产业化、市场化发展的结果。如果没有体育产业的市场化开发,中国财政每年12-13%增幅还远不能满足国家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李敦厚,2000)。
2、当前中国体育产业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比较发达国家发展体育产业的道路和过程,可以清醒地看到,目前中国体育产业化的发展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主体产业的定位问题。比较发达国家体育产业的发展过程,结合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水平来看,中国体育支柱性本体产业应该定位于竞赛表演、健身娱乐和无形资产三大主体产业。但是三大主体产业的规模目前市场状况还很有限,运作也不十分规范。体育产业的结构缺陷还表现在体育劳务市场和体育技术市场的发展不足。除足球外,其他运动项目俱乐部制还未真正实施,尽管目前也存在着一些体育资源的交换和交易活动。但是真正意义上的体育劳务市场和体育技术市场并没有形成。少有的一些市场行为,如运动员的转会也不是十分规范,产业质量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主要是体育企业的规模普遍偏小,缺少活力,市场的竞争性不强,规模不大。
(2)市场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问题。目前关于体育市场的管理尚缺乏高层次立法。国务院的行政法规甚至法规性文件一项都没有。虽然一半以上的省、区、市中,大多数的省会城市已经发布了地方性体育市场管理的法规,但是管理中的重大问题仍需要高层次的立法予以明确。管理权限的不明确,法律责任的界定不清楚,体育市场管理不规范,有的体育项目管理还存在交叉管理。比如同一个地区有不同的部门进行管理,甚至在同一地区有不同的部门同时管理。如果对保龄球、台球管理不到位的情况主要是一些新兴的体育经营项目尚未实现有效的规范管理所造成的。有的体育项目甚至没有人管理,对消费者的利益带来损害。因此,应尽快在全国范围内对体育市场管理进行立法,使体育产业的管理有法可依。另一个问题是尚未普遍建立行业管理标准。除个别地区在进行尝试外,全国范围内尚未启动。很多地区的管理停留在简单审查许可阶段,尚未实行积极的行业管理。因此,进一步实现市场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效益化,建立行业服务标准是当务之急。
(3)体育产业发展的政策扶持问题。体育消费属于第三产业范围内的消费,增加体育消费就会加速第三产业的发展,优化国民经济结构,改善经济发展质量。但是如何增加体育消费,运用什么样的政策手段鼓励社会兴办体育产业和引导扩大体育消费,目前来讲,没有政策遵循。如:体育彩票是由政府给予的一项很优惠的体育产业政策,在目前情况下也是增加体育消费的一项有效的途径,但是体育彩票到现在为止还没有确立稳定的发行政策。
(4)体育市场主体成熟度问题。体育市场主体主要指体育产品的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从供给方看,市场主体在企业规模、组织形式(如公司化)、经营方式(跨国经营、连锁经营、委托代理经营少)等方面发展都很不成熟,生产和经营的商品数量和品种单一、营销手段和方式(尤其是服务营销)、市场反应速度以及创造需求的能力等方面与市场的需求有大的差距。从需求方看,市场主体在体育消费者的观念还没有完全转变,消费能力和水平还比较低,消费结构也不尽合理。
(5)国外体育企业的竞争问题。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不可阻挡的潮流。经济全球化对我国体育产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世界上一些著名的跨国体育公司纷纷进入中国体育市场,并在部分体育市场上形成一定程度的垄断。
在体育用品市场上,耐克、阿迪达斯、锐步等大型跨国公司生产的运动服装、鞋帽和部分运动装备产品在国内市场上占有相当的份额;新型、高档运动器材,如高尔夫球、保龄球器材几乎都是国外公司的产品,中国现有的2万多条保龄球道95%来自美国的两家公司,一个是AMF,一个宾主域。在体育中介市场上,IMG和ISL等一些国际上著名的体育经纪公司也几乎垄断了国内高水平赛事的经纪业务。
(6)高素质体育经营人才问题。目前中国体育市场人才严重不足,到目前为止没有一所大学有培养体育产业经营人才。目前主要缺乏的经营人才主要有两类:一类是高素质的通才。主要指知识结构合理、能力素质全面的体育企业家队伍;一类是学有所长、技有专攻的专才。主要指对某一项目市场的商业化运作有实际营销经验和技能的销售人员队伍。体育经营人才的严重不足制约了体育产业市场化的发展。
三、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的机遇和重点选择
尽管我国体育市场发展中存在着上述几个方面问题,但是,今后中国体育市场发展前景是乐观的,发展潜力很大。
1、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的机遇
——GDP的持续增长和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对“十五”中国社会经济总量的预测,“十五”期间GDP年均增长率将保持在7.8%。按照国际标准,这一时期仍属高速增长时期(表2)。从居民收入水平的增长情况看,“十五”期间农民人均纯收入将保持在年均3.84%,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将保持在年均5.32%。同样保持了持续增长的势头(表3)。
表2 1999-2005年中国GDP预测
年份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GDP增长率%8.28.3
8.0 7.8
7.6
7.4
资料来源:《1996-2050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北京出版社1997年6月第1版。
表32000-2005年中国居民收入预测
年份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2550 2717 2883 3055 3239 3437
增长率
3.83.8
3.8 3.8
3.9
3.9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元) 6596 7182 7820 8523 9297 10147
增长率5.8
5.7
5.5 5.3
5.1
5.1
资料来源:《1996-2050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北京出版社1997年6月第1版。
随着GDP和居民收入总量的不断增加,“十五”期间的体育市场的发展环境至少会优于“九五”期间,这就为体育市场的发育和发展奠定了必要的经济基础。
——潜在的体育消费群体巨大。截止1998年,中国总人口已达到12.48亿人,据预测“十五期间”中国人口总量还会继续增长,到2005年总人口数将达到13.32亿,平均每年的新增人口仍将保持在1200万以上(表4)。随着人口总量的增加,家庭数也会自然上升,而这两个指标至少可以在理论上说明,潜在的国内体育消费需求巨大。
