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大豆病害发生规律科学合理地进行有效防治_大豆论文

掌握大豆病害发生规律科学合理地进行有效防治_大豆论文

掌握大豆病害发生规律,科学合理开展有效防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病害论文,大豆论文,科学合理论文,规律论文,发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大豆的生产栽培过程中,因受各种气候及外在因素影响,常会引发多种病害,给大豆的生长造成严重威胁,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减少病害的发生,并科学合理进行有效的防治,以保证大豆的优质高产呢?近日,山西省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张海生对此做了详细介绍。

      大豆花叶病毒病的特点及防治措施

      大豆花叶病是由大豆花叶病毒、大豆矮化病毒、花生条纹病毒、苜蓿花叶病毒、烟草坏死病毒等多种病毒单独或混合侵染所引起。种子所带病毒为大豆花叶病毒病的初侵染源,在北方春大豆区带毒种子是唯一初侵染源。在南方大豆多作区,除种子所带病毒外,越冬寄主上的大豆花叶病毒也成为来年春大豆花叶病的初侵染源,并继续侵染夏大豆。大豆花叶病毒寄主范围相对较窄,除侵染大豆外,某些株系可侵染蚕豆、豌豆、扁豆等部分豆科植物。蚜虫以非持久方式传播造成大豆花叶病毒再侵染,大豆蚜是传播大豆花叶病毒的主要介体,其它还有豆蚜、桃蚜、棉蚜、萝卜蚜、玉米蚜等。

      影响大豆花叶病毒流行的环境因素主要是温度。大豆花叶病毒显症起始温度为9℃,最适温度为26℃,当温度超过30℃时,经常出现带毒隐症现象。在我国南方春大豆生长前期,气温一般在20℃左右,适合大豆花叶病毒繁殖为害。而夏大豆花期之前正值高温季节,病毒较容易出现带毒隐症现象,这就是在春大豆上的危害甚于夏大豆的原因。

      目前,没有药剂可用于大豆花叶病毒病的防治,培育抗病品种辅之以农业防治是控制危害的最经济有效手段。具体措施有:1.降低SMV的初侵染来源:避免从疫区调入种子以及在良种繁育田和生产田中拔除带毒种子长出的病苗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SMV的初侵染来源;2.减少SMV的再侵染:介体蚜虫的传毒造成SMV的再侵染,在大豆生长的早期,定期利用化学杀虫剂杀灭蚜虫,在一定程度上可减少SMV的再侵染。但SMV是由蚜虫做非持久性传播,蚜虫得毒即可传毒,所以,完全根除蚜虫传毒是困难的。应特别注意防治蚜虫;3.推广抗病品种:品种间对SMV的抗性存在明显差异,推广抗SMV品种是最经济有效的防治方法;4.我国已经选育出许多较好抗性的品种,生产者在选择要种植的品种时一定要注意仔细阅读,选择种植抗本地病毒株系的品种。

      大豆病害的类型

      大豆病害很多,一般分为病原物引起的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侵染性病害包括真菌病害、细菌病害、病毒病害、线虫病害以及寄生植物病害;非侵染性病害一般是由于温度不宜、水分失调、光照不足、氧供应不足、营养条件不适宜、环境污染、盐害、农药施用不当、栽培措施不当等原因造成的。

      侵染性病害是由病原生物引起的,因此许多病害在病部存在病征;病害在植株间可以传播,而且病害有一个发生、发展即逐步扩展的过程。

      非侵染性病害具有无病原物、大面积同时发生,无相互传染和逐步蔓延的现象、不利环境因素所致,可以恢复等特点。非侵染性病害的诊断:突然大面积同时发生,发病时间短,大多是生长环境或其它有害物质所致;植物根部发黑,根系发育差,往往与土壤水多、板结缺氧,有机物不腐熟而中毒有关;有明显的枯斑、灼伤,且集中于某一部位,多是化肥和农药使用不当;有明显的缺素症状,老叶或顶部新叶,出现黄化或特殊的缺素症;病害只限于某一品种,多为遗传性障碍。

