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济对中国国际竞争力的影响与挑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知识经济论文,中国国际论文,竞争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21世纪的来临,人类在经历了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以后,正在走向知识经济时代。所谓知识经济(knowledge economy), 按照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CECD)《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报告中的定义,是指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上的经济。知识经济不同于传统的以大量消耗原材料和能源为特征的经济,而是基于人类新科技成果和知识精华的经济形态,知识作为蕴含在人(又称人力资本)和技术中的重要成分,是经济发展的核心。知识经济的兴起,对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和价值取向等方面正在和将要产生重大影响。
所谓国际竞争力,简单地说,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具有的某种能力。一般认为,国际竞争力由物质力(又称硬国力)和精神力(又称软国力)两部分所构成,物质力包含知识力、经济力、军事力和自然力等要素;精神力包含政治力、民族凝聚力及其他精神文化等要素。国际竞争力与综合国力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综合国力是国际竞争力的发展基础,侧重于衡量现在的状况;而国际竞争力是增强综合国力的主要手段,强调预测未来趋势的发展。在人类社会的不同历史时期,国际竞争力的中心各不相同,在农业经济时代以军事力竞争为中心,在工业经济时代以经济力竞争为中心,而在知识经济时代将以知识力竞争为中心。何谓知识力?笔者以为,知识力以科教力为核心,以创新能力为源泉,以产业结构优化为具体应用。在当今世界上,拥有更多知识的国家将把握国际竞争中的主动权。我国从实行科教兴国战略到建立国家创新体系,为发展知识经济创造了有利条件,国际竞争力在近年来有了显著提高。但是,我国毕竟还是发展中国家,生产力不发达,科技教育水平较低,在发展知识经济提高国际竞争力的过程中还面临巨大的挑战。
知识经济对中国国际竞争力的影响
知识经济对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可通过科技教育、产业结构和国家创新能力三个方面来体现。
1.知识经济与科教兴国
科教兴国战略是我国对冷战后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深刻变化进行深入分析之后提出的。
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在国际竞争中,我们既面临着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历史机遇,又面临着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和科技优势的压力,面临着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压力。现代国际竞争虽然是综合国力的竞争,但是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日本、韩国等国家通过实施“技术立国”战略,经济得以迅猛发展,在国际竞争中占领了有利地位。目前,许多国家尤其是主要发达国家为了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取得或保持领先地位,都在加紧调整其科技和经济战略。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我国能否把握住历史机遇加快现代化建设进程,决定着我国在未来国际社会中的地位。正是在这种动力与压力下,我们党和国家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科教兴国战略既是知识经济发展的产物,又为发展知识经济建立了可靠的基础。
通过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我国的科教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科教力有了明显增强。目前,我国已建立了学科齐全、独立完整的科学技术体系,在当今世界主要科学技术研究领域,几乎都有自己独立的研究力量,培养和造就了一支庞大的特别能战斗的科研队伍,在计算机、通信、新材料和生命技术等高科技领域取得了一定成就。教育改革也日见成效,全社会都在呼唤“素质教育”、“智力教育”,九年制义务教育基本得到了普及,劳动者素质有了提高,科教环境有了显著改善。
科教力的提高,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根据世界经济论坛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新作的世界各国年度国际竞争力评价报告显示,1997年我国科学与技术国际竞争力综合排名在46个国家和地区中列第20位,同1996年相比,排名提前了8位, 排名虽然较后,但增长速度快,说明我国科教实力正处于快速上升时期。
2.知识经济与产业结构优化
产业结构通常是指国民经济各个物质资料生产部门之间的组合与构成状况,以及它们各自在社会生产总体中所占的比重。一般情况下,一个国家的全部经济活动分为三大产业,即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产业结构作为一国产品结构、劳动力就业结构、外贸进出口结构和消费结构等的基础,其状况和发展水平对宏观经济效益好坏有着重大影响,并决定着一国在国际市场上竞争能力的高低。
