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万阳[1]2002年在《自由流车辆的行驶规律及道路横断面尺寸对其速度的影响》文中指出横断面设计是道路几何设计中的重要工作之一,我国现行道路设计规范采用计算行车速度作为主要设计参数,但是,车辆的实际运行速度往往高于计算行车速度,成为安全隐患。以车辆实际可能的运行速度代替计算行车速度作为道路设计的指标已成为大势所趋。由于我国的司机驾驶习惯、交通组成以及车辆动力特性与国外有较大的差异,国外的标准和设计参数不可能完全适合我国的情况。因此,论文在总结国内外相关究文献的基础上,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技术路线,以“以系统分析方法为指导”的指导思想对自由流车辆的启动加速、制动减速过程以及横断面尺寸对自由流车辆的运行速度的影响规律进行了探讨。 本文为研究横断面尺寸对自由流车辆的运行速度的影响进行了实验设计,以试验场试验和实地观测为基础,分析、总结了横断面各组成部分对于自由流车速的影响规律,提出了在各种横断面指标下运行速度值,并针对我国当前横断面设计情况提出了一些建议。 本文在理论指导下,以大量GPS精确数据为基础,分析了车辆在正常行驶状态下,启动加速和制动减速这两个经常发生的过程。论文充分考虑司机的行为和感受,结合经典运动学方程,建立起在自由流状态下的车辆加、减速模型。
韩跃杰[2]2006年在《道路横断面因素对自由流车辆行驶速度及交通安全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其中道路的状况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对事故有明显影响的道路状况包括道路线形、路基路面状况、标志线等。本文在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技术路线,对道路横断面因素对自由流车辆的行驶规律、运行速度及交通安全的影响进行了探索。首先研究了横断面尺寸对自由流车辆的运行速度的影响。以相关研究数据和实地观测数据为基础,计算出各具体断面下运行速度值,分析、总结横断面各组成要素对自由流车速的影响规律。其次研究了道路横断面要素与交通安全的关系。研究道路几何要素与交通事故的关系通常有两类方法:一是直接建立道路几何要素与事故的关系;二是分别研究道路几何要素与车速和车速与事故的关系,以车速为中介,进而揭示道路几何要素与事故的内在联系。我国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缺乏理论上的依据和支撑。因此本论文主要介绍目前国外的一些事故模型,并分析各种模型的适应性,通过比选采用一种合适的事故率预测模型,并对其参数进行检验、调整,初步验证模型在我国的实用性,为后继工作打下基础。
侯宗霖[3]2006年在《武汉市机动车道宽度与横断面组合型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道路横断面型式组合是城市道路规划者、设计者、管理者所共同关注的问题,而机动车道则是横断面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现行规范《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对机动车道宽度的规定是基于20年前的车辆性能、交通组成、道路交通状况等因素的。20年间,尤其是近几年以来,我国各大城市的城市交通建设发展迅速,交通状况日趋复杂,原先制定车道宽度所依据的条件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规范》中对车道宽度的规定已明显不能满足当前城市交通规划建设的需要。本论文以武汉市城市交通现状为例,通过大量的资料收集与实地调研,在科学分析车道宽度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全面的系统性分析,从而得出车辆行驶轨迹横向安全距离分布特征,并以此方法确定车辆在不同边界条件下,不同车型的适宜的横向安全距离。同时与传统设计工作中所使用的波良可夫修正模型计算得出的安全距离进行比较分析,得出适宜于武汉市实际情况的车辆间的横向安全距离,并最终确定武汉市不同道路等级不同车型的车道宽度推荐值。本文还将在国内外有关车道宽度应用实践的基础上,对所提出的车道宽度分别进行了技术评价和社会经济评价,同时给出了相关评价指标。文中通过对武汉市的实地调研,还将论题扩展到横断面型式组合的研究,在分析武汉市横断面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改造原则、改造措施,并对未来的规划道路提出了相应的横断面型式组合建议。
