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生长激素基因多态性与生产性能关系的研究

猪生长激素基因多态性与生产性能关系的研究

秦巧梅, 高雪, 岳文斌, 许尚忠[1]2006年在《生长激素基因多态性与生产性能关系的最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生长激素是一种具有广泛生理功能的蛋白肽激素,尤其对动物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作用。研究GH基因功能区的突变对其蛋白功能的影响,以及对哺乳动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因此在生产中探讨GH基因多态性与生产性能的关系,从而达到提高动物生产水平的目的,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课题。

陶勇[2]2001年在《猪生长激素基因多态性与生产性能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试验采用PCR-RFLPs技术,BspⅠ、HhaⅠ两种限制性内切酶,共检测到猪生长激素基因-119~+486位共605bp片断中的3处碱基突变位点(+179,+330,+379),分析了各多态位点在姜曲海猪、小梅山猪、杜洛克猪、皮特兰猪、长白猪等5个品种猪群中的分布特点及其与姜曲海猪生产性能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 1.BspⅠ在+193位检测到一个突变位点,产生两种等位基因(A_1,A_2),叁种基因型(A_1A_1,A_1A_2,A_2A_2)。叁种基因型在所检测的5个品种猪群中分布差异极显着(P<0.01),但在两两猪群间分布差异不显着。所有检测猪群中,等位基因A_2的频率都是最高。 2.HhaⅠ检测到两个突变位点(+330,+379),发现叁种等位基因(C_1,C_2,C_4)叁种等位基因在各品种猪群中分布频率相近,在30%左右。等位基因C_3及纯合的基因型C_1C_1在所检测的猪群中没有发现。HhaⅠ内切酶产生的酶切基因型在各个品种猪群中分布差异极显着(P<0.01),两两猪群间,皮特兰猪群与杜洛克猪群的差异显着(P<0.05),与小梅山猪群、长白猪群差异极显着(P<0.01),杜洛克猪群与长白猪群差异显着(P<0.05),其余两两猪群间差异不显着。 3.姜曲海猪群中,BspⅠ酶切基因型个体间的生产性能没有差异,但A_1A_1基因型个体在不同日龄时的体重及不同日龄间的体增重都略高于另两种基因型个体的体重和体增重。HhaⅠ酶切基因型中,C_1C_2型个体的20日龄、70日龄体重均显着地高于C_1C_4型个体,初生到20日龄间的增重也显着地高于C_1C_4型个体,在45日龄到70日龄间的增重显着地高于C_2C_4型个体(P<0.05)。 4.BspⅠ、HhaⅠ酶切基因型对姜曲海母猪的初生窝重均无显着影响。

薛恺[3]2006年在《南阳牛Myf5、Pou1f1以及GH基因多态性及其与生长发育性状关系的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采用PCR-RFLP、PCR-SSCP两种技术手段,以南阳牛(两岁)和秦川牛(4月龄)共计163个个体为研究对象,分析了POU1F1、Myf-5、GH 3个基因的遗传变异,并以体重、体尺性状作为衡量牛生长发育性状的指标,运用最小二乘线性模型,对所检测到的多态位点与生长发育性状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探讨了POU1F1、Myf-5、GH基因作为影响牛生长发育候选基因的可能性,所得结果如下:1.PCR-POU1F1-RFLP与牛生长发育性状的相关分析本研究利用PCR-RFLP技术首次研究了南阳牛群体100个个体POU1F1基因多态性及其与重、体尺等生长性状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南阳牛群体POU1F1基因座的451 bp的PCR产物被限制性酶HinfI消化后表现多态性,它们的等位基因A/B频率为:0.465/0.535,且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同时,南阳牛群体POU1F1-HinfI基因座不同基因型与体重、体尺等生长性状指标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南阳牛群体内BB与AB基因型个体在初生重,断奶前平均日增重,6月龄体重、体斜长和胸围以及12月龄的体重、体高、体斜长和胸围指标上有显着差异,且BB>AB(P<0.05);群体内BB型个体在12月龄体重指标上显着高于群体的AA型个体,即BB>AA(P<0.05),在其他各年龄段的各项体重和体尺指标上同样呈现出B等位基因高于A等位基因的一种趋势。初步认为BB基因型为优势基因型,相应地B为优势等位基因,对选择有正向效应,提示POU1F1基因座的B等位基因可能与高生长发育性状有关。2.秦川牛、南阳牛MYF-5基因的PCR-RFLP多态性与生长发育性状的相关性本研究利用PCR-RFLP技术首次研究了相同季节4月(±10 d)龄秦川牛和2岁南阳牛2个群体163个个体MYF-5基因多态性及其与体重、体尺等生长性状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秦川牛和南阳牛群体Myf-5-TaqI基因座的445 bp的PCR产物被限制性酶TaqI消化后表现多态性,它们的等位基因A/B频率分别为:0.27/0.73和0.185/0.815,且均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同时,2个群体MYF-5基因座不同

