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废开采评价理论的研究

无废开采评价理论的研究

黄志伟[1]2003年在《无废开采评价理论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是人类有史以来生产力发展最快的百年,也是人类对地球环境破坏最大的百年,其中矿业是最主要的破坏者和污染源和灾害源。矿山开采在为我们提供有用的资源的同时,也导致了环境的严重恶化。这种恶化已形成了全球性的问题,并日益威肋着人类的生存。正如匈牙利学者欧文·拉兹洛所述,人类目前正处在死亡与重生的十字路口,如果目前还不能有效改变当前的生产方式与思维方式,不能实现意识革命和文化转型,建立起全新的生态价值和生态伦理,那么人类和整个世界都将进入“毁灭期”,万劫而不复。 无废开采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是人类对社会发展历史进行痛苦反思后提出的新的发展思想和发展观,是21世纪矿业发展的重大课题,并日益获得国内外广泛的重视与关注。目前,加强矿山环境保护,实现其长期、持续、稳定地生产已成为我国矿业重要的发展方向。 近年来,无废开采的实践给科研工作者提出了许多全新的研究课题,无废开采的设计与评价问题便是其中之一。由于无废开采起步与发展的时间较短,目前尚无系统的、深入的、相关的理论与方法公开发表,国外也未有同类成果面世。因此,探索和完善无废开采设计与评价的理论与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首先分析了实行无废开采的意义和我国无废开采的现状,并针对无废开采的概念、研究方法、实现途径与判别标准进行了专门的论述,简述了本文应用于无废开采设计与评价系统的决策理论与优化方法,结合作者的科研实践经验与无废开采理论、仿生群落体理论,引入现代实用的可视化技术与方法,开创性地建立了无废开采规划设计与评价的可视化数学模型,并通过一实践案例对其进行了说明与论证。另外,作者在研究中提出的一些独到的见解与方法,对发展与完善无废开采设计与评价的理论体系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知道,实现无废开采的关键:一方面是要尽量扼制废料的产出,另一方面是要寻找有效的方法对产出的废料进行治理。 而要扼制废料的产出,必须要根据矿山开采的特点,合理确定开采品位,减少废石的采掘,控制采矿过程中废石的混入。因此必须对采矿工艺过程进行合理地控制和优化,其中,重点是对资源利用(资源合理评估)、采矿工艺方案和采矿工艺过程的优化。 在资源评估方面,本文从无废开采效益与开采品位这两方面来进行了评估和分析,并提出了其评估与计算的方法,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废料和产出,最大程度地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矿山开采效益。另外,为合理地控制采切时废料的混入,在采矿方法设计中还引入了衡量采准工作的采切废石混入率的标准与计算方法。 采矿工艺过程的优化,主要是要设计选用最合适的采矿方案与最合适的采矿工艺。这是实现无废开采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它直接影响着矿山的开采效益与无废开采效果。 在采矿方案优选方面,发展应用模糊数学与层次分析法的组合决策优化方法对无废开采方案优选的指标体系、权值的分析处理与系统进行了综合评判,并建立了系统实用的方案优化选择数学模型,以获得最佳、合理的无废开采方案。 在采矿工艺过程控制方面,重点控制采切和采矿过程中废石的混入,将无废开采规划与设计过程的各步骤,按其工艺环节与顺序,详细地以表格方式表达,并列出了各计算方法,黄志伟博士学位论文试图形成适用的采矿设计格式,并为后面可视化设计编程打下基础。 然而,众所周知,即使对采矿工艺过程进行最大程度的优化和控制,也只能尽量地减少废料的产出,不能完全消除废料的产出,只能做到少废,还必须针对产出废料的情况进行治理。因此,本文从生态系统的角度,采用了仿生群落体的方法,依照生物食物链的原理,建立起一个相互制约的仿生群落系统,将_L业生产的废料消化在各生产内部和相互间的组合过程中,从而达到无废开采的目的。 无废开采,从其内涵可知,是一个涉及面很广的课题,既受矿床矿物的影响,又受生产各环节与矿山地理位置及其区域经济的影响,评价时还需要涉及到方方面面,评价难度很大。 为了较详细地考察矿山的无废开采程度一与水平,本文将其划分为两个方面来进行评价,其一是对矿山无废开采程度的评价,查看其无废开采几个主要方面的进程;其二是综合各方面的因素,按国际通用标准对其无废开采水平进行综合评价。 在无废开采程度评价方面,本文在前人的基础上,主要从无废开采效益、废料资源化程度,以及”四废”处理程度这叁个方面进行评价,分别提出了系统而适用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完善和发展了矿山无废开采程度的评价体系。评价中,为了更全面地评价矿山无废开采效益,文中首次提出了用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共同来比较和考察矿山的无废开采效益,并分别探索性地提出了其计算方法与评判标准。 此外,本文根据无废开采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开创性地将对矿山无废开采的综合评价转化为对矿山可持续发展的评价,从而可从更全面、更长远的角度来分析和评价,同时便于与国际上相关通用的量化与核算标准接轨,增强评价系统的准确性和实用性。 文中参照国际通用的方法,探索性地建立了无废开采综合评价(亦即矿山可持