王丹[4]2014年在《路段非机动车交通流特性研究》文中提出非机动交通是我国城市交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除了个别城市,不同规模的城市交通出行方式中,非机动车交通出行占有较大的比重。非机动车具有体积小、方便灵活、环保低碳等优点受到出行者的喜爱,但是由于机动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非机动车道路行驶空间受到挤压,加上电动自行车的不断增加,导致机非混行现象严重,由非机动车引发的交通事故逐年增加,交通环境和安全日益严峻。因此,研究非机动车交通流特性尤为重要。本文以大量路段实测数据为基础,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和spss软件统计分析功能对路段非机动车速度特性、交通冲突特性及速度-流量关系等进行分析,研究路段非机动车交通流特性。本文首先对非机动车交通基本特性进行分析,包括非机动车交通的运动特性、使用者的骑行心理及骑行行为、时空分布特性、速度及横向分布特性。其中重点分析非机动车速度特性,包括不同机非分隔类型、性别对非机动车速度的影响,并验证速度分布服从正态分布。在对非机动车交通特性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非机动车的交通冲突特性及安全特性,对不同机非隔离类型下,非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机动车和行人之间的冲突类型及冲突特性进行分析,重点分析了公交站处非机动车与机动车的冲突;从交通特性和交通事故方面对自行车和电动自行车安全特性进行对比分析,指出电动自行车交通事故多发的原因并提出非机动车安全治理对策。论文第四章研究了机非物理隔离路段非机动车混合交通流速度-流量特性,分析了电动自行车不同混入比例下,非机动车各车型速度-流量相关关系,并对速度-流量关系进行相关性检验,得出结论:自行车速度离散性较大,与流量相关性很低,主要受骑行者体力和性别影响;自由流状态下,速度分布在某一期望车速附近,流量大于临界流量时,速度-流量均符合二次曲线函数关系,最后分别建立不同比例下,电动自行车、非机动车速度-流量关系模型,并将模型应用于实际,即作为道路新建或改造时非机动车道宽度设置的参考依据。
祝站东[5]2011年在《基于道路环境的双车道公路运行速度模型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公路建设的快速发展与我国机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交通在为人们带来快捷便利、经济舒适的同时,安全问题也越来越成为一个社会热点问题。在人、车、路所构成的交通系统中,不良的道路状况是交通事故的重要诱因之一。路线设计中现行的设计速度理念关注的是单个路段设计指标的安全性,往往忽视了相邻路段的安全性,即相邻路段的运行速度协调性。为了指导今后的路线设计以及安全性评价工作,有必要对运行速度相关理论展开更进一步的研究。我国公路构成中超过75%以上均为双车道公路,因此,深入研究双车道公路的运行速度相关理论,将有助于完善运行速度理论体系,对于我国今后的公路建设与管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双车道公路横断面布置变化多样,设计中的指标运用较为灵活,道路沿线的路侧环境也比较复杂多变,单纯的从路线的平纵线形指标来建立运行速度模型显得很不全面。因此,必须综合分析影响运行速度的各种不同因素,在此基础上建立双车道公路的运行速度模型。通过试验深入分析了双车道公路的运行速度特征,基于不同行驶状态下车头时距变化和速度差波动规律,确定出车头时距为自由流状态的度量指标,认为自由流的界定标准应取车头时距9 s以上。在干燥和潮湿状况下,运行速度在统计意义上差别不大,可以认为没有必要对路面的干湿状况进行限定。