王发新[4]2016年在《兰州鲇GH和MSTN基因多态性及生长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选取同一家系同一混养池100条兰州鲇为实验材料,对2个生长相关的候选基因生长激素(GH)基因和肌肉生长抑制素(MSTN)基因进行研究,采用测序和单链构象多态(SSCP)的分析方法,对兰州鲇GH和MSTN基因的SNPs检测和多态性分析,筛选与兰州鲇生长性状相关的分子标记位点,为兰州鲇的种质资源保护以及良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GH基因:本研究利用长片段PCR及T-A克隆技术,首次从兰州鲇(Silurus lanzhouensis)DNA中克隆得到兰州鲇GH基因全序列,提交至Genbank获得登录号KM215221,同时,使用DNAstar等生物信息学软件进行序列分析研究。兰州鲇GH基因全序列长为2067 bp,包含5个外显子和4个内含子,其完整编码区序列(Complete coding sequence,CDS)长为603 bp。编码区编码1条由20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蛋白质。第1、2、3、4、5外显子大小分别为10、140、117、132和204 bp;第1、2、3、4内含子大小分别为229,103,565和103bp;外显子和内含子之间遵循碱基GT-AG规则。通过对兰州鲇GH基因的全序列进行了分段扩增、SSCP筛查以及测序,结果表明该基因第1、2、4、5外显子和第3、4内含子序列都相当保守,仅在第3外显子中发现1处SNPs。利用SAS软件对兰州鲇同一家系中不同基因型个体的生长性状数值(体重、体长、体高和头长)进行最小二乘法线性模型分析。研究发现:在其第3外显子中发现突变位点,100bp处G/A,该突变对兰州鲇的体重和体长有显着影响(P<0.05)。共发现3种基因型,其中AA基因型个体的体重和体长极显着高于BB基因型个体(P<0.01),AB基因型个体体重显着高于BB型个体;该突变对体高和头长无显着影响。MSTN基因:本研究利用兰州鲇近缘物种MSTN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对兰州鲇MSTN基因3个外显子进行SNPs分析,结果发现第1外显子位点存在360bp处A/G突变。通过分析MSTN基因不同基因型对体重、体长体高和头长等生长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该突变对体重有显着影响,对体长、体高和头长无显着影响。3种基因型中CC基因型个体和CD基因型个体的体重显着高于DD基因型个体(P<0.05)。本研究在对兰州鲇GH和MSTN基因的SNPs筛查中共发现2个多态性标记,通过分析其与兰州鲇生长相关性状的关系,结果显示:GH和MSTN基因都可能是影响兰州鲇的生长发育调控的主效基因。其中,筛选出GH基因第3外显子G/A突变和MSTN基因第1外显子A/G突变可作为兰州鲇生长性状选育的分子标记,能够为兰州鲇种质资源的保护和良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

