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邓小平民本思想与民主思想的和谐统一_政治文化论文

论邓小平民本思想与民主思想的和谐统一_政治文化论文

试论邓小平民本思想与民主理念的和谐统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民本论文,试论论文,民主论文,理念论文,和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邓小平民本思想的基本内涵

邓小平的民本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人民观,体现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取向。其基本内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坚持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以及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人民群众在共产党领导下艰苦奋斗的结果;同样,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新胜利,也要依靠人民群众的积极创造才能实现。邓小平坚持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反对个人迷信和盲目崇拜。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邓小平赋予人民主体观以新的时代内涵,并从根本上摆正了党与人民群众的位置。他把人民群众视作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主体,认为“改革是大家的主意,人民的要求”[1](P118)。他把工人阶级政党看作人民求得解放和幸福的工具,认为“工人阶级的政党不是把人民群众当作自己的工具,而是自觉地认定自己是人民群众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完成特定的历史任务的一种工具”[2](P218)。

第二,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在邓小平的治国思想中,始终尊重人民群众的情感和愿望,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奋斗目标。正如江泽民指出的,“他尊重群众,热爱人民,总是时刻关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3]文革结束后,邓小平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顺应民意,拨乱反正,把党的工作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来。他反复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1](P116),只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使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社会进步,才能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社会主义才能最终战胜资本主义,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才能得以稳固。苏联解体、苏共垮台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就是经济衰退,人民生活水平下降,执政的共产党失去了人民的信任和支持。英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约翰·洛克说过:“人民就是最高的法律,确实是非常公正的和根本的准则,凡是真诚地遵循这一原则的人就不会犯危险的错误。”[4](P220)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总结国内外经验教训,明确指出:“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1](P370)强调:“谁要改变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老百姓不答应,谁就会被打倒。”[1](P371)

第三,坚持依靠群众,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邓小平把人民群众视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工作中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他指出:“我们党提出的各项重大任务,没有一项不是依靠广大人民的艰苦努力来完成的。”[1](P4)他深谙水舟载覆之道,指出:“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党的组织、党员和党的干部,必须同群众打成一片,绝对不能同群众相对立。如果哪个党组织严重脱离群众而不能坚决改正,那就丧失了力量的源泉,就一定要失败,就会被人民抛弃。”[5](P368)群众的首创精神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的力量源泉。邓小平非常重视群众的首创精神,鼓励群众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深圳特区的试验等,都得到了邓小平的大力支持和热情鼓励。对于探索中取得的成就,他总是要归功于人民群众。比如,他说:“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1](P382)又比如,他在审阅中共十四大报告送审稿时指出:“改革开放中许许多多的东西,都是由群众在实践中提出来的。报告中讲我的功绩,一定要放在集体领导范围内,绝不是一个人的脑筋就可以钻出什么新东西来,是群众的智慧,集体的智慧。我的功劳是把这些新事物概括起来,加以提倡。”[6](P30-31)这些都体现了他对人民群众及其首创精神的尊重,体现了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宽广的胸襟。

二、邓小平民主理念的主要建树

邓小平的民主理念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民主建设理论,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指明了方向。

第一,认为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的内在属性和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政治保证。邓小平总结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过程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明确提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5](P168)对于建设什么样的民主,他认为:“中国人民今天所需要的民主,只能是社会主义民主或称人民民主,而不是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的民主。”[5](P175)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不仅包括政治民主,还包括经济民主和文化民主等范畴。各方面民主构成一个全面发展和协调统一、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真实性、全面性和优越性。

第二,认为社会主义民主必须与社会主义法制相统一。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必须同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紧密结合。邓小平指出:“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两方面是统一的。”[5](P276)他强调:“要加强民主就要加强法制。没有广泛的民主是不行的,没有健全的法制也是不行的。”他还形象地指出:“民主要坚持下去,法制要坚持下去。这好像两只手,任何一只手削弱都不行。”[5](P189)在社会主义民主建设过程中,如何保证人民充分享有并依法行使各项民主权利?邓小平提出了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理论。他认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5](P146)这就要求必须实行法治,反对和排斥人治,使社会主义民主受到宪法和法律的保护,人民的民主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强调民主与法制相统一,是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的重大贡献。

第三,认为政治体制改革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由之路。社会主义改革是全面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改革重要的一环。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在于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邓小平深刻揭示了旧的政治体制的弊端和危害,指出:“从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干部制度方面来说,主要的弊端就是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5](P327)为此,他明确指出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现在经济体制改革每前进一步,都深深感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阻碍四个现代化的实现。”[1](P176)通过政治体制改革,解决党政分开、权力下放和机构精简等问题,更好地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在如何评价政治体制改革好与不好的问题上,他提出了这样的标准:“我们评价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政治结构和政策是否正确,关键看三条:第一是看国家的政局是否稳定;第二是看能否增进人民的团结,改善人民的生活;第三是看生产力能否得到持续发展。”[1](P213)

