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 芳 福建省龙海市紫泥中心小学 363100
【案例】宣传自己喜爱的一种美食。
导入:视频《舌尖上的中国》。你一定为中华美食所吸引吧?你们了解中国哪些美食呢?(北京烤鸭、天津狗不理、南京盐水鸭、山西刀削面、四川火锅……)
一种种美食的背后还有一个个美丽的传说呢!课后大家可以去用心收集。
身在闽南,我们也有自己享誉中外的美食:沙茶面、肉粽、海蛎煎、土笋冻、五香卷……这节课,就让我们宣传介绍一下自己喜爱的一种美食,共同搭建一条“闽南美食街”。
指导:回忆自己喜爱的美食,想想介绍什么?怎样介绍才能打动人?选择你印象最深、最有话可说的那一方面,比如说你看到的或者闻到的、尝到的到底是什么样的、给人什么感觉、让你产生了怎样的联想,说给同桌听听,争取把美食说得让你同桌心动。
交流:小组推荐交流——说说哪儿让你最心动?
学习例文:《土笋冻》(课件短文)
小作者向我们介绍的土笋冻好吃吗?什么地方写得好,你一读就觉得好吃?
例文不仅介绍清楚了土笋冻的形色味,还介绍了土笋冻的制作过程,特别介绍了吃土笋冻的趣味和感受,令人难忘。
学生习作:下面我们也来试着写一写你最喜欢吃的美食,请你抓住别人最想了解的方面或你自己最了解的方面介绍,可以是味道、香气,可以是享受美食的独特感受,选择恰当的词语,抓住自己的细微感受写准确、写生动。
成果展示:一篇篇充满色香味更兼童真、童趣、童味的文章出炉了。
习作是儿童的精神家园,是孩子求真做人的一种文化积淀,真正的习作当是孩子的一种快意表达。让我们看看《语文课程标准》关于习作各阶段的描述吧:低年段——“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中年段——“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高年段——“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 如何使孩子们在习作时爱说、乐写、写出个性?本案例教学中给予了我们一些启示:
启示之一:立足生活,让学生有说的原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靳家彦老师曾说过:“作文不是从审题、立意、选材开始,而是从真感受开始的。”如今习作假、大、空、套的现象泛滥,其原因在于我们总是用成人的眼光替代儿童的感受。儿童是拥有属于他们自己的心理世界和生活世界的,习作就是让孩子用笔把自己生活中的点滴感受见闻记录下来。“我手写我心”,这才是习作教学的最好归宿。作为老师要让学生不做生活的旁观者,要做生活的参与者,抓住生活中有趣的人、事、物,引导学生对周围的人、事、物进行细心观察,或让学生亲自参与其中,充分利用学生的有意观察,并将观察、了解所得表达出来。在本案例教学中,我能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让孩子们直抵生活的源头,把自己曾经品尝过的美食从记忆深处分泌出来,浮现眼前。由于孩子们说的、写的都是自己曾经品尝过的美食,这样的话题富有生活情趣,有生活体验,孩子们就有话可说,所以课堂上学生的表达欲望极其强烈,介绍的道道美食能让人垂涎欲滴。
启示之二:诱发动机,让学生有说的需要。
习作是儿童表达生活愿望的一种需要。本案例,我以“舌尖上的中国”视频导入,以闽南美食为突破口,引导孩子们:你最喜欢吃什么?最有特色、最有印象的是什么?亲切而自然的导入,一下子打开了学生的话匣子,在一种无痕的对话中实现了与心灵的对接,诱发了孩子们习作的动机,让孩子们知晓要用自己的习作来“同建一条闽南美食街”。这样,此话题就自然而然成了本次习作的一种需要。之后,我以当地典型美食为例,用聊天的形式引导孩子们口头描述自己喜爱的美食;再接着,让孩子们阅读例文“土笋冻”,领悟写作方法;最后,让孩子们动笔写作。教学过程环环相扣,让学生经历选材、构篇的过程,紧接着,愿望的表达就越发强烈。
启示之三:减少束缚,让学生敢写、会想。
北师大刘锡庆教授提出:“作文教学‘目的’何在?我看在于解放人的精神和心灵,把写作主体潜在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力——即鲜活而强悍的‘生命力’都尽情地释放出来。”为了“解放儿童的创造力”,本课例中,我努力做到了解脱对学生习作心理的各种束缚。一是开放“要求”。放宽种种过多过严的限制,降低不切实际的习作要求,不设统一的、静态的习作标准,实事求是地、因人而异地确定每个学生的发展点,先求爱说爱写,后求会说会写;先让学生“放胆”写,再让学生“小心”写。二是开放“形式”。变单一的训练形式为多样化的、多功能的、多个性特点的训练形式。三是开放“过程”。不设“样板”,不设“模式”,代之以“感受生活——交流信息——尝试创作”的结构,让学生在“写什么、怎么写、写得怎样”的全过程中,做到“我的习作我做主”。
儿童习作是一种练笔,因此做为一个有责任的语文老师,就应该树立生活第一而不是习作第一的理念,用儿童的视野和标准来考量和评价儿童的习作,让此过程真实地反映儿童自己的生活,具体明确地表达儿童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恰当的表达方式,那就是上乘之作了!
论文作者:陈 芳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3年12月总第106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1-21
标签:习作论文; 美食论文; 自己的论文; 孩子们论文; 学生论文; 儿童论文; 闽南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3年12月总第106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