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基本任务论_共同富裕论文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基本任务论_共同富裕论文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根本任务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章对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理论,从社会主义根本任务论的重要依据、实现的途径、理论意义等三方面进行了探讨,认为它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发展动力论、生产力标准论。

王德孝:男,1937年生,西北师范大学政治系副教授。

在通读《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我最深刻的感受是,邓小平关于我国社会主义阶段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的思想。它象一条横线贯穿在通卷文章之中。为什么他如此重视发展生产力?,怎么发展生产力?如何评价他这一思想呢?本文就上述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社会主义根本任务提出的主要依据

第一,大力发展生产力,是一切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要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社会基本矛盾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所以,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主义社会当然也不例外。从这一基本原则出发,马克思、恩格斯精辟地阐明实现共产主义必须“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为前提。”①在《共产党宣言》中,他们更明确地把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共产党人的理论和实践纲领。邓小平针对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上的困惑,从马克思主义这一基本原则高度指出:“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目的就是要实现共产主义,而共产主义是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的。”②随着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发展,他的认识不断深化,进一步指出:“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要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这就要求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所以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③由此可见,无产阶级在夺取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一定要集中全力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一原理对原来经济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第二,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摆脱贫穷、走向共同富裕的根本手段。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在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之后,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④他们还认为,社会主义发展到共产主义阶段,社会物质财富必须极大丰富。由此可知,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点就是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邓小平进一步把共同富裕提高到社会主义的本质去认识,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⑤这个本质告诉我们,一方面,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两方面互为条件,不可分割。值得注意的是邓小平在社会主义本质概念的表述中未提到社会主义公有制。马恩也从来没有说过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本质。正因如此,理论界的有些同志认为社会主义本质不包括社会主义公有制。我认为这种看法是片面的。因为不可否认,剥削和两极分化产生的基础是私有制,而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其前提必须是消灭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分配制度上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马克思曾用一句话概括共产党人的理论,即“消灭私有制”。⑥邓小平也多次强调:“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⑦邓小平虽然在社会主义本质论中没有提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但只要认真分析其内容,就完全可以看出“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无疑内在地包含着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但是,在过去的社会主义建设中,由于人们不是从发展生产力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去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而是从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中强调生产关系的公有制程度和分配形式,从而在实践中忽视生产力的发展和共同富裕的目标,结果是社会主义运动几十年,本来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存在的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扩大了。国际敌对势力,正是抓住社会主义运动中这种认识上和实践上的失误,凭借着他们的经济实力,发起对社会主义的挑战,给社会主义施加压力。邓小平正是在总结了这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才反复强调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实现共同富裕。为此,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因为生产力是创造社会财富的决定力量,生产力发展了,物质财富才能增加,综合国力才能增强,人民生活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共同富裕。

二、社会主义根本任务实现的基本途径

第一,必须坚持生产力标准的坚定信念。坚持生产力标准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任何社会主义国家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对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高度重视。认识明确深刻,就能产生巨大动力,否则,就可能成为阻力。在生产力标准问题上,由于“左”倾错误的影响,我们党的认识经历了一段曲折,至今流毒尚存。故此,邓小平提出判断事物的根本标准主要是“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⑧以上“三个有利于”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因为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生产力发展的表现,是衡量生产力发展的尺度,而生产力的发展是核心和基础,是后两方面实现的根本前提,三个方面辩证的统一,是生产力标准的最完整表述。我国现阶段生产关系及与此相联系的一系列环节还不成熟、不完善,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水平决定的。因此,今后我国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革,党和国家重大问题的决策都必须把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作为衡量和检验的标准。比如,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这些重大决策,其主导思想都是为了通过改革促进我国生产力的发展。但判断这些举措是否正确,成功与否,根本标准就是生产力标准。事实上,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愈来愈束缚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它正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原因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从而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

第二,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方针。邓小平指出:“为了发展生产力,必须对我国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⑨这个思想,对任何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生产力都是极其重要的。

改革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动力。邓小平指出:“要发展生产力,经济体制改革是必由之路。”⑩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体制基本上是照搬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这种体制在建国后的一段时间里起了一定作用,但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其弊端日益显露出来,严重影响生产力的发展,所以,必须对旧体制进行改革。关于改革的性质,邓小平指出:“我国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11)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不是改变社会主义制度,而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管理形式、活动方式、思想方式等进行改革,从而达到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目的。关于改革的目标,邓小平总的指导思想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我国生产力必将大发展。

我国旧体制的改革,对内必然要求搞活经济,对外要求开放。因此,改革中必然包括开放的内容。邓小平在谈到对外开放的重要意义时指出:“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12)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在这个时代里,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在封闭的状态下发展,必须在广泛的国际交流中取长补短。因为世界各国的科技发展水平不同,自然状况及分布不同,加上社会条件的差异,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特别是在落后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困难很多。比如我国,人口多,人均资源不足,资金匮乏,技术水平低,经营管理落后,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利用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资金,吸收他们的先进经验。闭关自守,只能越来越落后。我国的开放是全方位的开放,既对国内,又对国外;既对西方发达国家,又对苏联、东欧国家,还对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是一项长期持久的政策,不仅要长期坚持,而且还要扩大,这是邓小平多次强调的我国现阶段的重大任务。

