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翻译学视角下重读《简明中西翻译史》论文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重读《简明中西翻译史》论文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重读《简明中西翻译史》

李晓宁

内容摘要: 自2001年正式提出生态翻译学以来,其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生态翻译学从一种之前从未涉及过的角度—生态学的角度对翻译的方法、过程、原则等进行的研究。该文基于谢天振和何绍斌先生编著的《简明中西翻译史》一书,从适应选择论的角度,秉承生态翻译学的整体主义,视整个中西方翻译发展史为生态环境,重新回顾中西方翻译发展史的重要翻译家及其翻译理论。

关键词: 生态翻译学 重读 《简明中西翻译史》

1.生态翻译学产生的背景

将生态学和翻译学这两个研究方向迥然不同的学科联系在一起,似乎有些困难。实际上,生态翻译学是从一种全新的角度—生态学重新认识、理解和研究翻译学。生态翻译学的产生有其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

就其社会背景而言,生态翻译学的形成深受全球性的生态思潮以及经济社会转型的影响。(1)全球性的生态思潮。1962年,美国出版的《寂静的春天》一书,以一种清晰、富有诗意却又罕譬而喻的语言告诉我们:人类正处于生存与发展的转折点上,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存并保护好整个生态系统才是发展的最佳途径;反之,若不能正确的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们在不久的将来必将会玩火自焚。某些国际组织机构颁布的关于保护生态环境的协议也有力地证明了生态翻译学的产生伴随着这些趋势,比如1972年6月5日联合国首次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2)经济社会转型:20世纪60年代以来,经济社会逐步从工业文明过渡到生态文明。人们开始意识到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同样重要。

就其文化背景而言,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其中丰富且精彩的古代生态智慧,被代代相传,价值历久而弥新。“道法自然”是最具有代表意义的思想之一,它的落脚点和出发点是生态环境,即在世界生长变化的过程中,不能通过人为的方式去改变乃至破坏这个过程本来的样子,应维护其自然本性。这些寓含丰富生态学智慧的古代思想对生态翻译学理论的提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除此之外,其产生还受到相关领域的学科发展。在全球性“返璞归真”、“回归自然”大趋势之下,具有生态学性质的跨学科交叉研究也随之出现。其中,环境语言学、绿色语法等语言学科的研究与翻译学关系较为密切。

乾隆四十五年(1780),乾隆帝第五次南巡返程时,带上了烟雨楼图,在避暑山庄中摹仿。避暑山庄的烟雨楼位于如意洲北侧的青莲岛上,四面临水,东有“青阳书屋”,西有“对山斋”,北与“濠濮间想”隔湖相对。时至冬日,山庄外水温较高的热河从东北方向注入澄湖,形成湖面烟雾蒙蒙之美。整体环境和意境与嘉兴烟雨楼颇为相似。乾隆四十九年,乾隆帝在《题烟雨楼》诗中写道:“承德何妨摹画貌,嘉兴毕竟启诗材。”⑱

1.1 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现状与核心内容

要了解一门学科,必须先读懂它的历史。正如这本书的前言所说:“通过翻译史的教学可以让学生更清楚当前国内外的翻译处在一个什么样的发展阶段,从而也可以更加明确自己选择翻译作为专业方向肩负着什么样的职业重任和历史使命。”这本书以古代,中世纪及近现代为时间轴,介绍了中国翻译史上的三次翻译高潮和西方翻译史上的六次翻译高潮和在这期间涌现的重要翻译家及其翻译思想、对后世的影响。作者揭示的翻译史的意义十分深刻。本书共分为十一章,结构脉络清晰易懂,第一章先概述中西方古代的翻译活动;第二、三章集中描述汉代至明初的翻译活动,由于明代后期有较多西方传教士入华传教,所以第四章集中介绍了西方的圣经翻译,并勾勒了一条比较完整的圣经翻译脉络;相应的,第五章着重介绍西方传教士于明末清初在华的翻译活动;第六章介绍了西方翻译活动中的另一条线索---西方中世纪的世俗翻译活动;第七章至第十章则交替描述了19世纪和20世纪中国和西方的各自的翻译活动;第十一章则专讲了20世纪后半叶的翻译家及其翻译理论。

胡庚申教授从适应与选择的角度重新定义了翻译,阐述了译者适应和选择之间的关系,并从适应选择的视角对翻译过程、原则、方法等进行了重新阐释,初步形成了适应选择论的基本框架。翻译选择适应理论是生态翻译研究早期发展的基础理论。对于译者来说既需要适应性选择,又需要选择性适应。其具体特征:第一个是 “适应”─译者对自己翻译时所处的生态环境的适应程度;第二个是“选择”─ 翻译者通过以翻译生态环境的“身份”来实现的对译文的选择。

2.《简明中西翻译史》简介及其架构

综上,对任意的ε>0,存在N,当n>N时, ρG(xn,1)<ε,故任意Cauchy-序列收敛,且收敛到1。

本书由谢天振、何绍斌先生编写,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于2013年首次出版,是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教材。本书梳理了一条简洁清晰的中西方翻译史的发展脉络,通过对这条脉络的描述带出中西翻译史上的历史时间节点,带出中西翻译史上最主要的事件、组织机构以及最主要的翻译家及其代表性思想。

在2001年由国际译联举办的第三届亚洲翻译家论坛上,胡庚申教授发表了《翻译适应选择论初探》一文,首次正式提出了生态翻译学的理论。作为一门新兴的且由中国学者首次提出的具有中国本土化特色的翻译理论,其研究正在全面展开。目前国内关于生态翻译学的研究范围广泛,例如,关于译文文本的分析研究有黄春霞发表的题为《浅析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十九大报告英译》;关于高校教学模式的研究包括延丽霞发表的题为《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高校翻译教学模式探析》等。

