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期不会出现严重的经济波动:通过对经济波动趋势的分解来分析和证明_经济周期论文

中国近期不会出现严重的经济波动——通过经济波动趋势分解进行的分析与证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论文,中国论文,分解论文,近期论文,趋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56(2006)01-0039-05

一、问题的提出

1998年以来,在抵御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和美国等世界主要国家陷入经济衰退的影响,以及克服国内需求不足的情况下,我国经济保持了7%~8%的增长,这是来之不易的成绩。在此基础上,我国2003、2004年分别实现了9.3%和9.5%的经济增长,2005年第一、第二季度经济增长率保持在9.5%左右。我国经济增长的位势由前几年的7%~8%上升到9%以上,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程度不断提高。经济的高位运行,使得人们对我国经济的前景充满期待。

从另一方面看,9%以上的经济增长率也使经济运行出现了一些不稳定、不健康的因素,主要表现为:部分行业投资的急速上升,致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猛,投资和低水平扩张的体制性根源日益显现,由此导致煤电油运供求关系绷得过紧;投资猛增又带动货币信贷投放过多;在经济快速增长中,耕地大量减少,粮食播种面积下降趋势严重;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增大,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的矛盾日益突出。

2005年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4%,增幅回落3.2个百分点,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2.3%,涨幅回落1.3个百分点。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19.1%,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22.5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上升59.3%,升幅比2004年同期提高57.8个百分点,创1999年以来最高水平。这些数据使得国内外一些经济学者认为,中国经济正在趋冷,新一轮经济周期的上升拐点(周期顶峰)已过,部分国内学者认为经济已经处于周期的下行段,并可能像“过山车”一样飞速下滑。作为奥地利学派新信徒的佩佐夫在《中国经济的萧条风险》中预言,中国将出现更加严重的大萧条,并且中国大萧条的发生时间是2009年初。

佩佐夫的预言会不会应验呢?本文将分别采用高—低中点法和H-P滤波法对我国GDP增长率进行趋势成分和周期波动成分的分解,在此基础上分析我国经济运行的基本趋势,力图证明中国经济会出现周期波动,但佩佐夫的预言不会应验。

二、我国经济的运行轨迹与经济增长的趋势成分分解

观察总体经济增长的动态发展,研究宏观经济波动和发展趋势,首先有一个指标选择问题,即选择的指标应该是最能反映国民经济活动水平的总量指标,应涵盖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经济活动成果。应该说,国内生产总值(GDP)指标是最合适的。这个指标不仅包括物质生产部门,而且包括非物质生产部门,是反映整个国民经济活动的综合指标。目前,GDP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的核心指标,已经成为最重要、最基本的国民经济总量指标。本文主要用GDP增长率指标对我国经济波动趋势进行分析,GDP增长率是国家统计局调整后公布的,分析区间是1954~2004年(选择从1954年开始,主要是考虑按照谷—谷法划分经济周期的完整性)。

为了从GDP增长率中了解经济运行趋势和波动特征,需要分解GDP增长率时间序列的长期趋势和周期波动。经济变量的时间序列分解研究是西方经济周期理论的重要课题之一,已经形成趋势拟合法、平均法、指数平滑法等较为成熟的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则主要采用三种方法:中心移动平均法、高—低中点法和H-P滤波法。美国最重要的经济研究机构NBER主要采用中心移动平均法。NBER发现,将75个月的中心移动平均值作为趋势值是比较理想的,因为75个月基本代表了美国的经济周期长度。但这种选择有较多的人为因素,特别是对于美国1961~1969年及整个90年代这样的长周期,75个月固定长度的中心移动平均将会遇到问题。由于我国没有完整的月度GDP数据,年度数据的周期长度变化较大,我们在分别采用4、5、6年的中心移动平均后发现,趋势结果都不理想,因此,本文放弃选择中心移动平均的趋势分解方法,而采用H-P滤波法进行趋势分解,并通过高—低中点法同时完成GDP趋势的分解,以进行必要的验证和比较分析。

H-P滤波法是一种时间序列在状态空间中的分解方法,由Hodrick和Prescott于1980年提出,通过多年的应用和发展已经成为成熟的趋势分解方法。本文通过Eviews软件计算出我国GDP增长率的H-P滤波法分解结果,这里不做详细说明。下面以我国1990年以来GDP①(可比价)增长率序列的分解为例,说明高—低中点法的分解过程,结果见表1(为了简便,表1中数据均取一位小数)。

