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国际旅游收支逆差的成因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逆差论文,成因论文,收支论文,国际旅游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目前,认为我国“旅游服务贸易”逆差的呼声愈来愈高,我国已经俨然成为世界上第一大旅游服务贸易逆差的国家(武芳,2014)。而实际上,在现行的贸易、服务贸易、国际收支等国际性文件、协定和统计手册中并没有“旅游服务贸易”这一概念和统计指标。与此概念相匹配的则可以用“国际旅游收支”来代替。而且国家旅游局、国家外汇局、商务部在关于旅游统计口径并不一致。因此,有必要来进一步厘清“国际旅游收支”的结构,寻找出造成“国际旅游收支”逆差的成因。 据商务部统计,2013年中国服务进出口总额达5396.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4.7%。其中,全年服务进出口总额占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为11.5%,同比提升0.7个百分点。其中,出口总额达2105.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0.6%。同期,中国实现服务进口总额3290.5亿美元,同比增长17.5%,增幅与上年基本持平。中国服务贸易逆差由上年的897亿美元扩大至1184.6亿美元,同比增长32.1%。逆差主要集中于旅游、运输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保险服务领域,旅游进口(出境旅游)占全国服务进口总额的比重进一步提升。全年实现旅游进口1285.8亿美元,继续居中国服务进口第一位,同比增长26.1%,占比由上年的36.4%提升至39.1%。其他商业服务、咨询、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建筑服务则实现较大数额顺差。从服务贸易的角度来看,我国的旅游进口增长率明显增高。按照《2010年国际服务贸易统计手册》和《国际收支与国际投资头寸手册(第六版)》(BPM6)的准则,严格地说,激增的出境旅游花费中有相当比例其实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小额货物贸易,不属于旅游花费。 一、从各旅游目的地关于中国游客消费碎片化的报道剖析 尽管缺乏较系统完整的出境旅游花费结构统计,但从一些国际机构如环球蓝联(Global Blue),一家专门提供全球购物退税的专业集团提供的报告中,可以看出中国游客旺盛的购买力。据环球蓝联统计,继2009-2012年期间累计增长2倍之后,2013年中国游客的国外旅游消费额又增长了20%。法国是最受青睐的消费地,其次是德国、英国、意大利、新加坡和韩国。据统计,目前中国游客是连续三年成为全球购物退税的最大客户,年退税额高达30亿欧元。此外,我们还是可以从目的国的媒体报道和一些国际组织的统计中印证这一推论。以下是一些中外媒体有关中国游客的报道: 1.自2012年起,中国游客取代德国人成为全球消费最高,德国和美国分别排在第二、第三位,这两个国家游客的海外消费都在840亿美元左右,增幅同样是6%。中国在2005年排名第7,其后逐渐取代意大利、日本、法国、美国和上年的德国(新华网,2013)。 2.中国游客是法国免税商品的最大客户群体。他们的购物狂热令人咋舌。每位中国游客在法国购物消费平均1500欧元,花销经常超过旅费。据巴黎机场客服发展负责人介绍,三年来,中国人已成为巴黎机场商品消费最多的顾客。尽管中国游客在总客流量中仅占1.4%,但在商品销售额中却占10%。中国游客平均在机场逗留4小时,其中3小时用于购物。据巴黎大区旅游部门官员介绍,中国游客数量全世界增长最快,中国游客平均每人每天在巴黎消费170欧元,成为知名奢侈品牌的消费人群(中国新闻网,2011)。 