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管理文化的消极失范及其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消极论文,学校管理论文,对策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学校管理文化是学校管理领域内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倾向。具体地讲,学校管理文化是指学校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把学校内部全体成员结合在一起的行为方式、价值标准和道德规范。它反映和代表了学校成员的整体精神、共同的价值标准、合乎时代的道德和追求发展的文化素质。它是增强学校内聚力、向心力和持久力,保证学校行为的合理性,推动学校发展的意识形态的总和。随着社会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快,学校原有的管理方式和价值观正在逐步改变,建立新的整体精神和价值观需要一个过程,学校管理文化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消极失范现象,表现为学校管理失去一定的原则和规范的引导、约束,使人们的管理观念、行为、心理处于盲目混乱的无序状态,从而产生学校管理的无序和无效。因此,研究学校管理文化的失范,推动学校管理的发展,尤其是对学校管理文化中消极失范现象加以必要的规范和积极的引导,是学校管理理论与实践的重大命题。
1
学校管理文化的消极失范,是建立在对原有学校管理活动规范化基础上的一种特殊现象。它是新的管理文化未曾确立,旧的管理文化现象尚未消除,新旧文化转换过程中的特有现象。不批评旧的消极的管理文化,就无法建立起新的文化规范;不研究管理文化消极失范现象,就不能使学校管理文化真正进入到一个崭新的境界,学校管理改革与发展就只能在一种较低的层次徘徊。学校管理文化消极失范的表现是多方面的:
其一,管理制度失范。学校管理制度是学校管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并遵守、执行的规范的总和。学校管理制度的失范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学校管理制度的不健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正在走一条依法治国的道路,国家的法制建设不断加快,学校管理的各种规章制度也不断完善,一个适合我国国情的科学的教育法规体系正在形成。现在已制定和颁布的重要法律有《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高等教育法》等,以及一批地方性的教育行政法规。比如,《教育法》对我国的教育管理、学校管理的重大原则,都作出明确的规定,为其它教育法律法规的制定提供了一个比较全面的立法依据。但由于我国是处在一个由人治为主的国家向法治国家转变的过程之中,人们的法律意识不强,法制不健全,执法力度不够,有法不依,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现象时有发生,使学校管理文化的消极失范日益加剧。二是学校管理制度执行不力。真正的制度在于执行。学校管理制度有待完善,但有些行之有效的制度应该认真加以执行。比如,学校课程管理制度,每天必须完成多少教学任务,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不能超过多少小时,学生的作业负担必须控制在多少量之内,这本是有明文规定的。但不少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孰视无睹,加班加点,使学校课程管理制度形同虚设,学校管理文化消极失范现象进一步加剧。
其二,管理主体的价值观失范。学校管理是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的领导与教师是社会的一员,在社会消极价值观的影响下,学校的部分成员也产生了价值观的迷惘与失范。管理者的主体行为选择,在管理方式上是依靠权力,还是靠民主;在管理目标上是追求育人,还是追求金钱,不同的主体其行为选择也截然不同。有的学校领导,将权力管理和金钱放在第一位,总认为学校管理的改革主要是权力不大,金钱缺乏。只要有了钱,有了权,什么都好办。因此,把主要精力放在抓权与抓钱上,忽视了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才,学校管理的主要方式应该放在如何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方面。学校管理者如果只是以有钱就能办事,有权就能解决问题,以权力与金钱为苦苦追求的目标,其价值观的定位就是错误的。在这种价值观的支配下,为了钱,以权谋私,巧立名目乱收费,势必会自败教门,使学校管理改革进入无序状态。这种价值观失范在教师群体中也时有表现,主要是表现在工作责任性不强,职业道德滑坡。教师是社会精神文明的使者,应该为人师表。我们看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教师的主体意识得到唤醒,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要求得到增强,但也有少数教师对经济利益的追求远大于对教书育人责任的追求,以至谁的父母有钱,谁的家长有权,谁的孩子就得到重视。对普通百姓的孩子态度冷漠,不负责任。更有甚者,将教师工作当成副业,热衷于干第二职业,对教育工作的责任与使命概不负责,结果影响了下一代的成长。学校管理新的价值观形成需要经过一段时间,学校管理活动中的价值失范现象如果不引起足够的重视,则贻害无穷。