      大豆灰斑病的防治

      大豆灰斑病俗名褐斑病、斑点病,又称蛙眼病。我国以黑龙江省最为严重,原为黑龙江省东部低洼易涝地区的主要病害,现在已逐步向西扩大蔓延,已成为全省性的大豆病害。近年来由于大豆重迎茬面积增加,使灰斑病愈来愈重。

      大豆灰斑病的症状:叶片上病斑多为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中央灰白色,周围红褐色,与健部分界清晰,这是区分灰斑病与其它叶部病害的主要特征。气候潮湿时病斑背面有密集的灰色霉层,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严重时一叶片上可生几十个病斑,使叶片提早脱落。子叶上病斑圆形、半圆形或椭圆形,深褐色,略凹陷。茎、枝和叶柄上结荚后产生椭圆形或纺锤形病斑,中央褐色,边缘红褐色,后期中央灰色,边缘黑褐色,其上布满微小黑点。荚上病斑圆形或椭圆形,形状颜色同叶上病斑。种粒上病斑圆形至不规则形,中央灰色,边缘红褐色,形成蛙眼。

      大豆灰斑病的防治措施:1.选育和利用抗(耐)病品种;2.加强农业防治措施:因病菌随病残体在土壤越冬,因此应该合理轮作,避免重茬,清除病残体,收获后及时翻耕,减少越冬菌量。3.药剂防治:一般于结荚与籽粒期为最易感病期,即时喷药控制病害。常用的药剂有40%多菌灵、70%甲基硫菌灵、50%退菌特等。

      大豆根腐病的预防和防治

      大豆根腐病的症状及危害:出苗前种子腐烂;幼苗发病,茎基部腐烂,根变褐;真叶期发病,茎上出现水浸状病斑,叶黄化萎蔫,主根变为深褐色侧根腐烂;成株期发病,叶片褪绿,植株萎蔫,病茎的皮层及维管束组织均变褐。

      大豆根腐病的防治措施主要有下面几方面:

      1.农业防治:合理轮作:实行与禾本科作物3年以上轮作,尽量避免重迎茬;合理密植:宽行种植,及时中耕增加植株通风透光是防治病害发生的关键措施;雨后及时排除田间积木、降低土壤湿度,减轻病情;施足基肥、种肥,及时迫肥;及时进行中耕培土;

      2.利用抗、耐病品种;

      3.种子拌种处理:种子播前进行药剂拌种处理,有效提高健苗率。播种前分别用种子重量0.2%的50%多菌灵、50%甲基托布津、50%施保功进行拌种处理。瑞毒霉进行种子处理可控制早期发病,但对后期无效。利用瑞毒霉进行土壤处理防治效果好。

      大豆霜霉病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

      大豆霜霉病主要危害叶片,开始为灰白色至淡黄色小斑点,后扩展成圆形或受叶脉限制的大小不一的不规则病斑,灰褐色至暗褐色,潮湿时叶背长出灰色霉层。

      大豆霜霉病的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大豆品种间对霜霉病的抗性有明显差异,在相同的栽培条件下,不同品种发病程度不同;

      2.轮作:病株残体是霜霉病重要的初次侵染来源之一,秋收后彻底清除田间病株残体并翻地,也可减少第二年病害的初次侵染来源;

      3.种子处理:精选种子,挑除病粒后再用药剂拌种。常用的药剂种类及用量如下:

      (1)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的0.5%拌种。

      (2)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的0.7%拌种。

      (3)70%敌克松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的0.3%拌种;

      4.喷药防治:发病始期喷药进行防治,每隔15天喷一次,连续喷2~3次。

      (1)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1000倍液。

      (2)75%瑞毒霉可湿性粉剂500~1000倍液。

      (3)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0~1000倍液。

      联系电话:0351-4159087

标签:;  ;  ;  ;  ;  

掌握大豆病害发生规律科学合理地进行有效防治_大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