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道春(武汉市黄陂区环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430300)
【摘要】目的 运用中医补气活血法对30例脑血栓形成的患者进行治疗,治愈8例,基本治愈12例,好转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7%,结果表明:此法的治疗脑血栓形成的有效方法,能提高其临床治疗效果。
【关键词】脑血栓/中医药疗法 补气活血法
【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40-0256-02
脑血栓形成是脑血管意外中最多见的一种,其临床表现属祖国医学的中风范畴。近年来,笔者运用补气活血法为主,治疗脑血栓形成,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30例均经CT确诊,为2008-03-2010-11我科收治的住院及门诊病人,男性4例,女性6例,年龄均在45岁以上,其中50-60岁28例,工人12例,干部9例,农民5例,家庭妇女4例,所有患者出现半身不遂,口眼斜,但有轻度不同的程度,26例有语言蹇涩。此外,大多数病人中风前后有眩晕,肢体麻木,6例有高血压病史。
1.2 治疗方法 以补气活血、祛瘀通络为主。基本方认补阳还五汤加减:生黄芪45克,当归尾6克,赤芍6克,地龙9克,桃仁6克,红花6克,丹参15克。若症见高血压肝阳上亢,眩晕者,加代赭石、钩藤、菊花。痰盛加菖蒲、胆南星,远志,肝肾阴虚便秘者加肉苁蓉,火麻仁,阴虚者加女贞子,旱莲草。瘀血明显加三七。部分病人用当归注射液加葡萄糖500毫升静脉滴注7-14天,或配合针灸治疗。
1.3 疗效标准(自拟) 痊愈:症状消失(偏瘫完全恢复,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有效:症状基本消失或缓解(偏瘫明显或部分恢复,能自己行走,神经系统症状及体征大部分恢复或有好转):
无效:症状虽有所缓解,但偏瘫无明显改善
2 治疗结果
本组30例服药治疗最短15天,最长93天,平均治疗67天,经治后痊愈者7例,基本治愈者15例,好转者5例,无效者3例。
3 典型病例
例1 袁某,男,60岁,农民。2009-02-27初诊,半月前清晨发病,经住院治疗,病情稳定出院后,系来本院收治中医科。患者平素嗜酒吸烟,检查体温37℃,脉搏80次/分,血压140/90Hmmg(Kpa),心率80次/分,律齐,两肺未闻及罗音,肝脾未及,左侧鼻唇沟变浅,右侧肢体偏瘫(肌力IV),面色红润,神清,语言不利,口眼斜,舌暗红,苔薄黄,脉弦。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辨证为气虚血瘀,挟肝阳上亢,给予上方加钩藤15克,代赭石30克(先煎),服此药7剂后,语言较前清楚,可下床持杖行走。舌暗淡红,苔白,续上方加党参20克,1月后诸症及体征消失,痊愈出院。
例2 谢某,男,56岁,本院职工,中药炮制技师,素有眩晕病史(平时检查血压正常),2008-11-05初诊,4天前起床时,觉头晕眼花,右侧肢体麻木乏力,行走困难,经本院急诊观察治疗,第3天转中医门诊治疗,就诊时,头晕,右侧肢体麻木不仁,伴胸闷,大便溏,神志清楚,口眼后斜,舌蹇,语言不利。检查,体温:36℃,脉博56次/分,呼吸18次/分,血压,138/88 Hmmg,神志清楚,语言欠流利,心率56次/分。律不齐,两肺呼吸音正常,肝脾未扪及,左侧鼻唇沟变浅,伸舌偏右,右侧肌力增高,肌力“O”,右膝腱反射亢进,舌淡红,苔白腻,脉弦缓,辨证为气虚血瘀,挟痰浊闭阻脉络,给予上方加石菖蒲、胆南星各10克,服药5剂后,右下肢能自行抬起,肌张力正常,病理反射消失,次日右上肢亦能举起,腻苔退净,胸闷肢体麻木消失,原方去石菖蒲,胆南星,黄芪用量加至60克,再加党参30克,连服2周后,语言清晰,伸舌居中,肌力正常,且能下地行走而愈。
4 体会
4.1脑血栓形成属缺血性中风,本病特点均起病缓慢而神志清楚,故多属中风之中经络之类。其病机历代医家都以“气虚”立法论治,如《灵枢..刺节真邪篇》,“营气稍衰,则正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金匮要略》认为:络脉空虚,风邪乘虚入中。以上都以内虚邪中立说,金元李东垣亦认为“正气自虚”,提出“凡人逾四旬,气虚衰之况…..多有此痰”,强调了发生本病多素有气虚之体。明.《明医杂著》曰:古人论中风,偏枯,麻木,痠痛,不举,诸症以气虚、死血,痰饮而言。提出了中风与气虚痰瘀有密切关系,清.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说“元气分布周身,左右各得其半……若亏五成剩五成,每半身只剩二成半,此时虽未病半身不遂,已有气亏之虚,因不痛不痒,人不自觉。若元气一亏,经络自然空虚,有空虚之隙,难免其气向一边归并,如左半身二成半,归并于右,则半身无气。气无则不能动,不能动名曰半身不遂”。他又指出:“元气既虚,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此即气虚血瘀所致中风的重要病机。本组30例患者发病年龄均在45岁以上,起病前后绝大部分病人都有眩晕、肢体麻木症状,这些都说明患者已有气虚之体。
脑血栓形成多在睡眠或在安静情况下发生(本组30例中有22例是在夜间睡眠或休息时发生),祖国医学认为卧时血归于肝,阳入于阴,气少而血行缓慢,不能推动血液在络脉中运行,故产生血瘀阻塞脉络,因而出现半身不遂,口眼斜,语言蹇涩,一般无意识障碍。这和现代医学认为本病是由于中年以上患者在动脉硬化基础上,当睡眠或休息时血流缓慢,血压降低,血液粘稠度增加,血小板与纤维蛋白易于沉积引起脑血管阻塞的看法是相符合。
4.2 脑血栓形成的病机属气虚血瘀者,清.王清任倡导益气活血法,其根据是人身之气血相互为用,“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无气则血无以运”并由此而组成补阳还五汤,方中重用生黄芪,为专而性走,周行全身,使之气旺血行,因而重为君。黄芪的使用与血压偏高仍可用之,其要诀在于黄芪用量及其配伍,例如重用黄芪30克以上,并配以茯苓,泽泻,代赭石,钩藤,菊花以达到补气行水或镇肝熄风的作用,则可使血压趋于正常。本组30例中有6例高血压病者。经上述配伍使用收到满意效果。
论文作者:朱道春
论文发表刊物:《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40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4-29
标签:脑血栓论文; 补气论文; 黄芪论文; 南星论文; 肢体论文; 半身不遂论文; 语言论文; 《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40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