3.根据德国旅游中心(DZT)和退税机构环球蓝联(Global Blue)联合公布的数据,中国旅游者花钱大方,人均在德购物开支达到610欧元。他们热衷于购买高价值商品,首饰、钟表、服装、皮革和家用电器都是其青睐的物品。欧盟以外国家游客在德购物营业额达到15亿欧元,同比增长近一半。其中1/3(32%)亦即5亿欧元来自中国游客,人均约610欧元,远高于俄罗斯人(337欧元)和阿拉伯人(306欧元)(中国新闻网,2013a)。 4.2013年中国游客在英国总消费为4.92亿英镑,比2012年增长64%。每位中国游客在英国的消费值是全球游客平均消费值的4倍。另据英国最新的一个调查显示,平均每位中国游客在英国购买8000英镑(约合人民币78 354元)的商品。中国人的消费力连中东“土豪”都相形见绌。2013年上半年中国游客英国消费达1.81亿英镑,呈132%爆发式增长,增速高于其他22个主要市场(中国新闻网,2014c)。 中国人一般会提着“战利品”袋子去坐地铁,下榻的酒店一般也是不太知名的,但这些酒店愿意提供中式的早餐。此外,中国游客还青睐打折的奢侈品,为此,提供名品折扣的比斯特购物村成了中国游客的必到之地。英国首相卡梅伦曾经向中国驻英外交人员询问如何吸引更多中国人前往英国,他得到的回答是——“多造几个比斯特购物村”。 据悉,每年大约有15万中国游客来英国旅游购物。他们在伦敦最知名的百货商店哈罗德的平均消费是美国游客的5倍。而很多中国游客到英国来并不是为了来看大笨钟,而是来购物、买名牌。当然,他们也去逛一下出名的景点,但也就是留张影而已(龙虎网,2013)。 5.日本观光厅公布的《访日外国人消费动向调查》报告显示,2014年4~6月期间,访日外国人旅行消费总额达到近5000亿日元(约合300.8亿元人民币),较上一年增加超过30%。其中,赴日中国内陆地区游客消费总额和人均消费额均居首位。按照国籍和地区类别来看,中国大陆地区游客消费额居第1位,为1125亿日元(约合67.7亿元人民币),占全体的23.1%。人均支出最多的是中国游客,平均每人消费20万日元(约合1.2万元人民币),远远超过第2位的美国游客人均消费(16万日元)。由于像这样消费欲望强烈的中国游客数大幅增加(较上年增加9成),提高了整体外国游客消费额。2014年4月实施消费税增税政策以后,内需增长停滞。而外国游客消费则弥补了停滞的内需增长。日本百货店协会公布了6月销售额报告。虽然全体销售额较上年同月减少4.1%,但来自中国内陆和台湾地区访日外国人的消费额同比增加39.4%。日本百货店6月单月的销售额创历史最高纪录。 尽管近一两年,日本发生“3·11大地震”、中日关系因领土争端而恶化等问题,前往日本旅游的中国人数量已经落后于韩国人,但赴日旅游的中国游客消费欲望依旧旺盛,购买金额远超其他国家和地区(郭桂玲,2014)。 6.韩国文化观光研究院发表的《2013年外来游客情况调查》显示,上年中国游客在韩国人均消费2271.9美元,是在韩人均消费额最多的外国游客群体。调查还显示,在韩国的中国游客主要消费项目为购物、住宿、餐饮等;主要购买的商品为香水及化妆品、服装、食品及饮料等;主要购物场所为市内免税店、明洞购物街、机场免税店、百货商店等。 另韩联社报道,韩国产业研究院发布了一份题为《中国游客的增加对工业起到的影响和政策提议》的报告,该报告是基于韩国观光公社(韩国旅游发展局)和文化体育观光部的统计数据分析了外国游客的变化趋势和对经济的波及效果。 报道中称,赴韩旅游的中国游客从2007年年底的106.8万人次增加到2013年的432.6万人次,翻了4倍多。中国游客在韩国的人均消费额则从2008年的1262美元,增加到2013年的2272美元,激增80%。 2013年,中国游客的人均消费额是全体外国游客人均消费额(1684美元)的1.3倍,约为2189.2美元(约合人民币13 458.11元)。据推测,中国游客上年在韩国的消费使韩国产值增加13.3717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823亿元),创造工作岗位24.0798万个。 根据韩国旅游发展局的资料,中国从2013年开始超越日本,成为来韩游客最多的国家。