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黑龙江省“文化省”建设的思考_经济建设论文

关于黑龙江省“文化省”建设的思考_经济建设论文

对黑龙江建设“文化大省”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黑龙江论文,大省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确立建设经济大省的同时,还必须把建设“文化大省”的战略目标提到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这是黑龙江省跨世纪的历史使命,是关系到中共黑龙江省委“二次创业,富民强省”的战略部署能否实现及全省“两个文明”建设能否“都搞好”、再上新台阶的大问题。本文对黑龙江建设文化大省的问题作以如下探讨。

一、黑龙江建设文化大省的背景及问题

将黑龙江建设成文化大省是在跨世纪的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大发展、大背景下提出并进行的,对此必须要有一个深刻的全面的认识:这就是全球化既给我们带来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机遇,也带来了更严峻的挑战和激烈的竞争;而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相并存的既有政治的多极化,也有文化的多元化的发展。因此,加快发展、强化发展才是硬道理。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即我省必须以超常的速度加快发展,才能逐步缩小与发达省区的差距,才能谈得上建设经济与文化“两个大省”的问题。

我省当前文化建设的主要矛盾、问题是:总体思想、文化观念上的滞后与文化成果部分超前、优长发展的两重性并存。

所谓“总体思想、文化观念上滞后”,是指我省市场经济发展及与之相一致的市场经济文化背景、环境氛围及其观念先天不足,后天乏力,既没有这方面深厚广博的文化蓄积,又没有适宜的文化背景、环境去培植这种市场经济个性、才能与精神气质。因此,所谓黑土地域主人“傻、大、黑、粗”,就不只是龙江人外貌体征的指认,而且成了其精神、气质、个性的代名词。这方面由于历史上与商品经济不发展及建国后作为老工业基地受计划经济体制的深远影响,龙江人、黑土文化严重滞后于、阻碍了市场经济的发展,成为我国80年代改革开放第一轮大潮中的落伍者。在面临知识经济悄然而至的21世纪,我们必须抢抓机遇,以超常速度加快发展,至少要高于全国平均发展速度,才可能逐步缩小差距,才可能解决由于发展力度不够、效益不佳等引发的诸种矛盾的问题。

因此,充分认识我省精神文化总体的滞后,不仅滞后市场经济文化,尤其滞后于知识经济文化,我们必须从这一高度去认识全球经济—文化—体化将给我们建设“两个大省”整体发展所带来的更为严峻的挑战与竞争,从而增强我们的危机感与紧迫感。尽管由于我省部分文化成果超前、优长发展,不同程度地减缓了这种频频冲击的危机感和压力感,如戏剧舞台上的龙江现象以及电影、电视、广播剧、绘画、音乐、舞蹈等多次获奖,已使我省在文化大省建设上占有一席之地,但形势并不容人盲目乐观,当然也不能由此委靡不振。应该说,抢抓机遇、超常加速发展,既是省情的需要,也是客观上完全可能的。而超常加速发展的动力因素固然在经济系统、经济结构本身,但很大程度上也在经济运行发展的文化大背景、大环境、大氛围中,在经济发展的非经济因素中,这是经济发展不可须臾或缺的文化因素。

随着知识经济的崛起,而日益以文化、文化力的形式来体现、表征自己的时代新发展,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已是当代最新的发展特点和动向,认识并把握这一点,对于我们加深认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本质、特征及由此所带来的机遇,即可以利用“后发优势”,凭借当前经济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差距格局,将“科教兴省”与“以文兴省”“以文促省”“先文后经”内在统一起来,走出一条有黑龙江特色的经济——文化发展道路。此其一。其二,由于我们是在经济次发达省情下建设两个大省、强省的,从表层看,其难点是经济不够发达,由此带来文化大省建设资金投入不足、文化体制改革进展不快,“北雁南飞”现象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等等,但造成这些现象的深层原因归根结底还是体制问题,是人的价值观念、精神动力、文化素质等问题。正如调研中广大干部、工人、农民所一致认同的:黑龙江的落后不只是经济落后,最根本的还是文化落后,思想解放跟不上时代的要求,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建设、发展黑龙江,不只是个经济建设问题,还有一个建设文化大省的问题。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知识经济时代,赋予文化以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由此导致愈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愈是要建设经济大省,就愈要以文化为先导,以文化建设为突破口,走“以文育人”、“先文后经”的“以文兴省”、“以文制胜”的路子。从而摆脱在经济次发达圈子里,竞争不过发达省区、走不出来的问题。

