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宣言”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结论_政治论文

“共产党宣言”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结论_政治论文

《共产党宣言》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论断,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共产党宣言论文,论断论文,思想政治教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A811;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08)05-0013-04

今年是《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发表160周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读这一马克思主义名著,具有十分突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而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特别是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的角度来重读这部著作,则有着特殊的收获。笔者惊喜地发现,《共产党宣言》中包含有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而且这些思想还被凝聚为若干个精辟的论断。发掘和阐释《宣言》中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思想和论断,对于我们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

在《宣言》的结束部分,有一段震聋发聩的文字:“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1] 这一段确实很提气,但我们不能只是从感情上去欣赏它,还要从理性上去发现它的科学内涵。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角度来看,“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就是一个重大命题,它实际上是提出了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原则即旗帜鲜明的原则。

从语义上对这一命题进行分析,就会发现它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内涵,值得仔细品味。比如,“观点”和“意图”在这里加以区别,就是很有意思的。“观点”主要是见解、看法,属于解释世界的范围,而“意图”则带有行动的意向,属于改造世界的范围。对于一般人来说,或对于单纯的学者来说,只要讲不隐瞒自己的观点也就可以了,但对于共产党人来说则不仅如此,还要不隐瞒自己的意图。而且,共产党人不仅是不隐瞒,而且是“不屑于”隐瞒,这就更是鲜明生动地活画出共产党人的形象和品格。

不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体现了共产党人的勇气和品格,体现了共产党人的形象和态度,即正大光明或光明磊落的品格和形象。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共产党人抱着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革命目的,这样的目的如果说出来那是很危险的,但共产党人仍然公开说明自己的目的和意图,并不因危险而隐瞒自己的意图。共产党人之所以具有这样的勇气,并不只是因为其中有一些意志坚强的人,而是因为这个党本身,这个党所代表的那个阶级本身的性质。从性质上说,共产党人是光明正大的,坚信自己的事业是正义的,因而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这既表现出了共产党人的勇气,也体现出他们的自我认识和自我意识。

不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不仅体现了共产党的性质和共产党人的品格,还体现了无产阶级政党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和策略。《宣言》本身的问世,既是共产党使命的本质要求,也是现实宣传的需要。在“共产主义已经被欧洲的一切势力公认为一种势力”的情况下,共产党人为了避免社会对自己的谣传和误解,也需要公开说明自己的观点。《宣言》一开始就谈到这个它自身产生的背景,一方面,共产主义幽灵受到旧势力联合“围剿”的险恶环境,另一方面,人们在对共产主义和共产党的认识上存在着严重的误解:“有哪一个反对党不被它的当政的敌人骂为共产党呢?又有哪一个反对党不拿共产主义这个罪名去回敬更进步的反对党人和自己的反动敌人呢?”所以,《宣言》提出,“现在是共产党人向全世界公开说明自己的观点、自己的目的、自己的意图并且拿党自己的宣言来反驳关于共产主义幽灵的神话的时候了。”[2] 从《宣言》本身的形式看,也突出地体现了这一点。“宣言”就是一种公开的宣告,它是十分公开化的,具有十分鲜明的风格。

公开、不隐瞒就是旗帜鲜明,这是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原则。无产阶级政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像一些其他的团体那样,是偷偷摸摸地进行的,而是旗帜鲜明地进行的。比如在革命斗争中,共产党宣传群众,号召群众起来革命,宣传很透明。因为他们相信,革命是为了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人民自己的愿望和要求,共产党人不是诱骗群众来革命的。当然,旗帜鲜明的原则更多体现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它并不完全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和方法。无产阶级也可以使用潜移默化的方式,或以隐性的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但这是属于方法方面的问题,并不是违背自己旗帜鲜明的原则。性质上的旗帜鲜明,并不等于策略上的明火执仗。如果一味地讲鲜明,不懂得讲策略和说服艺术,那也不能达到目的。

二、共产党一分钟也不忽略对工人进行明确的阶级意识教育

《宣言》指出:“共产党一分钟也不忽略教育工人尽可能明确地意识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敌对对立,以便德国工人能够立刻利用资产阶级统治所必然带来的社会的和政治的条件作为反对资产阶级的武器,以便在推翻德国的反动阶级之后立即开始反对资产阶级本身的斗争。”[3] 在这里提出的是党对工人群众的阶级意识教育问题。这里实际上涉及到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无产阶级政党要对工人群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二是这种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在当时主要是关于阶级意识的教育,特别是关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利益根本对立的教育。

马克思恩格斯论述了由无产阶级政党对工人群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他们论述了作为共产党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先进性,揭示了无产阶级政党具有对于工人群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和权利,指出:“共产党人同其他无产阶级政党不同的地方只是:一方面,在无产者不同的民族的斗争中,共产党人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另一方面,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因此,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在理论方面,他们胜过其余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4]

