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滁州市来安县新安镇来安县第二小学,239200)
语文,作为是语言以及文学文化的简称,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这种特殊性,就决定了语文教学应该轻松活泼。笔者认为语文教育应提倡 “快乐语文”,尤其是小学语文,更应该在轻松的氛围中让孩子从中获取知识。
一、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改革中实施愉快教育?
(一)实施情境教学,在感受快乐中获得知识。
语文教学应注意从学生角度,创设与文本相宜的生活情境。“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语文课堂教学还可通过美读、循路、体味、触发的过程来进入文本情境。在国外,一些教育家如苏格拉底、卢梭、杜威、洛扎诺夫等都提倡和实践过情境教学。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借助文中插图、多媒体、语言描述等,创设文本描绘的生活情境,再现生动可感的生活场景,调动学生相似的生活体验,让学生身临文境地与文本互动和交融。《列女传·母仪传》中记载的孟母“断织教子”的故事,就是情境教学的典型范例。孟母“断织教子”的故事就蕴涵着丰富的情镜化教育思想,这可能是最早的情境化教育的事例。例如,运用多媒体,把声像以及图片还有影像给学生直观表现出来,让学生感受到一种真实的情境。这样才会使得教师在课堂中所讲的内容更加具有说服力,并且在这种轻松、快乐的知识氛围中获得知识。所以,我在讲解《虎门销烟》这一课时,我会把林则徐在虎门销烟的画面,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出来,之后,我会引导学生通过电影镜头中呈现的场面,顺势为学生解读场面描写,结合生活实际,启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体会到其实语文就在生活之中,这样学生就在愉悦的教学氛围中获得语文知识。
(二)运用多种教学形式,让学生融入到课堂中。
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考虑到孩子的好奇爱动的特点,目的是吸引学生融入到课堂活动中,那就需要运用各种教学方式与教学方法,把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着主动的学习者,让学生能够在愉快的教学氛围中快乐地学习知识,快乐地成长。可以采用讲故事的方法,或者是小组表演的方式,还可以运用师生角色互换的形式来进行小学语文教育。来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得学生能够积极地、主动地投入到语文课堂中来。例如,我在讲解《开天辟地》的时候,会让一些学生运用自己的话把课文变成故事讲给大家听,并说出对这篇文章的感受。或者是通过小组表演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更多的学生融入到课堂中来,把死板的课堂气氛变得活跃、快乐,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并成长。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利用欣赏式阅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阅读是小学语文中的重要部分,同时也是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在小学语文课堂改革中实施愉快教育,还应该实施欣赏阅读,在欣赏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教师不应企图将知识硬塞给学生,而应该找出能引起学生兴趣、刺激学生的材料,然后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实施欣赏阅读,就是指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对学生加强引导,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欣赏课文,在阅读的时候更应该注重从多个方面去欣赏与品读,形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并且在欣赏阅读的过程中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例如,在学习《桂花雨》的时候,让学生大声朗读课文中重要段落,在朗读的过程中唤起学生的共鸣与学生的情感,以情感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真切地感受文中作者的快乐与兴奋,并且我会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去表达自己的感悟,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而且我还会指导学生从作者的角度,自己编排课文,演活课文,达到活跃课堂的气氛。这样,学生就会在欣赏的过程中,对阅读产生兴趣。
(四)恰当运用激励手法,使学生都能够感受到语文学习带来的成功与快乐。
教师要控制好激励手段的运用频率,一节课运用多少、哪些时候运用都要事先做好准备,在教学方案设计中详细标注,教学组织活动中灵活把握,既要保证充分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积极性,同时也要避免过多过滥。激励手段要贯穿教学的始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激励手段,不仅仅在课堂上,在课前课后也要加以运用。有些教师课堂上对学生大加激励,而课后在学生出现问题时则大加训斥,学生的积极性会受到伤害。因此,对学生的激励要贯穿语文教学始终,要融合于学生学习的每一个环节,不仅要对课堂上表现良好的学生进行表扬鼓励,同时对课前预习认真、课后作业完成质量较好以及在语文学习中乐于助人的学生都要给予同样的表扬激励,对学生在课外语文拓展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进步也要同样加以表扬。教师将激励手段运用于课堂内外,贯穿学生语文学习全过程,可以为学生创造更为浓厚的学习氛围,让他们充分感受到整个语文学习活动都充满了快乐,以积极的情感推动语文教学活动有效进行。
此外,教学中还可将语文引向生活,又将生活场景引进语文课堂,使语文学习的内容更丰富、形式更开放,学生才会真正关注生活、亲近自然、接触社会,才能真正感受语文的真谛,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语文,获得学习的快乐与满足。
二、结语
快乐学语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愉快教育,不仅是一种教育思想的转变,也是一种教学手段的转变。运用这种教育方式,能够抵抗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厌倦情绪,还能够促进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此外,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及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让学生能够愉快地成长与生活。
论文作者:吕敏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2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11
标签:学生论文; 语文论文; 快乐论文; 情境论文; 激发学生论文; 小学语文论文; 课文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2月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