人类社会在经历了农业经济时代和工业经济时代以后,正在进入知识经济时代,这种经济形态的更替,标志着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越来越智能化、高级化。而经济活动的智能化和高级化促进了产业结构的高级化。知识经济作为一种变革力量,它的重要意义是当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型时,知识经济起着巨大的推进和改造作用,这可以通过四个方面表现出来:(1)引导作用。知识经济的出现, 可以引导工业经济的传统产业升级换代,为传统工业发展提供新机遇和新途径。如信息产业的发展促成微电子产品不断追求规模化、集成化和微型化,产品技术层次不断升高。(2)完善作用。 知识经济可以弥补传统工业经济的一些缺陷,解决诸如原材料和能源消耗大、投入产出效益低、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3)替代作用。 知识经济产生的新兴产业可以替代一部分传统工业,以全新的职能来完成部分传统工业的社会经济职能。如计算机与光纤网络技术的兴起,不仅将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而且将改变人类的生产方式。(4)加速作用。知识经济使社会经济活动加速, 财富积累加快。
知识经济的这些作用已对我国的产业结构产生了重大效应。结合国际产业发展的经验教训,根据我国目前的国情,国家计委制订了《当前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产品和技术目录》,确定了我国“九五”时期调整产业结构的方面和重点,《目录》囊括了29个产业、440 种主要的产品、技术和服务。而且,高新技术已广泛应用,产业结构逐趋优化,产品技术含量增强,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明显提高。中国作为亚洲国家的一员,1998年能够免遭金融危机的太大冲击,除了我国的金融市场封闭以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知识更新产业优化的结果,这与东南亚国家相比,我国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
3.知识经济与国家创新体系
知识经济是一种创新经济,创新能力是知识经济的原动力。对一个国家而言,拥有持续的创新能力是发展知识经济的必要条件。而要拥有持续的创新能力,就必须建立国家创新体系。所谓国家创新体系,是指与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相关的机构和组织组成的网络系统,其骨干部分是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等。广义的国家创新体系还包括政府部门、其他教育培训机构、中介机构和起支撑作用的基础设施等。国家创新体系的主要功能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知识传播和运用。国家创新体系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引擎,是培育和造就高素质人才的摇蓝,是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基础和后盾。
在知识经济的推动下,我国的国家创新体系有了一定的规模,观念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和管理创新等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创新能力有较大程度的提高。1998年5月, 中国科学院起草了一份名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报告,指出我国建立国家创新体系的总体目标是:到2010年前后,基本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国家创新体系,基本具备能够支撑我国科技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国家创新能力,使我国的创新实力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促使中国知识经济占国民经济的比例有较大提高,造就一批有国际影响的技术创新企业、国立科研机构和重点高等院校。照此目标,到时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将处于世界前列。
知识经济对中国国际竞争力的挑战
知识经济的发展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赶超发达国家的巨大机遇,但同时也使发展中国家面临严峻的挑战。
挑战首先来自“知识”这一生产要素本身。经济学家保罗·罗默指出,知识的生产、应用和扩散的效率与知识的积累及人力资本正相关,而正是在这两点上,发展中国家同发达国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种差距虽然使发展中国家在知识的选择和应用方面可以有较大的回旋余地,但同时也使得它们与发达国家在国际分工中因位势的不同形成垂直分工的关系,因而处于不利地位,甚至随着新的技术壁垒的形成而形成新的“中心—依附”关系,加大贫富差距。
挑战更来自准备的不足。知识经济对于已完成工业化的发达国家而言是生产力发展的自然结果,顺理成章;而对于首先要通过工业化改变二元经济结构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则意味着要不甘落后,要抓住机遇,就必须将工业化与知识化两步并作一步走。如果说在上一百年,后发展国家还有可能通过加速工业化过程追赶发达国家,那么在当今新旧世纪交替之际,由于知识经济的兴起、科学技术的加速发展以及科技进步转化为经济增长的过程不断加快,后发国家已经没有从容实现工业化的可能,后发优势的作用已减弱。如果不在工业化的同时对知识化予以充分的重视,有可能又要落后一百年,在国际竞争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因此,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挑战非常严峻。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一员,正处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过程之中,这使得在应对知识经济的挑战时,还必须完成经济制度的变革,因而,任务异常艰巨。
