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养老保险测算的两点质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养老保险论文,两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业内普遍认为,当养老金的边界替代率一定时,如果养老金按工资增长率的一定比例调整,则平均替代率——退休人员的平均养老金与职工平均工资的比将呈逐渐下降趋势,调整的幅度越小,下降的速度越快。笔者经过研究提出——对养老保险测算的两点质疑
一、对养老金平均替代率变化趋势概念上的修正
自1990年我国首次使用数学模型对养老保险改革方案进行测算分析以来,就建立了这样一个概念:当养老金的边界替代率——首次养老金占退休上年工资收入的比确定后,如果养老金按工资增长率的一定比例调整,则平均替代率——退休人员的平均养老金与职工平均工资的比将呈逐渐下降趋势,调整的幅度越小,下降的速度越快。
这一概念已被养老保险测算研究和分析人士普遍接受,直观印象上也觉得合理。某市2000-2028年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收支预测报告中就有这样的结论:养老金的调整机制最终将导致平均替代率低于目标替代率,建议通过降低养老金的调整幅度适时加快降低替代率的步伐。
但笔者在最近的研究中却得出另外一种结论:平均替代率的下降趋势不是调整机制的必然结果,而是在不同的前提条件下形成的。
经过推导,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在人口分布结构不变,退休人员年龄结构不变,退休人口分年龄死亡率不变的条件下,平均替代率是常值。由此可见,那种认为调整机制可用来降低替代率水平的看法是没有充分科学依据的。
平均替代率的变化因素
1、当上述假设条件不变时,60岁退休人口初值的变化会导致平均替代率升降。养老保险方案的测算期较长,因此受人口政策及国家经济形势的影响。比如,六十年代出现生育高峰。2020年以后,生育高峰期的人口逐渐退休,新增退休人口将逐年下降。所以,当以总人口数测算时,平均替代率肯定是下降的。
如果以城镇人口为基数进行测算,由于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迁移及城市化因素的影响,城镇劳动人口在2050年以前没有峰值。因此,计算出来的平均替代率可能是起伏变化的。
当对一个具体城市测算时,由于城市规模的限制,城市人口将限定在一定范围内,总劳动力会有峰值,每年退休人口的增量也将出现峰值。峰值年过后,每年新增退休人口将逐年下降,因此平均替代率也呈下降趋势。
2、退休人员的生存时间越长,平均替代率越低。
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是退休者年龄越大或退休年限越长,其个人养老金相对于同期平均工资的比越低。这是非常明显的事实。为防止高龄退休人员的生活水平下降过大,制定政策时要适当考虑对高龄退休者的特别补偿办法。
第二层含义是,退休人员年龄结构发生变化,平均余命延长,会导致养老金平均替代率降低。值得注意的是,养老金的支付期也相应延长,所以养老金的总体支付水平不但不会降低反而有所增加。
3、养老金计发办法会导致养老金边界替代率和平均替代率变化。
为使养老金水平平稳地降至目标替代率,国家改革了养老金计发办法,或者通过指数化工资的计发系数,或者通过低于工资增长率的个人帐户记帐利率,将边界养老金替代率逐年降低。低水平的边界替代率对应着低水平的平均替代率,因而在具体测算中,随着边界替代率的下降,平均替代率也会呈下降趋势。但当边界替代率固定在目标替代率时,这种下降趋势即告终止。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平均替代率出现平台。
二、对养老金目标替代率测算结论和假设条件的重新讨论
按照国务院[1997]26号文件的规定,基本养老金的目标替代率约为职工工资的58.5%。其中,基础养老金为社会平均工资的20%,个人账户养老金为职工平均工资的38.5%。这种测算结果的假设前提是,在平均35年缴费期间,养老基金的投资回报率恒等于工资增长率,养老金按十年计发。
上述假设基于以下考虑:在中国11%的个人账户不可能完全做实,养老保险“统账”结合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养老金计发办法的改革,个人账户基本上没有资金积累,当然也就没有基金用于市场投资。因此,个人账户的利率不是基金的投资回报率,而是一种人为设计的率值。由于在我国资金增值的传统做法把钱放进银行,从各地的实际操作看,一般都将记账利率设定为一年期银行储蓄利率,并可根据工资增长情况适当上调,但不得高于工资增长率。从市场方面看,1990至1999十年间的银行利率、国债收益和货币工资增长率分别为8.16%、10.16%和16.32。可以看出,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率远高于一年期储蓄利率。近10年职工工资增长速度较快的原因是,中国从建国到1978年,由于领导人决策偏差,虽然经济增长,职工工资却没有相应地增加。78年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尤其是九十年代逐步步入市场经济后,为适应经济发展趋势和补偿前几十年工资增长的滞后状况,职工工资得到了较快的增长。目前,中国职工平均工资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仍很落后,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即将成为现实,中国经济将更多地融入国际经济的发展潮流中,加上越来越多涌入中国的外资和合资企业员工工资的示范效应,可以预见在未来的十至二十年内,中国职工工资仍将呈较快增长的趋势。另外,做为参考,中国保险公司长期寿险产品的利率也是根据银行利率厘定的,在经过连续六次银行利率下调后,1999年保监会规定长期寿险产品的预定利率不得超过2.5%。综上所述,养老基金的回报率远远低于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率,很难保证退休时的替代率达到58.5%。将个人账户记账利率设定为工资增长率计算出来的替代率是一种乐观估值!