报道中指出随着韩国电视剧和电影在中国大受欢迎,越来越多的人想要亲身体验主人公式的穿戴和饮食。另据报道称,“中国年轻女游客购买的不是商品,而是韩国的生活方式”(中文互联网数据资讯中心,2013)。 7.据新加坡旅游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新加坡共接待中国游客227万人次,同比增长12%。中国游客的消费金额累计高达24亿美元,成为在新加坡消费最多的外国游客群体(新华网,2014a)。 8.根据澳大利亚旅游局(Tourism Australia)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3年,国际游客在澳消费总额再创新高,达289亿澳元,同比增长6%。其中,作为澳最大的国际游客市场,中国游客在澳消费总额达到48亿澳元,比上年攀升16%。中国游客正从组团旅游的形式向“高消费、优体验”的自助游形式转变,澳旅游局计划将营销活动更加专注于中国市场,特别是自助游客(凤凰网,2014)。 9.据美国旅游协会提供的数据,2013年,美国共接待了180万中国游客,每次人均消费7200美元,远高于外国游客总体平均每人消费4500美元水平(美华网,2014)。 另据美国洛杉矶市官方发布,2013年,美国洛杉矶共接待国际游客600万人,其中中国游客57万人,高居各国之首。与2012年47万中国游客到访洛杉矶的数字相比,2013年中国游客人数增长超过21%。近几年来,中国游客人数增长迅速,目前是洛杉矶的最大海外旅游市场。2013年中国游客人数超过57万人,而在2009年时,中国游客人数还不足16万人,短短5年时间,翻了3番有余。而中国游客也是继日本游客之后,在洛杉矶消费最大方的国际游客。根据协会的统计数据,2012年,平均每个来洛杉矶旅游的中国游客的花费约为1326美元(中国新闻网,2014a)。 10.据香港旅游发展局公布的统计资料显示,内地过夜旅客在港人均消费金额由2009年的6620港元,已增至2013年的8813港元。同期,不过夜内地旅客在港消费金额由2352港元增至2721港元。内地旅客在港消费能力,超过了来自其他地区的旅客平均消费水平。从2009年到2013年,不包括内地在内的短途地区市场、长途地区市场的赴港旅客,在港消费金额均落后于内地旅客。不包括内地在内,2013年短途地区市场的过夜旅客在港人均消费5897港元、不过夜旅客人均消费894港元。同年,长途地区市场的过夜旅客人均消费7518港元、不过夜旅客人均消费444港元。伴随着消费能力提高,内地访港旅客的数字也不断翻新,2013年已超过4074.5万人次,约全部访港旅客总数的75%。其中,超过3392万人次的内地旅客经陆路入港,约占其总数的83.2%(中国新闻网,2014b)。 11.据澳门统计暨普查局公布,2013年第1季来澳旅客总消费(不包括博彩消费)达145亿澳门元。其中来自中国内地旅客的消费额雄踞榜首,人均2640澳门元。其中以个人游方式来澳的内地旅客人均消费为2993澳门元;其次为新加坡旅客,人均消费接近1692澳元(中国新闻网,2013b)。 12.台湾观光部门发布的调查统计显示,2013年,大陆游客为台湾创造观光收入55.31亿美元,创开放大陆居民赴台游以来的新高,约占台湾全年观光外汇收入的44.9%。上年大陆旅客达287万人次,同比增长11.2%,占入台境外旅客总数的35.8%。 该部门调查发现,上年大陆游客在台每日人均消费259.64美元,高于入台境外旅客整体平均数224.07美元。大陆游客在台购物每日人均花费142.57美元,居各地旅客之首(新华网,2014b)。 从上述中国游客主要旅游目的地的本地媒体报道和东道国(地区)的相关调查统计,就可以看出中国游客都无一例外地荣登各国游客的旅游消费榜首。但其中有些关于旅游消费的统计数据,可能只涉及旅游购物,不一定涵盖旅游交通、住宿和餐饮等,但至少能说明中国游客购物支出的比例非常高。不少中国游客代购、扫货、血拼(shopping的中文音译戏称)成为旅途中的必选,甚至是首选项目,去巴黎旅游往往是“30分钟卢浮宫,3个小时老佛爷”,不去奥塞博物馆、蓬皮杜艺术中心和先贤祠等,而是去巴黎春天、香榭丽舍大街的奢侈品专卖店,也没有在米其林三星餐厅用过餐,在花神咖啡馆喝过咖啡,只在饭店泡方便面吃。