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目标的比较研究&文本分析_政治论文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目标的比较研究&文本分析_政治论文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目标的比较研究:对文本的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政治论文,课程目标论文,文本论文,高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3年3月,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新课程标准”),它的实施给广大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师及其教学带来新挑战。面对“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教师们普遍比较关心的问题之一是:“新课程目标究竟产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发展?”本文拟从历史演变的角度,选取1996年编制、2002年修订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老课程标准”)作为比较对象,对国家规定和陈述的“课程目标”进行分析,以探讨和阐释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目标体系的内涵。

一、总目标方面的传承与变化

在总目标上,新课程承续了老课程中的培养目标。作为国家在高中进行思想与政治教育的主要形式,思想政治课程必定会与意识形态相联系,所以在课程目标上,仍然是强调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教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成了思想政治课程目标里面的新内容。

1.传承: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

2002年修订的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总目标体现在“序言”部分,具体的规定和表述为使学生“成为具有良好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的公民”。新课程标准则专门在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中进行说明。各自具体内容的陈述见下表。

新课程标准的总目标 老课程标准的总目标

知道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

事业的领导核心,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主义理论为中心内容,简明扼要地

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讲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哲学和政

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三个代治学的基本观点,以及我国社会主

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义现代化建设常识;帮助学生初步

最新成果;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形成观察社会、分析问题、选择人

建设常识;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生道路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

和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值观,逐步提高参加社会实践的能

具备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应有的自主、自立、 力;使其成为具有良好政治、思想、

自强的能力和态度;具有爱国主义、集体道德素质的公民。

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情感;初步形成正确

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新老课程标准的总目标在表述上虽在文字上有一定的变化,但总的来看,实际内容却存在一致性,这是由思想政治课程的性质所决定的。思想政治课,顾名思义,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政治上的教育,同时与相关科目和其他各项德育工作配合,完成德育任务。思想与政治是与一个国家所倡导的意识形态紧密联系,在很大程度上受制约于意识形态。新课程标准分为四个部分: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及实施建议。其前言明确规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性质是“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教育,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常识为基本内容,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

我们所比较的新老两个课程标准在时间上的跨度很小,出于这样一种课程性质的限定,使得它们在总目标上不会产生大的变动。

2.变化与发展

各学科课程目标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体现,其变化一方面是出于外在事物的影响,而另一方面也是其内在自身的发展。对于两个不同时期、不同课程理念下的思想政治课程目标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两者也存在以下一些不同的地方。

(1)新课程标准的总目标呈现关注“学生发展”的趋势。一般认为,思想政治课是出于国家意识形态教育的需要而设置的,就如在老课程标准里面所提到的一样,“思想政治课的设置,是我国学校社会主义性质的重要标志之一”。所以在以往的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里面,主要是从国家、社会的需要出发,制定学生在完成思想政治课程之后应该达到国家社会所预期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身心发展与生活实践的需要。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中,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价值观得以确立,在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中亦然有所体现。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思想政治课必须“着眼于当代社会发展和高中学生成长的需要”,强调思想政治学习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从而“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

(2)新课程标准的目标体现了对学生现实生活的关注。新课程标准的目标里面增加了要培养学生“具备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应有的自主、自立、自强的能力和态度”的要求,体现了对学生现实生活的关注。以往对思想政治课程的批判经常提到的一点就是课程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此次课程改革,也正是以此作为突破的方向,并将注重学生的成长和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社会生活经验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在必修课程的四个模块设计上,也将“经济”“政治”“文化”“哲学”四块以“生活”主题为基础系统地整合在一起。

(3)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发展与总目标的变化。老课程标准里面强调思想政治课必须“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中心内容”;新课程标准则强调,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增加了要学生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因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这里体现了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的课程理念。

(4)总目标表述上的变化。对目标表述的不同,可以发现两者在课程目标理念方面的差异。新老课程标准的总目标表述有两大差异:一是老目标中的“简明扼要的讲授”与新目标中的“引导学生……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的表述差异。从“讲授”到“引导学生探究”的变化,是近年来一直提倡的教育理念,也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引导”强调了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关注。二是老课程标准里有形成“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表述,在新的课程标准里则改变为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表述。从“科学”到“正确”的,用词不同,是近年来全社会强调人文主义教育的结果。

二、目标分类方式上的变化与分析

在目标分类方式上,新课程超越了老课程的“双基”体系。在老课程标准中,强调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标准,同时也提到了培养学生的“志向”“意识”等目标。新课程标准中,将课程目标分为“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等三个方面,突出地增加了“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维度,是对以前忽视学生的情感因素发展的超越。

1.由“双基”到“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转变

在课程目标的分类方式上,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有了较大的变化,将课程目标明确分为:“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并在各个维度里面提出了比较明确系统的目标。老课程标准里面没有对目标进行明确分类,从三个年级具体的教学目标可以发现,其分类主要采用了我国教育界传统的“双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目标体系,所不同的是强调“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新课程标准采用的目标分类源自于西方的传统分类,即分为“事实、技能和态度”三个领域。对于思想政治课程而言,这种分类增加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可以较好地表述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后所获得的改变。

在老课程标准下,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程的抱怨多在于:政治课的学习就是在灌输一些知识,不能学到可以直接用于实际生活的东西等等。针对于这种抱怨与批评,新的课程标准里提出了能力目标,如“提高主动参与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能力”“提高在社会生活中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关系的能力”“培养为未来生活而自主学习、选择、探索的能力”“增强依法办事、依法律己和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发展采用多种方法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收集、筛选社会信息的能力”。思想政治课程开设的目的在于要求学生要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相关的知识只是基础,真正实现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的变化,才能达到课程设置所预期的目的,因此这个维度的目标也是在三个维度中的高级目标。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里面值得特别关注的是,明确提出了“热爱和平,尊重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关注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培养世界眼光”的目标,抛弃了狭隘的民族性,很具有时代意义。