但是近一个时期,随着养老保险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和我国资本市场的逐步规范和成熟,一些专家对上述测算结论和假设条件提出了质疑,认为投资回报率等于工资增长率的假设过于保守,以120做除数也过于慷慨。发达国家的历史数据表明,资本市场的收益率远远高于上述极为保守的假定。以资本市场较成熟的美国为例,包括三十年代大萧条和七十年代经济危机在内的73年间,资本市场的年实际投资回报率平均为6%,而同期纳税工资总额的年实际增长率仅为2%。因此,假设某人的工作年限为35年,退休后生存17年,扣除物价增长因素,年投资回报率为5%,实际年工资增长率为2%,那么11%的缴费率可以产生50%的替代率水平。从另一个角度分析,提供38.5%的替代率所需要的缴费水平仅为8.35%。另一方面,以120为除数计算个人账户的首次养老金且养老金还根据物价指数每年调整的做法,潜在着制度破产的风险。因为这个计算公式所隐含的退休期间扣除物价因素的回报率,对男性为6%,对女性为9%。做为比较,美国1926-99年期间,国内60%的一般证券与40%的债券投资组合的年实际回报率仅为5.7%。可以说上述计算公式需要超水平的难以实现的市场回报。
我们认为,如果没有资金积累且其收益率高于工资增长率,从而减轻未来养老保险的财务负担,个人账户的建立就失去了其合理存在的条件,因为个人账户的管理成本远远高于改革前的现收现付体制。如果单纯为了在养老保险制度中引入效率机制,提高单位和个人的缴费和自我保障意识,实行个人缴费制度并对养老金的计发基数(工资)进行指数化处理就能做到。这也是美、德等国的成功做法。
就我国目前的情况分析,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对现有养老保险制度的冲击,养老保险基金需要进行部分积累,个人账户应当做实,积累的养老保险基金应在市场中投资运营。但从近期看,养老基金的投资回报率很难超过工资增长率。自1993年以来,银行存款的年平均收益率、国债市场的三年期平均收益率和上证综合指数的年均收益率分别为8.08%、10.16%和11.55%。若允许养老基金的10%至15%投资于股票,其余基金分散投资于债券和银行存款,也只能在合理的风险程度内(即投资组合的标准差相当于完全投资于国债收益率的标准差),达到10%左右的投资回报;而同期职工工资的年增长率则高达16.31%。再加上工资增长率在未来的一、二十年内还将保持较高速度的增长。因此,利用个人账户积累金将整个养老保险基金做“大”,在近期内很难达到,个人账户只能和指数化过渡性养老金一样起到逐步降低替代率的作用。
从长期看,随着资本市场的日益开放和成熟,预期回报率将向着与世界一致的方向发展,当资本市场在全世界走向一体时,不同国家间风险调整后的预期回报率的差别会通过套利交易而缩小甚至消失。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虽然工资增长率会保持在一个高水平,但从长期看不太可能一直象资本市场的投资回报率那么高。随着更多的养老基金允许从资本市场获得更高的回报,养老基金这块蛋糕也会做得比现收现付制度所隐含的大,从而最终达到降低养老保险财务负担的目的。
据悉,中国政府已决定对现行养老保险改革方案进行调整和完善,基础养老金将由社会平均工资的20%调整为30%左右,个人账户规模将由11%调整为8%并完全由个人缴纳,同时个人账户由名义账户转变为实账户,积累的基金要进行投资运营。我们建议,在进行基本养老保险模型测算时,注意不要束缚于传统的以银行为中心的金融体制框架中,要对资本市场在现代经济中日趋明显的重要作用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充分考虑养老基金与资本市场的互动关系,更多地利用资本市场这种高效的直接融资方式来实现养老保险基金的增值。随着个人账户的做实,个人账户也将不仅起到改革养老金计发办法的作用,还将真正履行起改革养老保险筹资机制的职能。加之政府已明确,个人账户资产归个人私有。因此,个人账户的养老待遇应与缴费紧密关联,必须严格反映缴费所能积累的资金量。建议个人账户养老金的计发除数不再统一规定为120,而应随着账户的做实,及时改按个人余命(即个人退休年龄与平均预期寿命的差)来确定。
标签:养老保险论文; 养老金论文; 退休养老金上调论文; 养老金调整论文; 增加养老金论文; 法定退休年龄论文; 退休金论文; 社会保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