表1 高—低中点法分解结果

GDP  取值 高值路径 低值路径 趋势成分 波动成分 周期波动 随机波动

 增长率

 成分

 成分

1990

3.8  低

 13.2

3.8

 8.5

-4.7

 -3.0

 -1.7

1991

9.2  13.7

4.2

 8.9

0.3

  0.1

  0.2

1992

14.2 高

 14.2

4.5

 9.4

4.8

  3.1

  1.7

1993

13.5 13.8

4.9

 9.4

4.1

  4.1

  0

1994

12.6 13.4

5.3

 9.3

3.3

  2.9

  0.4

1995

10.5 13.0

5.6

 9.3

1.2

  1.6

  -0.4

1996

9.6  12.6

6.0

 9.3

0.3

  0.3

  0

1997

8.8  12.2

6.4

 9.3

-0.5

 -0.6

 0.1

1998

7.8  11.9

6.7

 9.3

-1.5

 -1.4

 -0.1

1999

7.1  低

 11.5

7.1

 9.3

-2.2

 -1.6

 -0.6

2000

8.0  11.1

7.5

 9.3

-1.3

 -1.7

 0.5

2001

7.5  10.7

7.8

 9.3

-1.8

 -1.3

 -0.5

2002

8.3  10.3

8.2

 9.2

-0.9

 -0.9

 -0.1

2003

9.3  9.9

 8.6

 9.2

0.1

  -0.2

 0.3

2004

9.5  高

 9.5

 8.9

 9.2

0.3

  0.2

  0.2

下面介绍高—低中点法的计算步骤。(1)分别确定高值点和低值点。一般以周期划分来寻找高、低点,即在经济周期划分的基础上,以每个经济周期的最低增长速度为低值点,以最高增长速度为高值点。需要注意的是,高—低中点法一般需要剔除个别年份的短期波动,不作为高低值,表1中2000年的8%不作为高值,主要原因是避免在连续年份当中出现高点或低点,并维持周期划分的基本一致。20世纪90年代以来,GDP增长率序列的高值点为1992年的14.2%和2004年的9.5%,低值点为1990年的3.8%和1999年的7.1%。我们将各高值点数据放在对应的高值路径(第四列),低值点数据放在低值路径(第五列)中。(2)内插法插值,即填充高值路径的临近高点之间和低值路径的临近低点之间的缺省值。为了填充第一个低值点(1990年的3.8)和第二个低值点(1999年的7.1)之间的缺省值,先计算两点间的年平均变化速度(7.1-3.8)÷9=0.37,然后根据每年增加0.37的速度填充1991年和1998年低值路径数据。同样,为了填充高值路径1992年的14.2%和2004年的9.5%,先计算两点间的年平均变化速度(14.2-9.5)÷12=0.39,然后根据每年下降0.39的速度填充1993年和2003年低值路径数据。需要注意的是,不处在两个高值点或者低值点之间的数据,一般采用外推法插值。表1中的黑体值为外推法插值结果。低值路径中2000年以后未出现低值点,所以只能采用外推法插值,以1990~1999年的低值变动速度向后延伸,即以每年增加0.37的速度得到低值路径中2000年以后的数据。表1高值路径中1992年以前的数据,是根据1992年与上一个高值点1987年的11.6%用内插法插值得到的。外推法插值部分的依据相对不足,在实际应用中应该尽量减少。(3)高—低中点法将各年份高值路径和低值路径的平均值作为GDP增长率的趋势成分(第六列),波动成分(第七列)等于实际值减趋势成分。由于波动成分中含有随机波动和周期波动,所以可以通过对波动成分的移动平均来消除随机波动的影响,将波动成分移动平均值② 作为周期波动成分,波动成分减去周期波动成分得到随机波动成分。

三、波动成分比较与分析——我国经济可能出现正常的周期波动

为了分析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特征和趋势,我们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GDP增长率(可比价)数据,将1954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划分为10个经济周期,并计算各周期的特征数据(见表2)。

表2 我国经济周期的划分及相关指标

  时间

 平均

波峰

波谷

峰谷

周期  起止

跨度 扩张 收缩 增长率  落差

标准差  波动

序号  年份

(年)  期

期  (%)

(%)

(%)

(%)

(%)

系数

1

 1954~

  1957

 4

3

1  7.8

15

 4.2

10.8

4.9

0.63

2

 1958~

  1962

 5

1

4  -0.6

21.3

-27.3  48.6

18.07  30.1

3

 1963~

  1968

 6

2

4  7.7

18.3

-5.7

24

  10.32  1.34

4

 1969~

  1972

 4

2

2  11.8

19.4

3.8

15.6

7.55

0.64

5

 1973~

  1976

 4

3

1  4.3

8.7

-1.6

10.3

4.87

1.13

6

 1977~

  1981

 5

2

3  8.0

11.7

5.2

6.5

 2.34

0.29

7

 1982~

  1986

 5

3

2  11.5

15.2

8.8

6.4

 2.79

0.24

8

 1987~

  1990

 4

1

3  7.7

11.6

3.8

7.8

 4.33

0.56

9

 1991~

  1999

 9

2

7  10.4

14.2

7.1

7.1

 2.53

0.24

10

2000

  ~?

