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中国电视研究新作述评_西方美学论文

2007年中国电视研究新作述评_西方美学论文

2007年中国电视研究新著述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著论文,述评论文,年中论文,国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7年中国电视荧屏精彩纷呈,与之相应的电视研究也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绩。本文对2007年度电视研究新著做了一番梳理,概括了2007年电视研究著作的新亮点与新收获。本述评共收集到2007年在中国(限内地)新出版的电视研究专著、译著、报告、丛书等共计213本。

一、电视史志、报告类著作数量多、分量重

1、电视史

由于电视的历史非常短,关于电视历史梳理评论著作较其他学科较少。盛世修史,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广播电视事业日益发展繁荣,相应的“修史”被提上议事日程。经过八年的积累,几易其稿,《中国电视史》(刘习良主编,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编纂)正式出版。这部书用60万字的篇幅记录了中国电视从1958-2000年的整个发展过程。该著作以点带面,以论带史,努力解决新问题和提出新见解,对中国电视的观念问题、体制问题、结构问题、形式问题、功能问题、节目问题等都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论述,是迄今为止最为全面地介绍中国电视发展历程的史学专著。

2、发展报告

当前中国广播影视正处在快速发展、深刻变革的关键时期,编写和出版中国广播影视发展报告,是国家广电总局加强政府管理与政策引导、转变政府职能的重要措施之一。作为中国唯一有政府背景的广电蓝皮书,《2007年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发展报告 》(黄勇主编,国家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编)以最新的事实和数据,全面反映了2006年中国广播影视的发展状况和发展特点,深入研究了中国广播影视改革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分析预测了中国广播影视的发展趋势。

《中国电视剧年度发展报告2005-2006》(李京盛主编)和《2007中国电视纪实节目发展报告》(刘效礼主编)分别是关于电视剧和纪实节目的发展报告,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随着《亮剑》、《暗算》、《金婚》、《奋斗》、《士兵突击》等优秀电视剧的热播和《故宫》、《再说长江》、《香港十年》等纪录大片的持续走热,对这两类节目及时总结,出版其发展报告是非常必要且有重要意义的。

3、年鉴

大型工具书《2007年中国广播电视年鉴 》(国家广电总局主管、中国传媒大学主办)恰好是该年刊创办以来出版的第20卷,这其中凝结着20年来无数广电人的耕耘与付出,坚持和责任。这本年鉴全面反映了2006年我国广播电视事业各方面的基本情况和发展变化风貌,内容新颖、资料翔实,用150万字的篇幅为广播电视从业人员、教学科研人员、决策管理人员以及社会各界了解和研究中国广播电视事业提供了可靠信息。

《中国电视收视年鉴:2007》(王兰柱主编)是CSM媒介研究编辑出版的第五部电视收视年鉴。全书对本年度中国电视收视市场进行了全景式描述与分析,收录了关于全国电视收视市场的统计数据、主要指标涉及收视设备的拥有情况、人均收视时间等。

二、名牌节目、栏目解析类著作涌现,同时由名牌节目、栏目延伸出来的图书及时出版,扩大了其知名度和影响力

1、对名牌节目、栏目的解析

中国电视已经步入买方市场,电视台之间的竞争表现为相关频道的竞争,频道的竞争又表现为同类节目和栏目的竞争,这就表现在节目和栏目的品牌建设上。探讨如何对新形势下的资源进行战略整合,以实现电视节目的商业价值和文化影响力,这是电视实务研究的重中之重。

《电视品牌战略研究》(段鹏著)是2007年电视品牌研究的一部力作。该书从电视媒介品牌的发展由来、要素构成、价值评估等几个方面入手,通过大量案例深入分析了在我国特有媒介生态环境中电视媒介品牌塑造、维护以及延伸等方面的特点。

《优秀电视节目解析》(魏南江著)一书则通过对央视《艺术人生》、《挑战主持人》、《超级女声》、《梨园春》、《南京零距离》等30多个优秀节目的个案分析,引导人们关注现实、关注当下进而解读电视。

