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竞技体育发展路径创新研究&以江苏省为例_体育论文

区域竞技体育发展路径创新研究&以江苏省为例_体育论文

区域竞技体育发展路径的创新研究——以江苏省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江苏省论文,为例论文,路径论文,区域论文,竞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8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840(2013)04-0015-04

创新是竞技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竞技体育竞争力得以保持与延续的有效途径。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各个区域根据自身的地理环境、人口基数、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形成了一定的竞技体育发展特点,进而也形成了自身的竞争优势。根据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竞技体育竞争优势表现的不是竞技体育各种要素的简单叠加,而是以竞技体育的各种关系及整个活动为整体所产生的叠加效应。所以,在探讨和分析竞技体育发展路径的创新问题时,应以竞技体育的整体结构为研究切入点进行结构性与功能性的分析,不仅要找出区域竞技体育发展路径创新的共性,也要通过其个性研究加以检验。本研究以江苏省为例,依据江苏省竞技体育的内在特点,结合竞技体育发展的一般规律,从整体性的视角研究江苏省竞技体育竞争力创新的路径问题,为区域竞技体育竞争发展路径创新提供理论上的借鉴。

1 竞技体育发展路径创新的动力

任何事物的创新均有其目的性,也即其创新的驱动因素。竞技体育发展路径创新的动力来源于竞赛需要与科学技术的发展。首先,竞赛是竞技体育的核心,竞赛需要所蕴含的潜在需求与现实需求是竞技体育发展的根本目的,只有通过竞赛才能实现竞技体育的目的。其次,现代竞技体育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发展的,特别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最新科学技术对竞技体育运动产生的根本性的影响,为了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竞技体育赛场中获胜,现代科学技术就被广泛应用于竞技体育运动中,同时也使竞技体育事业发展产生了巨大变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就成为竞技体育发展路径创新的另一驱动力。

2 实现区域竞技体育发展路径创新的“路径依赖”分析(以江苏省为例)

2.1 路径依赖理论

路径依赖(Path dependence)是新制度经济学的一个范畴,它是指一个具有正反馈机制的体系,一旦在外部偶然性事件的影响下被系统所采纳,便会沿着一定的路径发展演进,而很难为其他潜在的甚至更优的体系所取代。“路径依赖”运行机理可以概括为给定条件、启动机制、形成状态、退出闭锁4个过程。“给定条件”指随机偶然事件的发生;“启动机制”指系统中的正反馈机制随给定条件的成立而启动;“形成状态”指正反馈机制的运行使系统出现某种状态或结果;“退出闭锁”是指通过政府干预和一致行动,实现路径替代。

作为一种整体变迁过程,区域竞技体育竞争力的发展和形成就呈现报酬递增和路径依赖的性质,运用路径依赖理论分析区域竞技体育竞争力的发展和演变可以准确地找出其发展路径依赖槽,进而为创新提供更有利的依据。

2.2 江苏省竞技体育创新的路径依赖

新中国建立之后,我国借鉴前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体育建设思路,初步形成了发展我国竞技体育的举国体制,江苏省在此基础上引用和借鉴,形成了具有省属特性的举省体制[1]。这一举团体力量办竞技体育的制度的确立不仅为全国体育系统的发展演变设定了路径依赖槽,对江苏省体育事业发展同样形成了路径依赖槽。

改革开放后,江苏体育工作者开始重新考虑江苏省体育体制改革的问题,但是,计划经济体制改革并没有引起体育体制大幅的变革。江苏省在秉承原来体制同时开始侧重发展竞技体育、着眼于全运会和奥运会夺取优异成绩的体育工作思路,这也进一步明确了竞技体育“举省体制”的指导思想,可以说是这些改革无非是原有竞技体育体制的继承和延伸。

六运会后,江苏体育系统总结了江苏竞技体育发展的成败得失,对江苏竞技体育发展路径进行了调整和改革。首先在六运会后明确提出各训练单位必须以训练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必须坚持“两严”方针和“三大一从”科学训练原则,紧紧抓住承办1995年第三届全国城市运动会的机遇,“举全省之力,办城运盛会”。时至2005年,十运会在江苏南京开幕,江苏省投入巨资,新建场馆、改善城市交通环境,再次举全省之力办十运赛事。这一时期,江苏省发展竞技体育的战略更加突出,目标更加明确,举省体制的发展方式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强化。这一阶段,举省体制获得了递增收益,表现在十运会江苏竞技体育取得了历史性突破。