5 8.5

9.5

7.5

2.0

 0.86

0.10

从表2中可以看出,我国经济周期长度极不规则,发生频率高。从周期长度的变化来看,我国经济周期有不断延长的趋势。改革开放前的5个周期长度平均为4.6年,改革开放后的5个周期长度平均为5.75年,延长了近14个月,如果考虑第10个经济周期,改革开放后平均周期长度肯定更长。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周期有向9~10年尤格拉中周期演变的趋势。改革前后相比,波动幅度趋缓极为显著,这表明我国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增强,波动的平均位势(周期内各年度平均的经济增长率)有上升趋势。改革开放后,各周期的经济增长率波动系数明显变小,这表明由于市场机制的导入和宏观调控的改善,我国经济增长波动程度大大降低。

利用高—低中点法和H-P滤波法的波动成分分解结果,可以进一步分析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特征。

图1中,两种分解方法得到的波动成分的波动规律几乎完全一致,波动幅度差别也不大。可以看出,改革前后波动幅度有明显变化,90年代以后波动幅度明显减小,波动平稳,波动时间延长。同样,我们可以进行周期波动成分和随机波动成分的比较,从两种分解方法得到的周期波动成分看,我国经济周期波动幅度正在减弱,波动周期延长的趋势明显,经济的内在稳定性增强。从周期波动成分来看,按照谷—谷划分方法,1977年以来我国只有3个完整经济周期,1999年以来只有半个经济周期,平均周期长度将近8年,周期波动幅度基本在4%以内,近10年来一直控制在1%附近,显示我国经济周期波动已经非常平稳。两种分解方法得到的随机波动成分几乎完全重合,其明显特征是,波动频繁但波动幅度明显减小。随机波动成分的频繁变化说明我国经济受到的外部冲击较多,但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些外部冲击的经济影响力逐渐下降,经济运行过程中趋势成分和周期波动成分的影响力在逐渐增强。

表3 各时期波动性平均值表

总体波动性

 周期波动性随机波动性

H-P滤  高—低中 H-P滤  高—低中 H-P滤  高—低中

波法

点法

 波法

点法

 波法

点法

1954~

4.6

4.5

  3.2

2.8

  2.8

2.7

1954~

7.7

7.5

  5.2

4.4

  4.9

4.8

1977~

2.2

2.4

 1.7

1.5

  1.7

1.7

1990~

1.7

1.9

  1.4

1.6

  0.5

0.5

用H-P滤波法和高—低中点法分解得到的我国经济运行的总体波动性、周期波动性和随机波动性都在逐渐下降,说明我国经济的稳定性明显提高。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初步判断,改革开放前后我国经济波动稳定性的提高表现为周期波动和随机波动的共同作用,即经济运行内在周期波动的稳定程度提高,同时,外在冲击对经济的影响力下降,经济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明显提升。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运行的稳定性进一步提高,主要体现在随机波动性显著下降,而周期波动性没有明显变化。这说明我国经济内在运行机制逐步稳定,内在周期波动规律得到延续,随机因素对经济的冲击力和影响力显著下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建设进入实质性阶段,市场机制的经济调节职能逐渐形成和完善。这也显示出作为外在冲击主要构成部分的宏观经济政策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正在减弱,宏观经济政策只能通过改变经济运行的趋势成分(改变经济增长潜力)和周期波动成分(调节经济运行机制),才能充分发挥作用。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认为,无论是从GDP波动成分的分解结果,还是从经济周期运行的特征来看,2005年前后有可能成为经济周期的转折期。在我国经济总量基数比较庞大、经济高增长持续时间较长、政府宏观调控更为灵活的大背景下,经济增长率超过9.5%的难度较大,风险也很高,2004年开始的宏观调控的效果逐渐显现。但是,经济波动状态的特征也说明,2005年的经济周期转折不会是中国经济大萧条的开始,振幅减小、峰位下降、谷位上升、平均位势提高、扩张长度延长的经济周期波动特征没有明显的改变征兆,90年代以后出现的“高位—平缓”型经济周期波动将延续。数据表明,即便出现对趋势成分一个标准差的经济调整,周期波动的下限也在6%以上。从90年代以来的平均波动性来看,此次周期波动的下限在7.5%以上。