施安[5]2014年在《GH、GHR基因多态性与滩羊生长性状的关联分析》文中指出深入研究滩羊生长发育的分子机制,选育出肉用性能好的优良品种,对开发地方品种资源和提高经济效益都有重要意义。本试验以120只滩羊为研究对象,利用PCR-RFLP与DNA测序技术确定GH和GHR基因与滩羊生长性状有关的遗传标记位点,以期为滩羊的高效选育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GH基因多态性与滩羊生长性状的相关性本研究对滩羊GH基因第2内含子进行SNPs检测,结果并未发现突变,经Pvu Ⅱ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后产生BB和AB2种基因型,A、B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31和0.69;卡方检验显示该位点在所检测滩羊群体中处于Hardy-Weinbery不平衡状态;关联分析表明,该位点不同基因型个体之间在初生重和六月龄重差异显着(P<0.05),与断奶重差异极显着(P<0.01),其中AB基因型的最小二乘值均高于BB基因型,所以AB基因为优势基因。因此,该位点可能作为滩羊选育的分子标记。(2)GHR基因多态性与滩羊生长性状的相关性对滩羊GHR基因第4外显子进行SNPs检测,发现62bp碱基处发生C→T点突变,该突变导致脯氨酸突变为亮氨酸,为错义突变。经Hpa Ⅱ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后产生两种基因型:DD和CD基因型。C和D等位基因的频率分别为0.09和0.91:卡方检验显示该位点在所检测的群体中处于Hardy-Weinbery平衡状态;关联分析表明,CD基因型的初生重和六月龄重显着高于DD基因型(P<0.05),而这两种基因型与断奶重差异不显着,但CD基因型较DD基因型表现为上升趋势。因此,可以说明该突变位点对滩羊的生长性能具有一定的影响,然而是否作为滩羊选育的分子标记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3)GH与GHR基因型互作效应对滩羊生长性状的影响基于试验群体中两个SNPs位点,构建出了4种合并基因型,结果表明,双杂合基因型个体的初生重、断奶重和六月龄重均显着高于其他基因型组合(P<0.05),并且多标记位点的组合效应高于单标记位点组合效应,提示研究多基因合并基因型的遗传效应更有利于利用标记辅助选择进行遗传改良。

邢晋祎[6]2002年在《猪生长激素基因多态性及其与生产性状的相关研究》文中指出本试验以大约克猪和长白猪为研究对象,利用PCR技术扩增了猪生长激素基因(pGH)全序列,并对PCR产物进行了序列分析,以及对BstⅪ、ApaⅠ、HhaⅠ和MspⅠ 4种内切酶酶切位点多态性进行了研究,同时结合性能测定资料,分析了不同基因型或带型与生产性状的关系。 序列分析结果表明,所扩增的pGH基因片段长度为2107bp,包括了pGH基因的所有5个外显子和4个内含子,与Vize等克隆的序列相比仅有57bp差异,同源性达97.19%;而5个外显子中,仅有3bp的不同,同源性达99.54%。在第2外显子有2处碱基取代,分别是+368处的G→A,导致精氨酸(Arg)→谷氨酰胺(Gln),及+456处的T→C,为同义取代,仍为丙氨酸(Ala);第5外显子+1572处的A→G,导致组氨酸(His)→精氨酸(Arg)。 酶切位点多态性研究结果表明,在pGH基因全序列中存在着丰富的酶切位点多态性。本试验扩增的pGH基因全序列中,存在1个BstⅪ酶切位点,没有发现BstⅪ多态性。用ApaⅠ酶切后检测到5个酶切位点,构成4种等位基因,分别为A、B、C、D,5种基因型AA、CC、AC、CD、BC;4种等位基因在2个猪品种间分布的差异不显着(P>0.05)。pGH基因被HhaⅠ酶切后在大约克猪中产生了10种带型,而在长白猪中只检测到8种带型,其带型在品种间分布差异不显着(P>0.05)。MspⅠ酶切后检测到8种带型(大约克猪6种带型,长白猪7种带型),且在2个猪品种间分布差异极显着(P<0.01)。 在α=0.1显着平准上,大约克猪ApaⅠ酶切AC基因型个体的165日龄体重和70~165日龄日增重显着高于AA基因型个体(P<0.1);MspⅠ酶切后,在长白猪中,T带型个体的70日龄体重显着大于V带型个体,在120~165日龄料肉比上,也是T带型个体显着大于V带型个体(P<0.1)。其余生产性状在各基因型或带型之间差异均未达到显着水平(P>0.1)。