3.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译论探寻

3.1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中国翻译理论

ITT对社会的责任感已经融入企业的基因,体现在核心价值观里。作为从ITT拆分出来的专注于水的领军企业,Xylem会将这种社会责任感一直延续下去。Xylem将高度关注节能与水资源保护,并积极投身于解决水问题的各项社会公益事业。

虽然中国对翻译理论的系统总结晚于西方,但中国翻译家从翻译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翻译理论,对后世的翻译活动影响甚巨。在第一次翻译高潮—佛经翻译中,质直派主张译文尽量贴合原文,模仿句式,大量使用音译词;文丽派则倾向让译文向译语文化(即中国文化)及其文学规范靠拢,即“文”“质”之争。可以看出,一位译者的翻译风格更贴近原文还是更倾向于文化背景的表达都取决于译者对自己所处的生态环境的适应与选择,可以用一个数学公式来表达,即在一定的生态环境影响下,翻译=译者的适应+译者的表达。适应是指对译者对自己所处的翻译生态环境的条件的适应,即顺应时代潮流,且译者应该在其译作体现当时的时代背景的条件下,基于译作的需要选择合适的译文风格。

3.2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中国翻译家

中国的有记载可考证的翻译活动开展较早,这其中也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翻译家。慧远针对佛经翻译中的文质之争,结合自己的翻译实践体会,提出“厥中”说;彦琮提出“十条”译经的基本方法和译者修养的“八备”;严复提出了翻译的标准“信、达、雅”;中国的翻译理论框架得到了极大地丰富。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下,即不同的时代背景下,翻译中所提出的翻译理论也是不尽相同,在某种程度上,最好的适应是选择性地适应,最好的选择是适应性地选择。

3.3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西方翻译理论

从古至今,西方翻译界一直“盛产”翻译理论,其优秀的翻译理论更是不胜枚举。哲罗姆是西方继西塞罗、贺拉斯之后最重要的翻译理论家,在《致帕马丘》中对自己的翻译观做了阐述。他在翻译的过程中已具有初步的文体意识,将圣经和其他文本做了严格的区分。也就是说翻译圣经时采用直译的方法,尽量复制圣经原语的特征;对圣经之外的文体采取意译的方法,只需将原文的意思表达出来就可以了。可以看出,一位译者在翻译时采取的策略是直译还是意译都取决于译者自身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与选择。作为翻译生态环境其中的一个因素,译者做出的适应性选择在很大程度上跟他的翻译经验、见识、知识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

3.4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西方翻译家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西方涌现出了大量的优秀翻译理论家。西塞罗提出的“解释员”和“演说家”的概念;奥古斯丁在翻译时主张的“神启观”;哲罗姆首次将译字和译意这两种翻译方法对举;布鲁尼提出的“翻译时要尽量保留原著的风格”,以上这些翻译家的翻译论不仅奠定了西方翻译理论研究的基本框架,对现代翻译理论的发展仍有重要的影响。除此之外,也有一些翻译家的主张与实践不一致。例如波伊提乌主张严格的形式对等,但是他在操作上又模仿西塞罗,遇到拉丁语中没有现成术语时并不简单借用希腊原词(音译),而是从拉丁语中寻找部分对应的词语,尽管该拉丁词语可能带上了原希腊词没有的含义。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看,译者在翻译时选取的翻译策略应符合适应选择论,即进行翻译时选择适合生态环境的翻译方法与策略,这也是译者适应生态环境、顺应时代潮流的必然选择。

吴滨:我认为好设计的体现形式表现在它向人们传递出的氛围感受。很多人总认为设计离我们彼此的生活很远,但在我看来产生这样的感受很有可能是设计本身还没有与他们自身的审美与喜好匹配。社会中的每一个个体间差异很大,每个设计师研究的方向也有不同的差异,所以用更好的设计吸引人们与之交流、沟通才能抹平生活和设计之间的心里界限。

4.结论

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生态翻译学产生的背景、研究现状以及核心内容;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简明中西翻译史》的发展脉络及其架构;第三部分主要介绍了从生态翻译学视角下重新了解中西方的翻译理论与翻译家。事实上一部翻译史也就是翻译家及其翻译理论这两大块内容构成的,通过对历史上不同时期的主要翻译家及其翻译思想的描述,翻译史的发展脉络也就显得更加清晰和具体。在学习翻译史时,以一种之前从未涉及过的视角-生态翻译学重读《简明中西翻译史》一书,或许会有新的感悟,对中西方翻译历史上的翻译理论拥有更多元、更丰富的理解。

参考文献

[1]胡庚申.生态翻译学:产生的背景与发展的基础[J].外语研究,2010(4).

[2]胡庚申.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J].中国翻译,2011

[3]胡庚申.生态翻译学解读[J].中国翻译,2008

[4]陈金莲.2001年以来国内生态翻译学研究综述[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86-93

[5]郑深溪.浅析生态翻译学[J].现代物业·现代经济,2015(14):49-50

[6]孙荔.生态翻译学研究[J].海外英语,2016(1):124-125

[7]谢天振,何绍斌.简明中西翻译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

[8]林燕.生态翻译学视角下重读西方翻译史——基于《西方翻译简史》(增订版)一书 [J]. 海外英语,2018(10):129-130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标签:;  ;  ;  ;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重读《简明中西翻译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