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伴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建筑企业之间的竞争愈加激烈。而众所周知,在建设工程领域,混凝土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建筑行业不断扩大规模的前提下,已经逐步的将浇筑混凝土施工方法的应用范围不断拓展。笔者在本文中重点分析了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在建筑领域中的实际应用现状,提出一些技术观点和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建筑工程;混凝土浇筑;技术要点
引言
混凝土结构具有操作简便、经济性能高及适应性较强的特点,因此被广泛地应用到各类建筑工程的施工中。混凝土施工对施工技术具有较高的要求,施工技术的高度也直接影响着混凝土施工质量,因此,在开展施工的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相关标准,进一步保证项目工程的施工质量。
1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特点
混凝土浇筑工作具有较强的技术性、复杂性以及繁琐性,由于混凝土需要多种材料基于一定的配制比进行充分融合才能形成,因此,施工人员在开展混凝土浇筑作业过程中,需要严格遵照相关的作业规程以及技术规范性文件,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混凝土浇筑质量满足建筑工程项目的设计要求及使用年限要求。如果施工人员在实际浇筑过程中,没有严格规范自身的操作规程以及技术规则,极易导致混凝土浇筑后出现裂缝,不仅影响建筑美观,还会破坏建筑结构的稳定性,诱发安全事故。混凝土浇筑技术含有分段分层技术、分层技术等,不同技术的特点以及适用范围也不同。
2混凝土浇筑技术在建筑工程中应用现状
就概念而言,混凝土浇筑,顾名思义就是将混凝土浇筑入模直至其塑化的整个过程。混凝土浇筑在我国建筑业的应用极为广泛,也被建筑工程队俗称为“打混凝土”。混凝土浇筑的广泛应用毫无疑问将对建筑工程起到有效推动作用,可以保证施工质量并且提高施工效率。随着建筑行业的飞速发展,国家对混凝体浇筑技术极为关注,但就实际情况而言,混凝土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受到的种种局限性仍旧很大。诸如建筑工地的场地条件、结构位置、结构形状、运输距离以及湿度、温度等气候因素都能影响到混凝土浇筑的施工。所以,建筑工程施工队必须采取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总体策略,根据施工场地的实际条件选择最佳措施,最大程度上降低或者避免混凝土从制作、成型到硬化过程中受到各种外部不利条件的破坏和干扰。此外,在进行混凝土浇筑过程中为了确保安全,混凝土的自由高度不宜超过2m,若超过2m必须要及时的采取相应措施调整改进。实事求是的讲,根据目前建筑行业的整体发展情况来看,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仍旧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所以,我们有必要重点对混凝土浇筑工程中一些细节和问题进行分析,并且提出行之有效的改进策略。
3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的具体应用
3.1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的准备工作
在进行混凝土浇筑施工开展之前,相关人员应对施工地点的实际情况进行较为深入的勘察,并结合勘探工作的数据,对安全技术交底工作进行针对性强化,并在交底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强调施工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此外,在施工准备阶段,质量管理人员应对施工班组进行质量交底工作,这一工作主要针对剪力墙混凝土标号、振捣时间、振捣间距等多种细节进行严格的把控,以保证混凝土的质量符合施工需求。另外,对于混凝土浇筑设备,相关人员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质量检测工作,减少施工中因机械故障出现的多种问题,并准备备用机械,进而保证施工的整体时间。在准备阶段中,相关人员还需对模板、预埋件、钢筋等多种细节的数量、规格、位置等方面进行监控,保证其偏差值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最后,还应对钢筋以及模板进行隐蔽验收与预检工作,为之后的混凝土浇筑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3.2制作混凝土过程