刘海东[2]2011年在《乘用车轻量化绿色效应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类第叁次面临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是资源耗竭、能源耗竭、环境恶化与人口激增一道袭来,因之,问题要严重、复杂得多。人类从叁次危机中汲取的教训是,追求绿色效应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不二法门。绿色效应的广义定义是指,人类以生产、生活中的绿色伦理、理念与行为,减少对自然界的干扰,形成人类社会生态圈,使人类与自然(生物)界和谐共处,有益于人类自身,促使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与自然界的生物多样性。绿色效应的狭义定义则是指,在产品的生命周期中采用绿色理念、绿色技术、环境管理技术与相应的环境标准,使产品具有节能、节材、减排、回收重用(熔)功能,从而有利于环境的保护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010年中国大陆乘用车保有量为5330.00(万辆),是1960年的231.74倍;且大陆自主品牌乘用车整备质量的均值较发达国家同类车高8~10%,其年石油消耗量均值是日本同类车的2.5倍,欧洲同类车的2.27倍。因此,2010年中国大陆乘用车保有量消耗的石油占其石油消耗总量的30.46%,占其年石油进口总量的56.26%;该保有量年消耗的铁矿石,分别占中国大陆铁矿石消耗总量和铁矿石进口量48.77%和21.8%;该保有量在其孕育期与运行期内CO2排放量分别占中国大陆同期CO2排放总量的15.33%和4.22%。为了应对乘用车保有量所引发的上述问题,人们主要采取减轻乘用车的整备质量——乘用车轻量化的方式。虽然降低乘用车的整备质量可以减少乘用车在其使用阶段对能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排放,但从乘用车轻量化的生命周期来看,由于不同的轻量化材料在其生产过程中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和对环境排放的种类和数量均不尽相同。因此,不能够简单地认为乘用车轻量化一定能够产生降低乘用车对资源、能源的消耗和减少对环境的排放效果,即乘用车轻量化的绿色效应一定会提高;而需从生命周期角度出发,对乘用车轻量化的绿色效应给予综合的评价,才能够得出正确的结论,并为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提供有益的建议。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如下:(1)对绿色效应的问题进行了溯源,并提出了乘用车轻量化绿色效应的概念及问题。(2)以工业工程(IE)消除无效劳动思想对乘用车整备质量进行分析,将乘用车整备质量分解为有效整备质量、无效整备质量和条件无效整备质量;进而提出乘用车轻量化应最大程度地消除无效整备质量,以使乘用车整备质量逐渐趋于其理论极限。(3)依据乘用车轻量化绿色效应的定义,提出以L2R(轻量化,the Lightweight, L;再使用化,Reusing, R;再循环化,Recycling, R)为准则来追求乘用车轻量化绿色效应,以与可持续发展思想、循环经济契合;并应用目标分解法及相关文献,构建了乘用车轻量化绿色效应评价的指标体系。(4)提出以4F法(Material Flow, Energy Flow, Environment Factor Flow,Information Flow,)与生命周期评价(Life Cycle Assessment, LCA)耦合,计算乘用车轻量化绿色效应影响因子。(5)构造了基于欧氏距离的模糊物元法,用以评价、优化乘用车轻量化方案的绿色效应。(6)构造了3组共12个乘用车轻量化方案,用以对不同的乘用车轻量化方案的绿色效应进行评价和比较。在案例研究中,对H型乘用车12个轻量化方案评价的结果表明,作者在本文中提出和采用的乘用车轻量化绿色效应评价理论与方法及所建立的4F—LCA系统是有效的。(1)H型乘用车轻量化方案绿色效应综合评价的优先排序为:全再生铝结构白车身和全再生镁铸件(方案3#-3)的绿色效应优于先进高强度钢结构白车身和全再生镁铸件(方案3#-5)的绿色效应;而先进高强度钢结构白车身和全再生镁铸件(方案3#-5)的绿色效应又优于先进高强度钢结构白车身和原生镁铸件方案(方案3#-1)绿色效应。(2)由敏感性分析(见本文7.7节)可知,当H型乘用车以铝合金结构白车身和镁合金铸件构造轻量化方案3#-3时,其绿色效应取决于再生铝、镁合金的比例,当再生比例超过60%时,此方案方可成为第3组评价方案中的最优方案。(3)当再生材料比例不足,方案3#-3的绿色效应不足以满足要求时。此时先进高强度钢结构白车身和再生镁合金铸件轻量化方案的绿色效应为优,其次为先进高强度钢结构白车身和原生镁合金铸件的绿色效应。若以单项指标来评价乘用车轻量化方案的绿色效应,可得到与上述相似的结论。(1)H型乘用车轻量化方案的矿产资源耗竭排序为:,全再生铝结构白车身和全再生镁铸件(方案3#-3)对资源的消耗量低于先进高强度钢结构白车身和全再生镁铸件(方案3#-5),而先进高强度钢结构白车身和全再生镁铸件(方案3#-5)对资源的消耗量又低于原生普钢结构白车身和铸铁件(方案3#-1)。(2)H型乘用车轻量化方案的能源耗竭排序为:全再生铝结构白车身和全再生镁铸件(方案3#-3)的节能效果优于先进高强度钢结构白车身和全再生镁铸件(方案3#-5),而先进高强度钢结构白车身和全再生镁铸件(方案3#-5)的节能效果又优于先进高强度钢结构白车身和原生镁铸件(方案3#-4)。(3)H型乘用车轻量化方案的环境影响潜值排序为:全再生铝结构白车身和全再生镁铸件(方案3#-3)的减排效果优于原生铝结构白车身和原生镁铸件(方案3#-2),而原生铝结构白车身和原生镁铸件(方案3#-2)的减排效果又优于先进高强度钢结构白车身和全再生镁铸件(方案3#-5)。

