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农村经济形势分析及对有关问题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村经济论文,形势分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7年,我国农村经济基本保持了平衡发展态势,粮食虽然减产,但仍属丰收年景,棉花产量与去年持平,牧业和渔业继续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农村市场平稳,物价稳定。农村经济多年存在的“一高、一低、一重”的问题今年有所变化,农用生产资料价格基本上是零增长,但农产品价格低、农民负担重的问题依然突出,农民收入增幅有较大回落。
一、主要农产品生产形势很好
全年粮食生产总体看形势很好,秋季由于严重的旱灾,虽然减产近一成,但由于夏粮和早稻获得大丰收,全年平衡减产幅度不大,预计减产2%左右,仍然属丰收之年。
经济作物棉花虽然面积下降,预计产量将与上年持平;油料、糖料和烟叶,除油料略减外,糖料和烟叶产量均有较大幅度增加。
肉类总产量预计全年仍将以10%左右的速度增长。水产品产量预计比去年增长6%以上。
二、农民收入低幅增长
1—3季度,农民人均现金收入为1445元,同比增长7.2%, 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4.7%,比去年同期增幅慢5.5个百分点。预计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4%左右,比去年低约5个百分点。今年农民的增收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出售畜牧业产品收入增长较快,二是工资性劳动报酬增长较快,三是农用生产资料价格稳定,相对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
三、农村市场平稳,物价稳定
我国有八亿多农村人口,这个巨大的生产和消费群体,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今年以来,农村市场比较平稳,1—11月全国县及县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9276亿元, 比去年同期增加880亿元,增长10.5%,比城市慢1.4个百分点。消费物价低幅增长,预计全年农村消费价格涨幅在3%以下,零售价格涨幅1%左右。农副产品收购价格下降5%左右。今年农资供应充足,需求趋弱, 供求格局向着有利于农业生产者的方向转化,化肥甚至出现滞销的局面。今年1—10月供销社系统售给农民的农资交易额下降了近4个百分点。农用生产资料价格实际上处于零增长的局面,进口尿素和国产尿素价格均下降10%左右。
四、农村经济运行的成效、问题与对策
农业生产连年丰收,彻底改变了农产品市场的供求格局,为国民经济的较快增长和健康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改革开放以来,粮食生产在经历了1979—1984年快速发展、1985—1989 年缓慢发展阶段以后, 自1990年以来进入了一个稳定增长阶段,综合生产能力跨上了一个新台阶,并于1996年创造了10090亿斤的历史最高纪录。 尽管今年农业生产遭受了严重的自然灾害,粮食有所减产,但仍是一个丰收年。连续两年的大丰收,使我国的粮食储备达创纪录水平,市场供求由卖方市场转换为买方市场,从而为我国经济改革与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基础环境。目前我国居民的恩格尔系数高达48%左右,食品价格、特别是粮食价格的波动在整个物价走势中占有相当大的份额,所以,近两年的粮食丰收,不仅使得今年本已低迷的物价继续走低,而且为明年物价低位运行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但是,如果把视角放在农村内部,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一是农民收入增速下滑,增收渠道没有得到有效拓宽,降低了农民收入的预期。虽然我们提出了粮食安全与收入增长双重目标,但在实际工作中抓粮食安全力度大,抓收入增长措施少,两者没有实现同步增长。不少同志认为,只要农业发展了,粮食丰收了,农业收入就上去了。双重目标、单一措施的思路在1994年粮食提价的年份是有效的,特别是在1996年粮食大丰收、并提高收购价的年份效果更加明显。但由于我国粮价已非常接近国际价格的硬约束,而且我们也不可能走发达国家那样高价补贴的路子,因此,在粮价上寻找增收预期已不现实。另一方面,农业生产能力的提高有一定的阶段性特点, 粮食产量1996 年虽然创出10090亿斤的历史纪录, 但并不说明我国的粮食生产能力已达到一万亿斤水平。多种因素综合分析,认为我国目前的生产能力是9800亿斤的水平,因此“九五”期间恐怕再难以形成大的突破,靠增加粮食产量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困难较多。
