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科技人才的环境问题及对策_科技论文

陕西省科技人才的环境问题及对策_科技论文

陕西省科技人才环境问题及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陕西省论文,科技人才论文,对策论文,环境问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96;G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12(2004)03-0001-04

1 陕西省科技人才环境现状分析

陕西省是一个科技人才大省,全省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85.1万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5.3万人,有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40人,省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356人。每万名职工中,专业技术人员拥有量居全国第2位。这些年来,随着国家投入的逐年增加和省委、省政府的一系列培养、吸引、使用人才、发展高等教育和高新技术产业政策的出台,科技人才环境逐步优化,具体表现为:

1.1 陕西省各级党委、政府对科技人才工作更加重视

省委、省政府多次专题研究人才问题,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措施。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拿出数亿资金与教育部联合建设西安交大、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高校,支持人才基地的建设。今年元月14日,陕西省又召开人才工作会议,进一步确定了“科教兴省、人才强省”的发展战略,明确了陕西省人才发展规划。这些年来,陕西省把人才工作与经济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在全省范围内形成了抓人才工作,促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逐渐浓厚。

1.2 科技基础条件进一步得到改善

经过多年的发展,陕西省积聚了广阔的教育资源和较雄厚的科技力量,全省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1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个,部门和国防重点实验室51个,各类科研机构1076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8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6个。全省有普通高等院校40所,军事院校11所,院校数量和办学总规模位居全国第四位,陕西省在拔尖人才数量,在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术、生命科学、航空航天等高精尖学科领域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水平也在全国领先,使陕西成为我国各类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重要基地。

1.3 科技人才生活待遇明显提高

2000年至今的四年时间,是陕西省职工,特别是教育系统、科研系统职工平均收入增长最快、工作环境和住房条件得到大幅改善的时期。如西安交通大学,这四年教职工的平均收入增加了一倍,校园新建建筑面积净增加了50%,修建了院士楼、教职工高层等一批质量、单元面积上档次的住宅楼。同时,陕西省科技人员的医疗、离退休后生活待遇、子女入学、就业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在部分单位也得到了较好的落实。

1.4 科技人才成长环境逐渐优化,创业空间进一步拓展

陕西省基本形成了由组织、人事、科技、教育等部门分工负责,各单位狠抓落实,层层选拔、分类培养、重点吸引、积极使用的人才培养使用格局。建立了省“三五人才工程”和国家、省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拔尖人才选拔培养体系和政府特殊人才津贴制度,设立了陕西省、西安市各种科技成果奖励体系。同时,陕西省积极选派科技人员到县市区担任科技副县(市、区)长,鼓励科技人员到企业进行调研,开展科技攻关,帮助出谋划策,加强了高校、科研单位与地方的联系和合作。陕西省还创建了在全国颇有影响的西安高新技术开发区、西安经济开发区、西安交大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国家级杨陵农林科技开发区等一批高新技术园区,拓宽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产品的渠道,也培养造就了一大批科技人才。

2 影响科技人才发挥作用的环境问题

2.1 在思想观念和人文环境上存在的不足

少数领导干部对科技工作缺乏应有的重视,或不太懂科技工作和科技人才成长的规律,科技投入舍不得花钱,与科技人才联系不够,关心科技人才生活较少,解决其待遇不力,“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只停留在口头上,没有落实在行动中。

官本位思想、论资排辈等落后的观念,不利于调动科技人才的积极性。一些单位按级别取酬,在收入、分房、评职称、评先进上,领导干部处处优先,机关、后勤人员也热衷于为领导服务,而对没有担任领导职务的科技专家的困难和问题却能推就推,能拖就拖。另一方面,由于受官本位思想的影响,有的科研人员一旦干出一点成绩,就以此为资本,伸手要官要权。一些单位为吸引或稳定人才,也不得不许其以行政职务,从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一些地方和单位对科技工作的宣传不够,对科技人才的政策宣传落实不到位。一些行政管理、执法部门的少数干部缺乏服务意识,胡乱执法,挫伤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2.2 在经济环境上存在的不足

陕西省由于不是经济大省,财力有限,所以在科技上投入相对不足,科技人才工作、生活条件改善与兄弟省市特别是南方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力度有限,步子不够快,吸引力不强。