根据建国后江苏竞技体育发展路径以及相应制度安排的贡献绩效分析,可以总结出江苏竞技体育路径依赖规律:首先,江苏竞技体育发展具有明显的路径依赖性,通过分析发现,初始“给定条件”启动并决定了竞技体育竞争力形成与发展路径的选择,并通过不断的正反馈效应得到强化。六运会后竞技体育体制的历次调整,都是对原有实施路径的修正和补错。其次,初始制度安排和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发展路径十分重要,通常处于关键的战略地位。初始制度安排和人才培养途径提供强化现存制度的刺激和惯性,因为沿着原有的制度变化路径和既定方向前进,总比另辟蹊径来得方便。第三,资源配置的主导权高度集中于省政府的举省体制,在保证金牌获取的背后是大量的资金投入和资源使用的低效率。第四,意识形态作用巨大。在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成本时,意识形态可以使非绩优制度闭锁在无效状态中。长期的金牌的名利价值思想、政绩评价与奖牌数和金牌数挂钩思想的灌输形成了各层面对金牌认知的无效状态。有效的路径只能在符合江苏社会发展的基本现实和科学发展的框架内进行,才会促进竞技体育的发展朝着更加完善的方向延伸,这样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3 竞技体育发展的创新路径与内容

竞技体育发展路径的创新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结构,要及时地根据内外部情况的变化适时地进行内部结构调整,以寻找最优的路径,即所谓的路径创造或创新。根据创新的路径来看,一般情况下,有两种选择方式,一是渐进式的,一是激进式的。根据我国各区域竞技体育发展历史分析,我国各省市竞技体育发展路径的变迁或形成路径的创新,更适合采用渐进式方式进行。下面对竞技体育发展路径创新的内容进行分析,并结合江苏省状况,寻求区域竞技体育发展路径创新的共性与个性问题。

3.1 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创新

体育管理体制与政府的政治体制、经济发展程度、文化传统及体育自身的性质和发展状况等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竞技体育发展必须建立与之相应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目前,竞技体育管理体制一般分为政府管理、社会管理、政府社会联合管理3类[2]。我国乃至地方均是采用政府管理模式,这种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特点是政府权力高度集中,并主要依照计划体制原则,采用行政的方式进行宏观到微观等各个层次的全面管理。其缺点主要体现在抑制社会对体育的参与和支持,进而限制了体育的发展。

我国的竞技体育虽然是实行举国体制,但与经济体制具有异曲同工之处,也即“中央集权地方分权”管理模式。虽然在“奥运战略”的方针指引下一切为了奥运金牌而努力,但在平时的发展中各省均有自己发展竞技体育的自主权。从江苏省竞技体育行政机构设置看,江苏省竞技体育是政府部门设有体育行政机构,在管理上对全省的体育事业具有领导权,这是我国竞技体育政府管理形式的延伸。江苏省竞技体育管理制度的政府管理型限制了市场的准入度,抑制了社会对体育的参与和支持,进而限制了体育的发展。因此,江苏省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创新应该在“举省体制”的框架下进行转移。即由政府对体育实行宏观管理,制定方针政策,发挥协调、监督的职能。而竞技体育的业务管理,主要是赛事市场的管理,应该由社会组织进行。这样有利于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和鼓励社会对于体育的参与和支持。但实行这样的管理体制创新在政府与社会组织的权限划分和利益分配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进行科学的论证与双方的协商。

3.2 竞技体育科技制度创新

现代社会体育和科技的结合越来越紧密,科学技术的每一次发展都会反映到体育中来。世界竞技体育发展史表明,科学技术已成为运动场外竞争的焦点,是竞技体育重要的“金牌增长渠道”。如由悉尼奥运会打破的13项世界纪录而产生的“鲨鱼皮泳衣论”、“泳池设计先进论”、“赛场热烈气氛论”等理论,这些理论的创新是向实践的突破,更是科技发展的结果。因此,科学技术和体育的有机结合是现代体育发展的要求,也是提高体育事业科学、健康、顺利发展的必由之路。