赵青[7]2009年在《金华猪生长激素(pGH)与肌细胞生成素基因(MyoG)多态性及其对生长性状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试验以114头金华猪为研究对象,采用PCR-RFLP技术研究了生长激素基因(pGH)和肌细胞生成素基因(MyoG)在金华猪中的多态性和分布情况,同时采用SPSS 13.0程序分析了pGH和MyoG 2个基因对金华猪生长性状的的遗传效应,进而对金华猪的生长曲线进行了拟合。结果表明:pGH基因的2个基因型CC、DC在金华猪中的频率分别为0.60(CD)、0.40(CC); MyoG基因的3个基因型AA、AB、BB在金华猪中的频率分别为0.03(AA)、0.19 (AB)、0.78 (BB).虽然金华猪pGH基因和MyoG基因不同基因型间的个体初生重、1月龄重、2月龄重、3月龄重、4月龄重、5月龄重、6月龄重有一些差异,但都没有达显着水平(P>0.05),同时也没有发现pGH和MyoG基因对金华猪的生长性状的交互作用(P>0.05)。生长曲线拟合结果表明Gompertz模型效果最佳。比较公猪与母猪的生长曲线,结果表明母猪具有后期生长速度快的优势,由生长曲线可见,金华猪具有早期生长速度较快、生长拐点早、拐点体重小的特点。

王辉[8]2017年在《猪生长繁殖和肉质性状与相关基因的关联性分析》文中提出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Marker-assisted selection,MAS)相较于传统的育种技术,能够在育种工作中实现早期准确选种,其与常规育种结合,能够加快种猪育种进程,降低育种成本。因此,对不同的种猪群体中己发现的分子遗传标记进行多态性检测和遗传效应分析,选择出可靠有效的遗传标记应用于猪场育种工作。本研究主要分为两部分:首先以国外引进猪种为研究对象,研究Hal、GH、AREG、ESR和BF基因多态性与猪生长繁殖等部分经济性状的相关性,探讨该遗传标记在育种中提高猪生长和繁殖性能的可行性,以期培养出生长快速繁殖性能优越的猪种。其次以莱芜猪和DLY(杜洛克×长白×大白)猪为研究对象,选取30个与肌内脂肪沉积相关基因,探讨影响猪肉质的可用于分子标记的关键基因,为下一步培育高品肉质的商品猪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本研究采用PCR-RFLP技术,以大白、长白、杜洛克3个猪种共400头繁殖母猪为研究对象,对Hal、GH、AREG、ESR和BF基因进行基因分型。分型结果显示5个基因在3个猪种的测定群体中存在多态性,但不同猪种间在基因型频率上存在较大差异,除长白猪Hal基因,杜洛克ESR基因,其他各群体各基因型分布均达到了哈代-温伯格平衡(P>0.05)。各猪群5个基因的优势等位基因均为A。(2)瘦肉型猪种中5个基因不同基因型与繁殖性状关联分析显示,Hal、GH、AREG、ESR和BF基因均能影响母猪繁殖性状。在大白猪群体中,Hal基因的初产母猪AA型个体总产仔数和产活仔数分别比AB型多1.9头和2.72头(P<0.05),ESR基因的初产母猪AB型个体总产仔数和产活仔数分别比BB型多1.58头和1.11头(P<0.05),经产母猪的AA型、AB型的个体总产仔数和产活仔数分别比BB型多1.39头、1.48头(P<0.05)和1.43头、1.62头(P<0.05);BF基因的初产母猪AA、AB型个体产活仔数分别比BB型多1.47头、1.99头(P<0.05)。在长白猪群体中,AREG基因的经产母猪AA型个体平均初生重比BB型多0.19 kg(P<0.05)。在杜洛克群体中,AREG基因的初产母猪AA、AB型总产仔数分别比BB型多1.39头、1.48头(P<0.05),经产母猪AA、AB型产活仔数分别比BB型多1.1头、1.21头(P<0.05)。(3)瘦肉型猪种中5个基因不同基因型与生长性状关联分析显示,仅有Hal、GH、AREG影响猪生长性状。在大白猪群体中,Hal基因AA型母猪个体达100 kg日龄比AB型快16.48d(P<0.05);AREG基因母猪BB型、AB型活体背膘厚比AA型多0.82 mm、0.77 mm(P<0.05)。在长白猪群体中,GH基因母猪AA、AB型达100 kg日龄分别比BB型快8.81d、12.03d(P<0.05)。(4)莱芜猪和DLY猪中30个基因与肉质性状关联分析显示,脂质代谢相关基因mRNA的表达与肌内脂肪的沉积有较高的相关性。此外,通过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发现有4个自变量基因差异性显着(P<0.05)。这4个差异显着基因(CPT1B,FASN,SLC27A1和FABP3)经过计算发现对提高肌内脂肪含量有38%的作用。同时,对比莱芜猪和DLY猪的研究结果显示,LIPE基因可能是一个重要的预测猪脂肪沉积的遗传标记,SREBF1可能是脂肪合成能力的候选基因,CPT1B基因可以作为遗传标记来预测肌内脂肪含量。以上结果显示,Hal、GH和AREG基因对猪繁殖性能、生长性能均有影响,ESR基因和BF基因则主要影响母猪的繁殖性能。在育种工作中可以应用以上遗传标记,提高种猪的生长繁殖性能。同时,LIPE、SREBF1和CPT1B基因可用于遗传标记研究以提高猪肉品质。本研究结果为种猪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提供基础信息。