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农村乡镇企业发展的制度优势大大弱化,规模劣势、技术劣势和资金劣势逐步显露出来,在市场竞争中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另一方面,在城市下岗职工不断增多的情况下,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城市的职业选择范围大大缩小,城市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相对减弱。因此,农民通过非农产业和进城打工增加收入的难度加大。
二是农民负担重的问题没有得到有效缓解。今年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纳税、上缴集体承包任务和提留、摊派等三项支出合计为19元,同比增长20%,远高于现金收入增长6.5%的速度。 今年第三季度三项支出合计为20.6元,虽说同比略有下降,但按常规,农民负担主要发生在第四季度。另外,从各地了解的情况看,上述三项负担以外的各项集资和不合理摊派现象比较突出,因此不排除全年农民负担反弹的可能。
三是农民收入增速低、变现差,影响了其即期消费能力的提高,导致农村市场与城市相比偏淡。今年1—3季度,农民人均生产费用支出实际增速仅为1.7%,比去年同期下降2.5个百分点。前几年购销两旺的农资市场今年变得冷清起来,化肥甚至出现了滞销局面。从生活消费市场来看,今年1—3季度农村居居人均生活消费支出813元, 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减少0.2%。 这其中虽然有某些农民在经历了一轮集中补偿性消费后,面对买方市场开始选择性消费或持币待购的原因,但在一些地区,农民动用积蓄满足即期消费也是不争的事实。特别是在主要农产品出现相对过剩的情况下,农产品的卖难问题一直没能得到很好解决,农产品的价值实现也遇到困难。因此,目前农村市场由旺转淡,农民收入增加不快,有效需求不足是一个主要原因。
今后一个时期,在继续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提高农民非农收入,加大力度控制农民负担,保护农民切身利益的基础上,要重点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一是在机制上,大力发展各种形式的农业产业化。我国今后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民收入的难点,在于如何有效地改善小农经营机制。因为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赖于外部投入的增强和科技含量的提高,而这又有赖于农户这一“载体”要具有相应的吸收和消化能力。另一方面,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决定了大农场式的土地规模经营的局限性。因此,以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为特点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是更加符合中国国情又能有效提高农业市场化程度和比较效益的发展道路。这种经营机制既不触动家庭经营,又可以通过延长产业链条,谋求农民的整体规模效益,使农户分享到加工增殖的好处,值得大力推广。
二是在政策上,加强对农业的保护。我国工农关系发展到今天,尚未发生实质性的改变。据有关专家测算,总体上看,我国对农产品生产者的补贴仍然是负值。因此,如不及早研究对农业的保护问题,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我国农业将同其他产业一样,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如何保护?正如前面提到的,我国农产品价格已经开始遇到国际市场价格的硬约束,虽说我国对农产品的“门槛”保护尚有一定潜力,但我国肯定不能象发达国家那样走高价保护的路子。因此,今后我国对农业的保护,应把着眼点放在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科技含量,改善生产条件等方面,特别是要在减轻农民负担方面切实抓出成效,真正达到减负增收的目的,保护农民的现实利益。
三是在经营上,加快粮食购销体制改革,尽快建立粮食价格的市场形成机制。我国现行的粮食购销体制存有许多弊端,首先是1000亿斤定购粮数量偏多,负担不平衡;其次是定购粮与议购粮的价格形成机制和管理机制不同,扭曲了社会分配关系,对粮食产销产生了逆向调节。尽管改革粮食统派购制度以来,有少数年份粮食市场交易价格低于国家定购价,但多数年份相反。1985年以来的11年,市场价低于定购价的只有2年,其余9年都是市场价高于定购价,价差少则20%左右,多则一倍左右;再次是对城镇居民粮食销售的全民补贴,造成很大浪费。连续两年的粮食丰收,为粮食购销体制改革创造了良好条件,因此,今后应在进一步完善粮食专储制度的前提下,加快粮食购销体制改革,逐步形成主要农产品价格的市场形成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