彭秀平[3]2004年在《矿业可持续发展基本理论与动态评价方法》文中研究指明矿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在实施国家整体可持续发展战略中,要求矿业必须首先实现可持续发展。 矿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势在必行。本文选择“矿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及动态评价方法”作为研究课题,拟在其他学者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矿业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系,并探寻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进行矿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的方法。 矿业可持续发展属于行业可持续发展问题,与一般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进行矿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的过程中应始终以一般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本文首先在绪论部分以一定的篇幅对一般可持续发展及矿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以及评价方法的研究状况进行了综合评述,以此作为全文的基础。 要进行矿业可持续发展研究,必须了解其行业特殊性。一切理论必须适合矿业的实际。本文首先界定了矿业的概念,深入分析了矿业系统的特征,然后在其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对矿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基本要素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讨论。给出了符合矿业特征且具有可操作性的矿业可持续发展定义,阐述了概念的内涵;在一般可持续发展有关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矿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构成要素,研究了矿产资源开发的可持续性及代际公平配置的概念和方式问题,并建立了数学模型对矿产资源代际公平配置的可能性及必要条件进行了分析。 本文认为生态矿业是实现矿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模式和必要途径,将生态矿业理论列为矿业可持续发展基本理论之一。从生态矿业的理论基础、概念内涵、系统结构到技术措施、生态矿业投入产出模型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为生态矿业战略的具体实施奠定了基础。 矿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鉴于此,本文以较多的篇幅研究了矿业可持续发展的评价理论、方法与模型。首先从评价的意义、系统结构、相对性、方法与程序到指标体系的确定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认为矿业可持续发展评价应该既含静态评价又含动态评价。继而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对矿业进行可持续发展动态评价的数学模型。建立了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发展趋势和协调

