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平台#183;模块#183;窗口”式大学生自主创业运行机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运行机制论文,自主创业论文,模块论文,窗口论文,大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推动大学生自主创业作为减缓就业压力的一个重要途径,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近年来,联合国、经济合作组织、欧洲委员会等国际组织以及各国政府都对大学生创业教育较为关注。顺应国际创业教育热潮,构建有效的高校创业教育体系,提升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是21世纪中国高校面临的重大历史使命。但据统计,广东省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只有1%,全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最高的浙江省也只有4%。大学生自主创业之所以出现此种困境,高校缺乏构建健全的大学生自主创业运行机制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
一、当前高校学生自主创业运行机制面临的困难
高校目前缺乏完善的、动态的、灵活的大学生自主创业的运行机制,并主要表现在培养机制、激励机制、信息传输机制及践行与反馈机制四个方面。
(一)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培养机制不健全
大学生能否走向自主创业的道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是否有自主创业的素养。提高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素养的根本性途径就是建立健全的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培养机制。目前大多高校在这个方面都存有很大缺陷。
第一,大多高校都缺乏一支培养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专业的师资队伍。如果说大学生自主创业需要进行专门的教育的话,那么,进行这项教育活动一类非常重要的主体——教师——则是不可或缺的。但我国高校的大学生自主创业教育工作刚刚起步,因而在这方面专业的师资队伍数量和质量还存在很大缺口。只有强大的师资队伍作保障,才能使创业教育的课程充分发挥其功效。
第二,众多高校仍未制定出一套完善的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教育课程体系。课程设置彼此相互独立,缺乏内在有机联系,“创业知识课程、创业实践课程的实施缺乏有效载体。”课程是高等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途径和手段。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教育还处于试验阶段,课程的开设也还处于探索期。因此高校加快以创业学学科体系为基础,逐步建立起科学有效的创业教育学科课程体系就显得迫在眉睫。
第三,大多高校仍未探索出适合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教育教学方法。当前,很多教师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很少营造一种民主、平等的教育氛围,学生缺乏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缺乏学习兴趣,这很大程度上也抑制了大学生的创业欲望与进取精神。
(二)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激励机制不完善
大学生仅有创业的知识和能力还不够,还必须具备顽强的创业意志。大学生在创业中必然会遇到许多矛盾和困难,如果没有好的意志品质和不懈追求的精神,就不会取得成功。然而,从对近几年曾涉足自主创业的大学毕业生的情况分析来看,不少创业者往往缺乏这样的意志品质,他们对创业的艰苦性心理准备不足。因此,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同样对大学生自主创业机制的运行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目前高校仍未建立完善有效的激励机制、约束机制,以增强大学生自主创业教育的积极性、紧迫感和使命感。具体表现为:学校各个部门很少制订出一系列相互配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和措施,把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实绩,作为其考核、评优的重要依据;对那些积极参与创业,取得重要成果或成绩的大学生,很少给予重奖和表彰;对在创业教育中表现突出,创业意识强、创业素质好的学生,进行宣传、表彰和大力扶持的力度还不够。
(三)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信息传输机制不通畅
