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通过对血液科患者医院感染率进行分析, 探讨血液病患者医院感染的特点,引起医院感染的原因和危险因素,了解病原菌分布情况,为临床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12 年-2014 年我院血液科住院的1303 例患者中临床分离出病原菌的分布进行分析,与2011 年感染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分离阳性病原微生物共220 例。感染部位仍以呼吸道居首位,其次为血液、口腔、泌尿道等部位。其中,院内感染的致病菌仍以革兰氏阴性杆菌为主, 其次是革兰氏阳性菌, 且其比例有上升趋势。再次为真菌。但在不同的标本中革兰氏阴性菌、革兰氏阳性菌, 真菌的检出率不一。血培养及痰培养阳性率高为主。结论:血液病患者易发生医院感染,感染发生率高,与多种危险因素有关。
应采取综合性的治疗措施,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
【关键词】血液内科,住院患者,感染情况【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09-0565-02
了解血液病患者与其他疾病患者医院感染病原菌的分布, 有针对性地指导临床抗感染治疗及预防控制, 本研究对医院2012 年1月-2014 年12 月住院患者临床分离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率进行回顾性分析,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一、 研究对象1、病例资料2012 年1 月-2014 年12 月在我院血液科住院患者(包括血液科普通病房,病房及诊断明确后从其他科室转入我科患者)共1303例,其中发生感染者为220 例。其中男性122 例,女性98 例,男女比例为1.245,年龄段为10-82 岁,平均年龄50.38 岁;其中133例(60.45%) 发生医院感染、87 例发生社区感染(39.55%)。各种标本培养病原微生物阳性者220 例。恶性血液病( 包括自体干细胞移植者)206 例,占93.6%;其中急性白血病118 例,包括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9 例,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ML)87 例。
慢性白血病(CL)25 例,包括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CLL)5 例,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20 例。霍奇金淋巴瘤(HL)1 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33 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MDS)39 例,多发性骨髓瘤(MM)7 例,再生障碍性贫血(AA)5 例。其中、行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术者(ALLO-PBSCT)29 例。良性血液病者14 例,占6.4%,包括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4 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4 例,营养性贫血3 例,急性造血功能停滞2 例,Castleman 病1 例。与2011 年发生感染的80 份病例进行比较分析。
2、纳入标准(一)、血液病的诊断标准据患者病史、体征及通过血常规、血细胞形态学检查、白细胞分类、骨髓细胞分析、血细胞化学染色、染色体核型检查、免疫学检查、骨髓病理活检、相关酶学检查等后,符合血液病诊断标准者,即可诊断为血液病。
(二)、感染判定标准医院感染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2001 年)为准则进行医院感染的判断。是指患者在入院48 小时内即无感染存在,也不处于感染潜伏期, 入院48h 后出现下列情况之一为合并医院感染。
3、标本来源与检验方法标本来源:按照我院检验科要求采集的血液科住院患者的各类血液、尿液、便、分泌物、脓液等标本。
检验方法:依据病原菌菌落形态, 涂片染色镜检, 血浆凝固酶等试验, 运用半自动微生物生化及药敏分仪,VITEK-2 分析仪鉴定病原菌菌种, 同时根据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 标准法进行药敏试验。2012 年1 月~ 2014 年12 月本院送检各种培养阳性标本中分离的200 份致病菌。质控菌株大肠埃希菌ATCC25922、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213 和粪肠球菌ATCC29212,指控菌株作药敏质量控制。
4、观察指标采用回顾性调查研究,对220 例发生感染的恶性血液病患者的年龄、住院时间、发生感染前后的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疾病类型,感染部位等指标均做详细记录,观察医院感染部位及病原菌分布在近三年的具体变化趋势。
5、统计处理所采集的病例资料按疾病类型及感染部位不同分别计算各部分构成比,对于分离出来的的微生物进行分类汇总计算构成比,应用SPSS17.0 统计软件,对计数资料进行χ2 检验,以а=0.05 为检验水准,当P<0.05 提示有统计学差异。