通过分析运行速度各统计值的离差,分析了统计值的分布特征,认为选取路段特征点上测定的速度累计分布曲线上第85百分位对应的速度值作为运行速度是合理的。在此基础上,对于影响运行速度的各个因素进行了分析,认为运行速度受道路线形与道路环境综合影响,提出了运行速度理论模型。双车道公路首先应建立基准运行速度模型,然后建立道路环境对基准模型的修正模型。基准运行速度模型完全由道路几何线形所决定,双车道公路的路段单元根据平纵指标分为直线段、平曲线段、纵坡路段与弯坡路段。直线段的速度取决于直线段长度、直线接平曲线半径的大小以及驾驶人的期望。通过试验研究了直线路段上的车辆加减速特性,建立了加减速模型,通过运动学理论分析了直线段长度、初速度以及地区类别与运行速度之间的关系,建立了直线路段的运行速度模型。平曲线路段的运行速度取决于平曲线半径、平曲线长度以及初速度,通过大量的数据调查,利用统计回归的方法建立了平曲线路段的运行速度模型。根据运动学理论,纵坡路段的运行速度与车辆的动力性能有关,分析了运行速度与坡度、初速度等之间的关系,建立了纵坡路段的运行速度模型。弯坡路段的运行速度与初速度、平曲线半径、纵坡坡度、竖曲线前后坡度差有关,通过大量的数据调查,建立了弯坡路段的运行速度模型。双车道公路道路环境可以将分为两类,一类属于随机因素,可以称为路侧横向干扰,包括路肩停车、路肩行人、非机动车等,另一类是道路的固有属性,包括视距、路侧净空、街道化以及出入口。通过驾驶模拟舱研究了不同能见度(对应视距)下车辆的稳定速度变化趋势,分析了视距的变化对运行速度的影响,得到了视距受限路段的运行速度理论模型,然后通过实地数据采用逐步回归方法建立了视距受限路段的运行速度模型。针对不同的路侧净空,研究中通过实地的数据调查分析认为,路侧净空与运行速度之间呈对数关系,得到了路侧净空对基准运行速度的修正系数。驾驶人在街道化路段上行驶时,首先有一种预期,街道化路段上的行车是不安全的,因此,即使是视线范围里面没有出现不安全因素,驾驶人也会选择减速行为,其选择的行驶速度与道路两侧的空间大小有关。通过针对性的调查分析,得到了街道化路段的运行速度模型。出入口多是双车道公路的一个重要特点,通过延误调查,论文研究了出入口密度对运行速度的影响并建立了相关模型。路侧干扰对运行速度的影响主要与路侧干扰因素的数量、类别以及横向间距有关,论文研究了不同类别的干扰物对车辆的速度影响,通过理论分析建立了干扰物到达率与横向间距综合作用下的路侧干扰系数模型。通过分析事故的发生机理,认为交通事故的诱因是行驶过程中的交通事变,因此路线设计应做到指标变化的宜人性与平顺性,尽量避免引起运行速度突然变化的设计要素。进一步通过试验研究了车辆行驶过程中驾驶员的心率变异性和工作负荷度与设计速度一致性、运行速度协调性、速度降低系数及速度梯度之间的关系,得到结论认为,衡量路线安全性的指标应选用运行速度协调性和速度梯度两个指标。速度协调性|△V85|评价标准为:|△V85|≤10km/h,运行速度协调性好;|△V85|为10-20km/h:运行速度协调性较好,条件允许时宜适当调整相邻路段技术指标,使运行速度的差值小于或等于10km/h;|△V85|≥20km/h:运行速度协调性不良,相邻路段需要重新调整设计。速度梯度G v评价标准为: G v<0.10,路线安全性较好;0.10≤G v<0.15,路线安全性一般; G v≥0.15,路线安全性差,相邻路段需要重新调整。在此基础上,论文提出了双车道公路路线安全性评价方法,为今后的路线设计与速度管理提供了理论支持。
金艳秋[6]2009年在《基于模拟实验的驾驶员期望车速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道路条件相同、交通环境相似的条件下,对于类型及性能完全相同的车辆,有的驾驶员的实际行车速度比该路段设计车速高,而有的驾驶员的实际行车速度却比该路段的设计车速低。造成这一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不同的驾驶员个体心目中确立的期望车速不同。因此,本文在总结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利用系统分析方法对驾驶员期望车速进行了研究。首先分析了驾驶员期望车速的形成过程、影响因素及其与道路交通安全的关系;进行了单因素实验设计,经过叁维场景建模后利用驾驶模拟器进行了模拟实验,并通过实验试做,对实验设计方案进行了优化。本文以实验数据为基础,利用SPSS软件分析总结了车道数、车道宽、路肩宽叁个因素对期望车速的影响规律,并分别拟合了车道数、车道宽、路肩宽叁个因素与期望车速的函数关系。本文还分析了各组实验的车辆横向偏差,总结了车道数、车道宽、路肩宽叁个因素对车辆横向偏差的影响规律。并对驾驶员进行了实验问卷,分析了在驾驶员主观心理上车道数、车道宽和路肩宽对期望车速的影响程度。最后基于期望车速模拟实验结果,建立了驾驶员期望车速综合模型,对模型中的车道数、车道宽、路肩宽、驾驶员条件、车辆条件五个修正系数进行了取值和说明。