2
学校管理文化的失范是一种社会现象,是在社会转形时期发展阵痛的表现。究其原因,有新旧体制带来的影响,有管理者主体自觉意识和批判精神不足因素,有领导者权威削弱和社会高尚文化宣传教育乏力的原因。
在我国现阶段,由于市场经济尚处在初始阶段,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行业规范尚未完全确立,即使已确立的某些规范由于受我国长期形成的小农愚昧文化的制约,在实践中也还未形成有效的约束力。相当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存在着一种文化虚无主义的倾向,否定一切,怀疑一切。对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对我国传统体制下形成的有价值的思想等,一概持否定的态度。将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功能完全割裂开来,对立起来;将市场经济的价值观与民族传统的价值观完全对立起来。这种形而上学的教条主义做法是极其错误而有害的。在社会转形过程中,对两种体制之下的价值观应该做具体的分析,不能抱有虚无主义的态度,应该大力继承人类美好的价值观,并不断更新对社会和人类发展的观念,让人类美好的价值观,在社会的发展中更好地发挥作用。学校管理者在社会转形时期,应该以培养人才为最终目的,不能因为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就否认教育的特殊性,忽视教育的社会效益。学校管理者要做体制建立的促进者,不能因为体制转换就降低对自己的要求,得过且过,使学校管理文化的失范扩大,影响一代人的培养。
管理者的主体意识和批判精神,是个体成熟的表现。优秀的学校管理者无不具有强烈的主体意识和批判精神,他们能够在改革的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主体意识,自觉进取,自我完善,不断提高。同时也能够对错误的思想与行为采取批判的态度,排除干扰,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人的主体意识与批判精神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实践中形成与发展的。在以权力与服从为主要管理方式的学校里,教师得不到精神上的尊重,工作中只能是被动的服从,难以发挥出主人翁的作用,也不可能形成积极的主体意识和批判精神。只有在科学民主的管理方式之下,教师才能得到尊重,才能真正发挥出创造性。学校管理主体的自主意识和批判精神,也不可能在封闭的环境中养成。在计划经济时代,学校处于高度集中统一的环境之中,校长的职责权利不落实,校长的选择和教师的聘用,都是由上级统一分配,在人员的素质优化方面缺少必要的竞争,教师自我发展的被动性强,主动性少。校长在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方面,往往更重视前者,忽视后者。教师在主体意识方面,也表现为服从多于自觉,尊重多于批判。这种主体意识的缺失和批判精神的不足,主要是由体制造成的,因为人总是社会的人。有什么样的体制,就有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体制,就会有什么样的管理文化水平。管理主体意识和批判精神的不足,只能使学校管理文化的失范进一步扩大。
领导权威削弱和精英文化宣传的乏力是产生学校管理文化失范的又一原因。权威是管理活动有效进行的必要条件。领导权威是领导权力与领导威信的综合体,领导只有权力没有威信,是不能对学校进行有效管理的。领导的权力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上级领导可以赋给,但并不等于领导有了权力就自然形成一定的威信。因为威信包括有权力威信,也有非权力性威信,如学术威信、人格威信等。转形时期,如果学校管理者只是将权力影响看得很重,对非权力影响重视不够,不注意学习,不注意提高自己的管理能力与管理水平,不重视在发展自己的同时首先发展他人,最后只能失去领导的权威,失去学校管理的主动权。学校管理文化失范的另一重要原因,是学校管理者对精英文化的宣传教育重视不够。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在学校管理文化的导引上,如果学校管理者不能大力宣传精英文化激励人们奋发向上,努力为教育事业献身,学校管理中就不能消除文化的消极失范现象,使学校管理文化上层次上水平。
3
学校管理文化的消极失范现象,是加快实现学校管理现代化的障碍,要实现学校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提高学校管理水平,提高学校成员的素质,使学校管理有特色,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学校管理者必须在解决学校管理文化的消极失范现象上下功夫,采取积极的对策。
第一,确立与市场经济相一致的学校管理价值观。
