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开江县人民医院 四川 开江 636250)
【摘要】 目的:本文对咪唑斯汀联合赛庚啶递减疗法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进行观察。方法:8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进行分组,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并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57%显著低于观察组的82%(P<0.05),且观察组患者的血清lgE水平下降的程度要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水平(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20%明显高于观察组的5%(P>0.05)。结论:在本次试验当中,咪唑斯汀联合赛庚啶递减疗法治疗慢性荨麻疹的观察组取得了较为显著的疗效,并且没有显著的不良反应,值得在临床当中加以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慢性荨麻疹;咪唑斯汀;赛庚啶
【中图分类号】R758.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27-0040-02
【Abstract】Objective The curative effect of mizolastine combined with cyproheptadine decreasing 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urticaria were observed. Methods 80 patients with chronic urticaria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treatment effect and adverse reaction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effective rate of the control group was 57%,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P<0.05), and the level of serum lg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P<0.05).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in the control group was 20%,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P>0.05). Conclusion In this experiment, the observation group of mizolastine combined with cyproheptadine decreasing 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urticaria has more significant effect, and no significant adverse reactions, worthy of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in clinical.
【Key words】 Chronic urticaria. Imidazole, Ding; Cyproheptadine
慢性荨麻疹是较为常见的皮肤疾病,在治疗的时候发现患有慢性荨麻疹的患者无论在哪个年龄段都具有患病的可能,对患者来说,慢性荨麻疹对他们的生活造成十分严重的影响,患者患有慢性荨麻疹伴有的红斑以及血管性水肿导致患者的工作和生活困难重重,本文主要是联合应用不同的抗组胺药进治疗为主,但是本文所实施的递减疗法是有一个完整的治疗策略,这个治疗策略对治疗的结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本文采用的是咪唑斯汀联合赛庚啶递减疗法对慢性荨麻疹进行治疗,并将本次试验的结果报告如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试验选取了2015年1月到2016年12月在我院入院治疗的慢性荨麻疹患者80例,包括男性有56例,女性24例;年龄19~72岁,平均年龄(39.6±7.8)岁。患者的年龄范围较大,说明慢性荨麻疹在任何年龄段都有患病的可能。患者患病时间均超过三个月,并且患者的慢性荨麻疹在每周至少发病两次以上,患者使用过抗组胺类的药物,并且患者受到慢性荨麻疹的影响,导致患者的自身免疫系统受到了一定的损害,只有满足了这些条件的患者才能够纳入本次试验的标准之中,对80例患者随机分为每组40例的观察组、对照组;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对本次试验的结果没有显著的意义,在统计学上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在本次试验当中对对照组的患者进行治疗,服用咪唑斯汀10mg/d,连服六周之后,观察患者的慢性荨麻疹临床症状是否得到了显著的改善。对于对照组的患者进行治疗的时候需要在进行治疗之前对患者的身体各项机能进行记录,这是为了对比患者在接受治疗之后的临床症状,了解到患者病情的变化。
观察组:在本次试验当中,观察组的患者是需要使用咪唑斯汀联合赛庚啶递减疗法进行治疗,在第一个疗程当中,咪唑斯汀是在患者的早餐前和睡前减服用的,早餐咪唑斯汀的剂量为10mg/d,睡前的赛庚啶剂量是2mg/d。对患者进行治疗是需要根据疗程的不断推进,患者所服用的咪唑斯汀和赛庚啶需要逐渐地递减,在患者结束疗程之后,在患者的第七周需要停药,对患者的慢性荨麻症状进行检测与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
本次试验使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t检验,计数资料以χ2检验,在本次试验当中所得到的数据P<0.05,是具有统计学意义的。
2.结果
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的患者为23例,治疗有效率为57%。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的患者为33例,治疗有效率有82%,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之间进行对比,差异是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在治疗只有血清水平度得到了显著的下降,但是两组患者进过对比,[1]观察组患者的血清lgE水平下降的程度要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水平。在患者经过治疗之后,40例患者当中,对照组患者有8例出现了不良反应,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20%,观察组患者只有2例患者在进行治疗的时候出现了不良反应,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在统计学上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因此可以看到,咪唑斯汀联合赛庚啶递减疗法治疗慢性荨麻疹可以起到有效的作用。
3.讨论
慢性荨麻疹是常见的皮肤疾病,其是在多因素作用下而产生。过敏原经非免疫/免疫渠道激活肥大细胞,对皮肤细胞产生作用,并释放白三烯以及前列腺素等活性介质,结合靶细胞H1受体从而导致基于毛细血管的皮肤通透性增强,引起风团样损害并作为慢性荨麻疹的症状主要表现。抗组胺药物是治疗中的基本用药,抗组胺药可实现对组胺受体活化状态的持久影响,从而防止停药引发的疾病发作。
在临床上通过抗组胺类递减疗法进行治疗慢性荨麻疹可以取得了较为显著的疗效。有研究指出对赛庚啶予以口服能够一定程度改善慢性荨麻疹患者存在的瘙痒症状,同时提高治疗效率。本文选用咪唑斯汀和赛庚啶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前者是具有抗组胺类和白三烯的双重药理作用。在我院的临床实践当中,对慢性荨麻疹的治疗当中可以表明,咪唑斯汀有着显著的作用,并且咪唑斯汀的价格较低,对于患者来说无疑可以减轻患者的治疗负担。这两种药物的治疗有效率为82%,在本院的临床记录当中,这两种药物的递减疗法治疗有效率最高可以达到90%。说明两组患者可以起到十分有效的治疗效果,通过对比可以看到,患者的依从性较好,患者没有出现其他的问题。[2]不良反应的例数较少。在临床治疗慢性荨麻疹当中,经常出现患者在没有使用其他药物的情况下,患者的病情出现了加重或者缓解的两种变化,这两种变化所持续的时间是根据不同的人而区分的。对于患者来说,患者体内的各种因素的影响会导致患者自身免疫能力出现问题,因此患者的免疫系统一旦出现了问题就导致慢性荨麻疹出现了加重的情况。在目前,两种药物的递减疗法为慢性荨麻疹的治疗带来了希望,不仅仅可以取得较为显著的治疗效果,提高患者治疗的有效率,并且减轻患者治疗的负担,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通过本次对咪唑斯汀联合赛庚啶递减疗法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研究可以看出,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82%)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两组患者血清水平度显著下降,且观察组患者的血清lgE水平下降的程度要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水平。另外,在患者经过治疗之后,40例患者当中,对照组患者有8例出现了不良反应,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20%,观察组患者只有2例患者在进行治疗的时候出现了不良反应,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5%,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由此可见,咪唑斯汀联合赛庚啶递减治疗慢性荨麻疹应该加以推广,[3]让这一治疗方法在临床实践当中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刘雪梅.咪唑斯汀联合赛庚啶递减疗法治疗慢性荨麻疹94例临床观察[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6,(10):1095-1097.
[2]肖惠.活血通管汤加减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的疗效观察[J]. 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电子版),2016,(06):29-30.
[3]赵艳丽.介入再通与宫腹腔镜均配合活血化瘀法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的疗效对比[J]. 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电子版),2016,(06):111+113.
论文作者:谭周霞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9月第2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21
标签:患者论文; 荨麻疹论文; 咪唑论文; 对照组论文; 不良反应论文; 斯汀论文; 组胺论文; 《医药前沿》2017年9月第2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