杜晓晖[7]2003年在《高速公路系统的仿真模型及其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是高速公路系统仿真。高速公路的研究需要一种高效、快捷的手段。传统的实测法和解析法虽能解决一些具体问题,但对于高速公路系统复杂的道路和交通条件,采用仿真手段具有更大的优势。本文分析了车辆在高速公路各种路段上的运行特点,在采用或改进已有仿真模型的基础上,建立高速公路系统仿真系统。并对系统的整体框架和各个模块内部结构和功能进行了描述。系统的建立采用自顶向下的方法,整体上分为输入、仿真、输出叁个模块。在系统建立过程中运用面向对象的方法描述道路环境、交通环境、交通管制及仿真单体模型等。 本文对国内外有关的仿真成果进行了总结,对各种相关的模型进行了评述。从理论、实践上对各模型进行分析和对比后,为本系统选择了适当的模型。通过实测数据和仿真数据的比较,从整体上对系统行了验证。并从道路线形预审、高速公路系统通行能力分析、快速路系统仿真叁个方面对系统仿真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本文涉及基本路段、匝道与主线连接点、交织区中车流运行特点的分析,道路的横断面、平曲线、纵断面对自由流速度影响的分析,以及跟驰模型、换车道模型、自由流模型等模型的比选。
张晋伟[8]2009年在《高速公路隧道及互通区运行车速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设计车速是公路设计的一个重要指标,然而汽车在公路上实际运行的速度不可能总是设计车速,汽车的行驶速度受驾驶人、车况、路况以及自然条件等因素的影响而不断的变化,这就需要从车辆的实际运行速度来考虑公路的线形设计,从而不断改进公路设计观念。在公路项目安全性评价过程中,第一步是获取整条线路的运行速度,进而根据运行速度与设计速度的对比,对线形设计成果优劣进行评价。当项目处于设计阶段时,无法象运营阶段那样通过实地车速调查获取真实运行速度,只能通过数学模型对运行速度进行预测。《公路项目安全性评价指南》附录中给出了预测运行速度的方法。然而《指南》中的计算模型参数仅考虑平面和纵面线形而得出运行速度,无法体现车流实际运行状态,且计算结果普遍偏高。本文对运行车速的模型采用了一种新的思考方法:考虑隧道、互通式立体交叉等结构物影响,研究隧道洞口、互通影响区实际运行车速模型。本研究以人为本,以人为出发点从理论上分析隧道及互通区可能影响运行车速的因素,并结合透视图和动画模型进行分析,得到理论影响因素后再通过实际数据采集和统计分析得到主要影响因素,再通过回归分析得到运行车速模型,最后应用于工程实践,进一步对模型进行检验,并提出改进措施。此模型的建立进一步完善了高速公路运行车速模型,为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的评价提供了很好的前提条件。
孟惠敏[9]2017年在《城市立交单向单车道匝道宽度优化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城市立交单向单车道匝道是城市立交匝道的一种基本型式,其横断面设计是立交设计中的关键部分。单向单车道匝道横断面是由机动车道、紧急停车带、路缘带以及路肩或者防护栏组成,伴随着汽车产业的不断发展,汽车性能等各方面的不断改进以及城市可利用土地面积的愈发减少,通过对匝道横断面进行科学、合理的设置,有利于节省城市土地占用面积,也将有利于节约匝道工程建设成本。本文根据现有国内外立交以及道路宽度设计方面的资料,结合具体的现场观测和调查资料,通过分析单向单车道匝道在设计服务水平、设计速度、设计通行能力等多因素影响下的宽度优化值,为确定匝道横断面宽度提供科学依据。