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背景下的“四观”渗透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论文_余小先

“立德树人”背景下的“四观”渗透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论文_余小先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430000)

摘要: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提升途径千方万法,但殊途同归。本文着力强调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这“四观”的渗透方法,重在从思想意识形态方面端正学生的认识,用正确“四观”认识自我、国家和社会,建立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文化强国的意识,激发学生内在的求知欲,开启思维的原动力,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四观”;渗透;方法;课堂教学;能力提升

一、育人先育己,认识要到位,表述应规范。

要想将正确的“四观”传授给学生,教师首先要“正己观”。教师自己的观念不正确,知识是碎片化的、非系统的,那么就无法说服学生。另外,态度要诚恳,认识要到位。

关于《中外幼儿经典名著解读》中颜之推历经“五朝十二帝”的内容,学生提出“古人追求忠君报国,国家都灭亡几次了,他怎么没有殉国?”的问题。这涉及到“国家观”“历史观”的认识问题,“国家灭亡了,那个口口声声说爱国忠君的臣子为什么还活得好好的呢?”此时,教师要站在历史的角度来解读“爱国”的含义。历史是发展的、变化的,相对于中华大地版图的变化、炎黄子孙血脉的存续,人类文化精髓的保存发扬,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的融合分裂,普通人的苟活性命恰好是为民族的延续做出了默默无闻的贡献。爱国情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国家有“小国”(历史上沿革流变的国家朝代)与“大国”(中华民族版图之上最终发展到今天的国家)之别,历史使命对“小人物”和“大人物”来说更是有区别。对于小人物来说,活命是乱世的第一要义。对于大人物来说,舍生取义是忠君报国的最高境界。颜之推作为小人物,选择活命是可以理解的。颜之推苟活性命,在五个朝代中寻找最佳的立世之所,因而才能为今天的人类留下家庭教育专著——《颜氏家训》。从文化观的角度来看,他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从国家观和民族观的角度来看,对“小国(南朝梁国)”的不殉国其实对“大国(中华民族沿革到如今的中国)”更长远的爱。教师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认识到位,讲解有理有据,学生交口称赞。教师在表述时加上“观”字,就显得更加规范了。

二、备课要充分,讲解要详细,重点要突出。

上课前做好方方面面的准备工作,上课就不会一问三不知。每篇课文关于“四观”的内容不可能面面俱到,此时就需要取舍有度,做到重点突出。

《大学语文》中《湘夫人》这首诗,在介绍屈原听到楚国都城被秦军攻陷之后,便抱石投江的故事时,学生提出刁钻的问题:“我为屈原不值!遗憾!既然屈原在中国浪漫主义诗歌史上留下辉煌的一页,那为什么他不愿意忍辱负重,继续在文学领域为人类贡献出更多的作品呢?”

在解答这个问题时,教师摆出观点:“人各有志”“身份决定行动”“理想决定价值”。从文化观的角度来看,遗憾是必然的。从国家观的角度来看,屈原投江也是必然的。“身份决定行动”,屈原曾身居要职,出入王宫,亲拟诏书,深得国君信任。“理想决定价值”,屈原的理想是辅佐国君,强大楚国,忠君报国的思想深入骨髓。国在家在,国亡家亡。肱骨大臣的身份决定了他的选择-----以死尽忠,以死殉国。从国家观来看,屈原是一个标准的爱国主义者。从历史角度来看,这点丝毫没变。

因此,教师课前的准备、课堂上的灵活处理尤为重要。

三、挖掘尽量深,研读需细心,注重实用性。

《商务与礼仪教程》中关于公司庆典仪式的程序细节部分,尤其是奏国歌的环节,实用性强,教师需要强调试听、彩排和审核环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关于仪态仪表,教师需深挖细研。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爱国教育。2017年香港专业进修学校的毕业典礼奏国歌时有两位学生没有起立,校方立即中断进程,请港独分子出去。“港专作为一个爱国爱港的学校,必定高举爱国旗帜,这个是没有妥协的余地,”校长热血回应电台采访,“(我们)从无放弃爱国立场。”可见,细节就可以彰显百姓的国家观。针对身边国人在升国旗、奏国歌的时候行为举止极不端庄的问题,教师要深度挖掘“仪式感”的内涵,告诉学生国歌的来历,升国旗的意义,国泰民安的生活是怎么来的。

