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明的创造与创新_软科学论文

论文明的创造与创新_软科学论文

论文明的创造与创新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论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展望未来,21世纪将是科学技术、知识经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断创造与创新的时代。

众所周知,从来没有夕阳的产业,而只有夕阳的技术,产业的发展依赖于技术的创新。关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创造与创新的问题,它作为“研究与发展”之核心,是当前一个应该予以特别重视和研究、并应该予以更好阐明和解决的课题。它也是人们必须要站在更高的高度、深入到更深的层次去探索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两种文明的创造与创新问题是一个涉及到如何更好地建设我们的国家、实现祖国四个现代化和丰富人类文化的大问题。

科技的创新、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等一切涉及到两个文明建设的“研究与发展”问题,其实质都无非是一个如何使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不完善到比较完美的不断创新、不断完善、不断发展的问题。正因为如此,恩格斯早就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兴旺发达,要攀登科学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在从事软科学研究工作中,对知识经济、科技进步、文明建设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思考,致力于从揭开思维的功能、智力的奥秘的角度去探讨关于创造与创新的理论思维。

我们应该学习牛顿那种站在巨人肩上建立三大定律、成功地把各种运动规律予以统一起来的经验和壮举,综合百家之成果,结合自己的实践体验,予以新的创造,并将这种创新的成果用以指导今后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之中,推动时代的进步与发展。

应该指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其性质、任务、目的、意义和价值而言,是两种既有联系又截然不同的活动。它们都是与人的思维活动密切相关的。人们只要对思维活动进行全面和科学的分析就不难发现,思维在客观上存在着两大功能:一种是“认识”功能;另一种是“设计与创造或创新”功能。

“认识”作为“认识世界”中的一门“科学”,或称“认知科学”,它要回答或解决的问题是“是什么?”(WHATIS)和“为什么?”(WHY)。而“设计与创造或创新”作为“改造世界”(也可称“创新世界”)中的一种“技术”,它要回答或解决的问题是“应该怎样?”(HOW)、“由谁干?”(WHO)和“何时干?”(WHEN)等等。

“认识”作为一门科学,研究的是事物本来的面目和其真实属性、运动规律、变化原因、特点、以及与其他有关事物的关系等等,去发现客观本已存在、过去不曾为人所知的事实、规律和真理。而“设计与创造或创新”作为一门技术,它所解决的课题和任务是“发明、创造或创新”(INVENTION、CREATION OR INNOVANTION)。“设计与创造或创新”虽需要应用大量的科学知识,但其基本出发点是要解决以下之类问题:怎样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人们应当怎样行事才能使一切关于人为的事物臻于“真善美”的境地?它特别关心客观事物对主体的意义与价值;它特别强调创新、改进和发展。否则,事物就会停止不前,或者沦为抄袭与模仿。

众所周知,在研究“认识世界”方面,爱因斯坦的一位挚友和同事,世界著名的科学哲学(PHILOSPPHY OF SCIENCE)家K.POPPER,在他的名著《猜想与反驳》一书中,已经为科学研究中解决“认识世界”问题提出了一个思路明确、行之有效、举世闻名而被公认的公式:P1-TS-EE-P2。

式中:

P1表示整个认识过程始于所要解决的“问题”。这里所说的“问题”不是缺乏深度的一般问题(QUESTION),而是必须通过认真研究才能解决的问题(PROBLEM)。

TS表示为认识之需要而先行提出的一个进行试探的“猜想”或“假设”。

EE表示为对上述假设性的“猜想”排除错误而认真进行的客观“检验”或严格的“实验”。

P2则表示经过这样一番认真而科学的“认识”之后,人们获得的阶段性结果。由于“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这个结果仍然是一个“问题”,但它是区别于原始问题而有待于进一步深化“认识”的新问题。

