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解体与俄国民粹主义思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俄国论文,思潮论文,主义论文,苏联解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1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095(2000)02—0011—05
一
民粹主义是19世纪中叶以来在俄国产生和流行的一种小生产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潮。那时的俄国,还是一个小生产的农业社会,但在西欧资本主义发展的冲击下,正步入动荡的变革时期。这就是民粹主义空想社会主义滋生蔓延的社会背景。
1861年,俄国沙皇政府宣布废除农奴制度,资本主义随之在俄国发展起来,与此同时,地主也乘机更加残酷地盘剥农民,俄国农民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这时,俄国一批打着“社会主义者”旗号的平民知识分子站出来,鼓吹用一种农民公社社会主义来解救农民。于是民粹主义思潮在俄国流行起来。
民粹主义是从农民小生产者的立场出发,反对沙皇专制制度也反对资本主义的发展。他们根本不懂社会发展规则,认为资本主义在俄国的出现是一种“偶然”现象,工业无产阶级在俄国的产生是“历史的不幸”,俄国农民才是“本能的、传统的共产主义者”,比西欧没有财产的工人阶级“更接近社会主义”,俄国的农民公社制度是共产主义的唯一形式,因此,俄国可以跳过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直接进入共产主义制度,在他们看来,共产主义是可以建立在农民小生产的社会基础之上的。他们还宣称:在他们这些“人民的精粹”的带领下,俄国革命随时随地都可以发动起来并取得胜利。俄国著名思想家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是它的领头人物,它的一些代表人物比如特卡乔夫、巴枯宁、拉甫罗夫之流更十分活跃,张狂地宣扬民粹主义那些荒谬幼稚的观点主张,他们还指名道姓地向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发起挑战。于是在19世纪70、80年代发生了科学社会主义同俄国民粹主义空想社会主义的第一次交锋。
马克思、恩格斯非常关注当时俄国的社会变革,并且深入地研究了俄国1861年以后经济社会发展和俄国革命前景等重大问题,还同俄国革命家保持着经常的联系。 在回击民粹派的挑战中, 恩格斯在1874 ~1875年间先后写作了《流亡者文献》(三)、(四)、(五)三篇重要文章,马克思在1877年写了《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这些文献,指明了民粹主义观点的荒谬与幼稚,批判了民粹主义的错误观点,阐明了科学社会主义同民粹主义的根本区别。这些文献的思想不仅对当时俄国的革命运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对于今日的社会主义运动仍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列宁当时也曾指明,恩格斯的文章是价值极大的论述俄国经济发展的文章。
当马克思主义传入俄国之后,普列汉诺夫等俄国马克思主义者曾率先对民粹主义思潮开展比较系统的批判。列宁在19世纪90年代其革命活动的初期。就致力于批判民粹主义观点,宣传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他的名著《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主义者?》、《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等给了民粹主义观点以粉碎性的打击。此后,马克思主义在俄国工人运动中逐渐取得了统治地位。
存在决定意识。进入20世纪之后,俄国资本主义有不小的发展,但仍是一个小农占优势的社会,民粹主义仍在滋生蔓延并顽强地表现出来。1901~1902年间成立的俄国社会革命党就是一个奉行民粹主义主张的重要政党。它认为,农民反对农奴制残余的斗争就是社会主义运动,农民是这种社会主义运动的主导力量。它不承认先进的工人阶级的领导作用。尽管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同社会革命党进行了长期的坚决斗争,这个党还是发展起来,1917年二月革命后,该党党员一度达到40万人之众,是布尔什维克党党员数量的十倍。十月革命后该党瓦解了,但其成员都还在,影响不会立即消失。该党在瓦解中分裂出一个“民粹主义共产党”。这个党支持苏维埃政权的政策与措施,赞同俄共(布)联合中农的方针,一直同俄共(布)合作共事。后来其理论观点也与俄共(布)日益接近起来,最后于1918年11月自行宣布解散,并加入了俄共(布)。
二
十月革命胜利前,在革命成为直接的实践任务的时期,俄国马克思主义者反对民粹主义思潮的斗争,主要集中在革命的路线与策略问题上。对于民粹主义关于没有资本主义更容易实现社会主义的观点、关于可以在小生产社会基础上直接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观点等等则来不及进行深入批评和清理。从正面说,当时,布尔什维克党对在俄国这个小农国家革命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这个基本问题也是来不及作充分深入的探究的,明晰地分清马克思主义观点与民粹主义观点的根本区别的。当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取得革命胜利建立了工农政权,建设新社会的任务提上日程时,问题就暴露出来了。
刚刚建立的苏维埃国家,面临内外敌人联合进攻的十分险峻的情势。为了巩固新生的工农政权,打退内外敌人的进攻,不能不实行一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这是完全必要的。问题在于人们由此而认为:俄国可以不顾小农占优势这个特殊的国情,照搬西欧工业化国家革命胜利后所要采取的一些革命措施,即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形成了一种“试图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的错误方案。甚至还认为俄国农民已经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了。还有,布哈林等人在《过渡时期经济学》、《共产主义ABC》等著作中, 更为这种通过战时共产主义体制直接过渡到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的共产主义方案进行了理论论证。