四、迁移要灵活,拓展面要宽,把握要适度。

在学习《电子商务基础》中有关网络开发的知识时,学生对国内网络盗版的问题多有非议,对欧美等发达国家投以赞叹之声。此时,教师及时进行知识迁移,首先要肯定欧美大国在网络技术方面的优势,接着话锋一转,就中国网络前沿技术——华为5G在世界上跃居前列的事迹来提高民族自信心,宣扬爱国情。学生情绪微变,接着说出新的事实:中国的网络技术也是在美国网络技术基础之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教师此时可以引用日本的事例来回应学生的疑问,日本靠模仿借鉴他国科技最终走上自主创业的发展之路。模仿和借鉴是发展的捷径之一,闭关锁国最终只能挨打。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心服口服。

五、提及频率高,无需每节讲,保证章章有。

针对“四观”在有的课程中提及较少的情况,教师可找到最佳切入点。

可以是有关联的切入。《普通话测试指要》第二章,关于“语音的社会属性也反映在语音的民族性和地方性”这一知识点,教师此为切入点,提出疑问:消灭异族文化、保留一种语言就是爱国的表现吗?包容各民族的文化、保留各民族的语言文字是不是大国的气度?接着教师进行点拨:毫无疑问,平等、和睦、自治、发展的民族观,独立、民主、法制、团结的国家观,多元、变通、包容、持续、独创的文化观,是多个民族的语言、文字、文化保存下来的前提条件。这正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博大胸怀和容纳万物的气度。消灭异族文化、保留一种语言恰恰是小国陋民的做法,最终只能自取灭亡。

针对没有任何关联的学科或者章节,可结合时事切入。2018年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大一新生卢思贤刚来学校两天,便成了“网红”。教师在课堂上插入这一信息,引起学生们的兴趣,再让学生们课后查询搜集一个民族应该具备的要素。这种形式也可称为“课前三分钟”,用来增加知识,开阔视野,激发学习热情,同时巧妙地进行民族观的渗透,让同学们对各个的民族有一个更深的认识。

六、方法求创新,兼顾老传统,增加新元素。

除了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图片展示法,还可采取视频音频播放法、引入网络课程、演示法。

《自然科学》这本教材中属于《生物》学科的内容讲到胎教,这一词语最早出现在汉代。《中外幼儿经典名著解读》中《颜氏家训》也曾提到,古代国君实施胎教的事例。在学习上面两个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中国人为何总能走在世界前列?同时引入网络课程,借助频播放让学生了解中国目前领先世界的科技。学生积累的素材较多,讨论比较热烈。“日本人要对中国为征收使用二维码的巨额费用!”“日本人使用中国汉字,他们也要纳税!”“四大发明是中国的,全世界都要交税!”这样的一堂课,能有效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老传统与新方法兼顾,设置的问题以及答案中牵扯出来的新元素为课堂增色。

总结:

当“四观”渗透法进入课堂,取得的效果让人欣喜。课堂上,教师的死板不见了,学生的茫然消失了;教师是博学多才的,学生是追问不断的;教师是灵活,学生是兴奋。课堂气氛朝着预测的良性方向发展。随着“四观”渗透法从一节课向多节课铺开,从一门课程向多门课程辐射,量变到质变值得期待。

论文作者:余小先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1月4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18

标签:;  ;  ;  ;  ;  ;  ;  ;  

“立德树人”背景下的“四观”渗透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论文_余小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