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平 俞晓慧 甘肃省古浪县双庙完全小学 733110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水平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和个人喜好相联系的,有效的教学情境可以使学生对客观情境获得具体的感受,激起积极的学习欲望,让学生在观察、交流探讨和思考中构建数学知识,在主动参与中接受并消化知识,从而形成数学基本技能,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在课堂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应当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数学学习环境,创设一个能够吸引学生、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课堂情境。那么,在数学课堂中创设情境教学怎样才能更得体、更有效呢?下面谈谈我粗浅的认识:
一、找准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投射点
数学家华罗庚说:“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了实际。”要揭开数学这层神秘的面纱,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触摸到数学在生活中的投射点,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的周围,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调动解决问题的欲望。例如在教学人教版第五册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著名特级教师俞正强先在黑板上依次摆出两个和一个月饼模型,提问:“你吃过这样的饼吗?”生齐声回答吃过。追问:“什么时候吃过啊?”生1:昨天早上吃过。生2:过中秋节的时候吃过。师问:“你准备用哪个数字来表示?”生:用数字“2”和“1”来表示。俞老师又拿出半个饼的模型问:“这又是几个饼啊?”生回答:这是半个月饼。师追问:“你什么时候吃过这样的饼啊?”学生兴趣盎然,争抢着回答。生1:我吃不了一个饼的时候,只能吃一半。生2:我和妹妹吃一个饼,奶奶分给我们一人一半。师:“我们用哪个数字来表示这半个饼啊?”学生面面相觑,深入思考,教师顺水推舟,说:“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用怎样的数来记录这半个饼。”俞老师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求欲望,使得学习的气氛更加浓厚。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用故事情境抓住学生的心
孩子都喜欢听故事,而单纯的数学知识常常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就成了负担。”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抓住学生的心,我们可以根据教材中的插图把一节课的教学内容编制成一个小故事,并且还可以让每个学生都能扮演故事中的一个角色,让他们都参与到故事中来。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问学生:“你们喜欢听故事吗?”学生一听到教师要讲故事,个个情趣高涨,兴趣一下子都来了。于是,我先将学生按照座位分为三个组,然后讲了一个唐僧分饼的故事:只有三块饼,每人只能吃一块饼的3/4或6/8或9/12,贪嘴的猪八戒争着要吃9/12,孙悟空说我吃6/8,沙和尚只好拿了3/4。你们三个组分别为八戒组、悟空组和沙僧组,说一说哪个组吃到的饼最多?最后请学生谈谈自己计算后的想法。这样,学生在活动中学到知识,不仅感到轻松、愉快,而且在不知不觉中就把分数的的基本性质领会了。
三、用实践情境拉近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距离
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它与小学生直观形象的思维是矛盾的。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数学,拉近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距离。这样不仅能满足儿童生长发育的需要,而且使儿童的注意力集中到有意识的活动中,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再引导学生到生活中验证、运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数学课上,教师应当让学生尽可能动手操作实践,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和不断创新。在教学二年级下册“千克与克的认识”时我设计了以下实践活动:
1.称一称:请学生用台秤称一下一袋盐的质量,知道1袋盐正好重1千克。
2.掂一掂:每位同学掂一掂一袋盐的质量,感受1千克有多重。
3.估一估:让学生拿出一个塑料袋装苹果,再掂一掂,估计一下大约几个苹果是1千克,然而再称一称,并在小组内说一说1千克大约有几个苹果。
4.找一找:请学生先在小组内找一找哪些物体的质量也大约是1千克,并称一称、掂一掂,然后进行全班交流。
5.猜一猜:教师出示1千克棉花和1千克铁,让学生猜一猜哪个重,然后让学生称一称验证,引导学生再次感知1千克,并感受物体外形大不一定重。
6.说一说:教师让学生以千克为单位说说生活中熟悉的物品和质量。
在活动中,我真切地感受到此时的课堂就是生活的缩影,同学们做得是那么认真细致,表现得是那么积极自然。现代教学论主张:学生学习数学,是让学生动手做数学,而不是用耳朵听数学。如果单纯地用讲授的方法,教师很难讲清“1千克”,学生也很难明白。动手操作就是为学生创设一个探索、猜测和发现的环境,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探求新知识的活动中,最终达到学会知识、理解知识。
总之,教师在数学教学前就要花时间下大力吃透教材,有意识地预设情境。上课时,引导学生在有趣的、现实的问题情境中学习,在发现问题和应用问题的过程中深刻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和数学的价值,才能有效地使得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得到发展和提升。
论文作者:宋平 俞晓慧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0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8
标签:学生论文; 数学论文; 情境论文; 教师论文; 吃过论文; 数学知识论文; 知识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0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