信息交流机制在大学生自主创业运行机制中同样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大学生自主创业信息的顺畅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大学生对创业前景了解程度的详细与否。但综观我国高校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信息传输机制的建设,还存在不少问题。首先,大多高校对大学生自主创业指导的日常管理还未完全实现网络信息化和资源共享。其次,多数高校没有建立专业的创业指导小组,为学生提供与创业相关的各种资料和信息。第三,大多高校都没有开通大学生自主创业专线。
(四)大学生自主创业的践行与反馈机制落实不到位
大学生自主创业要取得成功,高校只给他们提供良好的创业教育、丰富的信息渠道及激发高昂的创业热情还不够,还要在他们创业的实践中给予积极的关注与跟踪。从他们创业的开始、具体的创业过程以及到最后的创业结果,高校都要把践行与反馈机制落实到位。目前,很多高校对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没有派专业人士与他们一起分析、解决。仅凭涉世不深的大学生个人的能力去解决问题,难免势单力薄,学校的整体资源优势也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另外,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结果,也很少有高校派专业人士去调查、分析。这样,就不利于从他们的创业实践中总结出成功或失败的规律,为以后的大学生自主创业教育提供改进措施。
二、以“平台·模块·窗口”式人才培养体系为支撑,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
学生创业教育是“平台·模块·窗口”式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该人才培养体系由通识教育平台、学科大类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平台、专业方向模块、创新创业计划等新的课程组成,其中创新创业计划作为对平台与模块的有益补充,成为课程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为培养创业人才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课程设置。学校制定的“平台+模块”人才培养体系下的创业教育课程的优势在于:采用倒逼机制,把创业培养目标实现程度与评价学校教育质量挂钩,从而使学生掌握扎实的创业知识和技能,形成充满活力的创业精神、品格。创业课程的设置涵盖创业构思、融资、创业启动、创业管理、创业营销、机会识别、创新评价等各个方面,从而有效改变学生创业的学科面、专业面过窄的局面。在专门开设“平台+模块”的创业课程中,平台主要指通识教育平台、学科大类平台及专业教育平台,旨在使学生掌握创业教育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培养创业教育素养。课程设置主要包括KAB创业课程、中小企业管理学、创业心理学、市场营销学和企业法律法规等课程。模块及其课程根据大学生自主创业的需要灵活设置,旨在培养创业应用能力。模块课程包括创业实践课程、创业活动课程和创业环境课程。这一课程体系并非是平台与模块的简单叠加,而是相互渗透与有机融合。平台课程是为引导学生入门,模块课程则是为学生打开创业的多彩世界,两者的有效组合,使创业教育课程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窗口开设。学校为了使学生全面地体验到在创业实践中可能会遇到的各种情况,将过去零散的、缺乏协调的学生创业活动加以调整、组合,形成了具有系统的、具有指导性的创业实践“窗口”。具体表现为学校将过去开展的学生课外创业活动、学科竞赛、探索性创业设计、社团活动、创业训练学术讲座等第二课堂活动加以整合,进行有效开发,形成贯穿学生整个大学阶段的“大学生创业训练计划”。该计划包含创业竞赛、商场实践、专利申报、投资融资和校企合作等五大类创业实践窗口。
创业训练。学校加强学生创业训练,目的是为了发展与强化大学生的创业能力。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启发式教学和创业案例分析教学,重视对学生的启发、诱导,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创业兴趣、动机,使学生充分把握创业成功过程中所要具备的知识、能力和坚定的意志。在实训导向上,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创业舞台。那些已经具备创业技能或者有创新创业意向项目的学生,可以到学校创业基地去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这里将为他们创业提供资金、政策、服务等一系列的优惠的创业条件。另外,学生在基地创业的同时,也可以随时继续选修不同的创业课程,指导教师将根据他们的不同需要提供不同的指导,从而有效地避免了他们在创业初期的盲目性和遇到的心理挫折问题。在创业交流方面,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策略。“引进来”主要指学校利用举办大学生创业项目展和成果展的机会,邀请创业知名人士、创业杰出校友等来校巡回演讲,举办系列的“创业之路”讲座等。“走出去”则是学校还组织相关的人力、物力支持创业学生或即将创业学生到其他高等院校、成功创业的企业、公司等去参观、访问,以学习他人创业的经验。