当下江苏省体育科技管理体制仍然处于深化和完善阶段。从体育科技经费投入看,基本还是单一的财政拨款经费制度。体育实体、体育科研单位、高等院校之间的协作非常之少,科研成果的交换几乎没有,严重影响了体育科研自身生产率和投入产出效率。另外,体育科研评价的指标主要停留在科技成果的多少,科技论文的篇数,而没有与科技成果实际产生的经济效益挂钩,使大量的科研成果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在研究领域,基础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比例失调,表现在应用性研究呈减少趋势,而基础性研究则出现上升,这说明了江苏省体育科技的管理与运行需要进行创新,创立一条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竞技体育发展密切结合的路径。

首先,从事群众体育公益性服务的研究由省政府进行经济支持,按非营利性科研机构进行管理;科研成果具有面向市场的特性的研究,应把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进行企业实体的构建或与具有该方面能力的企业合作,该方面的研究以企业注资或自筹经费的方式进行科学研究工作。其次,分清竞技体育科技发展的主次,以备战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等大型竞技体育赛事的科研攻关和科技服务为重点,加强训练的科学化和竞赛器材、设备的研究。第三,对竞技体育科技管理进行课题制管理方法,建立以课题为中心的管理制度,以科研成果的实体转化为主要评价标准,减少基础理论研究,增加应用研究。

3.3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创新

江苏省优秀运动员的培养基本采用“基层业余体校——市级重点体校——省体校——省优秀运动队”这样一个模式[3],优秀的选手经过层层遴选,由低到高、由初级到高级这样一个长期系统的训练与选拔而来。但这种模式在经历了社会发展、竞技体育价值观多元化和经济水平提升的今天,已经很难满足竞技体育优秀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传统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很大一部分是与当时经济水平低下有关,但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家长对竞技体育价值的认同度开始下降,让孩子参与文化学习成为其培养孩子的重要途径,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业余体校的生源数量,进而影响到优秀运动员苗子的数量。因此,应该把后备人才培养的途径拓宽。首先,在学校中选拔有运动天赋的优秀运动苗子;其次,加大学校运动队的建设,以确保足够数量运动员的训练。第三,增加人才引进,控制人才流失。地区性特性对原始体育人才的限制诸多,江苏省临海、位于南方,南方人细腻、灵敏的特性使得江苏籍运动员多在技能类项目中颇有建树,但由于地域、气候等方面的原因,在许多项目(如田径、冰上等)上人才严重缺失。这需要对盛产这些项目优秀运动员的地区进行人才引进,完善江苏省竞技体育项目的开展,充实这些项目的优秀人才,因此,加大资金投入的力度成为人才引进的主要途径。

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需要投入巨大的资金。而江苏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资金分配存在明显的偏一线,轻二、三线现象[4]。根据相关数据统计,政府财政拨款一直是优秀运动队经费的主要来源,自1986年以来持续增长,但从经费投入增长额变化曲线看,在每届全运会前一年经费投入幅度明显大于平时,这也说明江苏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具有明显的功利性。其次,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是一个长线投入过程,也是一个高投入、低产出的过程,对比赛成绩的重视必然导致后备人才培养中的拔苗助长现象。江苏省体育系统在每次大赛前均会创新激励政策,尤其是在全运会周期中,这种急功近利的改革举措不利于教练员依据竞技体育训练规律对运动员进行科学训练。因此,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中,应改革对后备人才培养单位的考核标准,“不以奖牌论输赢”,强化人才意识,重视后备人才的输送质量。

3.4 运动项目管理创新

迅速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在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中取得更好的成绩,是各个省市竞技体育体育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根据历史经验分析,运动项目合理布局是体育强省的共同经验。广东、辽宁、上海是当今中国竞技体育三大强省,尽管三省均以奥运战略为发展方针,但在运动项目布局上都采取了与本省一些特征相符的战略,那就是以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为中心,根据本省地理环境、人口因素、气候条件与经济水平,有计划、合理地进行运动项目的布局,突出符合本省特点的重点项目、优势项目,吸收与引进本省缺失项目的优秀运动员。在拥有高水平竞技能力的基础上把握项目的制胜规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技战术、训练方法手段和体制等方面的创新,引领项目的发展趋势[5]。例如,辽宁、广东根据丰富多样的地理环境与气候条件,在项目设置上均采取了发展符合本省自然条件的项目,并有所侧重的发展战略。两省除了都把大球项目作为重点项目外,广东把水上项目作为重点,辽宁把冰上项目作为重点项目;上海鉴于人口基数小、地理环境单一的实际情况,在项目布局上采取了与其不同的战略,即:选择缜密、突出重点,大胆进行“获金人才”的引进,稳步前进。