张寿庭[4]2002年在《“叁联式”成矿预测》文中研究说明把地质异常、成矿多样性、矿床谱系叁者进行有机关联与综合研究作为矿产预测评价切入点的“叁联式”成矿预测,是矿产预测评价研究领域的创新探索。本文以矿产系统勘查为目的,提出了“多目标矿产预测评价”新理念,并在“叁联式”成矿预测理论指导下,较系统地开展了不同尺度下的多目标矿产预测评价新探索。初步构建了“叁联式”多目标矿产预测评价的理论框架与方法基础,并在实践中取得明显成效。 本文主要结论与研究成果: 1、“叁联式”成矿预测的理论核心是“求异”。求异是创新之源、求序之本,更是多目标矿产预测评价之关键。充分认识地球矿物质组成的不均一性、多样性、多变性、共生性和多用性等特征与规律,在求异的基础上求序,在求序的指导下进行科学预测与评价。 2、多目标矿产预测是矿产系统勘查的理论依据与技术途径。必须树立科学的地球资源现,贯彻“综合性、系统性、整体性、实践性”等预测评价基本准则,根据勘查阶段与尺度要求,逐级开展多目标找矿预测与评价。 3、在区域致矿地质异常解析,成矿多样性分析和矿床谱系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建立找矿预测模型,定量圈定和优选不同矿产预测靶区,是区域多目标矿产预测评价的基本途径。本文实例(滇西北地区喜山期富碱斑岩相关矿产)研究,圈定不同类型找矿有利地段预测靶区:重晶石类6个;Cu-Au-Mo类4个;Pb-Zn-Ag-Au类5个。并对预测靶区进行了分类解剖,预测和新发现:隐伏矿体(热液脉型Pb-Zn-Ag-Au矿)4个;不同成因类型的重晶石矿体远景地段5个,预测成矿远景规模可达大型-特大型。 4、矿床多目标预测评价是实现“无废矿业”之基础。本文实例(西沟超基性岩体)研究,较系统地查证西沟超基性岩体为一颇具资源潜力的综合性“矿床”。初步创建了该超基性岩体由浅部到深部,由蛇纹岩矿、装饰石材矿到金属-贵金属矿的“立体勘查-系统评价-综合开发模式”。 5、矿体多目标预测评价是“综合利用”与“最佳利用”研究之基础。本文实例(穆棱沸石矿)研究,系统地探讨了不同类型沸石矿体的矿化特征、矿石类型、矿化组分、矿石品级和物化性能的多样性、多变性特征与空间变化规律,以及矿石组分与物化性能之间的相关规律;提出并初步建立了不同类型沸石矿的岩矿地球化学预测评价模式;发现并初步查证:高品级的丝光沸石矿体1个,丝光一斜发混合型矿体1个。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研究区不同矿体以及矿体不同部位沸石矿的多目标开发利用研究方案。

刘星辉[5]2006年在《湖南省矿区地质环境研究》文中提出我国经济正处于以大量消耗自然资源特别是矿产资源为主要特征的发展阶段。随着矿产资源开发强度越来越大,矿区地质环境问题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日益突出。本文在广泛收集国内外已有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湖南省矿区地质环境调查和重点矿区解剖分析,系统划分了矿区地质环境问题类别,运用水文地质学、工程地质学、环境地质学、环境地球化学、恢复生态学等理论,揭示了矿区地质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探讨了治理方法技术,提出了有关政策措施建议。 矿区地质环境问题可以归结为采空与堆积两大主题。解决矿区地质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一是科学规划、合理开采,避免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等突发性地质灾害:二是推行无废开采工艺,尽量减少废石尾砂产出量,减轻采矿对生态的破坏;叁是实行土地复垦,恢复本地生态系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本文首次对湖南省主要矿山地质环境状况进行了全面调查,阐明了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等地质灾害在矿区这一特定领域的表现形式、分布特征、成因机理和防治方法;运用岩土力学理论对邵东石膏矿采空区进行了地面稳定性分析和评价,为邵东县城市规划和石膏矿采空区治理提供了重要依据。 通过对七宝山矿区土壤、稻谷、水体采样分析,对比18年前同类结果,首次揭示了矿区地球化学污染的时空变化规律。随着时间的推移,有害元素在矿区河流底泥中的污染加重,污染分布曲线的波峰向下游移动:在河流两侧稻土中的污染加重,并向稻土底层渗透,稻谷污染也相应加重:当污染源增加时,波峰数相应增多。矿区闭坑以后,水体污染迅速减轻。 综合介绍了矿区被污染土壤的改良技术、无废开采工艺、矿区复垦技术。对矿区复垦效益评价方法进行了研究,首次在传统的矿床技术经济评价体系中引进了矿区复垦评价因子。通过实例分析,认为矿区复垦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很小,但复垦后环境经济效益巨大。 作者系统研究了我国矿区生态恢复制度。运用恢复生态学观点,将“矿区生态恢复”定义为“是指对采矿引起退化的矿区生态系统,