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总的说来,在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探索中是保持着清醒头脑,坚持了正确的思想路线,因此,列宁及时地发现并着手纠正这种错误,提出并实行了符合当时俄国实际的新理论政策,把党的认识和路线政策拉回到科学社会主义的轨道上来。在总结这一失误的教训中,列宁阐明,在一个小农占优势的国家里,“向纯社会主义形式和纯社会主义分配直接过渡是我们力所不及的,如果我们不能实行退却,即把任务限制在较容易完成的范围内,那我们就有灭亡的危险。”(注: 列宁全集(第43卷),第278页,人民出版社,第2版.)社会主义就是消灭阶级。只要还有工农差别存在,就不可能有完全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必须建立在现代大工业的基础上而不可能建立在农民小生产的基础上。我们的根本任务是进行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为此,我们必须利用资本主义,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中介,学习和吸取资本主义的一切进步的东西。“社会主义能否实现,就取决于我们把苏维埃政权和苏维埃管理组织同资本主义最新的进步的东西结合得好坏。”(注:列宁全集(第34卷).第171页.人民出版社,第2版。)列宁的这些思想,阐明了关于走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落后国家必须吸取资本主义一切积极成果的观点,指明了一个小农占优势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正确道路,同时又要在新的条件下总结新的实践对民粹主义空想社会主义观点进行深刻批判。
三
1924年列宁逝世后,斯大林成为苏联和苏共的主要领导人。他坚持了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但是没有深刻地吸取通过战时共产主义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错误教训,充分地考虑和研究俄国是一个小农占优势社会这个基本实际,过早地中止了新经济政策。他采取行政命令的方法,自上而下地在城乡急速地推进社会主义革命,在城市搞国有化,剥夺一切资本家,在农村搞集体农庄化,消灭小农经济。《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说:到1936年在苏联资本主义成分已完全消灭,社会主义体系已在国民经济一切部门获得胜利。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的产量已超过战前6倍,并完全排挤了私人工业。世界上规模最大的、 用新技术装备起来的机械化的社会主义生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体系已获得胜利。富农阶级已完全消灭了,个体成分在国家的经济中已不起什么重大作用。人剥削人的现象已被永远铲除,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社会主义制度的不可动摇的基础。所以,斯大林在《关于苏联宪法草案》的报告中宣布:苏联社会主义已经“基本上实现了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注: 斯大林文选(上).第90页。)到1939年《在党的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上关于联共(布)中央工作的总结报告》中,斯大林进一步发出了“向共产主义前进”的号召。(注:斯大林文选(上).第256页。)
现在,人们正在重新审视斯大林的这一理论与实践。前者认为,那时,斯大林宣布苏联基本上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是无可厚非的,他采取一些非常措施发展经济,增强国力,以抵御资本主义国家日益严重的侵略威胁,都是正确的、必要的。然而他那些过急过快的社会主义变革步骤表明,他脱离俄国的基本实际在追求“纯社会主义形式和纯社会主义分配”,他说当时的苏联达到了马克思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具备了向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前进的基础,则是违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超阶段的错误观点。造成这种错误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需要进行深入的探究。但是仔细分析可以看到其中民粹主义思潮影响的痕迹。
当时苏联的生产力水平虽然比沙皇时期有很大的提高,但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还是有很大的差距。按人均计算:1938年苏联人均占有生铁是87公斤,钢107公斤,电233度, 而同期英国人均则为:生铁145公斤,钢226公斤,电620度。就是说,苏联工业生产水平从量的方面说大体只相当于西方发达国家的1/3~1/2上下。这一时期,苏联的农牧业一直没有恢复到战前的1913年的水平,苏联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是较低的,有些地区还是贫穷的。斯大林对此是十分清楚的,但是他却宣布这样的苏联建成了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这表明他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界定不是完全按照科学社会主义原则而是受到农民小生产眼光的局限。恩格斯在批判民粹主义关于没有城市资产阶级更容易实现社会主义的观点时深刻阐明:消灭阶级实现社会主义“只有在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发展到甚至对我们现代条件来说也是很高的程度,才有可能把生产提高到这样的水平,以致使得阶级差别的消除成为真正的进步,使得这种消除可以持续下去,并且不致在社会的生产方式中引起停滞或甚至倒退。”(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273页.人民出版社,第2版.)人们看到, 苏联后来的发展不正是出现了恩格斯所说的社会生产方式中的停滞和倒退吗?!