原因、依据当然还可以提出一些,但至少上述三点已足以说明建设发展黑龙江,不仅要建设经济大省,更主要的和首先要解决的是建设文化大省的问题。同时也说明了,在经济“次发达”的情况下提出建设文化大省,不但不会拖经济建设的后腿,给经济建设造成“包袱”、“累赘”,反而能促进我省从“次发达”状态中走出来,至少是促进其加速发展的精神动因和智力因素。

二、黑龙江何以能建设文化大省

我省作为经济次发达省区,不但可以而且完全有依据(实践依据、理论依据)、有能力在建设经济大省过程中,建设好文化大省,从而实现邓小平“两个文明都搞好”、两张试卷都答好,才是真正社会主义的伟大遗愿。

经济发达并不一定就带来文化的繁荣,同样,文化的繁荣也并非总是经济增长的必然产物。经济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不成比例发展是人类社会的一个普遍的、客观的、绝对的现象,人类只能在特定条件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去追求、探寻二者相对的平衡、协调、成比例的发展。对此,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就曾多次从理论与实践上进行过光辉的探索。其他人类的先哲、大师也对此做出过独特贡献。从理论上讲,这种对经济因素与非经济因素(政治、文化)的不平衡、不协调、不成比例的发展及由此导致的“后发效应”现象,如何使之转化为“后发优势,从而反客为主,变不利为有利,变被动为主动,这对于我们今天研讨的课题,无疑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

当代经济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其在时空发展序列上所显现的强烈反差及在社会生活中引起冲突的加剧,都在向人们提示:经济与文化的不平衡发展,由于当代世界东西(和平问题)南北(发展问题)一个也没有解决,这一不平衡发展趋势并不会因为全球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的增强而消失。二者作为相互消长、此起彼伏的两个发展趋向,是相并而行、相依而存的。这比过去任何一个时代都更为明显,善于从当代科技革命所引发、所崛起的最新发展理念:“文化国力——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文化国力——综合国力之争的决定性因素”等去汲取文化底蕴的丰厚的营养,把握巨大的文化资源所赋予我们的发展机遇。如果我们能凭借这些文化条件,运用经济、文化二者在一定条件下互变、互化、互动、互补的交互作用的原理,变“后发效应”为“后发优势”,变“被迫赶超式”发展为“主动赶超式”发展,变“他者化”为“自主化”,变“粗放型”为’集约型”,变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总之将已往社会由经济推动,变为今天文化就是社会发展的目标,文化就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今天的文化就孕育着明天的经济,知识经济实质就是文化经济等等,从而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抢抓机遇,不但完全可以能够有资格、有可能建设“文化大省”,而且只要运筹得当,甚至可以后来居上。这就是新发展理念:“文化国力”崛起所带给我们欠发达省区千载难逢的挑战和启示。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引以为据的经济落后或欠发达国家、省份不仅可以建设文化大国、大省,而且甚至可以在哲学和文化的“普遍繁荣”基础上拉第一小提琴。可见这并非是只有经济发达才能拥有建设、乃至成为文化大国、大省的权利。当然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或省份如果其文化具有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特别是人文优势,那么它都会起到文化大国或大省的作用。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经济落后的国家或省区可以在哲学、文学乃至文化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小提琴,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呢?马克思将其归结为经济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恩格斯在马克思奠定的基础上继续探索,以现实生活活生生的实践,这一最胜于雄辩的实例,即18世纪的法国对英国,后来的德国对英法两国,来说明这个问题。同时又从唯物史观进一步深化了经济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的理论渊源,深刻地揭示了造成不平衡发展的原因是:文化虽然最终受经济所制约,但是其形成、发展、繁荣毕竟有内在动因和“相对独立性”,毕竟有自己独特的不同于经济运动的发展规律、发展内容、发展形式,正是这种相对独立性及其自身特有的发展规律,使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呈现出不平衡,从而导致在一定条件背景下,经济与文化特色在现象上表现出巨大的反差。这为我们今天在不发达国家省份能够建设文化大省提供了理论上的前提和依据,深入结合国情、省情探讨这一问题,从而为“以文兴省”“科教兴省”提供理论依据,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跨时代的使命。