朱林[6]2013年在《天然气开采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能力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的日益发展,天然气工业有了飞速的发展,天然气开采企业是天然气工业的起点,关乎国计民生安全,是公共安全管理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但是目前天然气开采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能力领域的研究和实践相对较少,因此本文以此作为主题进行研究。本文总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研究背景、必要性以及可行性分析;第二部分主要是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第叁部分主要是模型的构建以及实例应用过程,第四部分主要是模型的信息化过程,第五部分是研究结论。本文的主要研究思路是:首先通过对国内外天然气开采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能力的研究和分析,合理确定影响天然气开采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能力的因素集,以人、机、料、法、环的理论为指标体系框架,构建由结果性指标和过程性指标组成的天然气开采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其次将目标优化矩阵与多级模糊综合评价进行结合,建立基于上述指标体系的数学模型,并进行实例研究;再次,以C#为编程语言,MSSQL2008为数据库,编写BS架构应用软件,进行研究成果信息化探索;最后对整个研究过程进行总结。本文的研究具有较好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为天然气开采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能力评价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手段,同时也为该领域后续研究提供了思路参考。

刘丰韬[7]2014年在《新城金矿资源绿色开采效果评价研究》文中提出黄金储备在货币政策中对规避通货膨胀、稳定经济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由于黄金具有良好的导电、导热、抗腐蚀的特性和抗拉、抗磨、抗弧能力,被广泛用于工业、医疗及高科技领域。但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黄金开采给社会带来巨大好处,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地质灾害等严重问题,如果处理不好这些问题,势必影响黄金矿业的发展、影响当地的经济条件、影响矿区人居生态环境安全。因此,黄金资源的开采需要探索一条健康发展之路,实践证明就是循环经济。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协调并举发展,从本质上避免或减少负面效应。以新城金矿为研究课题,针对开采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寻求绿色开采、和谐发展的途径。在分析新城金矿绿色开采现状的基础上,对新城金矿绿色开采的经济效果、资源效果、社会效果、环境效果等进行全面分析;参照我国建设绿色矿山基本条件、建设绿色矿山相关地方政策、标准,通过研究、对比分析黄敬军、张德明、陈冬梅等学者提出的绿色开采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提出新城金矿绿色开采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分为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叁个等级,目标层为新城金矿资源绿色开采程度,准则层由工艺设备与技术水平、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污染物排放水平、污染物回收利用、环境保护水平等五方面构成,指标层则由15项具体指标构成;计算2011年和2012年新城金矿绿色开采程度综合评价值,确定绿色开采程度;提出改善新城金矿绿色开采对策建议。

陈阳[8]2018年在《程潮铁矿崩落法和充填法协同开采方法及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程潮铁矿矿体的开采逐渐由东向西深部移动,延伸至选厂下部,为了保护西区选厂等地表建(构)筑物,前期的开采采用了预留保安矿柱方法。随着开采深度的不断增加,保安矿柱所占矿产资源不断增加,造成大量资源难以回收,因此下一阶段将采用崩落法和充填法进行开采。针对这一开采现状,论文基于协同开采新理念,运用协同学理论、系统工程、统计学、岩石力学、数值模拟、管理学等理论和工具,开展了程潮铁矿崩落法和充填法的协同开采方法及应用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和结论如下:(1)从协同学理论的原理和特征出发,结合矿山开采系统的特点,分析其研究对象、应用领域以及发展趋势,得出协同开采是可行的、适用的;并在此基础上对崩落法和充填法的协同开采的协同模式和评价机制进行研究,为两种采矿方法协同开采奠定了理论基础。(2)运用协同学理论的序参量原理,构建了两种采矿方法协同开采的协同度测度模型,通过评价整个开采中系统协同度的大小,得出充填法由下向水平分层充填变为分段嗣后充填时系统的协同度降低了0.186,当变为上向水平充填则升高了0.065,说明采用无底柱分段崩落法和上向水平分层填充法时,系统的协同度最高,为最优采矿方法。(3)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建立两种采矿方法协同开采数值计算模型,并运用正交实验设计方法对开采方案进行优化设计,对得到的9种开采方案分别进行开挖模拟,得出以方案4((先西区后东区,充填(顺序回采),崩落(中间-两翼))开挖时,选厂的地表沉降最小,隔离矿柱的安全系数最大,最佳开采方案为方案4。(4)针对因采矿方法转变,生产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影响采场地压的因素,提出了生产过程与地压协同管理的措施。上述研究成果为两种采矿方法的协同开采奠定了理论基础,为协同开采选出了最佳采矿方法和开采方案,也为生产过程协同和地压管理协同提出了合理的管理措施,对程潮铁矿的下一阶段运用两种采矿方法协同开采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也可为类似的矿山提供一些参考。