K.POPPER的这个公式,对“认识”过程的各个阶段所要完成的任务的目的、要求、步骤等都做了非常明确的规定,对指导人们如何“认识世界”具有举世公认的贡献。然而,正是这位大师他似乎从未考虑过“改造世界”中的“设计与创造或创新”问题。以致于当他实际在用“设计”的武器解决他的“认识”问题时也没有意识到思维除了具有“认识”功能之外,还有“设计与创造或创新”的功能。事实上,他在策划可用于解决任何课题的上述著名公式时,运用了该公式的精华—“猜想与假假设”(TS),而TS本质上就是一种“设计与创造或创新”。令人遗憾的是,这位大师压根儿没有往“设计与创造或创新”的方向迈出具有历史意义的一步。

当前,时代已经向世人昭示:只有不断的创造和创新,才能推动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加速社会不断的进步和发展;只有“创造和创新”,才是这个时代进步和发展的特色与灵魂。因此,江泽民总书记说:“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如今,为迎接新世纪知识经济的发展和日益剧烈的国际竞争,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建立各自的“国家创新体系”。对此,江泽民总书记在有关文件的批示中指出:“知识经济、创新意识对于我国21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

情况已很明显:如何更好、更完美地解决代表时代发展的特色与灵魂的“创造和创新”问题,是时代的迫切需要和要求。因此,关于创造和创新的理论研究,是一个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的研究课题。本文试图对“创造和创新”的理论思维提出一种新的观念与方法,呼吁人们在“改造世界”活动中更好地去解决各种“创造和创新”问题。我们再也不能象K.POPPER那样,只是站在认识者的立场和角度去观察和思考问题,而应该告诉人们:除了“认识”功能以外,“设计与创造或创新”是人脑思维的又一重要功能。而且这个功能比“认识”功能作用更大、更有意义。人类不仅可以依靠人脑思维的“认识”功能去认识色彩丰富的客观世界,而且可以依靠人脑思维的“设计与创造或创新”功能去改造客观世界。关键之关键是应该教会大家:应该改变我们传统的观念与方法,不仅从“认识者”而且从“设计与创造者”的立场和角度去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多年来,人们对“软科学技术”的内涵与外延、以及它的前沿等问题众说纷坛,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方面,它应该是解决管理决策问题的一门横断科学,因而它与信息科学技术、系统科学技术等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另一方面,它之所以在科学技术的前面冠以一个“软”字,至少有以下两层意思:一是要求人们创造性地运用人脑的思维功能,依靠人的认识、设计、创新和决策等能力去协调统筹解决科技中的问题;二是进一步将科技与社会、科技与经济、科技与生产等问题创造性地予以融合起来。

OECD在《1996年科学技术产业展望》的报告中,把知识分为四类,即:(1)事实知识(KNOW WHAT);(2)原理知识(KNOW WHY);(3)技能知识(KNOW HOW);(4)人力知识(KNOW WHO)。笔者认为,经这样一分,前二类知识归“科学”,第三类知识归为“技术”的意思可以达到不争自明的境地。然而,“分”其实不是我们的主要目的,它仅仅是一种手段,而“合”才是我们真正的目的。我们之所以要“合”,这是因为我们研究、掌握科学技术的目的是为了“用”,而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是越来越“融合”,科技与生产、经济乃至教育培训等也越来越“融为一气”。因此,谁能够如此这般地融合统一地解决问题,谁掌握解决这类问题的决窍,自然成为引人注目的“功臣”。所谓“技能知识”(KNOW HOW)往往也正是“创造”的精华所在,它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知识。

应该指出的是,有人认为科学有二个产物:一是知识;二是技术。其实是有所不妥的,因为知识的意思要比科学的涵义要广泛得多。这一点在OECD的报告中是十分明确的,报告中提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即可明其意思。

众所周知,人是万物之灵。人区别于其它动物之处就在于人有智慧,有创造性。几千年来,人智慧地利用了宇宙的五大基本要素:物质、能量、信息、时间、空间,从而创造了社会文明,创造了一个无比伟大、无比壮丽的世界。