创业教育管理。创业管理是服务于课程设置与创业训练的保障。首先,学校刚开始就确立了创业课程的重要地位。将创业教育课程统一纳入教务部门管理,与基础课、专业课一样进行统筹安排。并且设立“创新学分”与“技能学分”,以吸引更多的学生选修创业教育课程。其次,学校还专门及时组建了创业指导中心,以保证对优秀的创业经验进行推广和避免失败的创业经历再次发生。
三、对“平台·模块·窗口”式大学生自主创业运行机制的思考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往往以创业教育要素的“配给”为出发点,忽略了学生对关乎其自身创业需要的教育要素的自主选择,置学生于被动接受的从属地位,妨碍了学生创业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不利于其创业兴趣和潜能的调动。而宁波大学设计的“平台·模块·窗口”的大学生自主创业教育,提出要使学生对学校的创业教育要素拥有选择权,真正实现“把创业要素的选择权交给学生”。
健全创业人才培养机制,强化“平台+模块”创业课程,培养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意识与技能。一方面学校要对学生进行终身创业教育。创业前进行创业知识和技能教育,创业后继续开展创业能力、管理知识、企业家精神等教育。另一方面学校应拓宽创业课程的开设,纳入学分体系,有效地指导大学生创业实践。政府要支持和促进高校的创业教育与企业、社会相结合,为高校之间的创业教育交流搭建平台。
完善信息交流机制,整合资源,畅通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信息渠道。学校要积极主动地与政府、社会建立直接联系,整合资源,畅通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渠道。要积极培育大学生就业中介机构,发挥其服务功能。社会中介机构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成为学校、学生与用人单位联系的纽带与桥梁。特别是在创业过程中,大学生对办理注册、税收等手续及相关优惠知之甚少,中介机构一定要为创业的大学生开通便利通道,加大支持力度。要积极主动地与用人单位联系,使用人单位主动承担起大学生创业就业的社会责任,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用人单位注重强化其协调高效的用人机制,使社会的人才资源配置更加快速协调,使毕业生择业效率更高。应当将行业内基本完善的信息传递给创业学生,使学生在创业过程中能将行业内及行业上下游企业的关系理清,以便让学生能更准确地把握“战机”。
加强激励机制,增加师生参与创业教育的使命感。干部、教师是学校各项工作的主导力量,学生既是学校各项工作的主体,教育改革的参与者,又是服务对象和受益者。没有师生共同的参与和紧密配合,就不可能形成合力,也不可能形成齐抓共管、良性互动的机制。学校应通过建立和完善有效激励机制、约束机制,以增强师生参与创业教育的积极性,紧迫感和使命感。为了顺利推进改革,各个部门要制订出一系列相互配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和措施,把干部、教师、学生参与创业教育研究和实践的实绩,作为其考核、评优、晋升的重要依据,对那些积极参与改革,取得重要成果或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和表彰,对在创业教育中表现突出,创业意识强、创业素质好的学生,要宣传、扶持。
强化“窗口”的践行与反馈机制,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的长效发展。大学生自主创业活动贵在实践,只有在丰富的创业实践活动中才能真正体验到创业的艰难并在克服困难后获得成功感。在强化践行机制方面,学校成立由党政领导、教学、科研、学生管理职能部门以及二级学院负责人组成全校的创业教育领导小组,由教学副校长具体分管。创业教育领导小组下设创业指导中心,具体负责全校五大类创业实践活动,相关职能部门配合其开展工作。各学院成立创业教育指导小组,具体负责所在学院学生的五大类创业实践活动,同时接受创业指导中心的指导。积极开展全校五大类创业实践活动评价,学校重视对相关领导班子的考核。将学院的学生进行五大类创业实践活动的参与率等,作为学院及其党政领导班子教学工作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并将考核结果与学院的资源获取直接挂钩,形成学院党政一把手抓创业实践活动的责任制。同时注重对相关指导教师的考核。通过学生评教、学院评教、专家评教,全面、公正地评价相关指导教师的对参与五大类创业实践活动的学生指导情况,并将考核结果与教师的职称评定和岗位聘任直接挂钩,从而克服了学生创业实践活动的盲目性。在强化反馈机制方面,收集学校学生的创业活动信息。学校建立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跟踪小组,小组成员由相关的校、院领导、教师及创业经验比较丰富的学生等组成。在学生参与五大类创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跟踪小组的有关人员实行全程跟踪,及时记录学生在创业过程中遇到困难、学生对待困难的态度及解决问题的方案等。解决问题并推广经验。学生在创业的实践活动过程中遇到一些难度较大,难以克服的问题时,小组成员通过收集回来的信息,认真分析,和创业学生一起解决问题。另外,跟踪小组也对创业学生的成功经验和失败经历进行备案,以供其他或下一届创业学生在遇到类似问题有所参考。完善践行与反馈机制,是高校建构整个大学生自主创业运行机制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