没有明确、稳定的价值观,也就不会有确定、一贯的社会道德定向;没有正确、高尚的价值观,也就不会有正确、高尚的精神风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运行方式,引起了人们价值观的深刻变化。我们要树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积极的价值观。概括起来有效益至上的取舍标准,平等竞争的主导原则,自由向上的积极心态,崇尚理性的精神品性。学校管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过程中,应该讲究效益至上的取舍标准。学校教育追求的是社会效益为主,但学校管理既应该讲社会效益,又必须讲经济效益,因此,学校管理者在学校管理活动中,应该考虑以尽可能少的投入取得最大的效益。市场经济是平等竞争的经济,学校管理应该树立竞争观念,引进竞争机制,让学校真正成为教师成才成功的舞台,以形成优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机制,使学校管理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市场经济是自由向上崇尚理性的经济,在学校管理过程中,学校管理者应该自觉运用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对学校管理的改革多做一些理性的思考,克服经验主义的做法,使学校管理工作不断创新,有新的进展。
第二,大力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建设健康的学校管理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解决学校管理文化的消极失范,必须要大力开展精神文明建设。积极美化浅层,开发中层,强化深层。精神文明建设不是一句空话,也不只是做一点宣传与教育工作。应该美化精神文明建设的物化环境,精神是以物质为基础的,离开了物质的文明就不可能有精神的文明。在学校管理活动中,要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努力美化物化的文明环境,让学校的一草一木都发挥教育的作用,做到环境美;开发中层,做好学校制度的健全工作。制度是学校文明的体现,也是学校文明的保证。学校管理制度的科学化与民主化,必然使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有标准,有检查,有总结,有提高;强化深层,以提高人的素质为目标。要学习和借鉴人类的一切文明成果,包括古今中外优秀的学校管理经验,抛弃陈旧腐朽的管理形式和思维方式。列宁指出,只有确切地了解人类全部发展过程所创造的文化,只有对这种文化加以改造,才能建设无产阶级文化。学校管理应该吸收人类一切美好的东西,才能教育与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
第三,全面认识文化对学校管理的推进作用,建立起学校管理文化的新格局。
著名学者马尔库塞认为:“观念和文化的东西是不能改变世界,但它可以改变人,而人是能改变世界的。”文化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主要是通过人素质的改变而发生作用的。没有高文化素质的人就不可能创造出高质量的管理,就不能建立起学校管理文化的新格局。学校管理文化的新格局应该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核心的整体的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学校管理文化。建立学校管理文化的新格局,一般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目标原则。学校管理活动是有目标的活动。管理文化必须把这一目标明确地反映出来,使每个职工都明确他们的工作是与这一目标相联系的。他们会感到自己工作的价值,并且从中得到发展。二是价值原则。学校管理文化应该体现共同的价值观念,体现学校全体成员的信仰、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学校成员应该自觉地把自己的行为与这些准则和规范联系起来,使之成为整体的力量。三是卓越性原则。学校管理文化包括开拓创新的精神,要求学校管理追求卓越,永不自满,不断攀登新的高峰。求新求发展是学校管理的一项持续性的要求,建立学校管理文化的新格局,管理者应该努力使下级和全体教师不满足已经取得的成绩,并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发挥他们的创造才能。四是参与原则。即是组织广大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重大决策,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五是成效原则。把学校成员的利益与工作的成绩联系起来,以成效作为衡量工作的标准,促进职工努力工作,提高工作的绩效。六是正直原则。学校成员尤其是领导者要诚实,做到前后一致,言行一致,表里一致。正直的精神,最富有人格的说服力,能鼓舞学校成员,激发其干劲。未来的领导者拥有传统的指挥权将越来越少,他们必须依靠其人格力量,通过鼓舞和引导来强化自己的号召力。学校管理文化新格局的建立,是改变学校管理文化消极失范现象的重要手段,也是学校管理发展的必然选择,我们应该自觉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武器,结合学校管理的实际,探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学校管理文化建设的新路,使我国的学校管理文化在学校管理的发展中发挥出更加突出的作用。
标签:学校管理论文; 学校文化论文; 文化价值观论文; 文化论文; 制度文化论文; 社会失范论文; 工作管理论文; 学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