依据三强省市的项目布局经验,在江苏省竞技体育项目发展中,应对射击、体操、羽毛球、乒乓球、击剑等几个项目上的投入要有所侧重[6]。而对于一些见效快的项目,如蹦床、跆拳道等,可以列为发展的重点。只有果断地暂时舍弃那些和竞技体育强省、强队、强手差距非常大,在短期内很难赶上的落后项目和薄弱项目,有所侧重的发展重点项目,江苏省竞技体育的项目创新才能快速实现,并超越现有水平。

3.5 竞技体育赛事管理体制创新

体育竞赛是竞技体育赖以生存的土壤,又是检查竞技体育发展水平的标尺,尤其是运动级别高的竞赛。对于一个地区而言,其组织体育竞赛的内容、规模、频度、形式等,不仅影响到竞技体育战略目标的制定和训练体制、训练方法的改革,而且对竞技体育多元目标的实现和竞技体育的资源配置起到导向作用。一般而言,竞赛管理体制是推进体育事业各方面发展的“助推器”,并对竞技体育的发展产生直接影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确立,赛事活动无形资产的开发和利用不断加强,竞赛产业也迅速发展,体育赛事带给城市的竞争力与城市形象等成为各级政府、各种机构申请办赛事的重要驱动力,同时,承办大赛也促进了地方竞技体育的快速发展。

长期以来,江苏省竞技体育竞赛的管理体制还是计划经济时代的模式,竞赛活动以政府财政支出为主,竞赛活动基本为政府办赛事。改革开放后江苏省对竞赛体制做过一系列的改革。在初期,主要从竞赛方法、基础项目竞赛等方面改革,虽然在1986年第11届省运会开始将承办权下放,并明确“可开展赞助活动”,但在经费支出方面还主要依靠徐州市与省政府补助,体育赛事市场开发还处于尝试阶段。1992年后,江苏加大了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举办体育竞赛活动,鼓励、支持企事业单位与体育部门合作办竞赛,推进体育竞赛社会化的力度。随着江苏省竞技体育发展水平的提升,在大赛管理上,江苏省体育竞赛管理体制又逐步向政府办倾斜,众多国际大赛均由江苏省体育局承办。体育机构承办赛事,尤其是有影响的大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体育赛事市场化的进程。

当下,国际现代体育竞赛管理制度基本采用权责分明、科学管理、依法治赛、市场与计划相结合的模式。这就要求竞赛必须形成以体育市场为基础,以政府调控为纽带的良性循环的体育竞赛体制。因此,在未来的江苏省体育竞赛的管理体制改革中,应当立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环境,进一步加强体育竞赛和市场的结合,使得体育竞赛在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和文明建设作出贡献的同时,也能得到物质上的支持,从而增强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这就要求竞赛体制制定中要发挥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供求规律和竞争规律。同时,一方面要注意发展市场中介职能,发挥体育机构的服务、沟通、公证作用,对于大型体育赛事的主办权,原则上仍然属于省体育局,但在承办权上,则可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采用近几年运行较为成功的竞赛招标的形式,建立和完善体育竞赛自律性运行机制;另一方面,政府也要改善和加强竞赛市场的管理和监督,建立正常的市场进入、市场竞争和市场行为,建立公开、公正的竞争环境,通过扩大招标范围,从而使竞赛全面走向社会,走向市场。

4 结语

竞争力是区域竞技体育事业发展的绩效核心,创新是区域竞技体育竞争力得以保持与发展的关键。通过宏观影响因素与自身构成因素的改革与创新,必然带来区域竞技体育竞争力的扩大与巩固。因此,从区域竞技体育发展的具体实施路径的框架内着手,利用竞技体育发展路径的创新来解决区域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与指导意义。

标签:;  ;  ;  ;  ;  

区域竞技体育发展路径创新研究&以江苏省为例_体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