2.评价标准由侧重单一“认知”标准到系统化

受我国教育界长期以来注重知识传授的影响,对于具体的教学内容,老课程在评价标准上采用了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体系,不过仅仅是采用认知领域里面的三个维度:识记、理解及运用。在老课程标准里面,识记、理解和运用是作为教学的基本要求,与教学内容中的要点结合一起出现,具体到每节课都有对不同知识点的相关三个维度要求。学习评价被简单分为识记能力评价、理解能力评价和运用能力评价。这种单一的认知领域的评价标准与考试的结合,造成了学生的厌倦心理与教师的无奈。课程目标里面强调要实现观念、态度等的转变,却用单一的对知识的“识记、理解及运用”来进行测量与考核,要求与标准之间明显是相悖的。

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了很多新的评价理念,注重“发展性评价”“过程评价”等。相应的,在新思想政治课程标准里面,则强调了要“把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评价放在突出位置”“对学生的能力发展给予肯定性评价”“采取多种学习评价方式”等,并且分为三个方面:“对知识目标的评价”“对能力目标的评价”与“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评价”,建构起了比较全面系统的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在这样的新评价体系中,针对具体的课程内容,学生要达到的目标或表现有:分析、讨论、模仿、调查、撰文等等,采用了量的评价与质的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体现了评价方式变革对目标设计的影响。

3.教学目标分类的表述由“基本要求”到“提示与建议”的转变

对教师而言,“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的教学目标是进行课堂教学的依据,老课程标准中与具体教学内容相结合的“基本要求”,成了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硬性指标这些“基本要求”分别是按“识记”与“理解”及“运用”三个维度来阐述的。在“识记”维度的基本要求主要是识记“基本含义”与“主要内容”;“理解”维度的基本要求是要会“说明”与“阐释”;“运用”维度的基本要求则主要是要会“结合”事例,进行“分析”等。

新课程标准中,对教师与学生在具体内容的教与学方面,不再提出确定的、较固定的“要求”,进而采用“提示与建议”的表述。这些建议与表述包括了教师与学生两个方面,例如“分析”“演示”“讨论”“撰文”“模仿”“调查”以及“讲演”等针对不同的课程内容的具体建议。从“基本要求”到“提示与建议”在表述上的变化可以看到,新课程关注教师的自主权和学生的自主性,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环境和创造的空间。

三、内容标准的变化与分析

在内容目标上,新课程否定了老课程中内容目标与时代相脱离现象,结合现实生活选取学生作为主体的内容目标。而且,新课程中体现出来了一种融合的理念,如承认多元、关注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等等。

新的课程改革是基于新的时代背景展开的,目的之一在于改变老课程中内容陈旧的现象。对新老课程在内容标准上进行比较,会发现有比较明显的变化。

1.创新性

新课程必修课程内容标准中的“四个模块”(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是对老课程中“三个年级知识常识”的发展。老的课程内容是按年级来分的,分别分为经济常识、哲学常识及政治常识三块,主要以渗透马克思主义教育为主。新的内容标准则在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及哲学生活三块上增加了文化生活模块,关注到了文化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并且在经济、政治及哲学模块的内容目标上试图突破单纯的意识形态教育,加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新一轮课程改革中采用“学习领域”的形式设置课程,每一领域由相近的科目组成,每一科目则又由若干模块组成。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反映学科内容的逻辑联系。模块的设置,有利于解决学校科目设置相对稳定与现代科学迅猛发展的矛盾,适时调整课程内容,有利于学生自主选择课程模块,动态确定学习内容。

选修课也是新课程标准的亮点。新课程选修课的内容是对必修课的扩展,分别设置了经济、政治、哲学及法律等方面的内容。强调“高中思想政治课与初中思想品德课和高校政治理论课相互衔接”,是新老课程都倡导的共同之处,这是由高中教育的定位与任务所决定的。选修课的设置,一方面照顾到了学生的需要,给了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深化的机会;另一方面,这种选修内容模块的设置使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更具生命力,更好地与高等教育相衔接。

2.客观性

作为新课程改革的最敏感科目,新课程标准在内容选取标准上突破了以往因为浓重的意识形态所导致的主观色彩,较具客观性。市场经济的发展、民主化进程以及思想的解放,使政府与民众对待思想教育的观念得到改变。新课程标准在内容目标上删除了以往“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中对“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具有明显意识形态色彩的否定性阐述,而采用中性词语对“市场”“商品”“政府”等进行恰当的描述。

3.时代性

在内容目标的选取上,新课程更具时代性。在时间上,新老课程标准之间的跨度并不大,但在内容目标上呈现了较大的差异。新课程的内容标准中增加的东西,其一,经济学等学科内容新的发展。在经济生活模块里面,“世界贸易组织”“经济全球化”就是结合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而增加的新内容;在政治生活模块里面,则有近年来受到关注的“村民自治”等内容;而文化生活模块的设立是与文化哲学的兴起相联系的。其二,所选取的材料和案例与时代生活紧密相连。例如,涉及“非典”事件,内容的选取倡导联系生活实际,注意学科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总而言之,高中思想政治新的课程标准所规定和陈述的课程目标,在老课程标准的基础上,产生了令人可喜的变化发展。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高中新思想政治课程目标在变化发展中也仍然存在一些未能处理好的问题。例如,未能处理好青少年的道德教育与思想教育、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部分课程内容标准,与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适切性差;等等。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在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中加以进一步探究和解决的问题。

标签:;  ;  ;  ;  ;  ;  ;  ;  ;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目标的比较研究&文本分析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