马克思恩格斯揭示对工人群众进行阶级意识教育的必要性。无产阶级肩负着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共产主义新社会的历史使命,但无产阶级要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必须形成明确的阶级意识、提高自己的阶级觉悟。他们肯定了空想社会主义和空想共产主义的著作在批判资本主义方面,由于触及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对立,而“提供了启发工人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材料”,同时也指出了它们在对阶级对立的认识上的不彻底性。“它们关于未来社会的积极的主张,例如消灭城乡对立,消灭家庭,消灭私人营利,消灭雇佣劳动,提倡社会和谐,把国家变成纯粹的生产管理机构,所有这些主张都只是表明要消灭阶级对立,而这种阶级对立在当时刚刚开始发展,它们所知道的只是这种对立的早期的、不明显的、不确定的形式。因此,这些主张本身还带有纯粹空想的性质。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意义,是同历史的发展成反比的。阶级斗争越发展和越具有确定的形式,这种超乎阶级斗争的幻想,这种反对阶级斗争的幻想,就越失去任何实践意义和任何理论根据。”[5]

值得注意的是,马克思恩格斯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主要从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角度,来论述共产党对工人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站在今天的角度来看,共产党对工人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当然不只是让他们意识到与资产阶级的对立,而是包含着更丰富的内容。比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中国共产党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让工人群众意识到他们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地位和作用,认识到他们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中的历史使命,在国家建设中发挥主人翁和主力军作用等。

三、资产阶级给无产阶级带来大量的政治教育因素

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对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和精神发展的分析,具有极为深厚的历史感,他们的阶级分析方法的运用十分辩证,并不是简单化的。他们并不是把无产阶级觉悟的提高都归结于无产阶级政党的教育,而是深刻分析无产阶级成长的过程,论述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互动,揭示了资产阶级带给无产阶级“教育因素”这一特异现象。

首先,资产阶级由于把无产阶级卷进了反对封建势力的政治斗争,从而启发了无产阶级的阶级觉悟。“资产阶级处于不断的斗争中:最初反对贵族;后来反对同工业进步有利害冲突的那部分资产阶级;经常反对一切外国的资产阶级。在这一切斗争中,资产阶级都不得不向无产阶级呼吁,要求无产阶级援助,这样就把无产阶级卷进了政治运动。于是,资产阶级自己就把自己的教育因素即反对自己的武器给予了无产阶级。”[6] 这里的“教育因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内在,事实上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在1888年《宣言》的英文版中,“教育因素”是“政治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因素”。

其次,“工业的进步把统治阶级的整批成员抛到无产阶级队伍里去,或者至少也使他们的生活条件受到威胁。他们也给无产阶级带来了大量的教育因素。”[7] 这里,“大量的教育因素”在1888年英文版中是“启蒙和进步的新因素”。这就很清楚地表明,统治阶级中整批成员之被抛到无产阶级队伍中,或其生活接近于无产阶级,从而给无产阶级提供了一定的思想启蒙的因素,为他们阶级觉悟的提高起到进步的作用。

最后,“在阶级斗争接近决战的时期,统治阶级内部的、整个旧社会内部的瓦解过程,就达到非常强烈、非常尖锐的程度,甚至使得统治阶级中的一小部分人脱离统治阶级而归附于革命的阶级,即掌握着未来的阶级。所以,正像过去贵族中有一部分人转到资产阶级方面一样,现在资产阶级中也有一部分人,特别是已经提高到从理论上认识整个历史运动这一水平的一部分资产阶级思想家,转到无产阶级方面来了。”[8] 这一段论述真是精辟之极,不仅对于我们更深刻地更全面地把握阶级分析方法,而且对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都具有极大的启发性。

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看,马克思关于一部分资产阶级思想家转向无产阶级的论述很有理论意义,它事实上是列宁“灌输”论的先声。对于我们更深刻地把握“灌输”理论,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灌输”理论认为,社会主义思想并不能因工人运动的自发增长而产生,这一思想只有产生于有产阶级的有教养的思想家的科学研究之中,马克思恩格斯这样的思想家从其社会地位来说也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因此社会主义意识是从工人运动之外“灌输”进来的。对于这一思想,我们过去有些难以理解之处。主要是何以出身于资产阶级的理论家在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如此重要作用?现在,我们再次重读《宣言》这一论述,可以加深了对列宁这一理论的理解。

