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中的科学方法培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地理论文,科学论文,方法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地理是中学阶段的一门基础课程。通过地理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应获得一定的地理学基础知识和地理基本技能,还应学会一些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
科学方法是指人们认识自然和社会的方法,它包括本学科的思维方法、思维能力、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掌握科学工作方法进行有效科研工作的能力。科学实践表明:科学方法对于促进科学进步以及对于释放人的创造性才华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中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就是要使其较早地具有切身体验,为将来融会贯通、灵活运用科学方法打下基础。
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出发,根据中学地理教学的实际,应该让学生掌握以下一些地理科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一、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
定量化是科学的重要特征,地理学的发展也正是由描述性走向定量化的。钱学森认为,地理科学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要研究这个系统,一定要从定性知识出发,但光定性还不够,还要定量,即采取“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
在地理系统中,这个量指的实实在在的数字,它是从大量的地理野外考察、社会调查和地理实验中获取的数据。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掌握获取数据的基本方法,并培养学生能利用数据分析和说明问题的能力。如各类的统计数据在经济地理的学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学习这方面内容时,可先要求学生了解经济地理学研究中所需要的有关统计资料与指示范围,再根据各级各类的统计年鉴、政府工作报告、部门规划等资料获取相应的数据。又如,在对某河段(湖泊)进行水污染调查时,可以对水中的溶解氧(DO )、 生化需氧量(BOD)、化学需氧量(COD)等水质污染指标进行测定,再根据国家的有关的标准判断其受污染的程度。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不仅可以学会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获得有关数据,同时培养了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二、地理观察、地理调查和地理实验
观察、调查和实验是获取科学知识的基本方法。
科学观察是人们在科学认识中有目的、有意识地对事物和现象进行感知,描述和记载的方法。观察法在地理学习中应用极为广泛,它既可用于对实物、标本、模型、地图等的观察,也可用于对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的观察。气象、物候观测都是常规的地理观察活动。另外,在每年定点的郊游地和学农基地设立地理野外观测基地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好办法。在地理观察活动中,教师要善于设计问题情景,让学生思考,同时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发现问题,寻找地理事物间的联系,比较事物间的异同点,注意地理现象的变化。
掌握地理调查的基本方法是培养学生科研素质的基本要求。教师可以结合乡土地理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地理调查能力。如结合广州实际,提出以下课题:广州是国家重点旅游城市,又是历史文化名城,但又有不少人认为广州是“有旅无游”。究竟孰是孰非,请同学们根据所学的有关旅游地理知识分组对各类旅游资源进行调查,并自行编制一份调查问卷访问市民及游客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自然界发生的天然现象有一定的局限性,单纯地依靠对这些现象的观察,难以获得准确和可靠的数据和材料。为了克服这一缺点,近代又发展出实验中的观察即科学实验。科学实验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利用一定的仪器和设备,在人为控制的条件下去摸拟自然现象,以便从中认识或发现某种自然规律。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素质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能设计实验去实现某种认识目的;能根据实验设计去装备仪器,并正确地进行实验操作;能对实验现象进行全面的、准确的观察和记录;能合理地对实验数据和材料进行处理,从中导出结论,并写出实验报告。
地理实验是地理教学的新课题,它虽然没有多少先例可循,但地理教材中是包含有这方面的丰富题材的。当然,这首先要求教师要善于发掘,善于引导。如为了加深学生对承压地下水和自流井成因的理解,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根据连通器的原理,设计一实验来模拟这一自然现象。又如我在讲到大气中的水汽凝结要具有凝结核时提到“在没有任何杂质的空气中,水汽过饱和到相对湿度为300—400%时,也不会发生凝结。”这一实验结果时,许多学生表现出不太相信的样子。这时我趁势提出:进行实验设计是科学实验最关键和最富创造性的一步,看看哪一位同学能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物理知识设计一实验来证明这一结论,从而激起了学生进行科学探索的兴趣。在教学中注意加强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不但能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还有利于其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科学预见
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以一些未知的现象进行科学预见,是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方法。如李四光正是根据其创建的地质力学理论科学地预见了新华夏构造体系蕴藏着大量的石油。在地理教学中,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科学预见能力。如在活动课程中,我们常组织学生进行气象观测,根据天气和物象的变化或利用简易天气形势图做一些简单的天气预报;又如,我国是地震的多发区,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对天文、气象、水文、生物等坚持长期观察,预测可能发生的地震。通过以上这些活动,对学生预见能力的培养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随着社会和科技的迅速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空前提高,对环境的影响日益深刻,其中一些行为给人类自身和社会造成了许多始料不及的影响和后果。如阿斯旺水坝的建设就是一个很好的教训,由于当时的设计者们未能对水坝建成后所带来的生态影响作出科学的预测以至出现了一系列的恶果。今天,我们正在建设的“三峡工程”是否会重蹈覆辙呢?可以要求学生收集有关的资料并根据自己的认识作一个科学的预测。
四、文献检索
据国外的一些研究机构统计:一个科研人员在一个科研项目的研究活动中,查阅文献资料的时间占整个科研时间的50.9%。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文献的种类和数量正以空前的速度增长,在这种情况下,进行文献检索成为科学研究必备的基础方法,它也是培养学生可持续的自学能力的核心。教师在地理教学中要创造机会锻炼学生查阅期刊文献的能力,如在学习高中地理最后一章“人类和环境”这一内容时,可以向学生布置一项作业:通过查阅资料对“人类是自然环境的主人吗?”这一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以充分的论据加以论述。然后在班中针对不同的观点再组织一次辩论。学生要获取相关的资料,首先应确定查询的主题为“人地关系”,然后再从地理学、人类生态学、自然辩证法等几大类进行查找,在具体查找时既可查阅书籍、报刊,也可以利用人大复印资料,甚至可以上网查询。
今天,网络时代已经来临,学生应该学会使用“国际互联网”这一便捷的工具。条件许可的话,可以向学生演示一次查找过程。如查找上述有关资料,可先进入一搜索引擎网站(如“雅虎中国”),在查询关键词框中键入“人地关系”,再确定查询范围(如简体中文网站)很快就出现了相关的78条信息(具体数目看当时情况)的简单提示,然后根据需要点击其链接查看具体内容,通过这种方法,不但能获得所需的具体信息,还可以知道其相关站点,以便下次直接使用。
五、地理哲学方法
爱因斯坦曾说:“如果把哲学理解为在最普遍和最广泛的形式中对知识的追求,那么,显然,哲学就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研究之母。”哲学能够为科学研究指明方向,提供方法。例如:学生在学习“地球在宇宙中”这一内容时,不免会有无边无际的宇宙是不可测的感觉,从而产生人类是否能认识宇宙的疑问。又如在学习“中国的土地利用类型”时学生得知我们有很大一部分的土地难以利用的高山、荒漠和沼泽,而土地沙化现象又日益严重,不免对人类未来的生存环境产生忧虑。对诸如以上问题,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明确告诉我们:人可以认识自然,并可以改造自然。引导学生读一些哲学书籍,熟悉一些哲学的思考,进行一些基本哲学范畴和认识方法论问题的探讨,不但有利于其从小树立科学的世界观,还有助于他们将来在社会生产实践中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
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也是一个地理哲学问题。要掌握地理科学的研究方法,就必须要具备这么一种思想——地理哲学,它将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尤其是思维的洞察力和统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