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论坛中国版——傲慢与偏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傲慢与偏见论文,中国论文,经济论坛论文,世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年一度,世界经济论坛总要上演一个中国版,这就是中国企业高峰会。今年4月16日至18日召开的会议是高峰会第19次会议。 与往年不同的是,此次高峰会不仅出席人数最多,规模最大,而且首次允许媒体参加会议进行报道。主办者称,允许媒体与会是为了适应当今开放、透明、多元化的世界潮流,这一举措使中国媒体第一次有机会窥见令全球企业家们趋之若鹜的神秘的世界经济论坛的庐山真面目。
会议似乎有点乱
与记者想象中的高层次、高级别的国际会议不同,移师中国的世界经济论坛会议似乎有点乱。
会议第一天,当记者与同事前往中国大饭店报到领取采访证时发现,会议工作人员怎么也找不到一些早已报了名的记者的采访证。一些记者为此大光其火,在会议新闻中心引起一阵大乱,组织者只好一一为他们办。据观察,至少有10多位记者的证件被遗漏办理,工作人员足足办了半个小时才办完所有证件。
对于一些会议是否对记者开放,会议组织者似乎也举棋不定,一会儿说开放,一会儿又说不开放,一会儿说记者可报名参会,一会儿又称记者须自己想办法进入会场,搞得大家无所适从。
此情此景,令人怀疑自己走错了会场。一位记者问:这真是把会议开到全球的世界经济论坛的人组织的会议吗?
是思想的盛宴还是聚会的场所
此次中国企业高峰会适应潮流,向媒体开放,值得称道。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此次会议依然有不少小组会议不对记者开放,甚至连一些并不涉及敏感问题的讨论,无非是招商说明会之类,也将记者拒之门外,令人费解。尽管在高峰会前的媒体通气会上,已有媒体向组织者提出增加会议开放度的请求,但会议组织者却并不理会。
在信息不畅、封闭的社会中,组织全球政要、企业界、学界人士进行思想冲浪确实能起到振聋发聩的作用,从而对世界产生巨大的影响,但在当今互联网以加速度传递信息的时代,人类最先进的思想一经产生即可通过互联网跨越空间迅速传遍世界,因此仍然把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年会或中国企业高峰会等会议视作头脑冲撞有点言过其实。实际上,会议上的很多观点不过是老生常谈,并无多少新意。本月在北京先后有数个高层次、高级别的国际会议召开,而发言的总是那么几个人就是例证。在思想含金量逐渐降低的同时,高峰会变成了政界、企业界、学界人士进行非官方聚会、私人会晤和商务谈判的重要场所。
所以,有记者称,试图开“新开端、新思路”的世界经济论坛是新形势,老办法,该改改了。
是非赢利还是重商主义
世界经济论坛一直宣称自己是一个非赢利机构,但是在此次作为世界经济论坛最重要的区域会议之一的中国企业高峰会上,记者却明显地闻到了一股重商主义的气息。
参加此次会议,中国企业家代表每人需交纳500元人民币购买出席会议的权利,外国企业家付出的代价是中国企业家的10倍,如若想在大会主席台上就坐付出的代价则更高。以商业化的手法操作会议本无可厚非,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及主席施瓦布说,一些公司在主席台上有代表,不是因为他们签了支票,而是因为他们是最优秀、最富有知识的公司。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据美国《华盛顿邮报》报道,决定谁准备会议计划、谁在会议上发言的并非仅仅是先进的思想和主张的力量,甚至也不是与会者的声望,而是金钱。
在本次高峰会召开前夕,记者曾从会议组织者那里得到一份已经确认在会议上发言的代表名单,但是大会正式召开以后,记者却未能看到其中的一些人在大会主席台上露面,一些名单上原本没有的人占据了席位,有一家公司甚至有两名代表同时出现在一个会议的主席台上。原因何在?有代表私下不满地表示,这完全是金钱的力量。一位未能登上主席台发言的中国企业家暗示,他是因为没有交钱而被别人取代的。
商业色彩给会议掺杂了水分
重商主义的操作思路给被视为集中最先进思想的盛宴和头脑交锋的场所的本次会议带来了损害。
由于交了钱,一些发言人肆无忌惮地利用发言之机大肆宣传自己的企业,不仅谈不上思想,也毫无技巧可言,使整个由这个发言人所在的企业主导的专场会议听者寥寥。但是有趣的是,在其他人满为患的、思想交锋激烈的专场会议上,一般不会出现的来自达沃斯的会议组织者却在此听得津津有味。
对这些明显掺杂了水分的小组会议,一些企业家很不满,他们花费自己宝贵的时间不是来听别的企业广而告之的,他们是冲着这个会议的影响力、抱着做头脑体操的目的前来参会的。一位代表对记者说,收获有,但是没有预期的大。
与会脑袋并非都很值钱
据会议组织者透露,与往年相比,参加此次会议的中国企业家人数已经超过了外国企业家,主办者为此欢欣鼓舞,称这是中国企业家渴望融入全球一体化的一个标志。但据记者私下了解,出席此次会议的企业家人数增加的一个原因是组织者放宽了对中国企业家出席会议条件的限制,只要你是CEO级,报名交钱即可参会。门槛一降, 进来的人自然多:参加这样高层次、高级别的国际会议,不仅可以提高身价,还可以给自己充电,何乐而不为呢!