本文通过分析单向单车道匝道横断面各组成部分的宽度,重点研究行车道安全宽度和右侧硬路肩的宽度(即紧急停车带宽度),并结合道路上交通组成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从满足设计需求,保证匝道的技术可行性上,做到满足经济合理要求,提出了匝道横断面宽度的优化值。本文首先分析了城市立交单向单车道匝道的交通特性,得知汽车在匝道上的运行方式、速度等;然后通过分析国内外相关规范中对单向单车道匝道的宽度规定,以及通过分析影响单向单车道匝道宽度的五个因素,即交通量、行车效率、设计速度、车辆类型与组成以及应急停车,再结合目前城市立交上通行的交通组成现状以及发展趋势,对城市立交单向单车道匝道的各组成部分的分析,最终确定单向单车道匝道的宽度可优化值。由于车行道宽度与车辆车身宽度和横向安全距离有关,本文借鉴波良可夫修正模型确定行车道的安全宽度;再结合优化的紧急停车带宽度即可得到已经过优化得出的单向单车道匝道宽度值,并对此优化值进行经济性分析、技术性分析和安全性分析。最后采用VISSIM仿真软件建立仿真模型对优化了的单向单车道匝道宽度的可行性进过仿真验证,确保优化的宽度能保持车辆的正常运行以及保证匝道的实际通行能力满足设计通行能力。
冯伟[10]2008年在《路边停车对路段交通流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路边停车对动态交通的负面影响是不可避免的,不合理的路边停车将会使道路成为交通的瓶颈、事故的多发地和交通的拥堵源。但是随着城市路外停车场越来越不能满足急剧增长的停车需求,以及路边停车方便灵活的特性,路边停车带在城市道路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研究路边停车带与路段机动车流速度、行程延误和通行能力等方面的影响关系,定性并定量的分析了路边停车带对路段交通流的影响。1、系统地分析了路边停车带对路段交通的影响因素、影响对象、影响方式和影响机理。2、选取一幅路双向两车道路段作为研究对象,在全面分析路边停车路段影响路段车速各因素的基础上,通过制定调查方案,实施调查,获取建模需要的所有数据,并通过对数据的分析与处理,分析不同交通流条件下的影响参数,选定主要的影响因素作为变量加入到模型中,并将路边停车带路段的各影响因素聚类为时间和空间两大方面加入到模型中,构建了城市道路一幅路双向两车道路段设置路边停车带时的路段交通流速度——流量关系模型,并基于交通调查的数据对模型中各参数进行了回归标定。给出了叁种可能情况下,一幅路双向两车道路段是否设置路边停车带前后,路段机动车和非机动车道通行能力损失的计算方法和计算结果。3、引入了延误作为反映设置路边停车带对路段交通流影响的依据,通过对路段机动车流受到阻滞时的微观行为进行分析,分连续流和离散流两种车流达到情况,推导了路边停车带路段车辆受到阻滞干扰后的减速、加速延误模型和跟驰延误模型,并利用调查数据对这些模型中的参数进行了标定,在标定过程中根据需要还建立了路段机动车流速度——密度模型,并根据调查数据对模型参数进行了回归标定,通过给出算例,说明计算过程。4、在计算的基础上,得出了不同机动车流、非机动车流饱和度和路边停车驶入、驶出频率时路段机动车流总延误的变化趋势。通过设定阀值,给出了判断不同服务水平下路段是否应该设置路边停车带的定量依据。
参考文献:
[1]. 自由流车辆的行驶规律及道路横断面尺寸对其速度的影响[D]. 吴万阳. 北京工业大学. 2002
[2]. 道路横断面因素对自由流车辆行驶速度及交通安全影响研究[D]. 韩跃杰. 长安大学. 2006
[3]. 武汉市机动车道宽度与横断面组合型式研究[D]. 侯宗霖. 华中科技大学. 2006
[4]. 路段非机动车交通流特性研究[D]. 王丹. 长安大学. 2014
[5]. 基于道路环境的双车道公路运行速度模型研究[D]. 祝站东. 北京工业大学. 2011
[6]. 基于模拟实验的驾驶员期望车速模型研究[D]. 金艳秋. 昆明理工大学. 2009
[7]. 高速公路系统的仿真模型及其应用研究[D]. 杜晓晖. 北京工业大学. 2003
[8]. 高速公路隧道及互通区运行车速模型研究[D]. 张晋伟. 重庆交通大学. 2009
[9]. 城市立交单向单车道匝道宽度优化设计研究[D]. 孟惠敏. 重庆交通大学. 2017
[10]. 路边停车对路段交通流的影响研究[D]. 冯伟. 北京交通大学.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