潘和平[9]2008年在《五个不同地区牦牛部分生产性能候选基因多态性的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利用PCR-SSCP和PCR-RFLP技术,对新疆巴州牦牛、天祝白牦牛、甘南牦牛、青海环湖牦牛四个不同类群及培育品种大通牦牛PRL、PRLR、GH、GHR、IGF-Ⅰ五个候选基因遗传多态性进行了测定,分析了等位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多态信息含量、杂合度和有效等位基因数等指标,并运用最小二乘法分析了所发现的基因多态位点与牦牛体尺、体重等生长发育性状的关系,初步探讨了PRL、PRLR、GH、GHR、IGF-Ⅰ基因作为影响生长发育性状候选基因的可能性,取得了如下研究结果:1.利用PCR-SSCP技术对类胰岛素生长因子-Ⅰ基因(IGF-Ⅰ)多态性研究表明:(1)首次在牦牛IGF-Ⅰ基因的第1内含子发现PCR-SSCP多态,IGF-Ⅰ基因第1内含子的PCR-SSCP多态性检测结果表明,该多态位点由一对等位基因A、B控制,序列比对发现在67bp处单碱基C的缺失,造成了该多态位点的出现。等位基因A(B)在大通牦牛、天祝白牦牛、甘南牦牛、青海环湖牦牛、新疆巴州牦牛群体中的基因频率分别为:0.9028(0.0972)、0.9234(0.0766)、0.8485(0.1515)、0.7929(0.2071)、0.9200(0.0800),等位基因A为五个群体中的优势等位基因。(2)IGF-Ⅰ基因第5外显子的PCR-SSCP分析结果表明,品种间基因型分布存在显着差异。在大通牦牛中检测到了从、BB和AB叁种基因型,而在其它群体中只发现AA型,呈单态型,达到了纯合状态。经克隆测序表明:该位点的多态是由于在202bp处一个T→C的突变,导致等位基因A突变成等位基因B。(3)对IGF-Ⅰ基因上2个多态位点不同基因型与大通牦牛6月龄生长发育性状指标进行显着性检验,结果表明,IGF-Ⅰ基因第1内含子AA基因型的体重、体斜长显着高于AB、BB基因型(P<0.05)。(4)IGF-Ⅰ基因的二个多态位点基因型与大通牦牛早期发育的分析表明,18月龄IGF-Ⅰ第5外显子位点AA基因型的个体体高最小二乘均值(91.43cm),与BB型(80.00cm)差异显着(P<0.05)。在牦牛的早期选育中,AA型个体可以作为选留的对象。(5)六月龄大通牦牛群体体尺指标与甘南牦牛和天祝白牦牛群体比较可以看出不论公牛群还是母牛群,大通牦牛的平均体重显着大于甘南牦牛和天祝牦牛群体平均体重(P<0.05):大通牦牛的平均体斜长显着比甘南牦牛和天祝白牦牛长(P<0.05),而胸围相比大通牦牛略高于其它两个群体但差异不显着(P>0.05)。在这些体尺指标上,大通牦牛表现出明显的优势。2.利用PCR-SSCP和PCR-RFLP技术对GH基因、GHR基因多态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GH基因第3外显子在183bp处发生T-C突变,该多态位点由一对等位基因A、B控制,其中A为优势等位基因,AA为优势基因型。五个群体的哈代—温伯格平衡检验结果显示,青海大通牦牛、青海环湖牦牛、天祝白牦牛、甘南牦牛处于非平衡状态。运用最小二乘法对叁个牦牛群体进行分析发现GH基因第3外显子对体重有显着影响(P<0.05),其中,最小二乘法得出的均值,AA型最大,AB型次之,最小的为BB型。另外,GH基因第3外显子对体长也有显着影响(P<0.05),其中AA型体长最长,AB型次之,BB型体长最短。GH基因第3外显子对体高、胸围、管围无显着性影响(P>0.05)。(2)GH基因第5外显子在64bp处发生A-C的突变。GH基因第5外显子位点上,A1为优势等位基因,A1A1为优势等位基因型。五个品种进行的哈代—温伯格平衡检验结果显示,甘南牦牛处于非平衡状态;运用最小二乘法对五个牦牛品种进行分析发现第5外显子对生长发育指标没有显着影响(P>0.05)。(3)经过PCR-SSCP分析,GH基因保守区位点呈单态性,没有发现多态性信息。(4)经过PCR-RFLP分析,特异性GH-ⅠR引物对牦牛基因进行PCR扩增,得到一条长约1244bp的产物,用限制性内切酶AvaⅠ、HaeⅢ、HinfⅠ、PstⅠ、SmaⅠ进行酶切,AvaⅠ、HinfⅠ、HaeⅢ、PstⅠ均具有预期的酶切位点,没有发现多态性,而SmaⅠ不具有预期的酶切位点,经测序比较,发现在878位点处的SmaⅠ酶切位点“CCC|GGG”丢失。特异性GH-2R引物对牦牛基因组进行PCR扩增,得到长度约为1037bp的DNA片段。采用限制性内切酶HinfⅠ、SmaⅠ、PstⅠ对该PCR产物进行单酶酶切,结果发现HinfⅠ、SmaⅠ、PstⅠ均具有酶切位点,且电泳检测结果与预期相一致,不具有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而GH-2R在限制性内切酶HaeⅢ的切点中,电泳检测结果与预期不一致,经测序比较,发现在75位点处的酶切位点“CC|GG”丢失。3.利用PCR-SSCP技术对PRL、PRLR基因多态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催乳素受体基因的第2外显子、第3外显子在大通牦牛、甘南牦牛、天祝白牦牛、青海环湖牦牛、新疆巴州牦牛5个品种中检测到了AA、AB和BB基因型,而且在PRLR-exon2中A等位基因为5个牦牛群体的优势等位基因,具有较高的基因频率;在PRLR-exon3中,B等位基因较A基因占优势。PRLR-exon2在大通牦牛、新疆牦牛、天祝白牦牛、青海环湖牦牛、甘南牦牛A基因频率都超过了0.500,分别为0.520、0.560、0.600、0.580和0.640。基因多态信息表现为中度多态。测序表明催乳素受体基因第二外显子在174bp处的突变,为A→G,表现多态性。PRLR-exon3,在大通牦牛、天祝白牦牛、甘南牦牛、青海环湖牦牛、新疆牦牛五个群体中都检测出AA、BB、AB叁个基因型,而且B等位基因为优势等位基因。PRLR-exon3的PCR-SSCP结果及测序结果分析显示该位点的98bp处多态为C→G取代造成。等位基因A(B)在大通牦牛,天祝白牦牛、甘南牦牛、青环湖原牦牛、新疆巴州牦牛的基因频率分别为:0.460(0.540)、0.420(0.580)、0.500(0.500)、0.460(0.540)、0.450(0.550)。在PRLR-exon3中,除了在天祝白牦牛中表现为高度多态,其余牦牛品种多为中度多态,遗传力较高,作为遗传杂交可能有较强优势。