一种优秀的节目模式,是电视作品,也可以是电视生产力。《2006-2007节目模式报告》(上海文广集团(SMG)节目研发中心编著)一书,选择了2006年节目模式主要研发和播出地区有创意、有影响的节目模式,对其中影响较大的节目进行了个案分析,就一批新颖的节目进行了内容介绍。

电视栏目和频道经常都处在变革之中,以这一变动不居的现象作为研究对象有着一定的困难。《电视栏目与频道辨析 》(史可扬著)、《中国名牌电视栏目〈经济与法〉案例分析 》(毕根辉主编)、《电视法制节目新论 》(游洁、郑蔚著)等书把中央台和省市台公认的名牌栏目的经验加以总结,提出带有规律性的理论观点,既有理论前瞻性,又有较强的操作性。

此外,《受众为王:数字时代的电视频道品牌营销战略 》(杨华钢著)、《频道先锋——电视频道运营攻略 》(王彩平著)也都是探讨电视频道推广方面的著作。

2、作为名牌节目、栏目品牌延伸的图书

许多名牌电视节目、栏目及时地出版配套的书籍,或介绍节目、栏目的台前幕后,或系统地编写自身心得,是其推广品牌、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有效途径。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好的是央视的《艺术人生 》、《百家讲坛 》等名牌栏目和纪录大片《香港十年 》,都及时推出了相关图书,发行量很大。其他还有上海文广集团(SMG)推出的新闻系列丛书,凤凰卫视也推出了“凤凰友谊丛书”等。

《艺术人生》作为一档极具影响力的电视综艺人物谈话节目,为中国电视提供了一个非常宝贵的本土的、具有原创意义的电视品牌。《极端制作》(朱冰、陈可人主编)展现了《艺术人生》团队在与娱乐时代的价值观进行博弈和融合的过程中对“理想主义”的坚守,折射出了在中国社会快速变革的大背景下,一代中国电视人对电视语态与形态的探索和创新。

央视科教频道《百家讲坛》栏目沿着学术大众化这条路,相继推出《易中天品三国》、《于丹〈庄子〉心得》、《品读〈水浒传〉》、《明亡清兴六十年》、《王立群读〈史记〉》等系列丛书,取得了不错的销售业绩,极大地提高了《百家讲坛 》栏目的影响力。这些著作在社会上掀起了“三国热”、“《论语》热”、“《庄子》热”,开启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全民普及运动,显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深厚的群众基础。

从《故宫》、《再说长江》到《大国崛起》、《复兴之路》,央视以及其他媒体正在制作一些代表时代水准的高精尖的电视精品,对娱乐过度的传媒生态是一种扭转,为喧嚣的电视荧屏带来了清新雅致与厚重积淀。2007年是香港回归十周年,央视推出的纪录大片《香港十年 》以“真实为灵魂,人物为主角,故事为载体,情感为核心”的创作原则,在影像上更充分地表现了香港十年来的巨大变化和独特魅力,同名图书由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同步推出,出现了读者排队购买的火爆场面。

上海文广集团(SMG)也不满足于以往零散的、个体的行为,迅速及时地跟进,通过营销和运作系列丛书的小品牌,来完善和维护电视集团的大品牌。如SMG电视新闻中心编撰的系列丛书《从源头开始》、《广角镜里的故事》、《记忆的证明》、《深度105》等书。该丛书系统地撷取了该中心近年来一些名牌栏目中有影响的作品结集出版,及时系统地总结成败得失。

湖南卫视在省级卫视中独领风骚,源自大胆创新与严谨运作。2007年湖南卫视结合自身的实际,创新的节目《变形计》播出后各界好评不断,该栏目组及时编写心得,出版配套图书,对栏目的整体运作和延长产业链是很好的尝试。