1937年苏联宣布建成社会主义时,工人职员占全国人口36.2%,集体农民和合作社手工业者占57.9%,还有5.9 %的个体农民和手工业者。就是说,这时的苏联,农民和手工业者仍占人口的2/3。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认为:社会主义就是消灭阶级和一切阶级差别;只要还存在工农差别,就不能说是完全的社会主义。只有在民粹主义那里,社会主义社会才是一个农民公社的社会,一个以农民为主体的社会。显然把农民和手工业者还占人口多数的社会主义阶段说成是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即完全的社会主义的观点,并不符合科学社会主义,而是反映了民粹主义观点的影响。
斯大林时期的苏联,在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一段时期里,利用资本主义世界的大危机曾从西方引进了大批先进技术装备。但是,在宣布实现了工业化之后就基本上关上了国门。据统计: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前后苏联从外国输入的机器占全部机器的1/3。1932年已减到13 %弱, 到1937年则只有0.9%了。之后不仅停止了进口机器反而开始输出机器。 至于学习西方国家先进的经营管理方法,经济配置调节经验更不在视野之中。斯大林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忽视学习西方先进东西,与当时的国际局势有关,与斯大林的资本主义总危机理论有关,而斯大林用一种小生产的眼界看待资本主义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这使他不能科学地正确地认识和利用资本主义科学文化的一切优秀成果。列宁在十月革命后曾明确提出:“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管理制度+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等等等等++=总和=社会主义。”(注:列宁文稿(第3卷).第94页.)这才是一种科学社会主义态度。
斯大林还用这种错误观点来反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袖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理论和政策。斯大林认为,中国的民主革命应当包括反对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任务,在中国革命胜利后,在新民主主义条件下,不能给资本主义以任何存在和发展的可能性。他甚至认为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的理论是陈独秀二次革命论的翻版。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的口头报告中批评了斯大林的指责,他说:“我们这样肯定要广泛地发展资本主义,是只有好处,没有坏处的。对于这个问题,在我们党内有些人相当长的时间里搞不清楚,存在一种民粹派的思想。这种思想,在农民出身的党员占多数的党内是会长期存在的。所谓民粹主义,就是要直接由封建经济发展到社会主义经济,中间不经过发展资本主义的阶段。”(注:毛泽东文集(第3卷).第322~323页。)后来的实践证明,毛泽东的观点是符合中国实际的,科学的,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政策。
恩格斯在批判民粹主义时曾精辟阐明:东方的农民公社这种社会形式占优势的状况是“东方专制制度的自然形成的基础。”(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280页.人民出版社,第2版.)民粹主义以农民小生产的眼界观察社会政治发展,既不懂得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意义,更不认识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高度民主健全法制的社会。斯大林搞高度集权的政治经济体制,忽视民主,践踏法制,搞个人专断和个人迷信以及肃反扩大化等等,固然同当时复杂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有关,而他为小生产眼界所限制的政治观也是一个思想理论的原因。我们党1956年发表的《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一文对此作了深刻的分析,指出,个人崇拜是人类长期历史所留下的一种腐朽遗产,也是千百万人的习惯势力,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仍然有影响,甚至象斯大林这样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也接受和鼓励这种落后思想。
上述表明,斯大林是一个带有民粹主义思想色彩的科学社会主义者。这并没有什么奇怪的。毛泽东1957年在莫斯科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上的讲话中就说过:“好像一进了共产党,就要是百分之百的马克思主义才行。其实有各种各样的马克思主义者:有百分之百的马克思主义者,有百分之九十的马克思主义者,有百分之八十的马克思主义者,有百分之七十的马克思主义者,有百分之六十的马克思主义者,有百分之五十的马克思主义者,有的人只有百分之十、百分之二十的马克思主义者。”(注: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331页。 )斯大林不同于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他没有亲历过西欧工业化发达国家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活,也没有系统地钻研过西方资本主义的科学文化成果,他长期生活在俄国这个农民占优势的小生产社会之中。30年代个体农民变为集体农民,但还是农民,小生产意识不会马上消失,大批从农民转变过来的工人也难免带有小生产的意识。这一切不能不或多或少地反映到斯大林的身上,不能不限制他的思想眼界。这就是斯大林的社会主义观带有民粹主义色彩的社会历史根源。
斯大林是一位伟大的真诚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在20世纪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作出了突出的历史贡献和占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地位。然而他的带有民粹主义色彩的理论、路线和政策,是作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用党的政权的力量在加以贯彻执行的,在其正确的主导的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其错误的方面也发生负面影响,这就难免发生与斯大林的愿望相背的后果。我们看到,其后继者们不能坚持正确的思想路线,科学地总结历史经验,继承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成果,甚至反映和维护在苏联社会中成长起来的特权阶层的利益,他们不但不能正确地纠正斯大林的种种错误,有时甚至把它们推向极端。因此,他们不能适时地正确地提出和实施社会主义的全面改革,开辟一条符合苏联实际和反映时代特征的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从而使苏联的社会主义走向绝境,让反马克思主义的机会主义者乘机夺取党政大权,导致苏联社会主义复灭,苏共垮台。
那种让前人为后来的历史事变承担责任的观点不是郑重的科学态度。笔者作上述考虑,决不是要把苏共失败的责任归因于斯大林,但是斯大林毕竟是苏共失败这一历史悲剧中的重要角色,完全回避,就不能真正揭示造成这一历史事变各种复杂因素的内在联系。深入全面地总结和吸取历史教训,正是为了把当代的社会主义事业胜利推向前进。
收稿日期:2000-01-21
标签:斯大林论文; 科学社会主义论文; 民粹主义论文; 共产主义社会论文; 共产主义国家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苏联解体论文; 俄国革命论文;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思潮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