三、建设文化大省的总体发展思路

建设文化大省的总体发展思路,必须遵循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我们既面临着严峻挑战,一定要增强紧迫感,努力使自己发展得更快更好的精神,将黑龙江的经济搞上去,并通过文化大省建设的支撑和提供的动力,从而在全球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的最新趋势下,使黑龙江的经济与文化发展相互渗透、融合,相互作用得更好,从而使两个大省建设同步发展。

当然,一般地说,建设文化大省的总体发展思路既不能走“先经后文”,也不能走“先文后经”的路子,而需择二者之优长而去二者之短劣,即扬长避短的道路。但特殊地说,对任何一具体的发展而言,又总是在经济文化上有所侧重,有轻重缓急。这是因为经济文化作为整体社会系统发展的组成部分,二者本来就不是互不相干的,而是现实地相互作用的、相互需要的,不可以人为割裂开来的。

建设文化大省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经济、政治、社会等许多领域,运行起来,会遇到方方面面预想不到的问题,纷繁复杂,千头万绪。笔者将其归结为下述六个方面,即在“十五”期间,应确立并得以实现。

1.确立文化大省的总体形象及战略目标。

首先,要确立黑龙江文化大省的总体形象,必须以塑造、培育黑土文化的主体——人为前提。一切要以提升黑土文化主体人的文化含量、素质、精神为目的来塑造黑龙江文化大省的形象,一切要以人的自由而全面地发展为中心。即在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中,要培育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文化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如契约精神、敬业精神、团队精神、时效感、助人为乐等这些推动市场经济形成,有助于实现“两个根本转变”及走向世界的文化素质,从而为发展我省南联北开,独特的区位优势而培养具有新的文化品格的人才。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黑龙江文化大省的总体形象不是固定的,而是随着时代发展变化的。我们今天所要建设的文化大省的总体形象与其目标具有特定的时代含义,有其特定的地域文化的含义。就是说,它要体现邓小平所科学揭示的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作为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文化大省,其总体内涵应反映出全省上下万众一心、同心合力进行二次创业,有一种为祖国前途同呼吸共命运的强烈时代责任感,应该各项事业、各种工作都有一种“其兴也勃焉”的蒸蒸日上的气势;而文化大省的总体目标应该是与其要建设的经济大省互为表里、互为映现、互相促进、共同进步的关系。要使全省人民都能立足本职,在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时时处处体现其精神,反映其形象,实现其具体目标。

其次,要确立“十五”期间“文化大省”的战略发展目标。在“十五”期间,我省建设“文化大省”的目标是把建设“两个大省”、掀起“两个高潮”内在统一于“富民强省、二次创业”的实践中,参照国内外发达国家、省区与发展中国家、省区的经验与教训,在认真反思、严格论证的基础上,科学地制定,并根据“以文兴省”、“以文制胜”等新的发展思路的优势,整体推进、实施“两个大省”、“两个高潮”的建设。

这一战略目标的要点是:

“富民强省、二次创业”,已证明是我省经济与文化崛起、腾飞的魂魄所在,而“两个大省”、“两个高潮”的建设,无疑是给这一发展战略目标插上“以文兴省”的翅膀。

“富民强省,二次创业”这一目标与途径、目的与手段的内在统一,贯穿于中国特色的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整个过程始终,既不是单一的经济现象,也不是单一的政治、文化、社会现象,而是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整合作为一个系统,因此无论是对富民强省、二次创业,还是“两个大省”所负载的深刻、丰厚的文化积淀,其动作协调,无不凝聚、积蓄着文化,无不建立在文化基因之上。或成为其各个领域发展的直接智力支持、动力或资源;或作为间接的思想指导和政治保证,深层次的信仰、精神支柱、灵魂寄托,乃至社会心态的认同、社会情绪的宣泄等等,无不负载、承受着这些文化的压力与张力。它们或者为经济发展创造大的文化背景、环境条件,或者承担起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内在整合功能。可见,“富民强省,二次创业”,是把马克思的科学精神与人文价值精神内在统一并具体化到“两个大省”的建设实践中,是我们今后要更好地认识并遵循的跨世纪奋斗纲领。