凤凰卫视一贯重视打品牌战,2007年一如既往地推出了以“名主持、名评论员、名记者”为主要内容的“三名”丛书——“凤凰友谊丛书”,体现了凤凰卫视资源整合的能力和优化意识,像《面孔——鲁豫有约说出你的故事》、《文化大观园》、《国学——世纪大讲堂》、《流变——世纪大讲堂》和《清议——世纪大讲堂》等,有效扩大了其影响力。

只有重视节目、栏目品牌的建设和推广,才能使之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2007年对电视品牌栏目、节目和频道研究的数量之多,为以往少见,这是令人欣喜的。

三、注重电视策划和运营,探索中国电视市场与产业

1、电视策划日益受到重视

万事成于谋,中国电视步入产品时代以后,电视策划日益重要,策划人在电视节目生产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2007年电视策划研究出现了不少著作。《电视策划教程》(游洁著)一书针对电视生存环境、受众和电视媒体自身日新月异的变化,对相应的基本规律进行了全面的阐述。作为在中国有着特殊意义的对象性栏目,农业节目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农业电视节目策划36计》(刘江贤著)一书以作者十几年的工作经验,就一个电视品牌应该如何生存和发展,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观点,读起来耳目一新。

《电视市场与电视策划》(孙永超著)以市场的视角解读中国电视,把对电视市场的准确把握与电视策划实务结合起来,通过对电视市场的分析,建构出了电视策划的理念基础。

2、积极从市场与产业层面探索中国电视的发展

分析中国电视传媒资源整合,重视市场运作和产业经营层面,从而探索中国电视的发展趋势,有两本著作很有代表性:《中国电视传媒资源整合》(李晓枫著)和《中国电视产业启示录》(陆地著)。前者剖析了中国电视传媒资源整合的一般规律、历史沿革及中西电视传媒资源整合现状,对电视业产业组织问题进行了研究,是该领域第一本理论研究专著;后者分为改革篇、开放篇、经营篇和展望篇,对中国电视产业的发展历程、现状与趋势进行较为详尽的阐述。特别是在经营篇中,从省级卫视、城市电视、集团经营面上的分析,到凤凰卫视、超级女声、上海文广等点上的解析,点面结合,辨证深入,给人启发。

此外,《广电产业化进程中的节目形态演变》(王兰柱著)一书介绍广电产业化进程中,广播电视节目形态演变发展的规律,以及节目的商品化与营销和广告的关系。《广西电视台媒介经营创新战略研究》(广西电视台编著)对广西电视台近几年的发展从环境、管理、战略等角度进行了全面分析,并对其未来几年的发展战略做了规划。

电视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巨大的发展价值。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运用高新技术创新文化生产方式,培育新的文化形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促进我国的文化贸易的出口,电视产业理应受到重视。《国际电影与电视节目贸易》(李怀亮主编)研究了包括电影、电视节目、音像制品等在内的国际文化贸易研究的新领域,是一部具有开拓性的著作。

四、从国际视野关注电视前沿命题

2007年电视研究的一大亮点就是注重从国际视野关注电视前沿命题,比如说对电视编排中“播出季”的探析。“播出季”的理念是美国电视高度市场化,为了适应竞争、适应受众收视习惯而采取的策略,它在一定程度上使有限的优质电视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利润回收,同时培养了越来越规律化的收视群体,是一种良性收视这种播出循环的结果。

《电视播出季——频道编播创新前沿》(徐立军、袁方主编)是国内对该领域较为前瞻性的理论梳理。它将电视播出季的缘起及运作进行了概括性的介绍,并将我国有播出季雏形的频道(如央视经济频道、重庆卫视等)和按季播出的电视节目(如选秀节目《超级女声》、电视剧《大长今》)的成功经验加以理论提升。书中大量的统计数据、图标,很直观地反映了采取编排策略的必要性以及能够带来的效益,具有很强的指导性意义。