表4 2000-2005中国人口预测
年份 2000 20012002 20032004
2005
总人口(百万)1272.1
1284.3 1296.5
1308.6 1320.6 1332.4
自然增长率‰
9.6 9.5 9.5 9.3 9.2 8.9
资料来源:《1996-2050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北京出版社1997年6月第1版。
——需求结构和消费结构调整带来的机遇。体育消费从本质上讲属于满足人们享受和发展需要的消费。从现在至21世纪中叶,中国社会将实现由第二步发展战略向第三步发展战略的转变,即由小康社会向中等发达国家过渡。按照经济学理论,这一时期正是社会消费结构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总的趋势是人们对物质消费品需求的增势将会减弱,而对服务消费品,尤其是与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提高直接相关的服务消费品的需求将会迅速上升。体育产业是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产业,体育消费是能给人们带来健康、欢愉、享受的消费。那么,体育产业发展空间是巨大的。
——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带来的机遇。当前,中国社会正处全面转型期,即由不发达状态向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方向的转变的历史时期。产业结构方面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将会呈现持续的、逐步加快的增长态势。从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发展的基本脉络看,在发展初期为第二产业直接服务的金融、保险、交通运输等行业会有一个快速发展,但是随后,这些行业的发展速度会逐步减少慢,而那些为提高国民素质和生活质量的行业,如教育、文化、体育等行业会有一个持续的、快速的发展。体育产业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中正在或已经成为第三产业中支柱行业的事实,也说明了这一点。
——城市社区化和农村城市化带来的机遇。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需要城市化产生的市场聚集效应和产业规模效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尽管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已从1978年的18%,提高到1998年的30.4%,20年的时间里上升了12个百分点,但是整体水平仍然很低,严重制约了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升级。目前中国社会已基本进入小康社会,按照经济学界对小康社会作的界定,小康社会城市化率应达到40%以上,而当前的实际与这一标准尚有较大差距。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专题研究报告,“十五”期间政府将把城市化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
近年来,体育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新增长点也逐步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认可。一方面政府有扶持新兴产业发展的意向和需要;另一方面体育产业也基本具备接受扶持的资格和条件。
2、中国体育产业市场化发展的重点
今后中国体育产业市场化发展的重点是:
(1)体育用品市场。体育用品市场属于消费品市场,但是具有体育特点的消费品市场。这类市场与其他体育市场相比,发育程度相对较高,属于成熟市场。随着竞争的加剧,企业间的资产重组活动会进一步活跃。大企业、名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进行兼并、收购、联合、重组,扩充资本,组建企业集团的趋势会展现出来。
国内体育用品企业在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上与国外同类企业之间的竞争将越来越激烈。“入世”后,国际著名的体育用品公司将会在更大的规模上进军中国市场。它们会利用独资、合资以及资本市场运作等多种投资手段,大举实行品牌战略,把更多的国内体育企业纳入它们全球化经营战略的范围。
农村市场,尤其是发达地区的体育用品消费市场(主要是中低档的体育用品)预料会逐步开始启动,体育用品的消费档次会进一步拉大。在市场上可能会出现两头热销的局面,即低档和高档产品热销,中档产品滞销的现象。
体育用品企业为适应消费需求的变化,生产的体育用品会呈现多样化、多能化、微型化、绿色化和舒适化的趋势。企业的研发投入和产品的科技含量会不断提高,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品牌的能力至关重要。
(2)竞赛表演市场。大众健身娱乐市场将进一步活跃,尤其是城市社区健身娱乐市场发展潜力巨大,企业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健身娱乐企业连锁化经营和多元化经营将成为趋势,一批龙头企业会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引导消费,创造需求的能力,尤其是服务营销的水平将决定企业的盈利状况。随着中国加入WTO,高中档市场面临国外企业竞争局面将更加激烈。健身娱乐服务消费的档次将进一步拉大。
(3)体育中介市场。随着比赛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各类体育企业寻求中介服务的意识也会明显提高,市场需求将开始活跃。预计国内专业化的体育经纪公司和各类体育经纪人在数量会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中介业的竞争会愈演愈烈。国外中介机构将在更大规模上进军国内体育市场。随着法规的健全,体育中介市场的管理会逐步规范,进入壁垒,尤其是准行政单位的项目中心和协会的干预会有所减少。国内高等体育院校会设置相关专业,加大培养从事体育经纪业务的专业人才。
(4)概念市场。这个主要指的是体育传媒市场、体育博彩市场、体育旅游市场、体育保险市场。这些在中国有的是空白点,有的才刚刚起步,但发展前景看好,估计“十五”期间会有一个大发展。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各种新的经济增长点也会不断涌现,中国体育的产业化经营也必将会在未来中国经济发展中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收稿日期:2001-12-01
标签:体育管理论文; 体育投资论文; 体育功能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 消费投资论文; 生活管理论文; 健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