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诊断胆囊息肉样临床价值分析论文_蒋力健

蒋力健

(江苏省常熟市淼泉卫生院 江苏 常熟 215515)

【摘要】 目的:探讨超声诊断胆囊息肉样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5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疑似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60例,采用超声显像仪按胆囊常规检查法进行,行多切面观察胆囊,并将诊断结果与病理学检查结果比较分析。结果:在本次超声诊断胆囊息肉样病变中,在患者手术或经病理检查前术前没有给出诊断结果的共1 例,出现错误诊断的共6例,误诊率为10.00%。结论:超声检查胆囊息肉样病变诊断率很高,并根据不同病理学类型的息肉呈现不同的图像特征为病变良、恶性做出初步的诊断提供了较为有力的支持,对于指导患者复查、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超声诊断;胆囊息肉样;临床价值

【中图分类号】R4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30-0144-02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高分辨率超声诊断仪的广泛应用,胆囊疾病的检出率有了显著提高。其在空腹胆汁充盈的状态可迅速、灵敏的将胆囊内的毫米级的病变显示出来,能够将胆囊病变的位置、形态、数目、大小、回声特特点等情况清晰的显示出来[1],且无创,方便。本文以2010年1月-2015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胆囊息肉样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2015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疑似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60例,男性34例,女性26例,年龄26~62岁,平均年龄(54.35±11.62)岁,部分患者出现右上腹不适、后背散射痛或右肩放射痛等临床症状,无症状患者是在公司组织体检或因其他疾病就医时经超声检查发现。所有患者术前均由超声诊断,并经手术后、病理证实。

1.2 超声检查方法

在本次研究超声检查中使用的是由开立公司生产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机(型号为S20,S8),在进行超声检查时将探头频率调至3-5MHz,患者检查前禁食8小时以上,检查时取多种卧位,检查方法按胆囊常规检查法进行,进行多切面扫查患者胆囊,对于体型消瘦腹壁较薄的患者将探头的频率调节5~12MHz。扫查胆囊时观察息肉位置、大小、数目、形态、边界、基底部、回声强度、有无结石、后方有无声影及有无随体位改变而移动等[2],对可疑病变处局部放大后用彩色多普勒观察血流色彩的分布状况。

2.结果

经超声诊断60例患者中,经手术、病理证实胆固醇性息肉、炎性息肉、胆囊腺瘤、胆囊腺肌病、早期胆囊癌分别为41例、5例、8例、4例、2例。在本次超声诊断胆囊息肉样病变中,在患者手术或经病理检查前术前没有给出诊断结果的共1 例,出现错误诊断的共6例,误诊率为10.00%。经手术证实的胆囊息肉患者,可听及胆囊壁有中等或强回声团突入胆囊腔,超声表现为胆囊壁上均可见大小不等的赘生物,囊内壁上能够探测到单个或多个形状不规则的较强的回声,一般无声影,呈单发或多发,基底部较窄,或有蒂与胆囊壁相连,经过超声诊断结合病理确诊分析:胆固醇性息肉在形态上的超声表现为圆形或者是椭圆形,能够依单个或多个的形式存在,其大小往往≤6mm,可探及蒂,内部回声较强无声影,有时候结石一并出现;炎性息肉超形态上的声表现为颗粒状或乳头状,息肉回声较强,炎性息肉多单发,无蒂,内部回声较胆固醇性息肉稍低,很多患者会并发慢性胆囊炎,少数患者会伴有结石;胆囊腺瘤的超声表现都为单发,其形态呈乳头状或分叶状,无合并结石,囊壁一般正常,但发生息肉的部位不定,不会因为患者体位的变化而发生位移,病灶的平均大小较胆固醇性息肉要大的多; 胆囊癌常为单发,胆壁的形态隆起呈菜花状、或发生团块样改变,边界形状表现为不规则状,内部回声不均匀的混合回声或回声较低,大小在10mm以上。60例胆囊息肉患者各类型超声图像特征见表1。

3.讨论

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诊断主要依赖于影像学检查,包括超声、CT等。由于CT价格高昂,检出率为66.7%~77.8%,对息肉样病变的检出率较低,然而超声对胆囊息肉样病变的检出率则可达90.3%~92.5%。超声诊断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腹腔脏器肿瘤的诊断中,给胆囊息肉病变的诊断及治疗提供了可靠方法。因部分患者患病时并没有比较明显的临床症状,在公司组织体检或因其他疾病就医时经超声检查发现。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经超声诊断60例患者中,经手术、病理证实胆固醇性息肉、炎性息肉、胆囊腺瘤、胆囊腺肌病、早期胆囊癌分别为41例、5例、8例、4例、2例。本次超声诊断胆囊息肉样病变中,在患者手术或经病理检查前术前没有给出诊断结果的共1例,出现错误诊断的共6例,误诊率为10.00%。病理学类型的不同的息肉其超声图像特征表现也会不同。对于息肉的生长快慢、直径>10mm或者生长较快的患者恶性的可能性较大;多发患者多为胆固醇息肉等非肿瘤性息肉样病变,而恶性病变常为单发;圆形、乳头状、分叶状患者多为良性,胆壁形态隆起呈菜花状、或发生团块样改变,边界形状表现为不规则状、基底宽、囊壁局部模糊的患者,恶性的可能性较大;腺肌性增生在胆囊底部的发生率较高,当病变部位在胆囊底部而又有恶性可疑时,应建议患者采取积极的治疗态度治疗。

综上所述,超声检查胆囊息肉样病变诊断率很高,并根据不同病理学类型的息肉呈现不同的图像特征为病变良、恶性做出初步的诊断提供了较为有力的支持,对于指导患者复查、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逯璐. 超声诊断胆囊息肉样病变与病理对照的研究[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9):190-191.

[2] 陈学哲. 胆囊息肉样病变超声诊断的临床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7):216-217.

论文作者:蒋力健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第30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1/22

标签:;  ;  ;  ;  ;  ;  ;  ;  

超声诊断胆囊息肉样临床价值分析论文_蒋力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