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通过学习和认知形成的正确价值取向,是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标志。历史学科的学科特质决定了历史教育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主要方式。因此将这一核心素养的渗透贯穿于日常课堂教学成为历史教师重要责任和任务。
关键词:历史教学;家国情怀;价值取向
近期有两名男子在南京抗日碉堡遗址前身穿仿制二战时期日本军服摆拍事件在网络上引起了强烈谴责和抗议。这一行为严重亵渎了民族感情。此前不久,网络上出现了一段关于某公司“年终奖”版的《黄河大合唱》中,一群人摇头晃脑故作癫狂,虽然目的仅仅是为了逗乐观众但这种没有底线的恶搞反而令人作呕。现实生活中这种行为屡见不鲜,与现今所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道而驰。反映出当今社会价值观教育不同程度的缺失,导致价值取向扭曲、道德素养匮乏、责任意识淡薄。基于国情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提出了“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并指导开展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主要内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教学中改变重智轻德的倾向,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一.家国情怀的内涵
家国情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同时其内涵也在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丰富和发展。家即居住的场所,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国即国家,情怀是一种情感、寄托。《礼记·大学》:“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因此家国情怀即是一种对本民族、国家、共同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家国情怀历史上一直激励着仁人志士为了民族繁荣和国家昌盛奋斗不已。
二.家国情怀的价值
教育部对基础教育课程目标改革后提出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要求改变当前基础教育以学科本位、知识本位的现状,实现到育人本位的根本转变。家国情怀的渗透有助于提升公民素养,培育适应社会发展的现代公民。
1.家国情怀教育有助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家国情怀源于我国悠久的传统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内涵不断丰富,同时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随之沉淀而来。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的渗透有助于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而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2.家国情怀教育有助于激发爱国热情
爱国主义是指个人对祖国的一种大爱,集中表现为捍卫祖国和争取国家富强的奋斗精神,是国家命运的重要因素。家庭、社会和国家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家庭幸福是社会安定和国家富强的重要基石,而国家的富强则是家庭幸福的前提保证,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历史长河中无数伟人心系国家的命运,为国家的前途而矢志不渝、不懈奋斗。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的渗透有助于涵育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3.家国情怀教育有助于形成广阔的国际视野
中华文明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历史告诉我们只有开放、兼收并蓄的文明才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固步自封只会带来愚昧和落后。国家的发展依赖于个体的进步,个体的进步需要在依据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吸收外国的先进文化,吸收外来文化的前提则是了解外国文化的差异性,懂得相互理解和尊重。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的渗透有助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家国情怀的实现
1.善用历史教材注入家国情怀
历史是过去的人类的社会实践,历史学科以其科学性、真实性和客观性的学科特质决定了历史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主要阵地。现行高中阶段历史教材中可以提炼出大量关于家国情怀的相关素材。西周宗法制巩固和完善了分封制,维护了西周统治集团的稳定和团结,同时也将家国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家国同构”的文化结构,从而成为了家国情怀的源头。汉代出土的素纱禅衣反映了当时丝织技术的发达,使学生形成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朱熹强调“仁”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仁者境界在于强调获得精神的自足和自由的同时,还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些优秀文化成为了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引导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从而实现对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近代民族工业在夹缝中求生存,在斗争中求发展的悲惨命运,使学生是认识到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使学生明白优秀民族气节的丧失,所谓的大国复兴更将无从谈起。利用这些教材内容,教师可以更好的传递出家国情怀的来源和不同时代的内涵,加深对家国情怀的理解促进学生真实情感的发展,使学生感受到祖国的伟大和民族的尊严。
2.巧用影像资料渗入家国情怀
知识本位的教学可以单纯的依赖于教材文本的解读,但是情感的渗入如果只有空洞的说教,也许其结果会适得其反,使学生无法理解和认同而产生逆反心理。影像资料作为教学辅助素材适当引入情感教学中,可以使用学生更加直观的理解和感受。在讲述巴黎和会时引入一段节选自影片《我的1919》中顾维钧在和会的发言“中国的孔子有如西方的耶稣,中国不能没有山东,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短短几分钟的视频播放完之后班级有一位男生大声叫好,其他一些对历史课不感兴趣的同学眼中也充满了专注的目光。我相信这一刻没有人不为之折服,没有人不会迸发出强烈的民族情感和家国情怀。最近上映的大型纪录电影《厉害了我的国》引发了全民的观影热潮,在讲述关于现代中国科技的发展与成就一课中引入了影片节选,学生真实感受到国家的强大,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更接近民族复兴的梦想,使学生更加自觉的将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联成一体,增强凝聚力。
3.妙用时政热点神入家国情怀
高中学生大都比较热心于关心国家大事的,但受制于学校的学习环境学生无法及时了解。历史教学中巧妙地引入时政热点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可以更好的达成情感目标。
例如,讲《罗斯福新政》一课时,我联系美国近年的次贷危机和去年的金融危机:“同学们最近在一些报纸上指出我国国内一些主要以对外贸易为主的企业面临破产倒闭,你知道是什么原因么?”这时候很多同学指出是由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使我国外贸企业出口下滑,企业亏损严重,大量工人失业。使学生认识到人类社会是一个整体,互相联系、互相依存,从而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近期网络热议的南京紫金山抗日碉堡遗址前的摆拍时间和“年终奖”版的《黄河大合唱》发生后我在课前几分钟的时间里让学生观看影像资料,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这些事情的看法,学生都能从民族情感出发对这类事件予以否定和谴责。时政热点的介入可以使学生在表达自身观点的同时潜移默化的形成共同的历史认同和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
[1]赵亚夫.国外历史课程标准评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纪莹莹.论当代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缺失和培育[D]河北:河北师范大学,2012.
[3]杨清虎.“家国情怀”的内涵与现代价值[J]兵团党校学报,2016,16(2):73-76.
[4]习近平.在2015 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EB/OL].[2015-02-17].http://www.xinhuanet.com/2015-02/17/c_1114401712.htm
论文作者:金家照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3中
论文发表时间:2018/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