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我国中型城市零售商业的竞争模式构建与结构重组战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试论论文,竞争论文,战略论文,结构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我国零售商业发展迅速,突出表现为大型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使原有繁华商业区周围的居民向郊外搬迁而发生了中心商业区的悄然位移,城市中心商业区趋于“空洞化”。与此同时,我国中型城市零售商业亦出现了由一个中心商业区向多个中心商业区的演变,中型城市零售商业的经营环境正在发生着变化,零售商业企业之间的竞争加剧。客观环境促使中型城市零售商业发生着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化经营的转变;由单一经济增长方式向多元的增长方式转变;从单调的经营形态向多样化和组织形式的高效化转变。因此,构建中型零售商业的竞争模式和竞争秩序,实施结构重组战略,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中型城市零售商业布局现状及未来变化
1.我国城市零售商业布局的历史概况
经济的高速发展,科学技术、交通、信息等产业的突飞猛进,为零售商业拓展了广阔的发展空间。首先,大型城市零售商业表现出中心商业区向城郊转移。城市居民为躲避拥挤的交通与改善自身的居住环境而移居郊外,迫使零售商业寻求新的发展。其次,中型城市零售商业分布不再局限于城市中心地带,城市近郊商业区开始崛起,形成城市中心商业区与近郊商业区并存的态势。
我国城市零售商业布局的变化,显现出多极化趋势,并在诸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初显端倪。随着旧城区的改造与扩建,居民逐步外迁,零售商在新建的近郊居民区周围纷纷安营扎寨,零售业主纷至沓来追逐自己的消费者,以市场的基本法则重建城市商业区。
2.我国中型城市零售商业布局的未来变化与展望
我国大型城市零售商业布局演变较为典型,基本上沿着西方发达国家的脉络演进。以北京的两大中心商区西单和王府井与上海的三大商业街南京路、淮海路和四川路为例,随着市区的改建与扩建,市中心商业区的销售额逐年下降, 零售商业客流量锐减。 据有关资料显示, 到2000年前后,城市人口40%分布于市区边缘,30%在市区,30%村镇人口在郊县。城市居民向郊县迁居呈递增趋势,说明零售商业布局随购买力的变化而不断调整,零售商业必须适应从繁华地段向郊区的渗透与延伸,使城市零售商业分布呈现出层次性结构。
我们应总结其演变规律,预见中型城市零售商业布局的未来变化,依照中型城市零售商业分布的特点,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避免零售商业过度集中地分布而导致无谓的竞争和经济效益低下。这对指导中型城市零售商业的科学布局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我国中型城市零售商业竞争模式选择及对策效应分析
1.中型城市零售商业竞争模式选择
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使我国城市零售商业进入了空前激烈的竞争阶段,城市零售商业竞争表现出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零售商业的布局日益成熟与合理,竞争日趋白热化,零售业主为了取得未来竞争的有利位置,在巩固与扩展现有市场的同时,积极开辟“第二战场”,以延伸与扩张其市场占有份额。
第二,从竞争对手来看。宏观上,国内竞争激烈,而国外零售商业或独闯我国零售市场,或嫁接合资经营,对中型城市零售商业的渗透已为时不远。来自国内外的竞争必将加速中型城市零售商业经营的国际化。微观上,从中型城市零售商业分布的区域来看,既有中心商业区的竞争,又有近郊商业区的竞争。
第三,从竞争的手段来看,中型城市零售商业将经历价格、促销、服务、形象等方面的竞争,竞争手段呈多样化趋势。
中型城市零售商业亟须构建其竞争模式,走内涵式发展与外延式发展并举的路子。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是指对原有的中心商业区零售商业不增加投资,而是借助现有条件,合理利用商业资源,在经营观念、经营技术、经营机制、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等方面创新,走增强企业生存与发展机能的内涵式发展道路;走外延式发展道路是指在原有中心商业区的经营状况良好且具备危机意识的零售企业,寻觅企业新的发展空间,规避由于竞争所带来的经营风险,或是在原有中心商业区的经营不善、岌岌可危的零售企业,开辟新的经营场地,移师于近郊商业区,谋求新的发展。
选择有序的竞争模式,特别需要政府在宏观上指导,科学论证所选竞争模式的规范性,重构零售市场的新格局。要充分发挥中心商业区与近郊商业区之间的互为补充、互为促进的作用,重点促进零售商业新生业态的健康成长,提高零售商业的组织化程度。科学地进行市场定位,控制商业区零售企业总量集中度,提高零售商业盈利能力,营造宽松而公平的市场环境。健全竞争规则,以维护良好的竞争秩序,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2.选择竞争模式的对策效应分析