引进外资企业不多,具有科技含量高、规模大、经济效益好的企业不多,许多大中型国有企业不景气,使许多科技人才发挥作用的舞台受到限制。2002年,陕西54家大型工业企业的销售收入之和为725.74亿元,仅相当于黑龙江首位的大庆油田(728.43亿),低于吉林前2名一汽、一汽大众之和(784.95亿),比不上山东、上海、江苏的前3名之和(1001亿、816亿、779亿)。近2年来,陕西省引进外资企业的数量,特别是引进世界知名企业的数量,不及苏州的十分之一。陕西省一批老国有企业效益不佳,生存困难,创新能力严重不足。部分科技人员或大材小用,或学非所用,以致“孔雀东南飞”,大量被上海、广东等其他发达地区吸引走。

科技成果融资、投资体系不健全,省级技术成果交易中心、中介组织、风险投资等市场运行机构还处于低级阶段,西安虽然能够产生大量科技成果,但难以就地进行转化。

2.3 在制度和机制上环境存在的不足

不少单位在用人上仍然存在事实上的大锅饭、平均主义等思想和做法,注重人的身份管理,论资排辈,没有采用按需设岗、按岗设职、公开聘任、公平竞争的全员聘任合同制度,使不少有才华的科技人才难以脱颖而出。同时,激励机制也不健全,干多干少收入差别不大,不利于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对用人单位放权不够,管理重心偏高。国有企事业单位在用人上受到计划、人事等上级主管部门的制约,想要的人因为指标、配套条件等原因要不到,不想要的人因为行政命令和领导关系而进入。另外,人事调配手续烦琐,与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流动快、智力流动逐渐取代身份流动的新特点不相适应,政府在简化人才引进程序、提高办事效率上办法、措施还不多。

2.4 在地域和周边环境存在的不足

陕西地处我国西北内陆地区,虽然西安市知名度、开放度较高,但城市功能还很不配套,存在问题较多,其他中小城市又不具备优势,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对科技人才的吸引力。如西安交大周边的沙坡村,破破烂烂的楼房拥挤在路边,各种小摊小贩充斥周围,打架斗殴、偷盗、非法设立网吧等事件频频发生,与学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周边氛围极不相称。

3 改善科技人才环境的对策建议

古今中外社会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国家之间,乃至地区之间经济实力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竞争,而人才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地区人才环境的竞争。改善陕西科技人才环境,必须在制度机制上寻求治本之策。努力营造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的良好社会环境,开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皆成才、人尽其才的大好局面。

3.1 进一步树立“人才强国”、”人才强省”的观念,营造良好的社会人文环境

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新的人才观念,增强人才环境建设的自觉性。一是牢固树立“人人皆为有用之才,人人皆可成才”、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是促进陕西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的思想,高度重视大环境对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极端重要性,在制定、实施陕西省人才规划和战略时,抓紧研究和实施改善人才环境的应对措施,为人才逐步营造一个优良的环境。二是树立政府宏观调控、运用市场经济手段抓人才环境建设的观念,确立人才的市场化、社会化意识,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来改善人才环境、配置人才资源、提高人才待遇、发挥人才作用;同时,要确立“不为所有,但为所用”的意识,重在人才为陕西省使用,发挥作用,不强求人才的属地和来源;树立政府和社会为人才提供优质服务的意识,认真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特点和规律,及时了解科技人才的工作、生活需求,在完善政策,改进服务上下功夫。三是利用各种媒体加强舆论宣传工作,宣传陕西省科技人才政策,宣传科技人才在陕西经济发展中的突出贡献和重要作用,宣传优秀科技人员在陕西建功立业的精神风貌,在社会上形成崇尚科学、尊重人才、鼓励创业的浓厚社会氛围。

3.2 建立和完善用人机制,构建科学、规范的科技人才制度环境

(1)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和公平竞争的用人机制。在科学研究和技术发明中,一些探索性、创新性很强的小项目,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常常对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20世纪中后期,美国基础研究中的重大科学成就,75%来自于不为人们所普遍关注的小项目,诺贝尔科学奖的得主也大都来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明,我们要打破论资排辈和终身制的旧习惯,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社会化的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以此为基础,通过建立全员聘任、能进能出的机制,通过建立竞争上岗、能上能下的机制,通过建立公开招考、择优遴选的机制,鼓励科技人才大胆创新,敢为人先,鼓励那些有独立思考、独创精神的年轻科技人才、小人物脱颖而出。

(2)积极推进与科技人员的劳动和贡献相适应的激励分配机制,逐步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调节、各单位主导的人才收入分配制度。具体地说,我们要落实用人单位的分配自主权,允许用人单位制定和实施向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倾斜的分配措施,建立和完善多种形式的分配制度,包括科技成果、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方法和途径。允许用人单位对科技人才特别是拔尖人才实行年薪制、协议工资制、科技成果重奖制等形式,实现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报酬。