第四,认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是漫长的历史过程。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道路是复杂而漫长的,始终面临两个方面的艰巨任务:一方面要警惕和防止资产阶级“自由化”和“和平演变”;另一方面要警惕和清除封建主义残余的影响。邓小平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总结党长期实践的经验,高屋建瓴,提出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所必须坚持的“四项基本原则”,即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他深刻指出:“如果动摇了这四项基本原则中的任何一项,那就动摇了整个社会主义事业,整个现代化建设事业。”[5](P173)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是我们战胜资产阶级“自由化”和“和平演变”以及封建主义腐朽思想的重要武器,它能保证我们有一个正确的政治方向,团结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逐步走向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

三、邓小平民本思想与民主理念的和谐统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民主的发展过程本质上就是人的解放过程,是使个人摆脱外在的束缚关系,成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最终实现人的政治解放、经济解放和文化解放。这种解放过程在民主领域则表现为政治民主、经济民主和文化民主。邓小平的民本思想与民主理念和谐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民主、经济民主和文化民主的实践过程中。

第一,和谐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民主的实践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民主,是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和支持下,掌握国家权力,依法享有各项政治权利和基本自由,通过各种民主制度和民主程序,在政治上实现当家作主。首先,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就是对广大人民实行充分的民主,同时又是对极少数敌对分子的专政。邓小平科学分析了社会主义条件下阶级斗争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的实际情况,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际生活反复教育我们,只有绝大多数人民享有高度的民主,才能够对极少数敌人实行有效的专政;只有对极少数敌人实行专政,才能够充分保障绝大多数人民的民主权利。”[5](P373)其次,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真正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原则。这种体制在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既能保证广大人民享受广泛的民主权利,又能保证国家权力的集中统一行使。正如邓小平所说:“这种制度更利于团结人民,比西方的民主好得多。”[1](P257)再次,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保证。中国共产党通过发扬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接受人民群众和民主党派的监督,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邓小平语重心长地告诫全党:“一个革命政党,就怕听不到人民的声音,最可怕的是鸦雀无声。”[5](P144-145)历史的教训是深刻的,邓小平非常注重加强统一战线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建设,认为:“人民政协是发扬人民民主、联系各方面人民群众的一个重要组织。”[5](P187)

第二,和谐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民主的实践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民主,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人民在国家政治制度的保障下,充分发挥积极性、创造性,实现对经济事务的民主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早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迫切意识到实现经济民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生产的能动性并不掌握在企业的厂长手中,也不掌握在农民手里,而是掌握在经济主管部门手中,这种管理体制严重束缚了群众的积极性。为了更好地调动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他指出:“应该让地方和企业、生产队有更多的经营管理的自主权。”[5](P145)邓小平认为,生产的自主权问题,要落实到每一个群众身上,“不但应该使每个车间主任、生产队长对生产负责任、想办法,而且一定要使每个工人农民都对生产负责任、想办法。”[5](P146)实践证明,农村改革之所以见效,就是因为给农民更多的自主权,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地还是这些地,人还是这些人,但权力一下放,面貌就变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一方面使各种资源得到有效配置;另一方面,企业和个人具有更多的独立性、平等性、竞争性,群众的创业激情被极大地激发出来,社会生产因此获得极大发展,逐步为实现全体人民的政治民主和文化民主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由此,人民在经济上获得更大的自主权,促进了经济的空前发展,人民的生活也获得极大的改善。可以说,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过程中,邓小平的民本思想和民主理念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理论。

第三,和谐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民主的实践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民主,是人民作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生活的主体,依法享有广泛的文化自由和权利。实现社会主义文化民主,首先必须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坚持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继承发扬民族优秀文化,吸收世界文化优秀成果,满足社会成员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但他并没有把经济增长看成社会主义建设的唯一目的。在他的思想中,对社会和人本身来说,经济的发展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此,他指出:“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1](P144)其次要不断提高国民素质和加强人才培养。邓小平指出:“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1](P380)人的素质、能力、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经济建设的进程。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要不断提高国民素质。邓小平把人才问题提到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成败的高度,特别强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他认为当务之急是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原则,抓好教育工作。大力建设先进文化,致力于提高社会大众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充分体现了邓小平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和民主理念。

标签:;  ;  ;  ;  ;  ;  ;  ;  

论邓小平民本思想与民主思想的和谐统一_政治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