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治疗直肠癌临床观察论文_成飞

如东县人民医院 江苏如东 226400

摘要:目的:探讨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治疗直肠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4例直肠癌患者按数字随机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2例,44例患者均于2011年4月至2012年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其中对照组22例患者采用传统切除术进行治疗,观察组22例患者采用全直肠系膜切除术进行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三年期生存率等。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3年生存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治疗直肠癌临床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可有效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关键词:全直肠系膜切除术;直肠癌;临床疗效

本文主要探讨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治疗直肠癌的临床疗效,现将相关资料整理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将44例直肠癌患者按数字随机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2例,44例患者均于2011年4月至2012年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其中观察组22例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2:10,年龄最小的40岁,最大的73岁,平均年龄(59.4±3.2)岁;入院治疗时间最短的10天,最长的19天,平均治疗时间(12.52±1.3)天;对照组22例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3:9,年龄最小的42岁,最大的71岁,平均年龄(60.3±3.6)岁;入院治疗时间最短的11天,最长的20天,平均治疗时间(12.65±1.5)天。

44例患者均经实验室病理检查与影像学检查,符合直肠癌的相关诊断标准[1]。入选标准:患者无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患者无严重肝、肾、肺等器官功能障碍。本次研究为所有患者及家属详细讲解手术原理和手术方法,获得其同意与配合。对比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良好的可比性。

1.2手术方法

研究开始前为每位患者进行全面检查,观察其各项生命指标,为其建立独立系统的档案资料,做好详细记录。

(1)对照组22例患者采用传统直肠癌根治术进行治疗。使用止血钳切断、结扎直肠系膜,或用手指在非直视下钝性分离直肠及其周围组织,切除位于肿瘤2cm外的直肠系膜残留[2,3]。

(2)观察组22例患者采用全直肠系膜切除术进行治疗。术中先从左侧游离乙状结肠,解剖出肠系膜下动静脉,分别距腹主动脉和脾静脉1cm处结扎肠系膜下动静脉,完成淋巴结清扫。然后再直视下用剪刀或电刀沿盆腔脏层,壁层筋膜之间将左右腹下神经内侧的脏层筋膜、恶性肿瘤以及直肠周围系膜完全游离,直至肛提肌平面保持脏层筋膜的完整性,在处理直肠侧韧带时靠近盆壁锐性分离,尽量避免钳夹结扎[4,5]。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手术方法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患者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概率,并对44例患者进行为期3年的随访,观察其3年生存率。

1.4数据处理

将两组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录入到SPSS18.0软件中,录入过程中确保真实客观,以95%作为可信区,术后并发症发生概率及3年存活率等计数资料用百分比、率表示,卡方检验比较;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患者住院时间等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T检验比较。以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概率以及3年生存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讨论

直肠癌是指从齿状线至直肠乙状结肠交界处之间的肠道癌症,是消化道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我国直肠癌发病年龄段集中于45岁左右,且近年来,青年人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6]。直肠癌的病因目前尚不十分明确,其发病因素主要与社会环境、饮食习惯、遗传因素等有关,动物脂肪和蛋白质摄入过高,食物纤维摄入不足是目前公认的导致直肠癌发生的高危因素,其次,直肠息肉也是直肠癌的高危因素。其发病早期往往无任何症状,直肠癌生长到一定程度时会出现排便习惯改变、血便、脓血便、便秘、腹泻等症状,晚期则会出现排便梗阻、消瘦,侵犯膀胱、尿道、阴道等周围器官时会出现尿路刺激、会阴部疼痛、下肢水肿等症状[7]。目前临床上治疗直肠癌的方法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并辅以化疗、放疗。

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即TME手术,是目前临床上一种较好的中下部直肠癌根治性手术。大部分直肠癌患者都存在直肠癌周围局部病变的情况,包括直肠周围直接浸润和肠周淋巴结转移或直肠血管周围淋巴结转移,这些局部病变均存在于盆腔脏层筋膜范围之内。因此,全直肠系膜切除术能够有效切除癌肿及其局部浸润病灶。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操作过程中如果分离的层次正确,不会导致大出血;此外,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分离系膜时采用剪刀或电刀,可有效避免传统手术中以钝性分离直肠时解剖层面不清晰的情况和撕裂系膜或肿瘤导致直肠系膜残留及肿瘤的扩散情况。再者,该手术对直肠侧韧带的分离中也采用锐性分离的方式,避免了传统手术中钳夹、剪开、结扎的方式,有利于骨盆神经丛的保护[8]。

本文主要探讨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治疗直肠癌的临床疗效,结果显示,直肠系膜切除术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3年生存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优于传统手术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治疗直肠癌的临床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柴宇啸,曲兴龙,王奕静等.同步新辅助放化疗联合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治疗中低位局部进展期直肠癌的临床研究[J].肿瘤,2011,31(7):658-661.

[2]盛建,徐青,陈锦鹏等.保留盆腔自主神经的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在男性直肠癌保肛术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癌症杂志,2010,20(9):686-690.

[3]余江,张策,王亚楠等.腹腔镜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中无瘤技术的探讨[J].腹腔镜外科杂志,2010,15(6):413-416.

[4]杨平,彭翔,邓建中等.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后联合腹腔镜下全直肠系膜切除术44例[J].广东医学,2012,33(17):2586-2590.

[5]施德兵,李心翔,蔡三军等.腹腔镜与开腹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治疗中低位直肠癌的近期疗效比较[J].中国临床医学,2012,19(1):40-42.

[6]黄鸿武,李永翔,谢贻祥等.保留盆腔自主神经的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治疗直肠癌效果观察[J].山东医药,2013,53(28):39-41.

[7]李耀平,侯生槐.术前放疗联合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治疗可切除性直肠癌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0,13(3):197-201.

[8]牛鸣,朱军民,郭广敏等.保留盆腔自主神经的全直肠系膜切除术与双吻合器技术在低位直肠癌患者保肛手术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4):693-695.

论文作者:成飞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3/10

标签:;  ;  ;  ;  ;  ;  ;  ;  

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治疗直肠癌临床观察论文_成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