这次会议事先被宣传成历次会议中规模最大、参加人数最多、级别最高的企业高峰会,但是实际上,这次会议只具备前两者,说级别根本比不上前几届,不仅早先据称将到会的中国高层领导人未出席,会前据说将参会的世界经济论坛主席施瓦布也没来,这使此次会议级别有所打折。
因此,一些媒体对组织者会前宣称的出席这次会议的都是一些“非常值钱”的脑袋的说法并不认同,有的甚至提出了质疑。
初级培训班进化为高级培训班
尽管中国企业家已经变得十分国际化了,甚至能用英语与外国企业家直接对话,但他们与外国企业家的差距仍然很大。
在本次中国企业高峰会首日的大会上,一位来自中国西部的参会代表的所为或许证明了这种差距的存在。
当时,这位来自中国西部的企业家代表向大会主席克劳特·司马加提问,要求司马加回答有关中国西部开发的问题。司马加的回答似乎有些不耐烦,他说,“我只是会议的主持人,有关问题您应该向发言者提问”。这一插曲被人们认为是中国还需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明证。
实际上,高峰会自1981年召开以来,就一直在证明着我们与世界的差距。由于中国企业家国际化程度不高,很多年来中国企业高峰会一直被视为普及现代管理知识和经验的中国企业家培训班, 这就是为什么1998年以前高峰会一直被称作“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国际讨论会”的原因。后来,会议改名为“中国企业高峰会”,名字好听了,但仍然脱不了培训班的色彩,只不过以前是初级班,现在提高了,是高级班。
双重标准使人怀疑论坛对中国媒体有偏见
采访此次会议的不少国内媒体记者抱怨,在此次会议上,他们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有一些记者甚至因此愤然退出了采访,一些媒体甚至称:“这将影响对会议的报道”。
确实,自始至终,来自达沃斯的外方组织者对中国记者一直“礼遇有加”,不准中国记者领取同声传译耳机,在一些专场上甚至不允许中国记者入座,即使有椅子空着。在会场上,来自达沃斯的人对中国记者用的最多的词是“NO”,最频繁的手语是“离开”。
来自达沃斯的一位女士解释说,耳机和座椅只提供给与会代表,不是供给媒体记者。
但是,在会议现场,记者看到外国同行不仅可以领取耳机,还可以享用只有代表们可以受用的桌椅。
面对这种不公平的双重标准,一些记者提出了抗议,但是中方组织者表示,对此无能为力。一位中方人员私下表示,达沃斯的人认为这是他们的会,得按他们指定的规则办事。他说,他们对中国媒体存有偏见,在他们某些人眼里,只有西方媒体,中国媒体一点地位也没有。
既然会议是一个思想、信息、观点集中的场所,为什么不允许中国记者利用大会所能提供的一切便利将之传遍中国乃至世界,使之产生更为久远、更为深刻的思维激荡呢?
外方这种态度对他们所宣称的世界经济论坛是全球一体化的推进器不啻一个莫大的讽刺。
会议成果价值何在
在今年的高峰会上,中国企业和企业家再次被置于完全开放、工业民主、机制灵活、配套法规的大环境下,洞察发展机会,讨论融合方式,思索中国金融和经济进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道路。在这一被称为企业家自己的会议上,中国的企业家们试图不再用“自定义语句”而以“全球通用语言”与世界对话:不寻求统一的答案,也不准备解决任何具体问题,只进行思想的交锋。这或许就是一年一度的高峰会的意义所在,也是其真正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