我们欣喜地看到,2007年电视研究的作者具有全球化的视野,思想上与国际接轨,研究对象投向世界电视的前沿,并能站在国际化的立场分析国内电视业的全局,具有开阔的眼光和与时俱进的思维。

《国际电视前沿聚焦》(黎斌主编)一书站在全球化的视角对中国电视做了审视和反省,阐述了电视媒体品牌状况、品牌营销、品牌建设等问题,对我国电视品牌建设的现状和未来做了深刻而有现实意义的分析,并提出了切实的整改意见。《当代世界电视》(廖亮著)则以地域和特色节目为两大“坐标系”,全面且有重点地介绍当代世界电视,对总结国内电视节目的不足,提高节目质量和促进中国电视的发展有深远意义。

五、电视基础理论研究稳中有进

1、电视美学研究

2007年的电视美学研究出现了一些有分量的著作,为电视美学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电视艺术:多元与重构》(修订版)(高鑫、高文曦著)结合我国电视艺术创作和发展的实际,对电视艺术给予了科学的界定和分类;对电视艺术的语言、思维和审美的特征及其规律进行了深入探讨。该书对电视艺术的理论研究和创作都具有指导意义。《电视艺术的审美化生存》(曲茹著)则是对电视艺术何以审美化生存的探讨,作者在梳理电视艺术审美历程的基础上,对电视艺术审美化生存所涉及到的几个层面进行学理上的分析和研究。

电影和电视的对比研究是电视美学的一个重要途径,《影视美学》(宋家玲、李小丽著)从整体上探讨了影视美学生成的机制与特质,从类型叙事和作者论的两种美学追求,梦幻美感和纪实美学的两种美学倾向等方面对影视美学的通融与差异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探讨。

2、电视文化学研究

电视文化学涉及多个领域,它是一门开放性很强的学科。在2007年的电视文化学研究中,研究者的视角更为广泛,研究的问题也更为深入和具体。其中有代表性的著作是《中国电视文化的理性重构》(李晓枫、邹定宾著)和《电视文化战略》(蔡尚伟著)。这两部著作注重从本体角度挖掘电视的基本构成,通过对频道、栏目等的具体分析和研究,从微观角度探寻电视的艺术魅力和内在规律。

3、电视受众学研究

电视受众学是将艺术和传播过程中的接受者、接受过程以及接受效果作为研究对象,旨在阐明关于影视受众的规律性内涵。

《影视受众论》(黄会林等著)是2007年电视受众理论研究的重要收获。该书从各个层面探讨了中国影视与其受众之间不可或缺的关系。该书在电视部分里谈了当代社会阶层变迁对电视传媒的影响、剖析了电视传播中传播者与接受者的密切联系,从当前我国电视受众的生存环境、接受状态,电视受众对文本的接受分析、电视受众与电视文本的互动关系等方面,探讨引入接受美学对于中国电视受众研究的重要意义及价值。

4、电视批评学研究

电视批评探究是电视研究体系中比较弱的环节。如果电视批评在电视理论体系中失衡,将导致电视艺术走向的迷盲和电视节目生产艺术品味的降低,这尤其需要引起学界的重视。

从2005年起,《超级女声》等选秀节目叫嚣电视荧屏,对中国电视过度商业化和低俗化的质疑与批评也同样引人注目,其中“收视率是万恶之源”显得尤为振聋发聩。《收视率导向研究》(时统宇等著)一书中从文化批判、社会学批判、传播学批判角度将收视率掰开、揉碎后直指其本质。

“与其说收视率是规范的民主,倒不如说是金钱的暴政或群氓的狂欢。”类似这样的对中国电视的忧患意识和批判锋芒,显示出学术机构和学者应有的理论责任与学术担当。

《电视批评:理论·方法·实践》(欧阳宏生、陈笑春、王安中主编)介绍了“首届电视批评高端论坛”盛况,是我国第一部把电视批评理论与实践进行综合论述的著作。该书涉及到电视批评的基础论、西方批评理论、电视生态批评、批评主体和批评对象的研究,同时汇集了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四川大学和中央电视台等单位的研究和从业人员对中国电视事业的最新批评实践。