四、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始终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的阶级分析之所以如此犀利透彻,是因为他们成功地运用了他们已经创立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在《宣言》发表之前,他们已经创立了这一历史观,在《神圣家族》、《费尔巴哈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以及《哲学的贫困》中,比较系统地阐述了这一历史观的基本观点。在《宣言》中,唯物史观得到娴熟的运用,显示出强大的理论力量。因此,不言而喻,在《宣言》中处处体现着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特别是关于社会的精神生产和对资产阶级社会思想意识的分析,更是有许多精辟的论断,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提供了指针。

马克思恩格斯在反驳一些人对共产主义进行意识形态责难时,论述了人们思想意识的改变问题,指出:“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这难道需要经过深思才能了解吗?”[9] 这可以说是对《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的阐述。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论述了一定时代统治思想的阶级性问题。他们写道:“思想的历史除了证明精神生产随着物质生产的改造而改造,还证明了什么呢?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始终都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10] 这段话中最后一句是一个很重要的理论论断。由于在这里只有一句话,没有展开论述,我们可以联系《德意志意识形态》有相关论述来加深理解。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写道:“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隶属于这个阶级的。”[11]

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来看,马克思关于每一时代的统治思想都是统治阶级的思想的论断,事实上是深刻揭示了阶级社会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普遍性。无疑,马克思是从物质生产决定精神的角度来论述这一问题的,但是在他的论述中也暗含着这样的意思:每一统治阶级之所以能够把自己的思想变成统治思想,他们之所以能够比较顺利地做到这一点,与他们重视对社会成员进行意识形态工作是分不开的。思想的统治并不是自发地实现的,它的实现过程离不开一定的思想宣传和教育活动。而且,统治阶级的思想统治也是需要有意识加以维护的,所以历来的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统治,也无不始终进行意识形态的宣传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强调这一方面,也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理解。

《宣言》中关于统治思想的论断对于我们理解主流意识形态的作用,加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一个时代或社会的统治思想,其实就是主流意识形态,或主流价值观。在社会主义时代或社会主义社会,无产阶级是统治阶级,无产阶级思想也应该是社会上占主流地位的思想。我们现在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可以说是对马克思这一论断指导意义的当代印证。

五、共产主义革命是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

在《宣言》中,不仅有“两个必然”,而且还有“两个决裂”。马克思恩格斯写道:“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12] 如果说第一个决裂主要是指经济领域和经济变革方面的话,那么第二个决裂则是从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角度来讲的,是与思想政治教育所关注的问题紧密相关的。

关于这两个决裂,特别是第二个决裂,我们现在讲得不多,而且有人觉得它讲得过于绝对。其实,这里有一个正确理解的问题。这里的“传统观念”并不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传统文化或文化传统,而是有特定的含义。它指的是以往阶级社会中的反映阶级剥削、阶级压迫和阶级对立的意识形式和思想观念。马克思恩格斯在提出上述论断之前写道:“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在阶级对立中运动的,而这种对立在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形式。但是,不管阶级对立具有什么样的形式,社会上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剥削却是过去各个世纪所共同的事实。因此,毫不奇怪,各个世纪的社会意识,尽管形形色色、千差万别,总是在某些共同的形式中运动的,这些形式,这些意识形式,只能当阶级对立完全消失的时候才会完全消失。”[13] 接着,马克思恩格斯才说了“两个决裂”。可见,这些的传统观念指无非是打着阶级剥削和压迫印记的意识形态,这样的意识形态与消灭阶级压迫、实现高度和谐的共产主义社会是截然对立、不能相容的。

而且,“两个决裂”本身是相互联系的,第二个决裂是建立在第一个决裂的基础上的。第一个决裂讲的是与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彻底决裂,即与资产阶级私有制彻底决裂。而第二个决裂是从思想意识上讲的,实际上是与反映私有制关系的观念彻底决裂。而并不是讲与所有的传统观念或文化彻底决裂。

当然,马克思在一些场合谈到一般的传统观念时,也往往突出其消极和否定的方面。这当然是未必全面,但那是有其特定的社会背景,我们不必苛求前人。站在今天的立场上,我们可以用更为全面的眼光来看待和评判传统观念,区别出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可见,同传统观念彻底决裂的思想与我们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伟大民族精神,是并不矛盾的。马克思恩格斯也都讲过,不同时代的思想文化具有一定的继承性,并不是可以完全割断联系的。因此,我们在一般地面对传统时,不必一定要“实行最彻底的决裂”。但是,在继承民族优秀传统的过程中,也要全面地分析地对待传统文化,不要一味地歌功颂德,似乎传统的东西一切都好。在继承传统的过程中,我们还是要有一定程度的“决裂”思想,与传统中那些体现阶级剥削和压迫的观念彻底决裂。这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所要求的。

收稿日期:2008-09-20

标签:;  ;  ;  ;  ;  ;  ;  ;  ;  ;  ;  

“共产党宣言”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结论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