四、趋势成分比较与分析——我国经济不可能出现严重萧条

从H-P滤波法和高—低中点法得到的趋势成分来看,两种方法的趋势成分都存在明显的波动,除50年代,波动轨迹基本一致,80年代之后趋势成分差别明显缩小,一般在1个百分点左右。H-P滤波方法得到的趋势值更加平稳,而高—低中点法趋势值波动偏大的原因在于,对波动过大年份的反应太大,并且在插值过程中,这种影响产生向前和向后的传导,虽然这种影响只是局限在对应的插值区间之内。从图3中可以看出,高—低中点法趋势值波动剧烈的区间,主要是1968年的21.3、1962年的-27.3、1970年的19.4、1984年的15.2和1990年的3.8,属于过于剧烈的年度波动,与正常值的过大差距通过方法上的缺陷反映到趋势成分上来,这是在应用高—低中点法时必须注意的问题。另外,从H-P滤波法得到的趋势值来看,波动小的背后,也可能隐藏着经济增长趋势本该有的变化,但H-P滤波方法对上述过度波动值反应小,反应周期过长。例如,建国以后新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所释放出来的增长潜力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而由于对大跃进之后形成的经济严重下滑反应时间过长,使得直到1962年趋势成分都处于下降过程中。同样的原因还导致H-P滤波方法的趋势成分未能充分反映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由于经济体制改革所释放出来的巨大生产力。

经济增长趋势成分的变化方向及其内在原因是值得加以认真研究的。两种趋势分解方法虽然都存在一些问题,但从其所得到的趋势波动方向基本一致的结果来看,作为西方趋势分解的常用方法,它们基本上能够充分反映趋势的变化规律。可以看到,大跃进之后,我国经济增长趋势一直是在波动中不断上升的。进入90年代,经济增长在10%左右的高位维持了将近10年之后,开始出现缓慢下行的态势,两种方法在这一点上得到的结论是一致的。2004年我国经济增长达到9.5%,从历史经验看,这不是一个太高的增长速度,但这样的增长已经明显导致经济局部的严重过热和能源、电力、交通等资源的严重短缺,这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经济增长趋势下行的结论,也是理论界对经济运行前景担忧的主要依据。

应该看到,趋势成分的下滑是在合理的范围之内,调整幅度较大的H-P滤波趋势水平从1994年的高点10.1%到2004年的8.4%,调整幅度仍然在2%以内,就算趋势成分调整按照这样的速度延续下去,到2010年趋势成分也在7.5%以上。另外,图2的趋势成分走势也表明,趋势转折期已经临近,如果从H-P滤波的趋势水平高点1994年算起,持续时间已经有10年,2000年以来趋势成分曲线基本走平,已有开始上行的迹象。

当前的经济运行环境也表明,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阶段并未就此结束,尚未发生从高速增长阶段向低速增长阶段过渡的结构性变迁。中国经济潜在总供给能力由于以下结构性原因而得到保持:(1)中国经济发展处于从重化工业化阶段向高加工度化阶段过渡的工业化中后时期,能够通过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知识经济的三元经济模式,利用信息化的拉动作用实现跨越式发展;(2)中国面临着相当广阔的国内市场空间和较为有利的国际经济环境;(3)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得到提高,微观经济主体效率的提高有了坚实基础,同时,市场体系的建立强化了经济抗风险和抵抗随机因素冲击的能力,经济运行的稳定性稳步提高;(4)中国经济的劳动力供给宽松,不仅二元经济结构维持近似无限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供给,而且高等教育的普及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促进了人力资本的快速积累;(5)经济全球化便于跨国技术的转移和扩散,中国经济能够更加有效地利用其后发优势潜力;(6)中国经济维持了较高的居民储蓄倾向,并且吸引了国际资本的大量流入,有效地保证了资本要素的需要;(7)基础工业与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迅猛发展,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工作基本完成;(8)宏观经济调控体系不断健全和完善。

如果否认这些有利因素而轻言经济大萧条,显然是过分夸大了经济的负面因素影响。但这也提醒我们,要重视增长趋势缓慢下行的原因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这种趋势将如何发展,能否改变或者如何改变这种趋势,仍是经济学界应该关注的重大课题。

注释:

①本文GDP相关数据来自各年度《中国统计年鉴》和《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或者根据年鉴数据直接计算得到。

②本文采用三年移动平均。为了保证移动平均之后新序列的连贯性,本文对于两端数据没有剔除,而是进行近似处理。在三年移动平均的两端只是采用两年的平均,即2004年的数据是由2004和2003年平均得到。

标签:;  ;  ;  ;  ;  ;  ;  ;  

中国近期不会出现严重的经济波动:通过对经济波动趋势的分解来分析和证明_经济周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