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长碧
(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县中心医院 贵州 黔西 551700)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介入时机针刺组穴对原发性痛经患者中医证候评分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80例原发性痛经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40例纳入经前针刺组,另40例纳入即刻针刺组,比较两组患者针刺前后的中医证候评分。结果:治疗前,经前针刺组和即刻针刺组的中医证候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经前针刺组和即刻针刺组的中医证候评分均优于治疗前,经前针刺组优于即刻针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介入时机针刺组穴均能够改善患者的痛经症状,但与即刻针刺治疗相比,经前针刺治疗原发性痛经患者,降低了中医症候评分,疗效更加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关键词】 介入时机;针刺;原发性痛经;中医症候评分
【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11-0340-02
原发性痛经多发生于经期前后,经妇科检查,无明显器质性疾病,临床症状主要为腹部疼痛,直接影响着患者的正常工作、生活与学习。它作为妇科疾病的一种,具有常见性与多发性,多见于年轻女性,其发病率为45%~85%。目前,原发性痛经主要以现代医学治疗为主,虽然其即时止痛效果显著,但其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远期疗效相对较差。近几年,中医治疗得到了临床医护人员与患者的广泛关注,如:内服中药、针灸与按摩等。本文以我院收治的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划分为两组,分别给予经前针刺与即刻针刺,经前针刺的治疗效果显著,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4年2月~2015年2月,我院收治了80例原发性痛经患者,女,最小18岁,最大32岁,平均年龄(24.2±3.2)岁,平均病程(56.3±2.4)个月,纳入标准:①均符合西医原发性痛经诊断标准;②经中医辨证诊断,均符合气滞血瘀证或寒凝血瘀证;③年龄在16~35岁;④月经周期规律,治疗前1个月未接受其他治疗;⑤均签署知情同意书。随机划分为经前针刺组与即刻针刺组,各240例,两组患者年龄、病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定位穴位 结合《经穴部位》定位穴位,分别为十七椎、次髎、地机与三阴交。
1.2.2操作方法 所有患者均取俯卧位,选用一次性针灸针,规格为45mm×0.25mm。经前针刺组在月经前5d给予治疗,1次/d,在来月经时停针,如果经期过程中疼痛较为严重,持续治疗1次即可;即刻针刺组在疼痛开始时给予治疗,1次/d,连续3d,1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根据痛经中医症候评分标准,观察患者的经行腹痛、腹痛时间、月经量、月经色质、乳房胀痛、手足不温等。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资料以SPSS18.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本组共80例研究对象,随访76例,治疗前,经前针刺组和即刻针刺组的中医证候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经前针刺组和即刻针刺组的中医证候评分均优于治疗前,经前针刺组优于即刻针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所示。
表 经前针刺组和即刻针刺组的中医证候评分比较(x-±s)
注:与治疗前相比,#P<0.05;与对照组相比,*P<0.05。
3.讨论
本组以80例原发性痛经患者为研究对象,利用十七椎、次髎、地机与三阴交等穴位,给予了针灸治疗,观察了不同介入时机针刺组穴的疗效,其结果为治疗前,经前针刺组和即刻针刺组的中医证候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经前针刺组和即刻针刺组的中医证候评分均优于治疗前,经前针刺组优于即刻针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结果表明,针灸治疗改善了痛经患者的生存质量,但与即可针刺组相比,经前针刺组的中医症候评分更低,其疗效更为显著。
综上所述,不同介入时机针刺组穴治疗原发性痛经,改善了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了其生活质量,但经前针刺的效果优于即刻针刺,因此,在临床上应积极推广针灸治疗。
【参考文献】
[1]安英,杜冬青,高树中等.不同介入时机针刺组穴治疗原发性痛经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3,32(2):91-93.
[2]吕昆,刘雁,宋从东.针刺三阴交、悬钟、非穴对原发性痛经患者视觉模拟评分的影响研究[N].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8(3):375-377.
论文作者:谢长碧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4月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19
标签:针刺论文; 原发性论文; 患者论文; 中医论文; 评分论文; 统计学论文; 针灸论文; 《医药前沿》2016年4月第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