第一,科技和教育是知识经济中至关重要的行业,虽然我国已实行“科教兴国”战略,科教事业取得了一定的发展,科教力在国际竞争力中的地位有一定提高,但我们在过去10余年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却相对忽视了这两个行业的发展,影响了国际竞争力的增强。根据世界经济论坛和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关于国际竞争力的报告,我国国际竞争力在近年间有所提高,但在国际竞争力的八个主要因素中,我国的科技竞争力在总体上处于发展中国家的中上水平,却是八个因素中惟一的一个在1994年至1996年三年间排位不断下降的因素,到1997年才中止这种状况。而与教育有关的各项因素,如教育结构、劳动力特征、劳动态度、合格工程师的可获得性等均排在倒数5位之内。 而且我国科研投入也还比较少,据统计,我国1996年的R&D(研究与开发)投入只占GDP的0.5%,而多年来OECD国家平均达2.3%。我国要增强国际竞争力, 不但科研投入还需大幅度增加,而且更要注重R&D投入的结构问题。 近年来我国科研院所每年上报的科研成果有3万多项,成果转化率却不到30%, 远低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这严重影响了我国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因此,我们必须加快科技体制改革的步伐,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只有这样,才能发展知识经济,并从根本上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第二,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产业结构也有了较大改善,但目前我国仍处于经济体制的转轨时期,产业结构总体水平仍然较低,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过低。 当前我国仍然存在强烈的二元结构背景,农民收入来自农业生产的部分占到70%以上,农业发展滞后已成为中国近几年来最突出的结构性矛盾。
(2)工业经济超前发展。当前,部分制造业如机电工业、 轻纺工业生产能力严重过剩,大量生产能力处于闲置浪费状态。
(3)第三产业发展不足。 从第三产业在整个社会就业结构和产值结构中所占的比重来看,我国只占24%左右,不仅远远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73%),而且也低于世界上一些低收入国家(30%)。
(4)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值占GDP的比重过小。我国虽然经历了10多年的高速发展,但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值在GDP中占5%左右,而发达国家这一比例已达20%。
由此可见,我国传统产业在整体上还处于落后状态:分散、规模过小、质量与效率低下、核心技术薄弱,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目前我们仍在致力于缩短在钢铁、汽车、化工、铁路、家电等工业领域的工业化差距。但在全球领域内,知识化、信息化进程已开始,全球经济一体化是大势所趋,成为21世纪全球不可抗拒的必然选择,知识经济正在和将要成为一种新的控制财富的手段,这就使得中国同时面临工业经济与知识经济的双重压力。这种双重压力,一方面要求我们完成工业经济的建设,建成有规模、有质量、具有资本竞争力的现代工业体系;另一方面又要求我们必须面对追求效率、标准与知识经济的挑战,以形成21世纪真正的国家核心竞争力。如果不抓住机遇发展知识经济,我国始终将处于落后境地,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不但不会提升,反而会下降。因此,我国在改造传统产业和优化产业结构的过程中,要把科教兴国作为发展生产和优化产业结构的根本,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并形成有相当实力和规模的高科技产业集团。这样,我国在国际竞争中才能处于主动地位,国际竞争力才会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第三,近年来,虽然我国的国家创新能力有了较大提高,但是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观念创新、制度创新、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都还存在较大的差距,特别是科技创新能力与国家发展需求之间的差距更大。不少企业的技术创新等同于技术引进,认为只要引进了发达国家大量的先进技术,就实现了技术创新,对于引进之后的消化与创新缺乏必要的重视。据统计,我国企业的技术开发投资只占营业总额的1%左右, 而在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中,这一比例至少要达到2%, 企业才能生存下去。我国厂商从境外引进技术,有55.6%是为了享受优惠政策,31.5%是为了引进资金,只有9.7%是为了引进技术, 而且在引进技术的过程中,往往重有形的技术设备,而轻消化和吸收无形的技术,故R&D 的“造血功能”普遍低下。目前,我国主要产业部门一线生产所用的主导技术和技术装备的供给都要依靠引进,1991年我国技术引进与吸收、创新的资金投入比例是17∶1,而日本已达1∶10。这种只求引进不求创新的做法,已严重影响了我国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创新能力是知识经济的原动力,不形成一套有效的创新体系,在知识经济时代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就难以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