在混凝土检车工作完毕后,施工人员需要明确具体的施工需求,并展开相应的混凝土配制工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其中制作混凝土的流程主要有以下几个环节:根据设计图纸的要求与相关的国家标准,对混凝土所需的水泥、外加剂、水以及沙石的数量进行控制,并掌握好各种添加材料的顺序,以防止混凝土出现质量问题;在搅拌与配置混凝土中,施工人员应采用科学合理的举措,控制搅拌时间,并在配制后进行相应的质量检验工作。其中,粉煤与沙石质量、成分组成、搅拌均匀程度以及材料比例等都是成品检验的主要内容,相关工作人员必须确保检验的实际误差小于6%。如果超过6%,施工人员则需要对混凝土成品进行重新调整,或加入沙石、或水泥,以此缩减误差率,为后续的施工作业奠定基础。
3.3混凝土浇筑工作
开展混凝土浇筑工程时,相关人员应结合具体的施工情况,对混凝土浇筑工作的施工速度进行严格的把控,以免出现因浇筑速度过快导致的墙面裂缝现象。此外,在进行混凝土浇筑工程时,应对混凝土的浇筑温度实施严格的监管控制工作,以减少因温差过大导致的裂缝问题。在通常情况中,混凝土浇筑时温度越低,便越有利于之后的固化工作,并能够有效的减少混凝土内外的温差。因此,在进行混凝土浇筑工作时,相关人员应严格按照相应标准,将混凝土浇筑施工的温度控制在35℃内。此外,为避免因浇筑不均匀导致的裂缝问题出现,相关人员可根据实际施工情况,选择是否使用分层浇筑施工方式,若使用这一方式,相关人员便应根据具体实施情况,将单层的浇筑高度控制在2m以下,并以此为标准进行之后的浇筑作业。在完成混凝土浇筑工程后,应开展相应的振捣施工,这一施工应持续到混凝土内部不会出现气泡后停止,进而达到提高混凝土浇筑施工质量的目的。
4解析混凝土浇筑最常用的三大技术
4.1全面分层的浇筑方式
这种浇筑技术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最为常见和效果最佳。常规操作就是在第一层灌注完成后进行第二层的灌注操作,操作核心和重点在于最先灌注的水泥还未凝固,借此来实施连续性浇灌。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我们要注意:浇筑过程要从短边向着长边操作,这种操作模式的好处是容易形成水平施工缝,有效提高混凝土的稳定性以及准确性,这种浇筑方式的适用对象一般为面积不大但厚度较大的大体积混凝土浇筑。
4.2斜面分层浇筑技术
斜面分层浇筑技术较为适用于厚度与面积均较大的建筑工程施工之中,当结构长度大于3倍,且倾斜角约为30°时,这一施工方式最为适用。在进行斜面分层浇筑技术时,应将浇筑工作分为多层,但不可将每一层都浇到终点,在完成下一层的浇筑工作时,才可返回上一层完成浇筑工作,进而使其形成阶梯状的浇筑方式,进而提高混凝土的整体质量。
4.3分段分层的浇筑方式
分段分层式浇筑方式的特点鲜明且被广泛应用。这种浇筑方式一般适用范围为:单位时间内要求供应的混凝土量较少,并且结构物厚度不大、但结构物长度、面积较大的施工。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首先在第一层的第一段末端开始混凝土浇筑操作,等待混凝土初步凝固,再开始第二次的浇筑作业操作,然后依次的进行浇筑施工。值得一提的是,分段分层浇筑技术在建筑层数较高的楼层中并不适用。这种浇筑方式的优点是节省混凝土在建筑过程中用量的同时,有效提高混凝土结构的整体质量。
结语
综上所述,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混凝土浇筑技术属于常用的施工技术之一,同时混凝土结构也是建筑工程的主体结构。随着建筑规模的扩大,对于技术的应用管理难度也在增加,通过梳理混凝土浇筑技术在建筑施工中的具体应用,明确各个环节的施工注意事项,对于提升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加快建筑行业经济发展速度有着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黄峰,李铭.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应用探究[J].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13(22):109.
[2]李运正.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应用[J].技术与市场,2019,26(1):150,152.
论文作者:苏增志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3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3/13
标签:混凝土论文; 技术论文; 工作论文; 过程中论文; 施工技术论文; 建筑论文; 方式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3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