金甲正[10]2011年在《叁江白猪GH、IGF-Ⅰ基因多态性及与早期生长性能的关联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本试验以叁江白猪群体为研究对象,采用PCR-RFLP技术和PCR-SSCP技术检测了叁江白猪的GH基因外显子2和5′端以及IGF-I基因外显子3的多态性。并分析了叁江白猪GH基因和IGF-I基因多态性对叁江白猪早期生长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如下:1.在叁江白猪GH基因外显子2、GH基因5′端以及IGF-I基因外显子3各检测了一个突变位点。GH基因外显子2的多态位点在493bp处发生A/G突变,形成A、B两个等位基因,B为优势等位基因,检测到AA、AB、BB叁种基因型,基因型频率为AB>BB>AA;GH基因5′端的多态位点在154bp处发生A/G突变,形成C、D两个等位基因,C为优势等位基因,检测到CC、CD、DD叁种基因型,基因型频率为CD>CC>DD。IGF-I基因外显子3多态位点发生C/T转换,形成了E、F两个等位基因,检测到EE、EF、FF叁种基因型基因型频率为EF>EE>FF。通过多态信息含量(PIC)统计,叁个位点均为中度多态。经卡方检验表明,叁个突变位点都处于哈代-温伯格平衡状态。2. GH基因外显子2多态位点不同基因型对仔猪早期生长性状影响不显着(P>0.05),但AA基因型个体的早期生长性状优于比其他两个基因型个体;GH基因5′端多态位点CC基因型和DD基因型仔猪初生重和60日龄重略高于CD基因型,但未达到显着水平(P>0.05);3.IGF-I基因外显子3多态位点不同基因型对初生重和60日龄重有显着影响,EE和FF基因型仔猪初生重显着高于EF型(P<0.05),60日龄重以EE基因型的为最高,其次为FF基因型,且叁种基因型之间对60日龄重的影响差异显着(P<0.05)。