第三,必须坚持科技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决策。邓小平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搞现代化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依靠科技不行,发展科技不提高人的素质不行,提高人的素质不抓教育不行。为此,我们党把科技教育优先发展提高到战略地位。

邓小平非常重视科技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他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3)的著名论断。科学技术对发展生产力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现代化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管理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决定因素,是经济振兴的重要支柱。当代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现代科技的发展,使科学与生产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科技作为生产力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作用。从当今科技发展的状况看,在整个工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中,依靠科技进步所取得的部分,本世纪初约占5-10%,到中叶上升到40%左右,目前一些发达国家技术进步所占的比重已达到60-80%,而我国目前经济增长中,科技因素仅占20-30%。科技不仅引起生产力量的巨大变化,而且引起质的变化。目前科技成果已渗透到人的物质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人们的社会生活、思想观念将产生巨大影响。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科技的进步,将在根本上决定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是关系民族振兴的大事。邓小平在谈到如何发挥科技的重要作用时指出:“现在要进一步解决科技和经济结合的问题。”(14)因为我国旧科技体制的最大弊端是,科技和经济不能很好的结合,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效率太低。因此,必须树立经济建设依靠科技、科技工作面向经济的观点。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极为重要的基础工程。“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15)这个问题也越来越为我国的建设实践证明。对如何抓好教育,邓小平指出:必须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16)的社会风尚。他要求各级领导“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于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17)在邓小平这一思想指导下,改革开放十多年来,我国的科技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绩,但目前我国科技教育总体水平还比较低,与发达国家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这些问题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否则,必将阻碍教育的继续发展,影响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实现。

三、社会主义根本任务论的理论意义

第一,它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一大弊端,就是脱离生产力谈社会主义,单纯从生产关系方面理解社会主义本质,片面强调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社会主义革命,忽视发展生产力。在国际共运中,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虽然都曾指出社会主义要大力发展生产力,但从没有指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他们多次谈到社会主义问题,但基本上都是通过论述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来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并没有阐明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更没有把生产力的范畴引入社会主义本质中。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毛泽东过多强调阶级斗争,忽视生产力的发展。“文化大革命”中更发展到极端,使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同时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更造成混乱。邓小平正是总结了以上认识和实践上的失误,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这一命题。也正是从生产力这一极端重要性出发,他第一次把生产力范畴引入社会主义本质中,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中起主导和决定作用的是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这就纠正了过去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上的偏颇,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这不仅为我们提供了认识社会主义本质的思想方法,而且为我们提供了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思想理论基础,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本质论的丰富和发展。

第二,它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发展动力论的丰富和发展。阶级斗争“是历史的直接动力。”(18)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马恩的这个思想主要是指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在解放生产力方面的作用。因为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是对抗性的,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时,必须通过阶级斗争推翻旧的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因此,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主义社会消灭了剥削阶级,阶级斗争已不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了,也不能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了。那么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什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并没有明确回答。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认为通过阶级斗争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实践证明却相反。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根本任务论告诉我们,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而这个任务的实现必须通过改革。正因如此,他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19)“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20)不改革,中国生产力就不能发展,社会就不能进步。实际上,他以上观点的深层内容就是指,改革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这一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发展动力论的重大发展,在社会主义运动史上有极重要的地位。

第三,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标准理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对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起着根本性的作用。正是从这一思想出发,马克思把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作为实现共产主义的必备前提。由此看来,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从这一原则分析,在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中,生产力能否大力发展,关键取决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改革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就是成功的,否则,就是失败的。由此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原则,从检验社会进步的角度讲,实质上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标准观点。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忽视生产力标准,妄图在否定生产力决定作用的前提下,变革生产关系,甚至用“阶级斗争为纲”来取代生产力标准。邓小平正是在总结了我们理论和实践失误的基础上,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生产力标准。从三个有利于的内容看,如前所述,后两个方面是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表现,是衡量生产力是否发展的直接尺度。但邓小平把生产力发展放在首位,说明生产力是核心和关键,是后两方面实现的前提,离开生产力的发展,后两个方面就不可能实现,这正是他社会主义根本任务思想的集中体现。因为社会主义根本任务既然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必须服务于这个根本任务,那么,衡量各项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当然只能是看是否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个标准,是实践标准在社会领域的贯彻和具体化,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力原则同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第一原则的内在统一。由此看来,以生产力发展为核心的“三个有利于”的生产力标准,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标准的丰富和发展。

注释:

①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39、265页。

②③⑤⑦⑧⑨⑩(11)(12)(13)(14)(15)(16)(17)(19)(20)《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6,63,378,111,372,138,138,142,117,274,108,120,91,275,370,113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22页。

(18)《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历史科学》第89页。

标签:;  ;  ;  ;  ;  ;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基本任务论_共同富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