(3)健全人才市场体系,完善促进人才合理流动的机制。推行以“公开、公平、公正”为内核的人才市场化配置体系,制定吸引、留住人才的倾斜政策,充分发挥陕西现有的科技人才优势。逐步取消人才流动的部门界限、身份界限和地域界限,改变过去注重人才实体引进的做法,转向重视智力引进。根据陕西“一线两带”战略和重点发展的产业需要,积极从国内,特别是从海外吸引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的人才,并且做好“拴心留人”的各项工作,为他们搭建事业发展的舞台。

3.3 完善科技投资体系和科技资源共享机制,为科技人才创建良好的硬件环境

(1)一个良好的、与国际水准相接近的科研基础设施条件,是科技人员超越国际先进水平的前提。由于部门分割、体制封闭等原因,我们在科技投入、一些大型科研设备购置方面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的情况很突出。我们要逐步改变这种状况,充分利用陕西科技实力强、科研成果多的优势,建立能为全省、全社会共享的科技资料、科学数据和设备设施,为科技人员搭建科技创新的平台。

(2)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建立科技发展基金。按照有关国家政策规定,改变陕西省科学事业费、科技三项经费每年4.3亿,仅为财政总预算2%的状况,争取达到中央建议的5%。同时,健全政府、社会、用人单位和个人多元人才投入机制,完善融资体系,通过设立专项基金、政府贴息贷款、招商引资、股市融资,启动风险投资市场等方式,多渠道筹措科技经费。

3.4 充分发挥拔尖科技人才在“科教兴陕”、“人才强省”中的领军作用,为他们的发展创造优越特殊的环境

(1)建议陕西省、各地市、各有关单位成立“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小组”,深入研究、具体领导、统筹规划拔尖科技人才的工作,特别是要加大对院士、大师级学术领军人物、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国家级教学名师、长江学者、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陕西各类人才培养计划人员以及后备梯队等拔尖人才的培养、稳定和吸引工作。建立高级领导联系拔尖人才制度,保持与他们的密切联系,关心和帮助他们解决在思想上和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问题。

(2)加大对拔尖人才的政策配套和资金及资源投入,为他们充分发挥作用提供保障。建议开辟“拔尖人才绿色通道”,对拔尖人才采取特殊政策,实行“岗位津贴、研究经费、办公资源、秘书助手、住房待遇”五配套。设立拔尖人才的高额特殊津贴,为拔尖人才提供充足的科研经费和国内一流的办公和实验条件,解决拔尖人才的妻子、孩子的工作和上学等后顾之忧问题,为院士等拔尖人才配备学术秘书和专车等。同时,注意为拔尖人才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环境和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使他们的注意力能高度集中在创一流的学术工作中,最大限度地施展才华。

(3)加速在陕高校的建设和发展。陕西省是教育大省,高校对陕西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政府要舍得花钱,帮助陕西高校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周边环境;积极支持高校建立现代大学管理制度和教育教学、科研工作新体系,加大用人制度和激励分配制度改革。特别是要充分发挥西安交大、西北工大、西安电子科大、西北农林科大、西北大学等国家一流高校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上的领军作用,帮助它们加强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博士后流动站、博土点、硕士点的建设,帮助他们办好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和科技成果转移中心,加强高校与陕西高新科技企业和国有企业的密切联系,使他们成为陕西省拔尖人才培养、培训、引进和使用的重要基地,成为拔尖人才的重要汇聚地。

3.5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加强宏观管理和服务,为科技人才环境的优化提供组织保证

必须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党管人才,主要是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就是构建有利于培养人才成就事业的环境。工作的重点一是进一步明确领导体制,建立健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组织、人事、科技部门密切配合,其他部门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统分结合,高效运转的工作机制;二是抓好政策创新和落实。调查研究,及时研究制定、完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时代需求的人才政策和机制;三是抓好科技人才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业务培养、培训,抓好科技人才的业务教育和提高;四是抓好人才工作的考核和督察。加强对领导干部抓科技人才工作的考核。提高组织、人事科技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的素质,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法制意识和科学知识水平,不断提高为科技人员的服务质量;五是切实抓好宏观经济工作,促进陕西省各项事业的发展,创建一流的高新技术企业和国有、民营企业,积累更多的财力物力,为科技事业投入更多的资金,为科技人才搭建事业更好的舞台,创造更佳的环境。

【收稿日期】2004-02-17

标签:;  ;  ;  ;  ;  

陕西省科技人才的环境问题及对策_科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