此外,《当代西方电视批评理论》(汪振城著)批判性地解读并梳理了西方电视理论的主要概念和观念,对建构本土化且符合中国电视媒体特性的当代电视学定有裨益。

5、从叙事学、心理学、语言学等学科介入电视基础理论研究是值得关注的新路径

在《影像叙事论》(郝朴宁、李丽芳著)一书中,讲述了怎样由话语叙事转换为影像叙事,蒙太奇怎样运用,光影怎样穿插,故事怎样表述,导演们怎样剪辑出完整的影像,把故事讲得有声有色,动人心弦。

《广播电视有声语言传播受众心理研究》(鲁景超主编)将受众研究与心理学相结合,以全新的视角,探讨了有声语言传播活动与受众之间的互动关系,揭示出广播电视有声语言传播对受众各种心理因素的影响及其原因。

在《广播电视语言传播文化品位及审美趋势研究》(李洪岩、柴璠著)一书中,探讨了广播电视语言背后的常常被有意无意忽视的文化支撑和审美观照问题。

六、类型电视节目研究取得新收获

1、电视剧研究

电视剧作为当代大众审美文化的主导形式,在寻求主旋律的审美化上拓展了现实主义的表现领域。《电视剧艺术学学科论》(曾庆瑞著)和《电视剧原理(第一卷)文本论》(曾庆瑞著)高屋建瓴地探讨了电视剧美学、电视剧文本学和电视剧学科等核心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对电视剧这一电视艺术形式进行了全景式的分析。

《电视剧艺术鉴赏学》(张育华著)以独立的理论框架、明确的范畴设计阐述了电视剧鉴赏性质、特点、构成手段和鉴赏过程,内容丰富,视野开阔,文笔优美。

《现实题材电视剧艺术真实形态论》(陈友军著)从文化形态上考察了电视剧艺术。该书对中国现实题材电视剧的纪实性文本的艺术真实、虚构文本的现实主义艺术真实和非现实主义艺术真实等多种形态的叙事特征和语言系统做了深入探讨。

2、综艺和娱乐节目研究

对综艺节目的持续关注和对选秀节目研究的方兴未艾是2007年综艺娱乐节目研究的特点。《综艺娱乐节目主持概论》(刘洋等著)一书论述了综艺节目主持人的个人素养、风格个性以及对谈话节目主持人的基本要求,并从操作的层面论述了综艺节目的前期策划艺术和现场主持艺术。

《快乐电视选秀——解码<超级女声>引发的选秀现象》(梅文慧著)一书收集了大量节目第一线的珍贵资料及独家图片,从电视选秀娱乐的核心价值、收视策略以及商业时代呈现的新动态与生存法则等多个方面对中国选秀节目进行了综合解析,超越娱乐事件对选秀产生的背景、人文意义、存在的弊端以及面临的挑战等系列问题做了深层次的思考,渗透着作者独到的思想和见解。

3、纪录片研究

2007年纪录片研究注重从本体意义上考察纪录片的本质,像《纪录片的虚构:一种影像的表意》(刘洁著)。该书围绕着当下流行的纪录片的创作形态展开,从三个层面展现了“虚构表意”的形态——纪录社会现实类、纪录文化思辨类、纪录心理情绪类。这样其论述的“虚构”就不仅仅停留在纪录片对生活表象的简单“搬演”和“扮演”上,同时还延伸到了纪录片对“思辨”的纪录、对“情绪”的纪录层面上,从而使我们对“纪录片的虚构”的认知,有了开掘性的深意。