人有智力,这是最大的奥秘。人一直在为探索这些“奥秘”进行不懈的努力。大自然是一个整体,人在对“智力”进行探索与运用的同时,自然要涉及到对物质的结构、宇宙的起源、生命的本质、以及人类的生存环境等方面进行探索。因此,现代科学技术的前沿,应该还是对上述五个重大问题的研究与探索。它们也正是现代高科技的重要领域。不久以前,联合国有关资料指出,当代八大高科技领域是:信息科学技术、生命科学技术、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环境无害化技术、海洋科学技术、空间科学技术和软科学技术。

按上述观点,“软科学技术”被并列于八大现代高科技领域之中,这是人们对软科学技术重要性的肯定。在上述八大高科技领域中,有的是为了对生命本质的探索,有的是为了对物质结构的探索与运用,有的是为了探索人类的生存环境和改善环境质量,有的是在探索宇宙空间方面的深入,有的是在探索人的智力奥秘的基础上利用现代高科技扩大和延伸人的智力,而软科学技术的功能与作用是,运用人脑的“认识”和“设计与创造或创新”两大思维功能,去“设计和创造”出更高的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长期以来,人们常常会受传统观念与方法的束缚,习惯把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囿于自己的专业领域内,不敢越“雷池”一步。因此,不少人会养成一种惰性,对“域外”的问题缺乏敏感性,不愿看或看不清域内与域外的相互联系,更不可能在高一个层次上将问题融合起来。传统观念与方法的根本问题在于仅看到思维的“认识”功能,而不认为思维还有“设计与创造或创新”功能,因此,如前所述,即使是学术大师K·POPPER也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以至于他在探索认识过程时“怀孕”着一双金娃娃,在“生产”时却把一个金娃娃窒息在襁褓之中。

作为一个软科学研究人员,一定要重视思维的第二功能,即设计与创造或创新功能。在研究和解决任何问题的过程中,软科学工作者要始终把自己定位于“设计者”的角色,而不仅仅是一个“认识者”的角色。为了设计与创造,我们是需要认识问题、认识事物,但这种“认识”只是为了达到“设计与创造或创新”社会文明目的之手段。

认识、设计、创造和决策是人类创造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四大环节。它犹如一部交响乐中四个相对独立而又和谐统一的“乐章”。无疑“设计”这一章是整部乐曲的“核心”。认识要有“发现”;设计一定要有“发明”和“创意”;创造或创新是设计的“灵魂”;决策在于评价和抉择,正确的决策是实现创造的关键。如果我们形象地描绘“认识”和“设计”,它们犹如推动汽车前进的两个主动轮。人类要在世界上生存与发展,要创造更高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刻也离不开“有所发现”和“有所发明”。

软科学之所以冠以“软”字,还因为它的成果通常是一类无形的“软件”。犹如计算机的程序,也如工程师的设计图纸。软科学之所以归之为管理科学技术一类,是因为它是为决策服务的。而管理科学的泰斗西蒙有一句名言:“管理就是决策”。在工程科学技术中,“设计”是司空见惯的常事,“设计”是为决策提供依据的。因此,笔者认为,如果要问到什么是软科学?我们可以说:软科学的本质是“广义的设计”,软科学的灵魂在于“创新”。事实上,每个科技人员在实现其特定的成果过程中,都有过设想、设计阶段,这就是他们进行软科学研究的经历。

最后,笔者认为,如果要从微观的角度揭开关于“思维和智力”的“奥秘”,可能还需要一些时日,有待于生命科学技术的突破。而如果从宏观的角度,我们只关心它的“功能”,则可把它视为一个“黑箱”,问题就转化为是否可以设计一个可操作的“程序”,实现“输入问题——运转程序——输出创造结果”的目标。这恐怕就是软科学技术的重要任务之一。

标签:;  ;  ;  ;  ;  ;  

论文明的创造与创新_软科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