2.建设好文化大省,要将“以文兴省”与“科教兴省”内在统一起来,迅速将文化、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建国以来,黑土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改革开放20年,更是举世震惊。黑龙江城镇化水平高于全国平均值,位居全国前茅,中、小学普及率与大学入学率,也蕴含着未来文化的优势和潜力;每万人科技人员含量,每万从业者科技人员含量都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省高校38所。这些都内蕴着深厚的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的潜力、凝聚力。但是据有关专家介绍,我国每年大约有3万项重大科技成果问世, 但实际转化率仅为10%,高校中科技成果转化率也只达到20%~30%。我省这方面也存在类似的问题。这就提出了增强科技创新意识,深化科研院校体制改革,使仍游离于市场之外的科研院校进入市场主战场,尽快将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我省这方面已进行了典型引路,建立了哈尔滨与大庆两个高新技术开发区,今后应加速这方面开发区的建设;同时还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制。据有关材料披露,我省一些大型企业都没有自己的科研机构,没有自主的知识产权,这反映了对现代企业管理、认识上的巨大差距,不利于科技人员或整体或部分进入企业的积极性。为此可以在扶持中、小型科技企业、民营科技企业的同时,在政策上、资金上、人员上对大型企业进行必要扶持,以培育、发挥其所长,做科技创新的骨干力量和生力军。面对21世纪拂面而来的知识经济,黑龙江地域文化的崛起、辉煌在于科教兴省,在于文化兴省,潜力在于科技,希望在于科技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关键在于提高实际的转化率。

3.建设好具有黑土地域特色的企业文化及营造其特有的企业文化氛围。

21世纪经济的竞争、角逐,战场已不在工厂、厂房、车间、设备,而在这些厂房、设备背后的科技、教育、信息、知识、文化等智力因素,也在于理想、信念、道德、价值观等人文文化精神。因此,为了成为经济大省建设的智力支持与精神支柱,必须建设好企业文化,以适应科技创新,产品开发越来越快;商品中文化含量、文化附加值越来越高;文化、科技在投入产出中的贡献率越来越大;智力优势正在取代传统的自然资源优势;生产工艺流程对员工整体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形象力在市场开拓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服务创新在企业综合竞争为中心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国际营销中,克服“文化障碍”实现“文化沟通”也正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等等,这些21世纪的经济竞争,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文化,企业背后负载的文化,其对企业的要求更高、更严峻,由此也就要求我们愈益要下大力气建设好企业文化,迎接未来经济大省建设对文化的挑战和压力,而这只有承担起建设好文化大省的历史使命才能胜任。

4.建设好文化大省所需要走的产业化道路。

建设文化大省必须走市场化、产业化的道路,文化才能实现其价值,也才能标志文化大省的建成。只有发展文化产业,才能激活文化事业。目前全省文化产业化还处于极不发达的阶段,这制约了全省文化事业的发展,致使其缺乏应有的生机与活力。

发展文化产业,首先有一个正确的产业观念。其次需要正确的认识文化产业的地位和作用。“信息时代”、“文化经济”、“文化工业”、“文化即财富”等一系列现代文化经济的新观念、新概念已成为文化产业蓬勃兴起的宣言书;而用高科技手段增加物质产品的文化内涵,加大其文化含量,提升其文化品位,从而通过先进的生产方式,生产文化产品并提供高质量、高档次的文化服务业已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如果仅就文化产业本身而言,美国不但是经济强国,更是文化产业大国。由此可见,经济大国(大省),其文化产业化程度、水平、比重等一系列坐标系中诸种指标也在相应增大,其地位和作用也在逐渐加大。这一不争的事实,为黑龙江这样一个次发达省区,提供了一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走出一条适合本省情况的发展壮大文化事业的路子。这是个大问题,需要的是大的运作,而不是赚小钱、零打碎敲,需要对省情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分析,以及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和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文化经营素质。