但在购物上,却出手阔绰。中国游客购买的商品类型全、数量多。从奢侈品牌的服装鞋帽、金银珠宝、手表首饰、药妆用品、电器电子产品、婴儿奶粉等不一而足。中国大妈在海外抢购黄金饰品,一度影响到国际黄金市场的价格走势。2013年10月1日,我国《旅游法》生效后,一些“零团费”的出境旅游团退出市场,2013年四季度中国公民赴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的旅游人数下降,但人均消费出现了大幅度的增长。 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由于国内富裕阶层的人数增加,消费升级,消费观念更新,追逐国际时尚。而在国内商店销售的同类进口产品由于受关税及物流成本的影响,不仅价格严重偏高,而且“山寨”和假冒产品泛滥。再加上国内假日制度的改革,旅游目的地国家签证制度的放宽和手续便利化,尤其是人民币的持续坚挺,2013年,人民币汇率中间价连续41次创新高,升值幅度是上年的3倍,所有这些因素都刺激了出境旅游购物潮的高涨。从环球蓝联统计的30亿欧元(约合37.35亿美元)的购物退税额推算,中国游客通过退税服务购物花费就将近400亿美元左右(一般以信用卡退税的税率12%,以现金退税为10.2%)。而这些商品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贵重物品、电子产品或代购转售的日用品(如婴儿奶粉等)。严格来说,这是不符合《国际服务贸易统计手册》中定义的旅行支出。也就是说,这部分花费其实不属于服务贸易,而应视作是一种特殊的货物贸易。 如上所述,目前我们缺乏系统的按国(地区)别统计的出境旅游花费,但我们还是可以从目的地国家(地区)对我国游客的旅游消费的上述新闻报道中,提取到相关数据。尽管这些数据未必是严格按照世贸组织规定的口径统计得出的,但还是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从主要伙伴经济体的旅游消费结构剖析 从来华的外国过夜游客人均天花费看,多数国家的游客购物所占的比例一般都低于30%,大于30%的只有菲律宾(40.6%)、俄罗斯(37.8%),而这两个国家的游客住宿所占的比例都不到10%,尤其是俄罗斯餐饮的比例更低只有4.2%。此外,也只有这两个国家游客的长途交通比例低于30%(见表1)。但从表2中可以看出,俄罗斯游客的人均天花费并不低,达到238.99美元,仅次于美国、日本、韩国和法国,高于德国、英国、意大利、澳大利亚和新加坡等经济发达国家。菲律宾的人均天花费也高于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越南等国家。这种旅游消费结构是典型的购物旅游特征。可以推论,我国国际旅游收支出现逆差的话,出境旅游的花费结构也很可能与此类似。但人天均花费数额和购买力则远高于入境游客。 三、从主要伙伴经济体的国际收支情况剖析 由于欧洲大陆国家只有关于中国游客在当地的购物消费的报道,找不到关于旅游消费的系统统计,所以我们只收集整理了9个主要伙伴经济体(旅游目的地)的出入境国际收支情况(见表3)。从表3中,我们可以看出仅港澳两地与中国大陆旅游收支逆差就达400亿美元,占到全部逆差的51%,与韩国、美国的逆差不到40亿美元,由此估算,与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等欧洲大陆国家之间的逆差也就是在250亿美元左右,这些逆差中还有相当部分是不属于旅游消费的购物开支。由此可见,我国国际旅游收支逆差问题并不像有些专家学者所说的那么严重。 我们可以再来参照一下世界主要国际旅游收支都位于前15名的9个国家和地区的情况(见表4)。由表4可看出,中国的逆差比其他四个国家逆差之和还要高出1倍多。美国的顺差高达767亿美元,但中美之间游客人数基本持平。中国香港的顺差也达到了177亿美元,而中国内地与香港之间,人数入超达1600万人次,中国香港的顺差大多数是内地游客带来的。