此外,《纪录片:想法与做法》(王辉著)以影视纪录片的历史进程为阐述线索,具体解析纪录片创作思潮、创作方法的演化历程。

4、播音与主持艺术研究

播音员、主持人位于电视传播中的最前沿,是节目传达到观众前的最后一环,对电视传播质量的好坏起着重要的作用。《主持人语言艺术》(王朝彦主编)结合中外主持人丰富的语言实践,对主持人的语言艺术做了整体审视与方方面面的剖析;《节目主持人通论》(应天常编著)对新世纪以来出现的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风格创新和时代转型等问题,进行了全新视角的剖析。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的“21世纪播音主持艺术丛书”,包括《电视节目主持人的综合素质研究》(吴郁主编)、《谈话节目主持概论》(王群、曹可凡主编)、《综艺娱乐节目主持概论》(刘洋著)和《英语节目主持人概论》(林海春著)等。该丛书对特定节目类型主持人所应具备的素养、风格和主持艺术等问题分别进行了阐述,资料详实,内容深入浅出,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

主持人出书也是2007年的一大景观,像杨澜的《天下女人》、孙正平的《声涯》、曾子墨的《墨迹》等。

5、体育电视研究

往常对体育电视的研究著作比较少,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逼近,人们对体育电视加大了关注度。电视台都在体育方面加大了投入,如央视五套直接更名为奥运频道,学界也注重关注体育电视和体育传播。

《中国体育的电视化生存》(李辉著)主要是记录了编者们在亲身经历过的工作中总结出一些规律和经验。《体育传播——运动·媒介与社会》(王大中等著)一书对体育传播等各个环节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七、电视法规、电视技术和新媒体研究得到加强

电视法律法规领域在2007年出现了一些介绍和分析著作,数量不是很多,但是表明我们关于电视的法律意识在增强。

《广播电视法律制定概论》(涂昌波著)一书介绍了中外广播电视立法制度、监管制度、许可制度、所有权制度、节目制度、网络制度、从业人员制度、涉外制度、法律责任与法律救济等。《电视剧法制建设研究》(李丹林著)谈了我国电视剧法制化管理的历史及演变,我国电视剧国家管理的体制以及管理的理论基础、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

电视艺术的发展历来和电视技术的发展相伴相随。电视能形象化地传递声音和图像,使人们能闻其声观其貌,是电视与其他媒体相比具有的优势。随着数字、通信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传统模拟电视从制作、发送、传输到接收各个环节进行了技术革新。在此之上交互电视、移动电视、卫星数字电视等技术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数字时代的交互电视》(谭朝晔、付龙编)介绍了交互电视的发展概况、交互电视的四种最具有代表性的服务类型、交互电视系统的技术基础和传输平台、进行交互界面设计的原则,通过案例对交互电视节目的制作和软件开发流程进行了讨论。

《移动数字电视技术》(余兆明编著)系统地介绍并分析了移动数字电视发展的现状、组成、传输标准、移动数字电视传输中各项关键技术以及移动数字电视信源编码技术等,有助于读者对移动数字电视传输与组网技术的全面认识和了解。

《卫星数字电视直播接收技术》(刘修文编著)和《数字电视业务支撑系统》(廖洪涛、徐征编)系统地介绍了数字电视业务支撑系统各部分的功能和技术体系,比较全面地论述了数字电视数据业务系统的构成、特征和功能以及如何开展增值业务等。

《新媒体论:CCTV.com的第一个十年》(刘连喜著)则是从新媒体的视角俯瞰中央电视台网站的十年历程,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中国网络媒体发展史研究方面的空白。

八、小结

总之,2007年的电视研究在电视基础理论、电视业务、电视史论研究等方面上都有了一定进展。但从整体看,还存在一定问题与不足,诸如基础理论研究系统化的构架和有突破性的成果不多;应用理论研究不少流于就事论事,概括性、全面性不够;决策研究尚欠高度、广度与深度,对于电视事业发展的指导性有待加强。2007年已经悄然走过,我们期待2008年中国电视事业50周年之际,在电视研究上有全新的标志性成果的问世。

标签:;  ;  ;  ;  ;  

2007年中国电视研究新作述评_西方美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