当前,由于文化正在成为经济发展的先导,在即将来临的新世纪,文化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标志和晴雨表。作为知识经济全球化的文化产业,已被称为“绿色工业”、“朝阳工业”,它即以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为目的,以充分发挥文化知识功能为主要内容,而又以从事文化产品的生产,提供文化服务而获取一定利润,它既是振兴和弘扬民族文化的“综合国力”的标志,又是现代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文化部关于发展文化产业的精神,结合当前我省的实际,黑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应该确定为:加快深入改革开放步伐,调整优化文化产业的布局和结构,努力形成多元化的文化事业投资渠道,大力培育新的经济生长点,逐步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文化产业体系。应该确定为:经过努力逐步形成六大文化产业体系,即以国家、集体、个人及社会举办的文化娱乐场所和经营网点组成的文化娱乐市场体系;以艺术表演团体、演出机构和场所组成的演出市场体系;以图书馆为主体的图书文献信息服务体系;以博物馆、纪念馆为主体的自然科学普及、革命传统教育以及文化艺术培训体系;电影发行放映体系;音像制品经营体系。

当前我省文化产业化发展尚处于欠发达阶段,各地(市)发展也不平衡。省直艺术表演团体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有益探索,需要认真总结经验,进一步完善;省、地(市)也要深入调研本地文化产业布局和结构。探讨调整布局、优化结构的对策,进而通过大力扶持优势产业,逐渐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文化产业体系;省地(市)要充分、开发、利用当地具有地域特色的独特文化资源,从而逐步形成优势,带动产业发展;省及各地(市)还要特别注意在产业化过程中,摸索建立适应自己本系统、本行业发展特点的产业化发展的具体机制,只有这样文化产业才能走上健康有序的发展之路。

5.建设好文化大省需要培养文化经营型人才。

与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加速推进文化产业化进程紧密相联系的是,要着力培养一大批文化经纪人才和文化经营人才。其队伍的专业化程度、质量和数量决定着文化产业化的发展程度和质量,而缺少企业家的经营头脑和文化底蕴,是不能成为文化经纪人的。同时,还要加强这支队伍的思想道德建设。只有培养、造就一批属于自己的文化经纪人才,才不会受制于人;只有培育出一大批能够把艺术家的创造才能与企业家的市场眼光结合起来,既尊重艺术规律,又尊重经济规律的文化经营人才、文化经纪人才,文化产业化的健康发展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

从黑龙江省文化发展的现实情况来看,我们已经有了一大批文化表演人才、文化创作人才、文化管理人才,可是目前最紧缺的是文化经营人才、文化经纪人才,而这两种人才是当前文化走向市场所迫切需要的,是文化的生产与消费相契合、相衔接所最需要的中介,也是实现文化产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最佳结合的最紧缺的人才,即由文化事业向文化产业转向的最关键的人才。

6.发挥黑龙江省独特的黑土文化、冰雪文化、旅游文化的优势。要开发这些蕴藏巨大的文化资源,使之形成产业,从而实行“以文养文”(以“文化产业化”养“文化”)。同时,还要建设好各种群众文化、旅游文化、校园文化、军营文化,等等。

应该看到,作为与总体发展战略的支撑系统与动力系统,文化发展战略在整体发展战略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要使文化总体发展战略与各个领域文化建设的具体实践、具体形式相对接、相结合,就是说与旅游文化、校园文化、社区文化、地域文化等结合起来,让文化走车间,进村屯,上课堂,在广袤的黑土地上扎根、开花、结果,使文化总体发展战略落到实处。

为此,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更好地挖掘黑土文化资源,提升文化含量来促进黑龙江现代化事业建设,这是我们这代跨世纪龙江人的重要历史史命。愿我们不愧为黑土地的儿女,为早日建成“两个大省”并使之繁荣昌盛尽心尽力。

[收稿日期]1999—12—10

标签:;  ;  ;  ;  ;  

关于黑龙江省“文化省”建设的思考_经济建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