二、结果2012 年1 月—2014 年12 月期间,血液科住院患者1303 例, 送检各类标本后培养阳性致病微生物220 株,标本类型为血液、痰液、尿液、咽拭子、便及分泌物(包括引流液、穿刺液)。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其中、革兰氏阴性菌居首位,共105 株,占47.72%(105/220);其次为革兰氏阳性菌、共84 株,占38.18%(84/220);真菌32 株、占14.55(32/220)。血培养阳性为56 株,其中革兰氏阴性菌(G-)34 株(60.71%,34/56), 革兰氏阳性菌(G+)20 株(35.71%,20/56), 真菌为2 株(3.57%,2/56);痰培养阳性为69 株,其中革兰氏阴性菌(G-)32 株(46.38%,32/69), 革兰氏阳性菌(G+)28 株(40.58%,28/69),真菌为9 株(13.04%,9/69);尿培养阳性为47 株,其中革兰氏阴性菌(G-)28 株(59.57%,28/47), 革兰阳性菌(G+)13 株(27.66%,13/47),真菌为6 株(12.77%,6/47);咽拭子培养阳性为27 株,其中革兰氏阴性菌(G-)5 株(18.52%,5/27), 革兰阳性菌(G+)16 株(59.26%,16/27), 真菌为6 株(22.22%,6/27);分泌物培养阳性17 株,其中革兰氏阴性菌(G-)5 株(29.41%,5/17), 革兰阳性菌(G+)8株(47.06%,8/17), 真菌为4 株(23.53%,4/17);便培养阳性为6 株,其中革兰氏阴性菌(G-)1 株(16.67%,1/6), 革兰阳性菌(G+)1株(16.67%,1/6), 真菌为4 株(66.67%,4/6);临床所分离的革兰氏阴性菌为大肠埃希菌29 株(13.18%)、肺炎克雷伯杆菌18 株(8.18%)、鲍曼不动杆菌15 株(6.82%)、阴沟肠杆菌9 株(4.09%)、铜绿假单胞菌7 株(3.18%)、产酸克雷伯菌8 株(3.64%)、人苍白杆菌7株(3.18%)、嗜麦芽窄食单胞菌6 株(2.73%)、伤寒沙门菌2 株(0.91%)、粘质沙雷菌、费氏柠檬酸杆菌、施氏假单胞菌、恶臭假单胞菌各1 株(各占0.45%);所分离的革兰氏阳性菌为:屎肠球菌21 株(9.55%)、表皮葡萄球菌16 株(7.27%)、金色葡萄球菌14株(6.36%)、缓慢葡萄球菌11 株(5.0%)、草绿色链球菌10 株(4.55%)、粪肠球菌5 株(2.27%)、溶血葡萄球菌5 株(2.27%)、人葡萄球菌4 株(1.82%)、腐生葡萄球菌1 株(0.45%);真菌为:白色假丝酵母菌14 株(6.36)、光滑假丝酵母菌10 株(4.55%)、白色念珠菌4 株(1.82%)、克柔假丝酵母菌2 株(0.91%)、热带假丝酵母菌1 株(0.45%)。
三、讨论1、与全院同期医院感染相比较我院血液科医院感染发生率为5.6%,例次感染率为6.2%,高于全院同期医院感染发生率3.3% 和例次感染率4.1%。
2、感染部位与医院感染调查发现我院血液科患者医院感染中呼吸道感染为64.2%,占首位,与文献报道相仿。考虑血液病患者免疫力低下,口腔和呼吸道分泌物的清除能力降低,外界环境中的病原体易直接进入呼吸道而造成感染。
3、原发疾病与医院感染本组资料显示,血液科医院感染发生者以恶性血液病为主,占85.8%,急性白血病居首,占45.9%,其次为多发性骨髓瘤占23.5%,非霍奇金淋巴瘤占16.4%。这是由于恶性血液病患者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低下,其趋化及吞噬功能减低,加之留置导管及化疗药物所致皮肤黏膜屏障的破坏,易发生医院感染。
4、常见的危险因素血液科恶性血液病患者需要反复化疗来杀灭肿瘤细胞,抗肿瘤药物可以损害黏膜屏障,破坏细菌清除系统。化疗的患者多予中心静脉置管,侵入性操作破坏了皮肤屏障,导致机体的常驻菌移位,从而发生血源性感染。恶性血液病疾病本身或化疗后极易发生中性粒细胞减少,本组资料显示,患者感染时中性粒细胞数≤ 2.0×109/L 者占78.6%,< 0.5×109/L 占44.9%,提示感染与中性粒细胞数相关。本组患者联合应用广谱抗菌药物,导致二重感染。
综合医院是各种疾病相对集中的地方,易造成交叉感染,血液病患者住院时间长,交叉感染的机会越多,耐药菌株的感染率也相应上升。
5、预防及控制措施增强患者的免疫力,保证营养供给,宜予清淡、易消化、高营养及相对无菌饮食。化疗期间鼓励多喝水,不断促进化疗药物的代谢,而且可以避免泌尿系感染。加强基础护理,认真做好加强口腔护理、会阴护理和皮肤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肺部感染。规范操作规程,减少不必要侵入性操作,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据报道医务人员手造成的医院感染高达30.0%,须强调规范洗手,防止交叉感染。合理使用抗生素,根据培养结果有针对性地选用敏感药物;根据药敏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缩短粒细胞缺乏期,降低医院感染的危险。加强病房管理,减少陪探人员,做好陪探人员的手卫生管理,患呼吸道感染时避免探视和陪护。加强保洁人员的管理,及时倾倒垃圾,做好空气和物表的消毒工作,定期开窗通风,创造洁净环境。中性粒细胞数≤ 0.5×109/L 安排在,并加强消毒工作。
参考文献:[1] 王继军; 血液病患者医院感染的病原学变迁[J];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10年04 期[2] 王秀丽; 血液病医院感染病原菌特点及利奈唑胺在粒细胞缺乏感染治疗中的应用[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 年11 期
论文作者:宋晓峰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5年5月第9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7/8
标签:血液科论文; 医院论文; 患者论文; 粒细胞论文; 病原菌论文; 真菌论文; 血液论文; 《医师在线》2015年5月第9期供稿论文;