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密集与制造业集聚:一个基于中间厂商博弈的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密集论文,制造业论文,厂商论文,技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4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301(2010)03-0010-07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载波通讯设备、程控交换机以及移动电话等技术密集型产业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省份,其中载波通讯设备产业仅仅集中在广东、江苏、四川和北京等4个省(市)。赵忠华和胡运权[1]以及吴学花和杨蕙馨[2]的实证分析表明,技术相关因素是影响制造业空间集聚的重要因素。蒋金荷发现,上—下游产业的纵向集聚是高技术产业集聚的一种重要方式[3]。我们应用2005~2007年的数据发现,我国制造业的技术密集程度与空间集聚程度(纵向集聚)显著正相关,其相关趋势见图1和图2。
本文应用赫芬达尔指数(HHI)和产业集聚率(CI)测度产业集聚程度。HHI是衡量市场结构的常用指标,某个行业的区域赫芬达尔指数是指该行业分布在各个区域的份额的平方和,指数值越大则产业集聚程度越高。CI是衡量市场结构的另一重要指标,指市场规模最大的部分企业所占市场的份额。如果整个产业按区域进行划分,CI可以用来表示产业规模最大的几个区域占整个区域的份额。本文分别应用相关行业的总产值计算HHI和CI。根据HHI的计算结果,我国集聚程度最高的产业大约相当于均匀分布在5个省份,于是选择产业规模最大的5个省以测算CI。本文选用研发经费与产品销售收入之比(RI)作为衡量产业技术密集程度的指标。鉴于《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和《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产业分类限制,我们选择C门类制造业中的18个大类①,分别测算产业集聚程度和技术密集程度并绘制附加趋势的散点图,见图1和图2。
注:HHI与RI的相关系数位为0.277,在0.05水平(双侧)上显著。
图1 HHI与RI关系图
注:CI与RI的相关系数位为0.429,在0.01水平(双侧)上显著。
图2 CI与RI关系图
针对技术密集程度与制造业集聚程度的显著正相关性,本文从技术密集差异的视角发展了一个区位选择模型,分析制造业中间厂商之间的区位、R&D和价格博弈,阐述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空间集聚倾向及其循环累积趋势,对上述经验结果做出理论解释。
二、模型
技术是制造业(特别是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生产的重要要素,并且具有区别于其他要素的特殊性。早在1890年,马歇尔就认识到技术的外部性特征,指出技术外溢是推动制造业生产和创新活动空间集聚的重要力量[4]。近些年来,伴随着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大量文献试图模型化技术外溢对制造业区位选择的影响。Long和Soubeyran发现,当技术外溢是厂商之间距离的凸(或者线性)函数时,制造业倾向于空间集聚发展[5]。Piga和Poyago-Theotoky构建一个博弈论模型,阐述了存在技术外溢条件下厂商区位选择的博弈过程[6]。然而,很少有文献分析技术密集程度对于制造业集聚的影响,并且往往忽略了产业的上、下游在区位选择上的相互作用。
针对本文的分析目的,我们在Long和Soubeyran[5]以及Piga和Poyago-Theotoky[6]的基础上发展了一个区位选择模型。本文将制造业生产活动区分为最终产品生产和中间产品生产,最终产品生产以中间产品作为投入。中间产品包含技术成分和非技术成分两部分,两部分在最终产品生产中具有不同的生产力,最终产品的生产函数可以表示为:
综合结论(10)、(13)和(16),得到三阶段完全非完美信息博弈模型(8)的子博弈精炼解,见表1:
在博弈均衡状态,中间厂商的区位选择是以区间中点为中心对称分布,中间产品厂商采取相同的R&D投入策略和产品价格策略。技术贡献率σ、技术外溢环境指数δ和运输成本系数τ等模型参数,共同决定中间厂商区位选择、R&D投入和产品价格的均衡状态,从而影响到制造业的空间集聚程度。
图3表现出两种变化趋势:(1)中间厂商的空间距离伴随着技术边际产量σ的增加而缩短,结合命题1,较高的技术边际产量必然意味着高技术密集程度和高空间集聚程度,于是,技术密集程度与空间集聚程度表现出正的相关性。(2)中间厂商的空间距离伴随着t的增加而增加。考虑到外部环境因子h与t之间的线性关系,中间厂商的空间距离必然随着外部环境因子的增强而不断增加,而外部环境因子h的大小又取决于运输成本系数τ与知识外溢强度δ。一方面,伴随运输条件的改善,运输成本系数τ的降低为中间厂商的空间集聚发展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知识外溢强度δ的增加导致技术进步对空间积聚依赖程度的降低,从而推动中间厂商表现出空间扩散的趋势。
命题3:在技术边际产量σ充分提高的前提下,产业链的分工细化推动技术密集型制造业集聚的循环累积趋势。
我国交通运输设施建设总体相对滞后,并且具有明显的区域发展不平衡特征。由命题4可见,发达区域相对较好的交通运输条件,必然导致技术密集型中间产品价格指数相应较低,从而吸引相关最终厂商向周围集聚;反过来,最终厂商的空间不平衡分布又将推动中间厂商的进一步集聚(命题3)。运输成本导致的中间厂商与最终厂商的相互作用,强化了技术密集型制造业集聚的循环累积趋势。
四、评述性结论
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往往表现出较高的空间集聚程度,本文试图对这一现象作出理论解释。本文在以下方面取得进展:注意到最终生产与中间生产的相互作用,尝试从产业链的视角剖析技术密集差异导致产业集聚分化的机制;描述了技术外溢和运输成本对制造业集聚的共同影响;探讨了工业化进程中技术密集型制造业集聚中的循环累积趋势。
模型分析表明:由于存在技术外溢效应,中间厂商之间的博弈导致技术密集程度较高的制造业呈现出相对较高的空间集聚程度;在技术边际产量充分提高的前提下,产业链的分工细化推动技术密集型制造业集聚的循环累积趋势;运输条件的价格效应,强化了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空间不平衡发展。
本文的政策含义如下:(1)空间集聚是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应避免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过度分散、遍地开花,以增强其在技术进步和价格方面的竞争能力。(2)技术密集与空间集聚之间的正相关性,要求我们在快速工业化中注意引导传统制造业的适度空间扩散,以避免不同产业之间过度争夺集聚资源。(3)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幅员辽阔,存在明显的工业化空间不平衡。本文分析也表明,考虑到技术外部性导致市场失灵,技术密集型制造业集聚必然加剧收入分配的空间不平等,对此应予以关注。
收稿日期:2010-01-17;修回日期:2010-04-22
注释:
①本文选择18类数据进行分析:C13食品加工业、C14食品制造业、C15饮料制造业、C16烟草制造业、C17纺织业、C22造纸及纸制品业、C25石油加工及炼焦业、C26化学燃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C31非金属矿物制品业、C32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C33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C34金属制品业、C35普通机械制造业、C36专用设备制造业、C37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C39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C40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C41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机械制造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