佘诗刚, 林鹏[9]2014年在《中国岩石工程若干进展与挑战》文中认为根据中国作者近年在中国岩石工程领域相关期刊发表的文章,结合岩石工程相关领域的国家奖获奖内容、97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的研究成果及本学报系列"陈宗基讲座"的内容,对10余年中国岩石工程学科的进展与挑战进行分析和论述;进而总结归纳了中国岩石工程中的主要问题、关键理论、勘测设计、开挖加固、预警预报等方面的若干进展,并介绍了中国典型岩石工程案例;最后基于中国岩石工程的特点与不足,提出10个挑战性问题,并指出了岩石工程领域的发展方向。

王建法[10]2017年在《金属矿山绿色开采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评价方法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金属矿产供需不平衡的矛盾日益加剧,矿区的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资源浪费等诸多问题,已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我国应该根据自身的特殊国情,走一条以“绿色开采”为核心的金属矿资源开采道路。鉴于此,如何找出有效的评价金属矿山是否实现绿色开采的方法对于发展绿色矿业至关重要和迫切。本论文以我国金属矿山绿色开采为切入点,建立了一套符合我国当今矿业发展国情、满足绿色矿业建设要求、体现金属矿山绿色开采理念的综合性指标体系,为金属矿开采企业能够科学评价其开采过程是否绿色化提供理论依据。首先,在借鉴可持续发展理论、清洁生产理论和循环经济理论的基础上,再结合现有的煤矿绿色开采理论;提出了本篇论文的研究对象金属矿山绿色开采,并对金属矿山绿色开采的概念、内涵及具体内容做出了明确的界定。其次,针对金属矿开采过程的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进行分析,详细比较了金属矿开采过程中的非绿色因素和绿色因素,并在此的基础上,结合政策法规、理论文献和专家意见,构建了金属矿山绿色开采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将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包括5个准则层和18个评价指标,可以全面地对金属矿山绿色开采的过程的工艺技术与设备、污染物排放、资源开发利用、污染物回收利用和绿色管理与环境保护水平五个方面进行评价。对金属矿山绿色开采评价过程和方法进行阐述和分析后,采用改进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的权重;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进行金属矿山绿色开采综合评价。最后,以A矿山和B矿山为例,对金属矿山绿色开采指标体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基于本论文实证得出的结果表明:(1)评价指标的选取可行,便于金属矿山企业开展绿色开采评价;(2)按照评价结果可以给企业提供准确的绿色开采水平和绿色开采发展建议,更好地挖掘出企业绿色开采潜力;(3)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金属矿山绿色开采进行评价,准确、简单、可行。

参考文献:

[1]. 无废开采评价理论的研究[D]. 黄志伟. 中南大学. 2003

[2]. 乘用车轻量化绿色效应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D]. 刘海东. 吉林大学. 2011

[3]. 矿业可持续发展基本理论与动态评价方法[D]. 彭秀平. 中南大学. 2004

[4]. “叁联式”成矿预测[D]. 张寿庭.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2

[5]. 湖南省矿区地质环境研究[D]. 刘星辉. 中南大学. 2006

[6]. 天然气开采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能力评价研究[D]. 朱林. 西南石油大学. 2013

[7]. 新城金矿资源绿色开采效果评价研究[D]. 刘丰韬. 东北大学. 2014

[8]. 程潮铁矿崩落法和充填法协同开采方法及应用研究[D]. 陈阳. 武汉科技大学. 2018

[9]. 中国岩石工程若干进展与挑战[J]. 佘诗刚, 林鹏.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4

[10]. 金属矿山绿色开采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评价方法研究[D]. 王建法. 福州大学. 2017

标签:;  ;  ;  ;  ;  ;  ;  ;  ;  

无废开采评价理论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