表6的数据来自世界贸易组织(WTO),但中国的数据与我国商务部和国家外汇局公布的数据几乎一致,国际旅游收支两个数字是否由中方提供,我们不得而知,但不管出自何处,我们认为,如果是按照《2010年国际服务贸易统计手册》规则统计的话,将旅游作为服务贸易逆差的话,是被高估的。 此外,中国作为旅游目的地国家也存在类似的情况,据抽样统计,2004-2013年期间,主要来华游客中,人均天花费前10位的是:蒙古、日本、朝鲜、韩国、意大利、荷兰、英国、俄罗斯、瑞典和泰国(见表5)。而2004-2013年在华年均人均花费中,购物支出占前5位的是:蒙古、俄罗斯、朝鲜、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见表6)。这两个统计结果或许与我们的预期很不相同,尤其是蒙古、俄罗斯、朝鲜的人均天花费和购物支出比例高于美国和一些欧洲经济发达经济体,似乎超出一般常理。但如果仔细分析一下这些国家游客的消费结构这个困惑就迎刃而解了。蒙古、俄罗斯、朝鲜与我国陆地接壤,边境旅游和跨境旅游频繁。据国家旅游局、国家统计局的抽样统计,2013年蒙古来华旅游者105万人次中,有78.4%是通过汽车入境的,汽车入境人数居各国来华旅游的第二,汽车入境比例则高居首位,而俄罗斯来华旅游者218.63万人次中,有50.4%是通过汽车入境的,汽车入境人数位第一,比例列第二,虽然缺乏朝鲜入境交通方式的统计数据,但从中朝之间的空中航班密度和火车时刻表可以推测朝鲜来华入境旅游主要是以汽车、火车为主。显然,这三个国家来华游客中,边境旅游和跨境旅游者较多,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出游动机是以采购为主,旅游为副,在食宿、游乐花费上较为节俭,有些游客主要从事小额货物贸易活动。这些国家来华旅游消费结构与我国公民出境旅游有些相似,但购物的商品种类和档次完全不同。 四、结论与讨论 综上,我们可以对国际旅游收支逆差问题得出以下几个基本结论: 1.由于旅游业统计与国际服务贸易统计制度上的不同,将我国旅游收支逆差作为服务贸易逆差的话,是被高估的。 2.在高估的逆差中,有相当部分是在境外大量购物的开支,而真正用于旅游消费的比例并不高。 3.出境旅游中有70%是去港澳地区消费的,由此造成了332亿美元的逆差。这是“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框架下香港对内地居民开放自由行的结果,是符合CEPA政策预期的。 4.我国国际贸易持续顺差,人民币升值压力未消,在这一宏观国际经济背景下,这点旅游逆差在平衡国际收支上无足轻重,但对于提高国民素质,开阔视野,增进民众福祉大有裨益,也有助于提升我国的国际形象和地位。 我们认为,有些学者对于征收出境税的提议并不适宜(戴学锋、巫宁,2006;石金海,2005;卢小金,2012)。就算是为了减少逆差,靠征收人头费也是无济于事的。如上所述,造成逆差的原因在于大量购物,所以即使征税,也应该征收超额商品的关税,而不是出境税。事实上,造成大量境外购物的根本原因在于国内的进口商品税费过高,物流和流通费用太大,以及对于假冒商品的打击力度不够所致,或许能因此形成市场竞争的倒逼机制。目前在海南国际旅游岛所建的三亚大型免税店、上海浦东自由贸易区都已经实现了进口名牌商品销售服务的国际化和本地化,随着广东、天津、福建等地自由贸易区的建成,可以预料出境旅游购物也会随着下降,国际旅游收支会趋于平衡。 总之,对于旅游部门来讲,应该充分抓住我国外汇相对宽裕的重要机遇期,超越旅游创汇的传统思维,与时俱进,我国旅游业要成为“一带一路”的先行者,谋求国际旅游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大格局,要有引领国家对外发展战略的大作为,用我国出境旅游人口红利在国际社会充分展示我们参与国际竞争的软实力和巧实力。我国国际旅游收支逆差的成因研究_韩国旅游论文
我国国际旅游收支逆差的成因研究_韩国旅游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