参考文献:

[1]. 生长激素基因多态性与生产性能关系的最新研究[J]. 秦巧梅, 高雪, 岳文斌, 许尚忠. 中国畜牧兽医. 2006

[2]. 猪生长激素基因多态性与生产性能关系的研究[D]. 陶勇. 扬州大学. 2001

[3]. 南阳牛Myf5、Pou1f1以及GH基因多态性及其与生长发育性状关系的研究[D]. 薛恺.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6

[4]. 兰州鲇GH和MSTN基因多态性及生长相关性研究[D]. 王发新. 甘肃农业大学. 2016

[5]. GH、GHR基因多态性与滩羊生长性状的关联分析[D]. 施安. 宁夏大学. 2014

[6]. 猪生长激素基因多态性及其与生产性状的相关研究[D]. 邢晋祎. 四川农业大学. 2002

[7]. 金华猪生长激素(pGH)与肌细胞生成素基因(MyoG)多态性及其对生长性状影响的研究[D]. 赵青. 浙江大学. 2009

[8]. 猪生长繁殖和肉质性状与相关基因的关联性分析[D]. 王辉. 山东农业大学. 2017

[9]. 五个不同地区牦牛部分生产性能候选基因多态性的研究[D]. 潘和平. 甘肃农业大学. 2008

[10]. 叁江白猪GH、IGF-Ⅰ基因多态性及与早期生长性能的关联分析[D]. 金甲正.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11

标签:;  ;  ;  ;  ;  ;  ;  ;  ;  

猪生长激素基因多态性与生产性能关系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