构建零售商业竞争模式过程中,应强调政府对其宏观调控作用,一方面要完善竞争规则与秩序,防止因统得过死或过多干预而导致企业缺乏经营与发展的活力,也不至于出现类似大型城市零售商业布局的非均衡而导致行业间竞争形式的扭曲、竞争环境的恶化及竞争秩序的混乱,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的状况;另一方面要正确处理中型城市零售商业企业间的均衡发展及企业垄断与竞争的关系,尤其是要对中型城市零售商业中寡头垄断、计划性垄断、过度竞争等行业依据市场的法则采取调控措施。这样既有利于零售商业的充分发展,又最大限度地满足市场需求。应根据零售业态各种形式的生命周期特点,充分发挥其在中型城市零售商业的特殊作用,按照因地制宜、重点扶持、适量控制的原则,不断强化中型城市零售商业在国内的竞争实力。既要吸收国外的资金、技术和经验,又要组建一批规模大、具有一定竞争力的零售商业集团,以适应未来竞争的需要。
三、我国中型城市零售商业结构重组战略的构想
21世纪是亚太的世纪,中国作为亚洲第一大国则是这一地区最受瞩目的市场,而城市零售商业的发展,是地区经济重要的增长点。随着地区经济综合实力的加强,我国中型城市零售商业必将步入发展的关键性阶段,在推动地区经济发展中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总结国内外零售商业的发展趋势和零售市场格局演变的规律,不失时机地对零售商业结构实施重组战略,有助于构建有效的竞争模式与良好的竞争秩序,这是我国中型城市零售商业主动适应未来市场环境的重要举措。
我国中型城市零售商业在构建其竞争模式的同时,还必须从零售商业结构调整与重组入手:
第一,对中型城市零售商业的所有制结构实施重组。①根据国家流通产业政策的“抓大放小”,将分散的资产集合起来,走集约化、集团化的发展道路,尤其是国有大型零售企业,通过资产重组,以提高市场竞争力;②中型城市零售集体企业需要加快对自身各方面的改造,实行股份制经营,以增强其经营的实力,走连锁经营的道路,加强企业规避风险的能力,在零售市场上建立自己不可替代的地位;③私营零售企业走横向联合的道路,拓宽经营领域,扩大商业零售商业网点,在空间和时间上发挥自身优势,寻找市场中的时间差,准确定位,加快自身积累的步伐。总之,面对新的形势,中型城市零售商业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和重组势在必行。
第二,中型城市零售商业的业态结构也是零售商业重组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大型城市零售商业业态变化,基本上沿着国外发达国家零售商业业态的足迹。在原有零售商业业态形式的基础上,国外发达国家几种重要的业态形式在我国大型城市甚至在一些中型城市逐步诞生,除了原有的百货商店、综合商店,新的业态已蹒跚起步,如超级市场、仓储式商店、购物中心、廉价商店、价格俱乐部、邮购公司等形式。实施中型城市零售商业业态结构的重组,在于合理地配置零售商业资源,以居民聚集为依托,对零售业态合理分布。从不同业态产生发展的过程来看,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也是零售商业发展,市场需求不断变化的结果。因此,新生零售业态的功能与特点,有利于实现优势互补,有助于零售市场格局的优化。调整中型城市零售商业业态结构,既避免了中型城市零售业态间此消彼长现象的发生,有利于零售业态的均衡发展,又有利于构建良好的竞争环境。
第三,从企业组织结构来看,增强内部再生能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快组织结构的转化,提高经济效益,也是中型城市零售商业结构重组战略的一部分。对中型城市零售商业组织结构运用经济规模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不同商业组织计算其在一定的经营条件下,单位平均成本最小的合理经济规模(有人也称最佳或最优经济规模)点,进行组织规模结构分析,实行横向管理,促进内部的分工与协作。优化中型城市零售商业企业组织结构,有利于信息的通达,企业运作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这需要从几方面入手:①加快中型城市零售企业各种业态的连锁经营步伐,鼓励零售企业间的联合或兼并,针对各业态现有的特点及条件,采取不同形式的连锁。合理准确计算各分店的商圈,避免其重叠,最大限度地覆盖市场占有区域。②建立零售市场综合服务体系,实现零售业态间的分工协作,有效配置资源,不断调整经营方针政策,加强企业的危机感和忧患意识,重塑企业经营理念。③建立较为完善的零售企业领导机制,实现规模经营与规模效益的统一,使组织结构适应企业经营的国际化,提高零售企业的技术含量,实现零售企业经营服务品牌化、经营伦理化和促销手段多样化。
综上所述,我国中型城市零售商业选择有效竞争模式与构建良好的竞争秩序,是其安身立命的主要途径。通过对中型城市零售商业结构实施重组战略,是我国在本世纪末培育商业经济增长方式的可行性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